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黃帝內經二十四節氣養生法:人體氣象學保您全家健康 作者:王彤

黃帝內經二十四節氣養生法:人體氣象學保您全家健康 作者:王彤

第三部份:霜降宜進補(1)

[日期:2016-05-20] 來源:網路轉載  作者:王彤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可以多吃點性溫熱而又不偏燥的食物,如核桃仁、黑豆等,或是服用一些滋補粥湯,如三七、胡椒燉雞、黃芪、當歸、生地、三七、蔥白、生姜燉雞等。
  
  哮喘“拉風箱”,御寒得健康
  
   深秋季節,秋風不僅吹黃了樹葉,也帶來了惱人的問題——哮喘。這些哮喘患者,每到秋冬季節便呼呼地拉起了“風箱”,咳嗽氣喘如影隨形揮之不去。不要認為 拉拉風箱沒什麼大礙,而實際上哮喘的危害遠比大家想象的要大得多。提起歌手鄧麗君,《何日君再來》的歌聲似乎還回響在人們的耳際,可她卻因哮喘原因,早早 地離我們而去。而被譽為“亞洲第一飛人”的著名影星柯受良,公布的死因也是哮喘病發作。在當今世界范圍內,每年因哮喘而死亡的人數約有18萬,已成為僅次 於癌症的第二大致死和致殘疾病,這個數據著實讓人震驚。
  
  哮喘最初得病是由於受到風寒或風熱之邪引起的,加之治療不當造成寒邪殘留體內,這也就是哮喘的病根。秋冬季節氣溫驟降,中醫稱之為自然界“陽氣衰減”。此時人體肺氣較弱、腎陽漸衰,人體抵抗力相對減弱,空氣中的寒氣稍加刺激哮喘便會發作。
  
   既然哮喘與風寒有關,那麼要防治哮喘,首先就應注意防寒保暖。對於哮喘患者,防寒保暖重點部位在背部,因為肩背部有一風門穴,是風出入胸腔的門戶。這個 穴位的位置,剛好對應到我們的兩扇肺葉,所以對肺的影響非常大。日本有個民間習俗,就是人到20歲左右,要“打肩灸”。什麼是打肩灸呢?就是艾灸風門穴, 因為日本把風門穴稱為“打肩”,據說這個方法可以預防肺結核等呼吸道疾病。因此作為哮喘患者,一定不要讓這個部位受寒,不要穿露背的衣服外,平時也要適當 按摩,把這個門關好,按摩的時間以不超過10分鍾為准。按摩方法選擇掌推、點按均可。除了照顧好背部之外,也要特別預防感冒。在臨床中,90%的哮喘是因 為感冒引起的。在這裡教給大家一種感冒的穴位預防法——按摩風池穴法。古代管城市叫城池,城指的是城市,而池呢,指的就是護城河。所以說,風池這個穴是風 邪入腦的一個屏障,要想攻下這個“城”,就必須首先破掉這個“池”,按摩這個穴位的作用,就是要將“城”護衛起來,不讓外敵入侵。按摩的方法為雙手十指自 然張開,緊貼枕後部,以兩手的大拇指按壓雙側風池穴,用力上下推壓,稍感酸脹。每次按壓不少於32下,多多益善,以自感穴位處發熱為度。
  
   當然,寒涼食物也貪食不得。所謂“形寒飲冷傷肺”,醫家之言不可不聽,有些患者剛才還談笑風生呢,喝了點涼茶,吃了根雪糕,哮喘轉瞬間就發作了,就是寒 性食物在從中作祟。哪些食物是寒性的呢?寒性的食物中首先是冰水、冰棍、冰激淋、冰可樂、冰啤酒。其次是牛奶,雖然奶營養豐富,但只適合初生的嬰幼兒。因 為嬰幼兒是純陽之體,他們能夠消化吸收奶。人成年以後,就應該停止喝奶。其他寒涼之物還包括生梨、西瓜、香蕉、菠菜等。
  
  以上這些方法,只是針對“外寒”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想要治療哮喘病,還應消除體內的寒痰。如何消除體內寒痰呢?
  
   中醫上有句話叫“脾是生痰之源,肺是儲痰之器”,痰濕產生的根源在於脾胃功能失調。為什麼脾是生痰之源?就在於它是管濕氣的,濕氣多了化不出去就變成痰 飲了,所以從根本上祛濕就要健脾。另外,中醫裡還有句話叫“脾為氣之源,腎為氣之根”,就是說氣雖出於肺,但卻是根於腎的。
  
  因 此,哮喘的治療應著眼於調治脾、肺和腎三髒。您可在平時多吃一些兼補三髒的食物,如山藥、栗子、核桃等,都具有三髒兼補的功效。特別是山藥,稱得上是三髒 同補第一藥食。對山藥的功效,清代名醫張錫純在他的《醫學衷中參西錄》中多有闡明。他認為:“山藥色白入肺,味甘歸脾,液濃益腎,能滋潤血脈,固攝氣化, 寧嗽定喘,強志育神。”張錫純曾用麻黃配合山藥,治愈了多起哮喘病例。由他所創的“山藥芡實薏米粥”,經中裡巴人的推薦後,已成為了一道家喻戶曉的保健藥 膳。當然,這道藥膳也是非常適合哮喘患者使用的。
  
  除了食療,我們也可選擇與肺、脾和腎有關的穴位進行防治。如肺俞穴、脾俞穴、腎 俞穴等都是哮喘患者很好的預防藥,因為這些俞穴直接與髒腑相通,刺激這些穴位,可直接刺激到它裡面的髒腑。由於這些俞穴都在後背的膀胱經上,因此可通過捏 脊或者拍打後背的方法來進行刺激,刺激時不必拘泥於時間,什麼時候都可以,至於按摩時間,則一般以2~3分鍾/次為宜。
  
  霜降多胃病,暖胃散寒方法多
  
   秋冬季節是胃病的多發與復發時節。有統計表明,冬季胃病發病率幾乎占了全年的一半。除了發病率增高以外,在秋冬之交,特別是胃潰瘍病並發症的發生率增加 尤其明顯。國外曾有報告潰瘍穿孔率在11月份達到高峰,研究表明潰瘍病合並上消化道出血的好發時間為10、11和12月份。
  
  胃病為什麼會在秋冬季節高發呢?祖國醫學認為,秋冬兩季,天地間陽氣日退,陰寒漸生,胃病患者由於體內的寒氣不易外散,加上外界寒冷的氣候,非常容易發生胃痛、胃脹、呃逆、不想吃飯等症狀。
  
  因此,對付霜降時節高發的胃痛症狀,溫胃散寒是最有效的辦法。如果這時有意識地選擇一些暖胃食物,如南瓜、胡蘿卜、甘藍、紅薯等,便可以達到養胃暖胃的目的。下面再給大家推薦一種溫胃散寒的食物——花生。花生有“長生果”之稱,是全世界公認的健康食物,在中國被認為是
  
   “十大長壽食物”之一。花生在治療胃病上的作用,歷代醫書多有記載。《本草綱目》載:“花生悅脾和胃潤肺化痰、滋養補氣、清咽止癢。”《藥性考》說: “食用花生養胃醒脾,滑腸潤燥。”《本草綱目拾遺》則認為:花生有“悅脾和胃,滋養調氣,潤肺化痰”的功效。所以說在霜降這個胃病高發的疾病食用花生,是 非常明智的選擇。
【書籍目錄】
第1頁:編輯推薦 第2頁:肝郁兩肋痛,推搓兩肋可養護肝
第3頁:肝郁兩肋痛,推搓兩肋可養護肝(1) 第4頁:引言:順四時、適寒暑養生就是養四季
第5頁:引言:順四時、適寒暑養生就是養四季(1) 第6頁:第一部份:立春助陽生發
第7頁:第一部份:立春助陽生發(1) 第8頁:第一部份:立春助陽生發(2)
第9頁:第一部份:雨水謹防濕邪 第10頁:第一部份:雨水謹防濕邪(1)
第11頁:第一部份:雨水謹防濕邪(2) 第12頁:第一部份:驚蟄順時養陽
第13頁:第一部份:驚蟄順時養陽(1) 第14頁:第一部份:驚蟄順時養陽(2)
第15頁:第一部份:春分要防舊疾發 第16頁:第一部份:春分要防舊疾發(1)
第17頁:第一部份:春分要防舊疾發(2) 第18頁:第一部份:清明當防高血壓
第19頁:第一部份:清明當防高血壓(1) 第20頁:第一部份:清明當防高血壓(2)
第21頁:第一部份:清明當防高血壓(3) 第22頁:第一部份:谷雨適時調情志
第23頁:第一部份:谷雨適時調情志(1) 第24頁:第一部份:谷雨適時調情志(2)
第25頁:第二部份:立夏養心正當時 第26頁:第二部份:立夏養心正當時(1)
第27頁:第二部份:立夏養心正當時(2) 第28頁:第二部份:小滿除濕正當時
第29頁:第二部份:小滿除濕正當時(1) 第30頁:第二部份:小滿除濕正當時(2)
第31頁:第二部份:芒種謹防梅雨傷 第32頁:第二部份:芒種謹防梅雨傷(1)
第33頁:第二部份:芒種謹防梅雨傷(2) 第34頁:第二部份:夏至日吃補
第35頁:第二部份:夏至日吃補(1) 第36頁:第二部份:夏至日吃補(2)
第37頁:第二部份:小暑避暑濕 第38頁:第二部份:小暑避暑濕(1)
第39頁:第二部份:小暑避暑濕(2) 第40頁:第二部份:大暑防中暑
第41頁:第二部份:大暑防中暑(1) 第42頁:第二部份:大暑防中暑(2)
第43頁:第二部份:大暑防中暑(3) 第44頁:第三部份:立秋養脾胃
第45頁:第三部份:立秋養脾胃(1) 第46頁:第三部份:立秋養脾胃(2)
第47頁:第三部份:立秋養脾胃(3) 第48頁:第三部份:處暑防溫燥
第49頁:第三部份:處暑防溫燥(1) 第50頁:第三部份:處暑防溫燥(2)
第51頁:第三部份:白露當養陰 第52頁:第三部份:白露當養陰(1)
第53頁:第三部份:白露當養陰(2) 第54頁:第三部份:秋分防燥涼
第55頁:第三部份:秋分防燥涼(1) 第56頁:第三部份:秋分防燥涼(2)
第57頁:第三部份:寒露防寒涼 第58頁:第三部份:寒露防寒涼(1)
第59頁:第三部份:寒露防寒涼(2) 第60頁:第三部份:霜降宜進補
第61頁:第三部份:霜降宜進補(1) 第62頁:第三部份:霜降宜進補(2)
第63頁:第四部份:立冬養陽補腎精 第64頁:第四部份:立冬養陽補腎精(1)
第65頁:第四部份:立冬養陽補腎精(2) 第66頁:第四部份:小雪溫腎陽
第67頁:第四部份:小雪溫腎陽(1) 第68頁:第四部份:大雪要溫補避寒
第69頁:第四部份:大雪要溫補避寒(1) 第70頁:第四部份:冬至護陽氣
第71頁:第四部份:冬至護陽氣(1) 第72頁:第四部份:冬至護陽氣(2)
第73頁:第四部份:小寒宜養腎 第74頁:第四部份:小寒宜養腎(1)
第75頁:第四部份:小寒宜養腎(2) 第76頁:第四部份:大寒潤肺除惡燥
第77頁:第四部份:大寒潤肺除惡燥(1) 第78頁:第四部份:大寒潤肺除惡燥(2)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