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健康老年:60歲登上健康之路 作者:洪昭光

健康老年:60歲登上健康之路 作者:洪昭光

第三部份:治病不如防病(13)

[日期:2016-06-03] 來源:  作者:洪昭光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頭部後仰,下頜上抬
  
  保持呼吸道通暢是救治心性猝死病人最重要的一步。
  
  保持呼吸道通暢是救治心性猝死病人最重要的一步。因為一旦呼吸道堵塞,患者不能正常呼吸,其他急救措施也不會有好的效果。
  
   保持呼吸道通暢的辦法很簡單,讓患者頭部向後仰,將其下頜上抬。具體方法是:讓患者仰臥在平坦處,救護者跪在患者肩旁,讓病人肩部位置與自己身體的正中 線平齊。然後把一只手放在患者的額頭上,使其頭部稍向後仰。另一只手的中指和食指抵住患者的下頜,使頜部向上抬高,並及時清除患者口中、鼻內的分泌物。如 果患者出現嘔吐,或者呼吸道分泌物較多,應讓患者頭部偏向一側,使嘔吐物或分泌物盡量流出,以免進入呼吸道而堵塞呼吸。
  
  注意:如果患者有頸部受傷或骨折的可能,則要避免使他的頭部過分往後仰。另外,如果患者是1歲以內的嬰幼兒,同樣不要將頭部過於往後仰,以免導致骨折及頸部受傷,只需將其下頜抬高。
  
  檢查呼吸
  
  喘氣聲,呼吸氣息,胸部起伏,三者同時存在,患者才算有呼吸。
  
   首先,在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的前提下,將耳朵貼近患者的嘴和鼻子,聽聽患者有沒有喘氣聲。其次,自己的臉部也能感覺到患者是否還有呼吸的氣息。第三,觀 察患者胸部3~5秒鍾,看看患者胸部是否有規則地上下起伏。如果三者同時存在,就可以斷定患者存在呼吸。如果只有胸部起伏,但感覺不到從口鼻呼出的氣息, 則不能斷定患者還有呼吸。
  
  如果仍有呼吸,應使患者保持仰臥體位。
  
  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方法很多,最有效的是口對口人工呼吸。
  
  如果確定患者呼吸停止,則應立即施行人工呼吸。人工呼吸方法很多,最有效的是口對口人工呼吸。如果救護者對這種方法有抵觸感,可以在患者的嘴上蓋一塊紗布或薄手絹後,再施行急救。
  
  具體做法是:
  
   在保持呼吸道通暢的前提下,將一只手捏住患者的鼻子,救護者深吸一口氣後,將自己的嘴緊貼住患者的嘴,慢慢地將氣全部吹進患者的嘴裡,吹氣的同時注意觀 察患者的胸部是否隨著氣體的吹入而逐漸膨脹起來。如果氣體確實吹到肺裡,胸部就會逐漸膨脹。如果患者的胸部不隨著氣體的吹入而膨脹,應檢查呼吸道是否通暢 及吹氣時是否漏氣,調整後再進行人工呼吸。人工呼吸的頻率是單人每15秒呼吸兩次,雙人每5秒一次。
  
  向患者體內吹氣後,離開患者 的嘴,同時觀察患者的胸部是否逐漸地回陷。當患者的胸部恢復原狀後,開始進行第二次人工呼吸。做完幾次人工呼吸後,要檢查患者是否有了脈搏。當患者恢復自 主呼吸時,會發出呻吟,兒童會開始哭泣,但此時救護者還不能離開,因為患者還有可能再次出現呼吸中止。
  
  對未滿1歲的嬰幼兒實施人工呼吸時,如果出現患兒肚臍膨脹的情況,說明吹入的氣體量過多,應及時調整氣體的吹入量。
  
  檢查脈搏
  
  在諸多檢查方法中,我們應首選檢查橈動脈的搏動情況。
  
  在諸多檢查方法中,我們應首選檢查橈動脈的搏動情況。具體做法是:將患者手掌向上,救護者的食指、中指和無名指的指腹平放在患者手腕橈骨內側(拇指側的骨為橈骨),稍加用力,就能檢查到患者的脈搏情況。
  
  當橈動脈的脈搏很難觸及時,可以觸摸頸動脈來確認脈搏情況。救護者將中食與食指並攏放在患者頸部前喉結處,向耳下方(患者後背側)移動手指,在由硬變軟處,有一條溝,頸動脈就沿著這條溝而行。在溝內就能觸摸到頸動脈的跳動。
  
  由於嬰幼兒脖子粗,很難通過頸動脈來檢查脈搏,一般是通過觸摸肱動脈或股動脈來確認脈搏是否跳動。
  
  肱動脈的檢查方法:將患兒的上肢外展,將中指和食指並攏放在患兒肩與肘部正中間的胳膊內側位置,輕輕用力按壓,即可觸到肱動脈搏動。這種方法只適用於1歲以內的嬰幼兒。
【書籍目錄】
第1頁:序:人生六十才開始(1) 第2頁:序:人生六十才開始(2)
第3頁:第一部份:21世紀健康新標准(1) 第4頁:第一部份:21世紀健康新標准(2)
第5頁:第一部份:21世紀健康新標准(3) 第6頁:第一部份:21世紀健康新標准(4)
第7頁:第一部份:21世紀健康新標准(5) 第8頁:第一部份:21世紀健康新標准(6)
第9頁:第一部份:21世紀健康新標准(7) 第10頁:第一部份:21世紀健康新標准(8)
第11頁:第一部份:21世紀健康新標准(9) 第12頁:第一部份:21世紀健康新標准(10)
第13頁:第二部份:健康盡在細節中(1) 第14頁:第二部份:健康盡在細節中(2)
第15頁:第二部份:健康盡在細節中(3) 第16頁:第二部份:健康盡在細節中(4)
第17頁:第二部份:健康盡在細節中(5) 第18頁:第二部份:健康盡在細節中(6)
第19頁:第二部份:健康盡在細節中(7) 第20頁:第二部份:健康盡在細節中(8)
第21頁:第二部份:健康盡在細節中(9) 第22頁:第二部份:健康盡在細節中(10)
第23頁:第二部份:健康盡在細節中(11) 第24頁:第二部份:健康盡在細節中(12)
第25頁:第二部份:健康盡在細節中(13) 第26頁:第二部份:健康盡在細節中(14)
第27頁:第二部份:健康盡在細節中(15) 第28頁:第三部份:治病不如防病(1)
第29頁:第三部份:治病不如防病(2) 第30頁:第三部份:治病不如防病(3)
第31頁:第三部份:治病不如防病(4) 第32頁:第三部份:治病不如防病(5)
第33頁:第三部份:治病不如防病(6) 第34頁:第三部份:治病不如防病(7)
第35頁:第三部份:治病不如防病(8) 第36頁:第三部份:治病不如防病(9)
第37頁:第三部份:治病不如防病(10) 第38頁:第三部份:治病不如防病(11)
第39頁:第三部份:治病不如防病(12) 第40頁:第三部份:治病不如防病(13)
第41頁:第三部份:治病不如防病(14) 第42頁:第四部份:健康生活四大基石(1)
第43頁:第四部份:健康生活四大基石(2) 第44頁:第四部份:健康生活四大基石(3)
第45頁:第四部份:健康生活四大基石(4) 第46頁:第四部份:健康生活四大基石(5)
第47頁:第四部份:健康生活四大基石(6) 第48頁:第四部份:健康生活四大基石(7)
第49頁:第四部份:健康生活四大基石(8) 第50頁:第四部份:健康生活四大基石(9)
第51頁:第四部份:健康生活四大基石(10) 第52頁:第四部份:健康生活四大基石(11)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