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有病不要亂求醫:長命百歲的絕世真經  作者:孫恩棣

有病不要亂求醫:長命百歲的絕世真經  作者:孫恩棣

第一部份: 有“病”不一定是壞事(1)

[日期:2016-05-26] 來源:  作者:孫恩棣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其實,身體不適,未必就是健康在惡化,也有可能是身體在康復。
  
  比如,當我們的傷口接近愈合時,常常會發癢。當傷口接近愈合時,新的神經末梢長進結締組織後,局部知覺也逐漸恢復,對外界刺激漸趨敏感,所以這時傷口容易發癢。等到傷口完全長好後,新的神
  
  經末梢習慣了周圍環境,也就不再覺得癢了。這種癢的感覺並不是“壞事”,而是一件“好事”。
  
  所以,身體不適,不一定就是“病”,反而可能是身體好轉的征兆。抑制某些症狀,也許是對身體多余的關照,只會起到相反的效果。
  
  ◆“對症下藥”值得推崇嗎
  
  在中醫裡,“病”和“症”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辨證論治”是中醫斷病的一個基本方法,醫生依據病人的症狀以及自己對醫學的理解和經驗,用推理的方法尋求疾病的根本原因,再依病因擬定治療的方法。
  
  病,是問題的根源。
  
  症,是病前、病中、病後身體不舒服的感覺(如疼痛、發熱、嘔吐、焦慮等),或身體變化的狀態(長斑、脫發、異常發胖、異常消瘦、膚色異常等)。
  
   比如人體受到寒氣的侵襲,就會打噴嚏,這時寒氣就是病,而打噴嚏就是症。中醫會用祛除寒邪的手段來治病。在西醫中就是吃感冒藥,使人不再打噴嚏為治愈手 段。如此一來,症狀是消失了,似乎是好了,但寒氣依然滯留在體內,也就是說疾病並沒有除根。這樣就會有後遺症,寒氣長留體內,可能會變成肺裡的實症。
  
  病存於五髒六腑,症存於四肢五官。病是症之因,症是病之果,病和症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如果一定要將“病”比喻為敵人,那麼“症”則是“信使”,在某種程度上,是人類的朋友。
  
  我們常說的“對症下藥”似乎有褒揚之意,但細究起來,這其實是個中性詞,“因病施治”才算完美,因為“治症”只是治標,“治病”才是治本。
  
  沒有症狀,就等於健康嗎
  
  日本作家渡邊淳一在其暢銷書《鈍感力》裡面,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
  
  一群人聚餐,全部出現了拉肚子之類不舒服的症狀。只有小A一個人既沒嘔吐,也沒拉肚子。渡邊淳一以前是個外科醫生,於是小A去請教渡邊。
  
  小A很困惑:“為什麼只有自己沒問題?”
  
  渡邊淳一對他說:“大家都拉肚子了,只有你一個人幸免,這個結果不是很好嗎?吃了變質的食物卻能夠正常消化,從某種意義上說,你的腸胃功能很強,這也是一種才能啊。”
  
  小A仍然不解地說道:“這難道也是才能?你這樣說是為了安慰我,其實我還是希望和大家一起拉肚子。”
  
  渡邊淳一畢業於札幌醫科大學,是西醫出身,他的這種觀點代表了一種常見的西醫式思維——沒有症狀就是健康。
  
  當一個人吃了不潔食物後,往往會嘔吐或腹瀉。
  
  通過吐瀉,不潔食物或毒物能及早的從體內排出。這種吐瀉不是疾病,是人體自我防衛機制在起作用,嘔吐或腹瀉是人體自我防衛的第一道程序。
  
   沒有症狀,並不等於健康。以感冒為例,並不是所有被感冒病毒感染的人都會顯現出症狀,大約25%的感染者不會有症狀。那麼那些沒有症狀的被感染者是不是 因為其免疫力強呢?情形可能恰好相反。感冒症狀是由於人體正常的免疫反應引起的,沒有症狀反倒有可能表明其免疫系統不夠活躍。
  
  有“病”,就一定是壞事嗎
  
   病症對於人體的意義,至今仍是一個值得深入探索的課題。中醫辨證施治很像是一種哲學。一個人身體出現了症狀,中醫不會立即除之而後快,而是先思考身體在 做什麼,再從根本上解決疾病。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證實,有些疾病可能給身體帶來某些益處,或避免更嚴重疾病的發生,甚至有些疾病還可以治療其他疾病。
  
  ◆發燒和食欲不振是世間的兩大名醫
  
  發燒和食欲不振是很常見的兩種病,大部分醫院對發燒一般采取退燒;對食欲不振,通常鼓勵患者多吃以增強體力的方式來治病。
  
  但二百多年前,德國醫學家伊塞盧斯就曾說:“發燒和食欲不振是世間的兩大名醫。”即便在今天,這種論斷仍具顛覆色彩。事實上,發達國家都已意識到這種療法是錯誤的。在美國,對抗生素的管理比槍支還嚴。
  
  某期《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登了一篇“在美國求醫”的文章,作者是美國馬裡蘭大學醫學院的訪問學者,姑且稱之為Z先生。
  
  Z先生赴美後不久,因“感冒發熱”去醫院急診。
  
  經過全面檢查和抽血化驗,醫生診斷是流感。Z先生抱怨:“醫生只開了一張處方,由我們自己去買了一小瓶布洛芬,這是一種不需要處方就能買到的自用感冒藥。”
  
  次日,Z先生未見好轉又去就診。一位美籍華人醫生查閱病歷、仔細檢查後說:“昨天你來,他們未作處理,這是屬於病毒性流感。”
  
  Z先生請求醫院給予退燒針和輸液,這位華裔醫生的回答是:“對這種常見的感冒症狀,美國是不能開退燒針和輸液的。”
  
  除非體溫過高,對於身體來說,退燒是多余的關照,只會起到相反的效果。發燒,作為保護機制在動物王國中已經存在了千百萬年。每當人體體溫升高時,人體內的免疫系統就會變得更加活躍起來。當人體體溫在一定程度內升高時,吞噬致病微生物的細胞的吞噬能力會更加活躍。
  
  需要特別提示的是,如果兒童出現發熱,當體溫過高時,容易出現高熱驚厥。因此,當兒童出現高熱,體溫超過38.5℃,可采用酒精擦浴或外敷冰袋的方法進行降溫。
  
  ◆疼痛,人體的警訊系統
  
  新聞中,不時會有一兩個關於“無痛兒”的報道。這種小孩,沒有疼痛的感覺,就算受了嚴重的外傷,他們也不知道疼。所以,這種孩子一般都會因為各種創傷而早夭。
  
  醫學家保羅‧布蘭德曾說:“疼痛是上帝給人的禮物。”
  
  假如讓你永久的失去痛覺,恐怕你會麻煩到連喝水都要用溫度計來測量一下水溫。否則水的溫度過高,會燙熟你的口腔、食道、胃,而你卻一無所知。從這個角度說,疼痛確實堪稱“上帝賜予人類的一件特殊禮物。”
  
   德國人喜歡在身上貼一塊辣椒膏,哪裡酸痛就貼在哪裡。本來酸痛的地方不摸不會痛,因為已經感覺麻木了。可是一貼上辣椒膏,患部就會被刺激,血循環就會恢 復。痛的目的就是要刺激血液的循環,好像派出所所在地,是一種警訊系統,在問題出現的時候指示身體派兵遣將過來。如果我們連這種能力都沒有,麻煩就大了。
  
  盲目止痛,等於切斷了患病區域向病人大腦發出的求救訊號,大腦產生了誤判,就不再調動身體的自愈力。
  
  ◆妊娠嘔吐,是胎兒的自我防衛
  
  很多西醫教科書上,都寫著類似這樣的話——
  
  孕婦一般在妊娠6周左右有厭食、挑食和輕度惡心、嘔吐等症狀,此稱為早孕反應,往往在12周左右自愈。少數孕婦嘔吐嚴重,不進飲食,甚至發生脫水,電解質紊亂和代謝障礙,此稱為妊娠劇吐。病因不清(請注意,西醫視之為“病”),可能與絨毛膜促性腺激素的過於增高有關。
【書籍目錄】
第1頁:序言 健康要有“大局觀” 第2頁:第一部份: 有“病”不一定是壞事
第3頁:第一部份: 有“病”不一定是壞事(1) 第4頁:第一部份: 有“病”不一定是壞事(2)
第5頁:第一部份: 有“病”不一定是壞事(3) 第6頁:第一部份: 有“病”不一定是壞事(4)
第7頁:第一部份:見微知著 第8頁:第一部份:見微知著(1)
第9頁:第一部份:見微知著(2) 第10頁:第一部份:見微知著(3)
第11頁:第一部份:中醫王道,西醫霸道 第12頁:第一部份:中醫王道,西醫霸道(1)
第13頁:第一部份:中醫王道,西醫霸道(2) 第14頁:第二部份:六邪致病
第15頁:第二部份:六邪致病(1) 第16頁:第二部份:六邪致病(2)
第17頁:第二部份:六邪致病(3) 第18頁:第二部份:內傷七情
第19頁:第二部份:內傷七情(1) 第20頁:第二部份:內傷七情(2)
第21頁:第二部份:以夢探病 第22頁:第二部份:以夢探病(1)
第23頁:第二部份:以夢探病(2) 第24頁:第二部份:以夢探病(3)
第25頁:第二部份:以夢探病(4) 第26頁:第二部份:以夢探病(5)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