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王鳳岐帶您走出養生誤區:好好活著就是健康 作者:王鳳岐

王鳳岐帶您走出養生誤區:好好活著就是健康 作者:王鳳岐

第二部份:第六章 老理兒照樣能養生,民俗中也有養生經(2)

[日期:2016-06-05] 來源:  作者:王鳳岐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記得「非典」(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時候,有人傳說蘿蔔能預防「非典」,於是白蘿蔔的價錢飆升,最後竟然在市場上都買 不到了。那麼蘿蔔真的能預防「非典」嗎?其實,蘿蔔並不是所有疾病的「靈丹妙藥」,對「非典」也是如此。所以在這裡我提醒大家,在食品的保健上,沒有什麼 特效藥,更不要人云亦云!
  
  品茶,品健康
  
  曾聽過這樣一則笑話,說以前西洋人喝茶,是把茶葉加入水煮沸,濾 去茶水,單喫茶葉,吃了咂舌道:「好是好,可惜有些苦。」相傳在神農氏的時候就已經有了茶,傳說神農氏有個水晶肚子,從外面可以看見食物在腸胃中蠕動的情 況。當他嘗茶的時候,發現茶在肚子裡到處流動,把腸胃洗得乾乾淨淨。因此神農氏稱這種植物為「查」,後來也就稱之為「茶」了。
  
  茶可是一種好東西,它不僅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飲品,更代表著一種文化。「琴棋書畫詩酒茶」不僅代表著文雅,更是中華文化的縮影。除此之外,茶在中醫的眼裡也是「寶」。
  
   中醫認為,茶味苦甘,性涼,入心、肝、脾、肺、腎五經。苦能瀉下、燥濕、降逆;甘能補益緩和;涼能清熱、洩火、解毒。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這樣評價 茶:「茶體輕浮,採摘之時,芽孽初萌,正得春升之氣。味雖苦而氣則薄,乃陰中之陽,可升可降。」由此可見,茶在醫藥裡的作用是多麼全面。
  
  您看,不少人在晚上熬夜的時候常常會喝一大杯濃茶,這主要就是因為茶有醒神的作用。
  
  當然,不同的茶因為具有不同的性質就有不同的作用,比如綠茶是清熱的,紅茶、普洱茶則是溫性的。所以,喝茶也應依據茶的性能和功效而四季有別。曾經有過「夏飲綠,冬飲紅,一年到頭喝烏龍」的說法。
  
  春天天氣乍暖還寒,體內積聚著不少冬天遺留下來的寒氣,這個時候喝上一杯香氣濃郁的花茶,不但可以祛除體內的寒氣,還能促進陽氣的生發。尤其是菊花茶更是春天飲茶的「寵兒」,因為它是應春而養肝的。
  
   而夏天,則以綠茶為主。中醫認為,從春天開始,人的氣血由內臟開始向四肢調動。氣血都調到了體表,而內裡是空虛的。別說什麼補品,就是連牛羊肉吃多了也 不好吸收。這也就是為什麼夏天的時候人們容易厭食的原因了,正所謂中醫常說的「至虛之處必是致病之所」。而綠茶性寒,「寒可清熱」,最能去火,而且還有生 津止渴、消食化痰的作用。所以,您可千萬不要空腹喝綠茶,因為茶性入腑,會冷脾胃,因此自古就有不飲「空心茶」的說法。
  
  到秋天,空氣特別乾燥,「秋燥當令」,人們的首要任務就是「防燥」,所以這個時候最適合喝青茶。青茶就是我們說的烏龍茶,其性味介於紅茶與綠茶之間,不寒不熱,經常飲用有潤膚、益肺、生津、潤喉的作用,是秋天喝茶的首選。
  
  到冬天,天氣寒冷,食物應傾向於溫性,茶也不例外,所以冬天喝茶,多以補益養陽的紅茶為主。此外,紅茶還有助消化、去油膩的作用。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各地的飲食習慣不同,喝的茶也不同,像福建人喜歡喝烏龍茶,而蒙古族人,藏族人則喜歡喝茯茶。以前我曾經接觸過這樣一類患 者,經常拉肚子,詳細瞭解之下才知道,原來他們看到電視上「藏秘排油」茶的廣告,據說能降脂排油,喝了之後居然拉肚子。我趕忙讓他們停止喝這種茶。這種茶 就是蒙古族人和藏族人喜歡喝的老茯茶。我並不是說這種茶沒有效果。相反,這種茶對於藏族人和蒙古族人以肉食為主的來說是很有效的,但是對於一般人來說非但 不能降脂排油,反而會致腹瀉。
  
  原因很簡單,我們都知道,蒙古族和藏族屬於遊牧民族,每天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當地青菜又比較少,可 是卻很少有人血脂高、血糖高。原因何在呢?就在於他們每天喝的茶。他們吃完飯之後,便會抓一大把老茯茶擱鍋裡熬,熬完了再往裡面放點糖和酥油就可以了。這 茶裡面含有大黃,可以起到排油的功效。但是為什麼這茶到漢族人這兒就不行了呢?因為飲食習慣不同,蒙古族同胞或者藏族同胞拿肉當主食,可咱們卻以糧食為 主,自然也就沒有那麼多油可排,若還喝茯茶弄不好反而就會拉肚子?我曾經試過,吃完了手抓羊肉,喝一碗老茯茶,就感覺不到油膩。所以,如果這頓飯吃得過於 油膩,不妨喝一碗老茯茶去一下油膩,但平時還是少喝為妙。
  
  8歲以前的飲食,讓您終身難忘
  
  我們的飲食習慣是從小就養成的,尤其是8歲之前的飲食習慣往往會決定我們的一生。
  
   為什麼說是8歲呢?這與中醫常說的「女七男八」有很大關係。「女七男八」也就是說,男孩子8歲為一個週期,女孩子7歲為一個週期。即孩子到了七八歲,就 代表著孩子已經長大了。比如說,孩子大多在1歲左右可以離開奶水吃飯了,而到了七八歲,孩子的味蕾甚至脾胃都已經適合這個環境了,這時孩子的飲食習慣基本 上也形成了。
  
  前一段時間,一個親戚帶著10歲大的孩子從國外回到北京。因為那個孩子從小在國外長大,所以即便到了北京,吃飯的時候還是使用刀叉,筷子怎麼學都學不會,而且也吃不慣咱們北京的菜餚,在他的眼裡只有七分熟的牛排才算飯。
  
  由此可見,孩子的飲食習慣在他以後的生活中起著多麼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我們周圍,七八歲正是孩子挑食的階段,不喜歡吃蔥頭,那麼家長就不讓吃,不愛吃芹菜,那麼家長也就不做了,殊不知這種飲食習慣不好,很容易讓孩子以後形成偏食而影響發育與健康。
  
   中醫認為,孩子的先天之本比較充足,但是脾胃這個後天之本往往就比較虛弱了。如果這時候,在飲食上不加以注意,不好好吃飯,經常挑食,那麼脾胃自然也就 很容易「發育不良」了。這個時候,先天正慢慢「退位」,後天卻無力「登基」,身體也就處於「青黃不接」的地步,自然就易營養不良了。現在不少孩子動不動就 生病,其實與愛挑食、偏食所致營養過剩有很大的關係。
  
  所以,要想孩子健康成長,千萬不要給孩子慣上挑食的毛病。對於已經偏食的孩子來說,如何彌補呢?說來簡單,就是培養孩子吃的興趣。
  
   如何培養呢?首先,要利用顏色、形狀及口味的改變來激起孩子吃飯的慾望。做飯時一定要變著花樣,只要抓住孩子的好奇心這點,讓孩子吃飯就不是件難事了。 再有平時可以讓孩子多吃些開胃的食物,如山楂片、山楂糕等。但在這裡提醒各位家長的是,一定不要威嚇或者強迫孩子吃不愛吃的食物,以免引起孩子的反感。
  
  腎為先天之本,注意您的中軸線
【書籍目錄】
第1頁:作者簡介 第2頁:內容簡介
第3頁:作者自序 第4頁:第一部份:第一章 順應自然才是養生的大道(1)
第5頁:第一部份:第一章 順應自然才是養生的大道(2) 第6頁:第一部份:第一章 順應自然才是養生的大道(3)
第7頁:第一部份:第二章 藥食雖同源,但各有專攻;食能養人(1) 第8頁:第一部份:第二章 藥食雖同源,但各有專攻;食能養人(2)
第9頁:第一部份:第二章 藥食雖同源,但各有專攻;食能養人(3) 第10頁:第一部份:第三章 衣食住行裡的養生陷阱(1)
第11頁:第一部份:第三章 衣食住行裡的養生陷阱(2) 第12頁:第一部份:第三章 衣食住行裡的養生陷阱(3)
第13頁:第一部份:第三章 衣食住行裡的養生陷阱(4) 第14頁:第一部份:第三章 衣食住行裡的養生陷阱(5)
第15頁:第一部份:第三章 衣食住行裡的養生陷阱(6) 第16頁:第一部份:第三章 衣食住行裡的養生陷阱(7)
第17頁:第二部份:第四章 養生要因人而異,男女老少各有不同(1) 第18頁:第二部份:第四章 養生要因人而異,男女老少各有不同(2)
第19頁:第二部份:第四章 養生要因人而異,男女老少各有不同(3) 第20頁:第二部份:第五章 孩子才是未來的希望,寶寶的中醫保養(1)
第21頁:第二部份:第五章 孩子才是未來的希望,寶寶的中醫保養(2) 第22頁:第二部份:第五章 孩子才是未來的希望,寶寶的中醫保養(3)
第23頁:第二部份:第六章 老理兒照樣能養生,民俗中也有養生經(1) 第24頁:第二部份:第六章 老理兒照樣能養生,民俗中也有養生經(2)
第25頁:第二部份:第六章 老理兒照樣能養生,民俗中也有養生經(3) 第26頁:第二部份:第六章 老理兒照樣能養生,民俗中也有養生經(4)
第27頁:第三部份:第七章 養生也要與時俱進,透過中醫看現代人的養生觀(1) 第28頁:第三部份:第七章 養生也要與時俱進,透過中醫看現代人的養生觀(2)
第29頁:第三部份:第七章 養生也要與時俱進,透過中醫看現代人的養生觀(3) 第30頁:第三部份:第七章 養生也要與時俱進,透過中醫看現代人的養生觀(4)
第31頁:第三部份:第七章 養生也要與時俱進,透過中醫看現代人的養生觀(5) 第32頁:第三部份:第七章 養生也要與時俱進,透過中醫看現代人的養生觀(6)
第33頁:第三部份:第八章 看清疾病的真面目,讓我們跟疾病說拜拜(1) 第34頁:第三部份:第八章 看清疾病的真面目,讓我們跟疾病說拜拜(2)
第35頁:第三部份:第八章 看清疾病的真面目,讓我們跟疾病說拜拜(3) 第36頁:第三部份:第八章 看清疾病的真面目,讓我們跟疾病說拜拜(4)
第37頁:第三部份:第八章 看清疾病的真面目,讓我們跟疾病說拜拜(5) 第38頁:第三部份:第八章 看清疾病的真面目,讓我們跟疾病說拜拜(6)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