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心寬病自去:楊力揭示黃帝內經中的心理養生之秘  作者:楊力

心寬病自去:楊力揭示黃帝內經中的心理養生之秘  作者:楊力

第一部份:百害因於病之秘

[日期:2016-05-27] 來源:  作者:楊力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2章百害因於病之秘
  
  七情適度是健康之母
  
  要淡泊寧靜,知足常樂,把人生憂喜、榮辱、勞苦、得失視為過眼煙雲。萬事只求安心,保持精神內守,人則長壽。
  
   人有七情,這是人的內因外因共同決定的,且是不可避免的。適度地出現七情的變化是必要的,也是健康的。《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怒傷肝,悲勝怒”; “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此為中醫精神治療的原則之一。同樣,給我們的一個提示是,七情的出現 是對健康有益的,可以平衡人體陰陽的平衡。但是不可過,過了,對身體健康就有害。就如《靈樞·百病始生》中所說:“喜怒不節則傷髒,髒傷則病起於陰也。” 所以要順從自己每日的生活,允許自己的情志或喜或悲地變化,但是不要波動太大,以平和不過度為主。
  
  前段時間,在家看一份健康雜 志,上面提到,在發達國家,心理學治療法提倡不積累感情勢能,即心理上受到的外界刺激,一定要與承受力保持平穩。因為感情的激升或失落,會使人處於失調狀 態,造成感情勢能,其潛在的能量超過一定限度時,就會造成生理代謝紊亂,免疫功能降低,勢必引發或加重某些疾病的病情。我看到這個觀點後,很是認同。其實 我們中醫早就有過此提倡,就像《黃帝內經》中關於這點的提倡和建議,以及養生的准則提得太多了。總之一句話,過猶不及,尤其是在情志養生時,“喜怒不節則 傷髒,髒傷則病起於陰也”。所以,在工作或生活中,大家要學會釋放感情,懂得拒絕與取捨。從精神上保持良好狀態,以保障機體功能的正常發揮,最終達到防病 健身、延年益壽的目的。
  
  怎樣保持七情適度
  
  第一,少怒。
  
  怒是七情中最強烈的一種 情緒。喜怒哀樂,人之常情,生活在充滿矛盾的世界裡,誰不曾遇到過生氣別扭、令人氣憤發怒的事呢?然而,發怒,無論從人體養生還是社會倫理上講,都是百弊 而無一利的。歷史上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人人皆知,周瑜在惱恨暴怒之下,口吐鮮血而亡,多麼可悲呀,因怒丟了性命,悲哉悲哉。而清朝的欽差大臣林則徐則在 堂上高懸著“制怒”警言,林先生是明智的,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其實,制怒說到底,就是一個方法--“自制”。當要發怒時,首先想想這種情緒對於自己的健 康是極為不利的,要自己有意識地去制怒;然後,有意躲開一觸即發的“觸媒”--發怒的現場、爭吵的對象,到其他的地方干點別的事情。另外,也可以深呼吸, 或是大吼幾聲等。方法雖很多,但環境不同,不一定全都適用,但是認識發怒的危害,避開“觸媒”和自我暗示激勵則是最重要的制怒方法。
  
  第二,少欲。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一個人無欲無求,就不會有七情的攪擾。當代著名作家冰心也認為“人到無求品自高”。這說明,恬淡寡欲是一種崇高的養生境界。 有了淡泊的心志,就不會在各種欲望中隨波逐流,就不會對身外之物得而大喜,失而大悲。也就不會對世事他人牢騷滿腹、攀比嫉妒。淡泊的心態使人始終處於平和 的心態,保持一顆平常心,頤養天年。人不可能沒有物質和精神的需要和追求,但這種追求要從實際出發,切勿脫離主客觀條件,甚至想入非非,最終因失望而痛 苦,憂思成疾而影響健康。因此,會養生的人都會減少個人私欲,淡化名利。
  
  第三,心存感恩,與人為善。
  
  心 存感恩的人,總是能以平和的心態對待別人,能與人為善,能與別人友好相處,心中會長存愉悅之感。人在工作、人際交往中,吃虧、被誤解的事總是不可避免的。 面對這些生活中的小挫折、小插曲,心存感恩的人都能寬容別人,與別人友好相處。並且心存感恩之人,與人為善,也樂於對人敞開心扉,心理上也會常有輕松之 感。
  
  楊力啟示:
  
  心存感恩、心存善良的人,會始終保持泰然處之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經細胞的興奮度調至最佳狀態,從而提高集體的抗病能力。所以,感恩、善良是心理養生不可缺少的高級“營養素”。
  
  喜傷心,恐勝喜而化之
  
  喜事是好事,過喜會傷人,所以當你遭遇過分的喜事時,請一定要控制自己。這時就算想想傷心恐懼的事也是可以的,因為喜傷心,恐勝喜而化之!
  
   喜悅本來能使人氣血調和,精神振奮,對人有益。但暴喜,即突如其來的驚喜或過分的大喜,也是一種強刺激。比如一個人一下子中了500萬元,肯定會狂喜, 甚至會喜極發瘋,喜極喪命。這樣的例子絕不是誇張,而是事實。比如前一段時間聽一朋友講,安徽的一個彩民一下子中了500萬元的大獎,結果,一高興,一激 動,血壓上來了,當即得了個腦卒中,摔了一跤,不久便與世長辭了。認識他的人都歎息他是個無福之人,可悲可歎!
  
  歷史上這樣的過喜 而發瘋、猝死的例子並不少見。就如前面我們說過的《儒林外史》中的范進,因過喜而精神失常;還有程咬金,他在九十大壽的筵席上,皇帝、滿朝文武和滿堂兒孫 齊來拜壽,他想起瓦崗三十六英雄都已不在人世,惟獨他還活著,並享受這種殊榮,過喜大笑三聲殞命,如此等等。雖然這些人、這些事感覺很玄乎,但就中醫科學 的病因解釋來說,是符合科學道理的。
  
  因為人在大喜時,大腦受到過喜的刺激後,交感神經興奮,會釋放大量腎上腺素,心率加快,血壓 升高,呼吸急促,體溫上升,如果超過了人的適應能力,就會造成體內紊亂。特別是對有高血壓和心髒病的人,更是一種嚴重威脅。嚴重者可能會造成血管破裂甚至 心髒驟停而死亡,也可能造成思維紊亂,乃至精神失常。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當大喜臨門時,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感情,不要過分激動,不但要防“氣死人”,還要 防“樂死人”。
【書籍目錄】
第1頁:內容簡介 第2頁:作者簡介
第3頁:編輯推薦 第4頁:序言:百病從心起,養生先養心
第5頁:第一部份:《黃帝內經》中的形神共養之秘 第6頁:第一部份:《黃帝內經》中的形神共養之秘(1)
第7頁:第一部份:《黃帝內經》中的形神共養之秘(2) 第8頁:第一部份:《黃帝內經》中的形神共養之秘(3)
第9頁:第一部份:《黃帝內經》中的形神共養之秘(4) 第10頁:第一部份:百害因於病之秘
第11頁:第一部份:百害因於病之秘(1) 第12頁:第一部份:百害因於病之秘(2)
第13頁:第一部份:百害因於病之秘(3) 第14頁:第一部份:百害因於病之秘(4)
第15頁:第二部份:百病生於心之秘 第16頁:第二部份:百病生於心之秘(1)
第17頁:第二部份:百病生於心之秘(2) 第18頁:第二部份:百病生於心之秘(3)
第19頁:第二部份:百病生於心之秘(4) 第20頁:第二部份:百病生於心之秘(5)
第21頁:第二部份:百病生於心之秘(6) 第22頁:第二部份:百病生於心之秘(7)
第23頁:第二部份:百病生於心之秘(8) 第24頁:第二部份:百病生於心之秘(9)
第25頁:第二部份:百病生於心之秘(10) 第26頁:第二部份:百病生於心之秘(11)
第27頁:第二部份:百病生於心之秘(12) 第28頁:第二部份:百病生於心之秘(12)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