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黃帝內經>與<易經>裡的養生之道》:台灣人的養生之道 作者:黃中平

《<黃帝內經>與<易經>裡的養生之道》:台灣人的養生之道 作者:黃中平

第一部份:人體的陰陽平衡(2)

[日期:2016-05-22] 來源:  作者:黃中平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就人體而言,日常的生理活動都是以物質為基礎,它依賴的是陽氣的作用,而陽氣的產生又依賴於陰精。《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記載:「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如果陰陽不能彼此為用,導致分離,那麼人的生命活動也會隨之停止。
  
   陰陽消長的關係正如《易傳·系辭》中所說:「日往月則來,月往日則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意思是說,世間 萬物的對立雙方是處在不停運動和變化的過程之中的,雙方一直維繫著此消彼長的狀態。比如白天變成黑夜,黑夜再變成白天,這就是宇宙的變化規律。太極圖的中 間是一條S曲線而非直線,即說明陰和陽總是處在不斷的消長之中。如果脫離了這個規律,就會出現陰陽消長的異常反應。
  
  針對人體來 說,我們的生理活動為「陽」,體內的營養素為「陰」,要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動必須消耗掉一定的營養素,此即「陽長陰消」。而「陰長陽消」則是營養素的新陳代 謝,又必須消耗掉生理活動能量,如此,就是維持我們身體健康的必要條件。如果陰陽一方出現偏盛或者偏衰的狀況,不能維持相對的平衡,人體就會出現相應的病 理反應。
  
  《易傳·系辭》中說:「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這裡講的就是陰陽轉化的關係。萬物之間的陰陽兩面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在一定的條件下還可以向其對立面轉化,只有這樣才能推動事物的變化和發展,使陰陽長期共存,維持平衡和穩定的局面。
  
   當我們體內的陰陽出現失衡時,我們的身體便會表現出相對應的病症,正如《素問·陰陽應像大論》中所記載:「寒極生熱,熱極生寒」,「重陰必陽,重陽必 陰」。在對這些疾病治療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聽到醫生關於「由陰轉陽」或者「由陽轉陰」的說法,這就是利用陰陽轉化的道理來重新恢復體內陰陽的平衡,以實 現治病的目的。
  
  那麼「陰陽平衡」又是什麼呢?所謂的陰陽平衡,指的就是陰和陽之間保持的相對協調和穩定的狀態。世間萬物時刻都處 在相互競爭的過程中,陰和陽也是如此。所謂「此消彼長」,最後必定會形成相對的統一,《春秋繁露·循天之道》當中說:「中者,天之用也;和者,天之功 也。……中者,天地之所終始也;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德莫大於和而道莫正於中。中者,天地之美達理也。」意思是說,陰和陽的中和才能促進萬物的生長,這 是天地之間最大的法則。
  
  其實,這種陰陽的平衡是一種相對且動態的平衡,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處在不斷地變化和發展中,人體的活動也 是如此,比如體內氣的升降、血液的循環、物質的代謝、精氣的轉化等,都在不停地運動之中。正如《素問·六微旨大論》中所言:「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 如果事物的變化永遠處在陰陽消長的轉化中,那麼宇宙便也會總是處在瞬息萬變的狀態,自然也就不會有生命誕生和存活。所以說,只有保持這種陰陽的平衡,才能 維繫我們所生存的五彩繽紛的世界,同時維繫人體生命活動的穩定,也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我們的健康。
【書籍目錄】
第1頁:內容用作者簡介 第2頁:編輯推薦
第3頁:前言 第4頁:第一部份:人體健康的標準
第5頁:第一部份:人體的陰陽平衡(1) 第6頁:第一部份:人體的陰陽平衡(2)
第7頁:第一部份:陰陽平衡是健康的基礎(1) 第8頁:第一部份:陰陽平衡是健康的基礎(2)
第9頁:第一部份:人體為什麼會陰陽失衡 第10頁:第一部份:陰陽失衡,百病始生
第11頁:第一部份:以飲食平衡人體 第12頁:第二部份:人體的五行
第13頁:第二部份:肺屬金肺的功能 第14頁:第二部份:肝屬木肝的功能
第15頁:第二部份:腎屬水腎的功能 第16頁:第二部份:心屬火心的功能
第17頁:第二部份:脾屬土脾的功能 第18頁:第三部份:春生(1)
第19頁:第三部份:春生(2) 第20頁:第三部份:春生(3)
第21頁:第三部份:春生(4) 第22頁:第三部份:春生(5)
第23頁:第三部份:春生(6) 第24頁:第三部份:春生(7)
第25頁:第三部份:春生(8) 第26頁:第三部份:春生(9)
第27頁:第三部份:春生(10) 第28頁:第三部份:春生(11)
第29頁:第三部份:春生(12) 第30頁:第三部份:春生(13)
第31頁:第三部份:春生(14) 第32頁:第三部份:夏長(1)
第33頁:第三部份:夏長(2) 第34頁:第三部份:夏長(3)
第35頁:第三部份:夏長(4) 第36頁:第三部份:夏長(5)
第37頁:第三部份:夏長(6)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