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最權威、最科學、最適合中國人的營養膳食方案! 作者:中國營養學會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最權威、最科學、最適合中國人的營養膳食方案! 作者:中國營養學會

第一部份:每天足量飲水,合理選擇飲料

[日期:2016-06-05] 來源:  作者:中國營養學會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水是膳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切生命必需的物質,在生命活動中發揮著重要功能。體內水的來源有飲水、食物中含的水和體 內代謝產生的水。水的排出主要通過腎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其次是經肺呼出、經皮膚和隨糞便排出。進入體內的水和排出來的水基本相等,處於動態平衡。水的 需要量主要受年齡、環境溫度、身體活動等因素的影響。一般來說,健康成人每天需要水2500ml左右。在溫和氣候條件下生活的輕體力活動的成年人每日最少 飲水1200ml(約6杯)。在高溫或強體力勞動的條件下,應適當增加。飲水不足或過多都會對人體健康帶來危害。飲水應少量多次,要主動,不要感到口渴時 再喝水。飲水最好選擇白開水。
  
  飲料多種多樣,需要合理選擇,如乳飲料和純果汁飲料含有一定量的營養素和有益膳食成分,適量飲用可 以作為膳食的補充。有些飲料添加了一定的礦物質和維生素,適合熱天戶外活動和運動後飲用。有些飲料只含糖和香精香料,營養價值不高。多數飲料都含有一定量 的糖,大量飲用特別是含糖量高的飲料,會在不經意間攝入過多能量,造成體內能量過剩。另外,飲後如不及時漱口刷牙,殘留在口腔內的糖會在細菌作用下產生酸 性物質,損害牙齒健康。有些人尤其是兒童青少年,每天喝大量含糖的飲料代替喝水,是一種不健康的習慣,應當改正。
  
  飲水不足或過多的危害
  
   飲水不足或丟失水過多,均可引起體內失水。在正常的生理條件下,人體通過尿液、糞便、呼吸和皮膚等途徑丟失水。這些丟失的水量為必需丟失量,通過足量飲 水即能補償。還有一種是病理性水丟失,例如腹瀉、嘔吐、胃部引流和瘺管流出等,這些水的丟失如果嚴重就需要通過臨床補液來處理。隨著水的不足,會出現一些 症狀。當失水達到體重的2%時,會感到口渴,出現尿少;失水達到體重的10%時,會出現煩躁、全身無力、體溫升高、血壓下降、皮膚失去彈性;失水超過體重 的20%時,會引起死亡。(見表1-8-2)
  
  水攝入量超過腎臟排出能力時,可引起體內水過多或引起水中毒。這種情況多見於疾病狀況,如腎臟病、肝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正常人極少見水中毒。
  
  建議的飲水量
  
   人體對水的需要量主要受年齡、身體活動、環境溫度等因素的影響,故其變化很大。成人每消耗4.184kJ能量,需要1ml水,考慮到活動、出汗及溶質負 荷的變化,水的需要量可增至1.5ml/4.184kJ。故一般情況下,建議在溫和氣候條件下生活的輕體力活動的成年人每日最少飲水1200ml(約6 杯)。飲水應少量多次,切莫感到口渴時再喝水。
  
  在高溫環境下勞動或運動,大量出汗是機體丟失水和電解質的主要原因。對身體活動水 平較高的人來說,出汗量是失水量中變化最大的。根據個人的體力負荷和熱應激狀態,他們每日的水需要量可從2L到16L不等,因此,身體活動水平較高和 (或)暴露於特殊環境下的個體,其水需要量應給予特別考慮。在一般環境溫度下,運動員、農民、軍人、礦工、建築工人、消防隊員等身體活動水平較高的人群, 在日常工作中有大量的體力活動,都會經出汗而增加水的丟失,要注意額外補充水分,同時需要考慮補充淡鹽水。
  
  飲水的時間和方式
  
   飲水時間應分配在一天中任何時刻,喝水應該少量多次,每次200ml左右(1杯)。空腹飲下的水在胃內只停留2分鐘~3分鐘,很快進入小腸,再被吸收進 入血液,1小時左右就可以補充給全身的血液。體內水分達到平衡時,就可以保證進餐時消化液的充足分泌,增進食慾,幫助消化。一次性大量飲水會加重胃腸負 擔,使胃液稀釋,既降低了胃酸的殺菌作用,又會妨礙對食物的消化。
  
  早晨起床後可空腹喝一杯水,因為睡眠時的隱性出汗和尿液分泌,損失了很多水分,起床後雖無口渴感,但體內仍會因缺水而血液黏稠,飲用一杯水可降低血液黏度,增加循環血容量。睡覺前也可喝一杯水,有利於預防夜間血液黏稠度增加。
  
  運動時由於體內水的丟失加快,如果不及時補充就可以引起水不足。在運動強度較大時,要注意運動中水和礦物質的同時補充,運動後,應根據需要及時補充足量的飲水。
  
  飲茶與健康
  
  中國是茶的故鄉,是世界茶文化的發源地。飲茶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經常適量飲茶,對人體健康有益。茶葉中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化學成分。例如茶多酚、咖啡鹼、茶多糖等。茶多酚、兒茶素等活性物質可以使血管保持彈性,還能消除動脈血管痙攣,防止血管破裂。有研究表明,長期飲茶可能對預防心血管病和某些腫瘤有一定益處。
  
  茶葉中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如鐵、鋅、硒、銅、錳、鉻等,但是茶葉本身為非可食部分,由於使用量少及各元素的溶出率有限,飲茶並不是補充這些元素的良好食物來源。
  
  長期大量飲用濃茶會影響消化功能。茶葉中的鞣酸會阻礙鐵質的吸收,特別是缺鐵性貧血的人,應該注意補充富含鐵的食物。
  
  飲茶應注意時間,一般空腹和睡前不應飲濃茶。空腹飲茶會沖淡胃液,降低消化功能,影響食慾或消化吸收。睡前喝茶易使人興奮,難以入睡。
【書籍目錄】
第1頁:內容簡介 第2頁:編輯推薦
第3頁: 第4頁:前言
第5頁:第一部份 :食物多樣,穀類為主,粗細搭配(1) 第6頁:第一部份 :食物多樣,穀類為主,粗細搭配(2)
第7頁:第一部份 :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1) 第8頁:第一部份 :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2)
第9頁:第一部份 :常吃適量的魚、禽、蛋和瘦肉 第10頁:第一部份 :減少烹調油用量,吃清淡少鹽膳食
第11頁:第一部份 :食不過量,天天運動,保持健康體重(1) 第12頁:第一部份 :食不過量,天天運動,保持健康體重(2)
第13頁:第一部份 :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適當(1) 第14頁:第一部份 :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適當(2)
第15頁:第一部份:每天足量飲水,合理選擇飲料 第16頁:第一部份:如飲酒應限量
第17頁:第一部份:吃新鮮衛生的食物(1) 第18頁:第一部份:吃新鮮衛生的食物(2)
第19頁:第二部份:多攝入富含葉酸的食物或補充葉酸 第20頁:第二部份:為什麼育齡婦女需要在孕前開始補充葉酸
第21頁:第二部份:常吃含鐵豐富的食物 第22頁:第二部份:怎樣預防育齡婦女貧血
第23頁:第二部份:保證攝入加碘食鹽,適當增加海產品的攝入 第24頁:第二部份:怎樣預防碘缺乏
第25頁:第二部份:膳食清淡、適口 第26頁:第二部份:嚴重妊娠反應可影響胎兒發育
第27頁:第二部份:少食多餐 第28頁:第二部份:如何預防或減輕妊娠反應
第29頁:第二部份:哪些食物富含碳水化合物 第30頁:第二部份:多攝入富含葉酸的食物並補充葉酸
第31頁:第二部份:乳母要多喝湯水 第32頁:第二部份:孕中期、末期婦女膳食指南
第33頁:第二部份:孕期選擇動物性食物應首選魚類 第34頁:第二部份:適量身體活動,維持體重的適宜增長
第35頁:第二部份:孕期增加多少體重是適宜的 第36頁:第二部份:孕期要監測體重,保證適宜增長
第37頁:第二部份:哺乳期婦女膳食指南 第38頁:第二部份:如何判斷奶量是否充足
第39頁:第二部份:乳母應增加海產品攝入 第40頁:第二部份:適當增飲奶類,多喝湯水
第41頁:第二部份:產褥期食物多樣,不過量 第42頁:第二部份:為什麼提倡產褥期食物充足不過量
第43頁:第二部份:為什麼產褥期要重視蔬菜、水果攝入 第44頁:第二部份:科學活動和鍛煉,保持健康體重
第45頁:第二部份:中國嬰幼兒及學齡前兒童膳食指南 第46頁:第二部份:為什麼餵養0月齡~6月齡嬰兒要首選母乳
第47頁:第二部份:產後盡早開奶,初乳營養最好 第48頁:第二部份:盡早抱嬰兒到戶外活動或適當補充維生
第49頁:第二部份:純母乳餵養嬰兒也需要注意補充維生素D 第50頁:第二部份:如何給嬰兒補充維生素D
第51頁:第二部份:不能用純母乳餵養時,宜首選嬰兒配方食品餵養 第52頁:第二部份:嬰兒配方食品有哪些種類
第53頁:第二部份:人工餵養時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第54頁:第二部份:6月齡~12月齡嬰兒餵養指南
第55頁:第二部份:嬰兒的輔助食品形式有哪幾種 第56頁:第二部份:嘗試多種多樣的食物,膳食少糖、無鹽、不加調味品
第57頁:第二部份:為什麼給嬰兒的食品中要少糖、無鹽、不加調味品 第58頁:第二部份:1歲~3歲幼兒餵養指南
第59頁:第二部份:學齡前兒童膳食指南 第60頁:第二部份:中國兒童青少年膳食指南
第61頁:第二部份:鼓勵參與家務勞動 第62頁:第二部份:中國老年人膳食指南
第63頁:第二部份:老年人吃粗糧有什麼好處 第64頁:第二部份:老年人一天要吃多少粗糧
第65頁:第二部份:怎樣使老年人的食物鬆軟而易於消化 第66頁:第二部份:合理安排飲食,提高生活質量
第67頁:第二部份:與家人一起進餐,其樂融融 第68頁:第二部份:老年人營養需要特點
第69頁:第二部份:重視預防營養不良和貧血 第70頁:第二部份:如何防治老年人貧血
第71頁:第二部份:多做戶外活動,維持健康體重 第72頁:第二部份:哪些戶外活動適合老年人
第73頁:第二部份:老年人運動四項原則 第74頁:第二部份:老年人運動注意事項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