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黃帝內經二十四節氣養生法:人體氣象學保您全家健康 作者:王彤

黃帝內經二十四節氣養生法:人體氣象學保您全家健康 作者:王彤

第三部份:秋分防燥涼

[日期:2016-05-20] 來源:網路轉載  作者:王彤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十六、秋分防燥涼
  
  (公歷9月22~24日)
  
  雷始收聲蟄蟲坯戶水始涸
  
  【宜】保養肺陰、護肺
  
  【忌】秋燥、寒涼
  
  按舊歷說,秋分剛好是秋季90天的中分點。正如春分一樣,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時間的長短再次相等。從秋分起,陽光直射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
  
  我國古代將秋分分為三候:“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二月陽中發聲”,秋分後陰氣開始旺盛,“八月陰中收聲”,所以不再打雷了。“水本氣之所為”,春夏氣至,故長,秋冬氣返,故涸也。
  
   從秋分開始,有秋燥症狀的一般屬於涼燥,這是因為,秋分後氣溫速降,寒涼漸重,所以多出現涼燥。秋分之前有暑熱的餘氣,故多見於溫燥。當然,秋燥溫與涼 的變化,還與每個人的體質和機體反應有關。溫燥咳嗽是燥而偏熱的類型,涼燥咳嗽是燥而偏寒的類型。這兩種類型的秋燥臨床症狀是不同的,需請醫生對症治療。
  
  此外,秋分以後,是腸道傳染病、瘧疾、乙腦的多發季節。秋天特殊的氣候特征也常引起許多舊病復發,因此需要大家多加注意。
  
  秋燥分溫涼,療法大不同
  
  金秋季節,天氣轉涼,晝夜溫差較大,氣候變化無規律,是各種疾病的多發季節。另外,雨水稀少,天氣干燥,易出現口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干咳少痰、皮膚干裂等現象,此即醫學上所說的“秋燥症”。
  
   但需要注意的是,同樣是秋燥症,卻有溫燥和涼燥之分,不能一概而論。怎麼來區分這種燥邪所引起的不適呢?一般而言,從秋分開始,人們的秋燥症狀多屬於涼 燥。秋分之前有暑熱的餘氣,故多見於溫燥;秋分之後,陣陣秋風襲來,不僅使氣溫變化劇烈,而且使氣溫速降,寒涼漸重,所以多出現涼燥。
  
  而在預防方法上,也各有不同。由於溫燥是由熱邪和燥邪侵犯肺部所致,所以應以清熱潤燥為主。而涼燥多由於寒邪共同侵犯肺部所致,因此除了潤燥外,還應吃一些溫性的食物。
  
  下面,給大家分別介紹兩種食物,以作預防燥邪犯肺所用。
  
  第一種食物是梨,梨對於對熱燥所引起的各種秋燥症狀均有很好的預防和治療功效。
  
   我們發現一些人一到秋天就聲音沙啞,其實這就是秋燥的症狀。這時,您可以將水梨洗干淨,皮不用削,蒂頭切掉,中間果肉挖掉後放入貝母。再把梨的蒂頭蓋回 去,放在電飯鍋裡燉一下,燉過以後就連貝母一起吃掉,化痰又止咳。貝母一般有兩種,一個是產在四川的、顆粒小的,像珍珠一樣,所以叫做珠貝母,屬百合科; 另一種浙貝母產在浙江,最大宗在象山群島,所以開方都寫象貝母,象貝母就代表浙貝母,顆粒大,裡面含有皂素,一般傷風感冒,化痰用。
  
   梨能退火,而實際功效也正是如此,孫思邈說,梨能“除客熱心,止心煩”。李時珍說,梨能“潤肺涼心,清痰降火,解瘡毒、酒毒”。可見,梨對熱性病的煩 渴、咳嗽、喉痛、失音、眼赤腫痛、大便不通等症,均有良好的療效。因此在白露這個時節,最適宜吃梨,因為白露時節的氣候特點是寒熱交替,濕氣去而燥氣來, 由於氣候由熱轉涼,空氣中水分減少,而肺為嬌髒,對燥氣最為敏感,稍有疏忽,就會出現“上火”症狀。如口渴咽痛、聲啞干咳、咯血、皮膚干燥等都是肺被火氣 所傷、津液缺乏的症狀。所以這個時候,不如趕緊吃些梨,讓它的滋潤本色幫助您抵御秋燥邪氣,潤澤肺髒。
  
  食生梨,可清六腑之熱;熟食,又可滋五髒之陰。
  
   梨的吃法主要有以下幾種。生食:最好削皮後食用,如果甜味不夠,可蘸點白糖,秋天如能每日堅持吃2個梨可在一定程度上預防秋燥。熟食:去皮後蒸煮均可, 也可與紅棗、蘿卜、綠豆等一起熬湯吃,其治病養身的效果更好。也可將梨把兒周圍用刀鏇下來作為蓋,掏出核後,灌上蜂蜜和貝母,再把蓋蓋上,放在碗裡上鍋蒸 熟,一早一晚各吃1個,對治療氣管炎和咳嗽有一定療效。
  
  需要注意的是,秋季天氣漸漸轉涼後,特別是秋分之後,梨就不是人人都能吃 了。如果秋分以後吃得太多了,雖然燥情可以緩解,不過寒性也會隨之進入身體,到了冬季,體內的寒邪和體外的寒邪會裡應外合,那就真的麻煩了。另外,梨性 寒,吃梨過多則傷陽氣。因此向患有冠心病、糖尿病、身體陽虛、畏寒肢冷者、腹胃虛的患者弱者,以及孕婦都不宜多吃梨。
  
  那麼在秋分之後,我們宜選用什麼食物來對付燥邪呢?白蘿卜可說克制深秋“涼燥”的有效蔬果之一。因為在中醫看來,白蘿卜是溫性的,微微具有辣味,而且多汁,辛辣具有行氣的功效,這些汁液剛好被它的行氣作用所推動,可以四處去“潤”我們的燥。
  
  所以有句民諺叫:“冬吃蘿卜夏吃姜,不用醫生開藥方。”,意思就是說,盛夏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胃屬長夏屬土,人人都知道,寒涼傷胃,加上盛夏酷熱,人們又貪食寒涼,所以夏天宜吃姜;而冬月之時,陽氣在裡,胃中煩熱,所以吃白蘿卜。
【書籍目錄】
第1頁:編輯推薦 第2頁:肝郁兩肋痛,推搓兩肋可養護肝
第3頁:肝郁兩肋痛,推搓兩肋可養護肝(1) 第4頁:引言:順四時、適寒暑養生就是養四季
第5頁:引言:順四時、適寒暑養生就是養四季(1) 第6頁:第一部份:立春助陽生發
第7頁:第一部份:立春助陽生發(1) 第8頁:第一部份:立春助陽生發(2)
第9頁:第一部份:雨水謹防濕邪 第10頁:第一部份:雨水謹防濕邪(1)
第11頁:第一部份:雨水謹防濕邪(2) 第12頁:第一部份:驚蟄順時養陽
第13頁:第一部份:驚蟄順時養陽(1) 第14頁:第一部份:驚蟄順時養陽(2)
第15頁:第一部份:春分要防舊疾發 第16頁:第一部份:春分要防舊疾發(1)
第17頁:第一部份:春分要防舊疾發(2) 第18頁:第一部份:清明當防高血壓
第19頁:第一部份:清明當防高血壓(1) 第20頁:第一部份:清明當防高血壓(2)
第21頁:第一部份:清明當防高血壓(3) 第22頁:第一部份:谷雨適時調情志
第23頁:第一部份:谷雨適時調情志(1) 第24頁:第一部份:谷雨適時調情志(2)
第25頁:第二部份:立夏養心正當時 第26頁:第二部份:立夏養心正當時(1)
第27頁:第二部份:立夏養心正當時(2) 第28頁:第二部份:小滿除濕正當時
第29頁:第二部份:小滿除濕正當時(1) 第30頁:第二部份:小滿除濕正當時(2)
第31頁:第二部份:芒種謹防梅雨傷 第32頁:第二部份:芒種謹防梅雨傷(1)
第33頁:第二部份:芒種謹防梅雨傷(2) 第34頁:第二部份:夏至日吃補
第35頁:第二部份:夏至日吃補(1) 第36頁:第二部份:夏至日吃補(2)
第37頁:第二部份:小暑避暑濕 第38頁:第二部份:小暑避暑濕(1)
第39頁:第二部份:小暑避暑濕(2) 第40頁:第二部份:大暑防中暑
第41頁:第二部份:大暑防中暑(1) 第42頁:第二部份:大暑防中暑(2)
第43頁:第二部份:大暑防中暑(3) 第44頁:第三部份:立秋養脾胃
第45頁:第三部份:立秋養脾胃(1) 第46頁:第三部份:立秋養脾胃(2)
第47頁:第三部份:立秋養脾胃(3) 第48頁:第三部份:處暑防溫燥
第49頁:第三部份:處暑防溫燥(1) 第50頁:第三部份:處暑防溫燥(2)
第51頁:第三部份:白露當養陰 第52頁:第三部份:白露當養陰(1)
第53頁:第三部份:白露當養陰(2) 第54頁:第三部份:秋分防燥涼
第55頁:第三部份:秋分防燥涼(1) 第56頁:第三部份:秋分防燥涼(2)
第57頁:第三部份:寒露防寒涼 第58頁:第三部份:寒露防寒涼(1)
第59頁:第三部份:寒露防寒涼(2) 第60頁:第三部份:霜降宜進補
第61頁:第三部份:霜降宜進補(1) 第62頁:第三部份:霜降宜進補(2)
第63頁:第四部份:立冬養陽補腎精 第64頁:第四部份:立冬養陽補腎精(1)
第65頁:第四部份:立冬養陽補腎精(2) 第66頁:第四部份:小雪溫腎陽
第67頁:第四部份:小雪溫腎陽(1) 第68頁:第四部份:大雪要溫補避寒
第69頁:第四部份:大雪要溫補避寒(1) 第70頁:第四部份:冬至護陽氣
第71頁:第四部份:冬至護陽氣(1) 第72頁:第四部份:冬至護陽氣(2)
第73頁:第四部份:小寒宜養腎 第74頁:第四部份:小寒宜養腎(1)
第75頁:第四部份:小寒宜養腎(2) 第76頁:第四部份:大寒潤肺除惡燥
第77頁:第四部份:大寒潤肺除惡燥(1) 第78頁:第四部份:大寒潤肺除惡燥(2)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