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病由心生(珍藏版):健康心裡,幸福一生 作者:才永發

病由心生(珍藏版):健康心裡,幸福一生 作者:才永發

第二部份:修補人格理缺陷(3)

[日期:2016-05-25] 來源:  作者: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逃避型人格最大特點是行為退縮、心理自卑,面對挑戰多採取迴避態度或無能應付,又叫做迴避型人格。產生逃避心理的原因 一般有兩種,一是由於自己缺乏自信。一個不自信的人,心理承受能力要比正常人脆弱得多;二是因為害怕懲罰。當一個人因為做錯事而擔心受到指責,而他本身又 恰恰不願意接受這種指責,往往就會找各種借口推卸責任,來逃避懲罰。美國《精神障礙的診斷與統計手冊》中對逃避型人格的特徵定義為:
  
  1.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評或不贊同而受到傷害。
  
  2.除了至親之外,沒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僅有一個)。
  
  3.除非確信受歡迎,一般不願捲入他人事務之中。
  
  4.行為退縮,對需要人際交往的社會活動或工作總是盡量逃避。
  
  5.心理自卑,在社交場合總是緘默無語,怕惹人笑話,怕回答不出問題。
  
  6.敏感羞澀,害怕在別人面前露出窘態。
  
  7.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規之中的事時,總是誇大潛在的困難、危險或可能的冒險。
  
  只要滿足其中的四項,即可診斷為逃避型人格。
  
  很多研究心理健康的專家一致認為,適應能力良好的人或心理健康的人,能以「解決問題」的心態和行為去面對挑戰,而不是逃避問題,怨天尤人。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能夠以正確的態度和行為面對挫折與挑戰,並非易事。
  
  今年夏天剛剛大學畢業的蘇言,在一家廣告公司上班兩月有餘。經歷了剛開始的緊張與新鮮,她很快就對瑣碎而繁忙的工作感到疲憊厭倦。
  
  由於是新人,公司不會讓她單獨負責一個案子。最初,蘇言還會在開會時很積極地發表意見,但每次都被前輩毫無理由地駁回,這對她的自信打擊很大。複雜的人際關係和無形的工作壓力,讓蘇言苦惱不已。她開始懷念輕鬆悠閒的校園生活,漸漸萌生了辭職考研的念頭。
  
   像蘇言這樣遇到挫折就產生「返校」心理的職場新人並不少見。離開校園踏入社會,新人很容易因工作或人際交往上的挫敗而備受打擊。其實,一味逃避的學生心 態不利於在職場的長久生存,面對挫敗,應當積極地適應和盡快建立職業心態,只有這樣才能最快地成長為一個有成熟職業心態的職場人。每個人總有離開校園的那 一天,逃避,能逃得了多久呢?
  
  不要推卸應該自己承擔的責任
  
  生活中,你是否經常聽到有人在問「這到底是誰的錯」?你一定不會陌生這樣的情景:錯誤面前,許多人在抵賴狡辯,或者為了推卸責任而指責別人。或許,你會發現自己也有這樣的習慣。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件事情是盡善盡美的。每一天,你都會遇到麻煩。在一大堆麻煩面前,你是不是習慣不停地埋怨「為什麼總是我這麼倒霉?」有很多人在犯了錯 誤時,總會千方百計給自己找個理由,找個台階下。誠然,有許多在所難免的錯誤可以澄清、解釋並改正,但是,人們似乎已經習慣了編造借口或尋找漏洞以逃脫懲 罰。
  
  「免罪」理論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常見的逃避責任行為的深層原因。免罪理論包括這樣一些內容:避免或逃脫責罰是人類的一種強烈本能;多數人在「有利」與「不利」兩種形勢的抉擇中都會選擇趨利避害;通過各種「免罪」行為,人們可以暫時逃脫責罰,維持良好的自身形象。
  
   「這不是我的錯」、「我又不是故意的」、「沒有人不讓我這樣做」、「這不關我的事」……你對這樣的借口不陌生吧?為什麼我們總要找各種各樣的借口為自己 開脫呢?因為找借口逃避責任的人,往往都能僥倖逃脫。這類「免罪」的借口經常能夠獲得相當程度的成功,因此得到無數人的「青睞」。
【書籍目錄】
第1頁:內容簡介 第2頁:第一部份:養身先養心(1)
第3頁:第一部份:養身先養心(2) 第4頁:第一部份:養身先養心(3)
第5頁:第一部份:身體各部分與情緒的密切關係(1) 第6頁:第一部份:身體各部分與情緒的密切關係(2)
第7頁:第一部份:身體各部分與情緒的密切關係(3) 第8頁:第一部份:身體各部分與情緒的密切關係(4)
第9頁:第一部份:身體各部分與情緒的密切關係(5) 第10頁:第一部份:身體各部分與情緒的密切關係(6)
第11頁:第一部份:身體各部分與情緒的密切關係(7) 第12頁:第一部份: 撥開心靈迷惘的雲霧(1)
第13頁:第一部份: 撥開心靈迷惘的雲霧(2) 第14頁:第一部份:撥開心靈迷惘的雲霧(3)
第15頁:第一部份:撥開心靈迷惘的雲霧(4) 第16頁:第一部份:撥開心靈迷惘的雲霧(5)
第17頁:第一部份:撥開心靈迷惘的雲霧(6) 第18頁:第二部份:駕馭情緒的上下起伏(1)
第19頁:第二部份:駕馭情緒的上下起伏(2) 第20頁:第二部份:駕馭情緒的上下起伏(3)
第21頁:第二部份:駕馭情緒的上下起伏(4) 第22頁:第二部份:修補人格的心理缺陷(1)
第23頁:第二部份:修補人格的心理缺陷(2) 第24頁:第二部份:修補人格理缺陷(3)
第25頁:第二部份:修補人格理缺陷(4) 第26頁:第二部份:修補人格理缺陷(5)
第27頁:第二部份:修補人格理缺陷(6) 第28頁:第二部份:突破意志的心理障礙(1)
第29頁:第二部份:突破意志的心理障礙(2) 第30頁:第二部份:突破意志的心理障礙(3)
第31頁:第二部份:突破意志的心理障礙(4) 第32頁:第二部份:突破意志的心理障礙(5)
第33頁:第二部份:突破意志的心理障礙(6) 第34頁:第二部份:走出不良行為的心理桎梏(1)
第35頁:第二部份:走出不良行為的心理桎梏(2) 第36頁:第二部份:走出不良行為的心理桎梏(3)
第37頁:第二部份:走出不良行為的心理桎梏(4) 第38頁:第二部份:走出不良行為的心理桎梏(5)
第39頁:第二部份:走出不良行為的心理桎梏(6) 第40頁:第二部份:走出不良行為的心理桎梏(7)
第41頁:第二部份:走出不良行為的心理桎梏(8) 第42頁:第三部份:搬走工作壓力的重石(1)
第43頁:第三部份:搬走工作壓力的重石(2) 第44頁:第三部份:搬走工作壓力的重石(3)
第45頁:第三部份:搬走工作壓力的重石(4) 第46頁:第三部份:搬走工作壓力的重石(5)
第47頁:第三部份: 掀掉家庭壓力的牢籠(1) 第48頁:第三部份: 掀掉家庭壓力的牢籠(2)
第49頁:第三部份: 掀掉家庭壓力的牢籠(2) 第50頁:第三部份: 掀掉家庭壓力的牢籠(3)
第51頁:第三部份: 掀掉家庭壓力的牢籠(4) 第52頁:第三部份:大膽地與人交往(1)
第53頁:第三部份:大膽地與人交往(2) 第54頁:第三部份:大膽地與人交往(3)
第55頁:第三部份:大膽地與人交往(4) 第56頁:第三部份:大膽地與人交往(5)
第57頁:第三部份:大膽地與人交往(6) 第58頁:第四部份:健康理智地追求「性福」(1)
第59頁:第四部份:健康理智地追求「性福」(2) 第60頁:第四部份:健康理智地追求「性福」(3)
第61頁:第四部份:健康理智地追求「性福」(4) 第62頁:第四部份:正確認識老年的到來(1)
第63頁:第四部份:正確認識老年的到來(2) 第64頁:第四部份:正確認識老年的到來(3)
第65頁:第四部份:百病不患的心理訓練法(1) 第66頁:第四部份:百病不患的心理訓練法(2)
第67頁:第四部份:百病不患的心理訓練法(3) 第68頁:第四部份:健康人生靠自己(1)
第69頁:第四部份:健康人生靠自己(2) 第70頁:第四部份:健康人生靠自己(3)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