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有病不要亂求醫:長命百歲的絕世真經  作者:孫恩棣

有病不要亂求醫:長命百歲的絕世真經  作者:孫恩棣

第二部份:內傷七情

[日期:2016-05-26] 來源:  作者:孫恩棣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五章內傷七情——良好的心態是祛百病的法寶
  
  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髒不受邪矣。
  
  ——《黃帝內經‧靈樞‧本髒篇》
  
  百病由心生,這是中醫早在幾千年前就提出的理念。隨著現代醫學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例證支持了中醫的這一觀點。
  
  中醫常說:“外感六淫,內傷七情”。中醫將致病的自然因素稱為“六邪”(或六淫),將致病的社會因素稱為“七情”(即人的七種情緒)。精神上的壓力、情緒上的執著以及恣情縱欲的生活方式,都會導致身體的各種疾病。因此,保持健康的一個關鍵就是要有正確的心態。
  
  養心莫執著,人生如道場
  
  一天,一個修行者來到佛陀面前,問自己為什麼不快樂。
  
  佛陀回答:不悲過去,非貪未來,心系當下,由此安詳。
  
  一個人不快樂的原因,除了種種生活壓力,還有對過去的追悔和對未來的憂思。
  
  人畢竟是人,總有七情六欲,只要不成為天天執著的習性,都是正常的。
  
  有個叫謝子衡的老中醫,93歲了,精神矍鑠,思維敏捷。記者問他有什麼養生的訣竅,他回答說,人生如同大雁過河,大雁經過這個河上的時候,河水裡面有影子;等到大雁飛過去,河水裡就什麼都沒有了。事來則心始見,事去則心遂空,不要小心眼。
  
  事情分為已經發生的和尚未發生的兩種。已經發生的事情,無法改變,也無須執著。尚未發生的事情又要分成兩種,一種是當下的行動能改變的,一種是無從改變的。無從改變的,也無須執著。不要浪費時間精力追悔過去,或焦灼於未來。正如佛陀所言,心系當下,由此安詳。
  
  有一句古老的歐洲諺語說:“心靈痛苦,經由身體宣洩。”
  
  當一個人很痛苦了,很累了,無法解脫,無法“處理”某種局面時,這個人往往就會生病。
  
  疾病可以讓一個硬撐得焦頭爛額的人,找到最合理的休息的理由、放棄的理由、承認自己軟弱的理由。
  
  疾病也可以讓一個耽溺於享樂、恣情縱欲的人反思與檢點自己的生活方式。
  
  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講,疾病是對心靈的一種“保護”,一種自然的調節。
  
  佛家有雲:人生如道場。在人生道場裡不斷修行的目的,就在去除這種天天執著的習性。常常有活得很偏執的人,經歷一場疾病後,仿佛就明白了,懂得了放下和放棄。
  
  內傷七情——你的心情會傷害你的髒腑
  
  人皆有七情六欲,七情即喜、怒、悲、思、憂、恐、驚七種情志變化,這是機體的精神狀態。正常情況下,七情是人體對客觀事物的不同反映,一般不會使人致病。只有劇烈的、強烈的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過了人體本身的承受能力,它才成為致病因素,故又稱“內傷七情”。
  
  中醫按五行學說,將七情合並為“五志”,劃歸於五髒。具體來說,過喜則傷心,過怒則傷肝,過思則傷脾,過憂(悲)則傷肺,過恐則傷腎。(詳見下表)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髒肝心脾肺腎
  
  五志怒喜思憂恐
  
  ◆怒傷肝
  
   中醫講,肝氣宜條達舒暢,肝柔則血和,肝郁則氣逆。當人犯怒時,破壞了正常舒暢的心理環境,肝失條達,肝氣就會橫逆。故當生氣後,人們常感到脅痛或兩肋 下發悶而不舒服;或不想吃飯、腹痛;甚至出現吐血等危症。中醫術語稱其為“肝氣橫逆,克犯脾土”。現代醫學也認為:人處在極度精神緊張的情況下,可引起胃 腸功能紊亂或導致消化性潰瘍;亦有因血壓升高而誘發冠心病導致猝死的。三國時代的周瑜因生氣吐血而亡,這樣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也偶有發生。因此,從健康的 角度出發,最好是盡量戒怒,尤其是在生病的時候,更是要安然順受,讓心安定。
  
  ◆喜傷心
  
  《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說:“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喜悅的過程,猶如人體能源(精神能源和機體能源)的釋放過程,獲得釋放的能源,將形成原動力,展開新的精神活動,並支配著身體活力,創造出新的業績。
  
   喜悅心情能提高人的大腦及整個神經系統的活力,充分發揮機體的潛能,提高腦力和體力勞動的效率和耐久力,使人感到生活和工作中充滿樂趣和信心,從而行動 起來顯得輕松有力、敏捷、准確、精力充沛;能使心髒、血管的肌肉運動加強,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水平提高;能擴張肺部,使呼吸運動加強,肺活量增大,有 利於肺部二氧化碳和氧氣的交換;能加強消化器官的運動,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從而增進食欲,幫助消化,促進新陳代謝。
  
  那怎麼又會說 “喜傷心”呢?這裡的喜其實說的是大喜,過分的高興、興奮,而大喜過望就會影響到我們的心,損傷心氣。因為“喜則氣緩”,大喜之後這個氣就緩,緩意思是 渙,表示一下子渙散開來。《黃帝內經‧靈樞‧本神篇》中也說:“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心是藏神的地方,喜笑過度,耗散神氣,當然會使心氣受傷。
  
  ◆思傷脾
  
   《黃帝內經》說:“思則傷脾。”思,即思慮、思考,是人體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一種狀態。《黃帝內經‧靈樞‧本神篇》說:“因志而存變謂之思。”中醫認 為:“思則氣結。”由於思慮過度,使神經系統功能失調,消化液分泌減少,即可出現食欲不振、訥呆食少、形容憔悴、氣短、神疲力乏、郁悶不舒等。
  
   正常的思慮、思考是建立在脾氣旺盛,氣血生化之源充足基礎上的,正常的思慮、思考不會對機體產生不良影響。但是,當人們面對某一問題思慮過度,或者思慮 時間過長,百思不解仍思不休止,超過了人體自身所能調節承受的限度,而在思想認識上,又不能主動或被動地轉移這種不良情緒狀態時,思就成為一種致病因素, 對機體構成危害,從而造成各種疾病。思慮、思考太過最主要的是影響脾氣的正常運行,導致氣滯或氣結,使脾主運化、升清的功能失職,出現不思飲食、脘腹脹 滿、頭暈目眩等臨床病理表現,即“思傷脾”。
  
  “思傷脾”理論直接揭示了這種聯系,也得到了現代醫學的印證。近代胃腸生理學在一個 多世紀以前也開始認識到中樞神經系統對胃的分泌和運動有影響。近二十年來,至少發現有二十種胃腸多肽也同時存在於大腦組織中,人們把這種胃腸和神經系統雙 重分布的肽類稱之為“腦腸肽”。大腦和脾胃的這種生物肽的確是存在很多聯系的。
  
  ◆憂傷肺
  
  《黃帝內經‧素 問》中說:“在志為憂,憂傷肺”。憂能導致肺氣閉塞,故常有胸膈滿悶,長吁短歎,乃至咳唾膿血,音低氣微等症。《黃帝內經‧靈樞》又說:“憂愁者,氣閉塞 而不行。”可見,過於憂愁還會導致人體氣機運行不暢,隨之而來的就是抑郁症、消化性潰瘍、消渴、失眠、神經衰弱、神經官能症等多種疾患。善憂多愁還可以傷 脾,脾志傷則煩悶,四肢無力,不思飲食,或二便不暢等。如《黃帝內經‧靈樞‧本神篇》說:“脾憂愁不解則傷意,意傷則亂,四肢不舉”。
  
   一般來說,憂作為一種情志活動,是人體對外界事物的一種正常應答反應,不會對身體構成危害。相反,暫時而輕度的憂傷,有助於對所遭挫折獲得正確的認識, 對身心健康有一定益處。但是,當一個人的憂愁悲傷太過,或者持續時間過長,超過了人體自身所能調節的限度和承受的負荷,而在思想認識上,又不能主動或被動 地轉移這種不良情緒,憂就成為一種致病因素,對機體構成危害。
【書籍目錄】
第1頁:序言 健康要有“大局觀” 第2頁:第一部份: 有“病”不一定是壞事
第3頁:第一部份: 有“病”不一定是壞事(1) 第4頁:第一部份: 有“病”不一定是壞事(2)
第5頁:第一部份: 有“病”不一定是壞事(3) 第6頁:第一部份: 有“病”不一定是壞事(4)
第7頁:第一部份:見微知著 第8頁:第一部份:見微知著(1)
第9頁:第一部份:見微知著(2) 第10頁:第一部份:見微知著(3)
第11頁:第一部份:中醫王道,西醫霸道 第12頁:第一部份:中醫王道,西醫霸道(1)
第13頁:第一部份:中醫王道,西醫霸道(2) 第14頁:第二部份:六邪致病
第15頁:第二部份:六邪致病(1) 第16頁:第二部份:六邪致病(2)
第17頁:第二部份:六邪致病(3) 第18頁:第二部份:內傷七情
第19頁:第二部份:內傷七情(1) 第20頁:第二部份:內傷七情(2)
第21頁:第二部份:以夢探病 第22頁:第二部份:以夢探病(1)
第23頁:第二部份:以夢探病(2) 第24頁:第二部份:以夢探病(3)
第25頁:第二部份:以夢探病(4) 第26頁:第二部份:以夢探病(5)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