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黃帝內經二十四節氣養生法:人體氣象學保您全家健康 作者:王彤

黃帝內經二十四節氣養生法:人體氣象學保您全家健康 作者:王彤

第三部份:處暑防溫燥

[日期:2016-05-20] 來源:網路轉載  作者:王彤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十四、處暑防溫燥
  
  (公歷8月22~24日)
  
  鷹乃祭鳥天地始肅禾乃登
  
  【宜】早睡早起
  
  【忌】秋燥,辛辣食物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這時的三伏天已過或接近尾聲。
  
  古代將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此節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黍、稷、稻、粱類農作物已經成熟。
  
  處暑過後天氣轉涼,天氣開始轉入秋季。中午熱,早晚涼,晝夜形成較大的溫差。晝熱夜涼的氣候,對人陽氣的收斂形成了良好的條件。因此,養生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天氣由熱轉,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所以,人們的起居作息也要做相應的調整,須早睡早起。
  
   二是處暑要預防“秋燥”。一般來講,人體感覺最舒適的空氣相對濕度是40%~60%,過高過低都會感覺不舒適。由於秋天空氣中的水氣含量小,其相對濕度 下降,特別是空氣的相對濕度低於30%以下時,人們就會感覺到皮膚干澀粗糙,鼻腔干燥疼痛或口燥咽干,大便干結等,需要及時采取預防措施以避免發展為疾病 (即“秋燥症”)。
  
  “早臥早起,與雞俱興”,科學睡眠防秋困
  
  處暑之後,我國很多地區的氣溫會逐漸下降, 暑氣消褪意味著秋天的來臨。俗話說,春困、秋乏、夏打盹。處暑期間,天氣由熱轉涼,很多人都會有懶洋洋的疲勞感,也就是“秋乏”,秋乏是一種自然現象。由 於處暑節氣正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洩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此時人的起居應相應調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因為只 有這樣,才能適應“秋乏”。
  
  說到睡眠充足,現代人只重視量,說每天睡8個小時也罷6個小時也罷,都是在說明一個具體時間長短,認 為盡管睡得晚,但是睡到足夠時間就是健康的,這是典型的一廂情願。大家都知道,播種莊稼要趕農時,誤了農時,就算您足足讓莊稼長夠了時間,到最後也沒有收 成。人身是個小天地,有自己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變化規律,而這一變化規律是與天地同步的。人的新陳代謝,產生新的氣血,排洩痰濁瘀血,猶如莊稼的生 長,必須應時而動。
  
  那麼,在處暑之後,什麼樣的睡眠方式最有利於身體的健康呢?《黃帝內經》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早臥早起,與 雞俱興。”也就是說,秋季的睡眠規律要與雞同步。大家都知道,雞是夜盲症,它一到天黑就奔雞窩走了,古人稱這個時候為酉時,大概是現在的17點到19點左 右。所以古人認為,人在秋天的養生就要學雞一樣,在這個時候回家休息。因為此時,天地的氣機開始收了,人的氣機也該收了,早點休息可以多藏精。而到了19 點到21點,就該上床睡覺了,最遲不超過21點。《孔雀東南飛》有這樣兩句詩叫:“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晚上19點到21點被稱為黃昏,21點到 23點被稱為“人定”。因此,只有在21點之前睡覺才可稱為早睡。
  
  而早起是幾點起呢?古人將雞鳴作為時間標志,所以雞叫之後起床 即為早起,所謂“聞雞起舞”,“雞鳴入機織”等,說的就是聞雞叫如聞鬧鍾響,立即翻身起床,或鍛煉,或干活,毫不懈怠;雞鳴相當於幾點呢?“三更燈火五更 雞,正是男兒立志時”五更相當於凌晨5~6點,五更雞是指5點鍾左右雞就開始叫了,這個時候起床即為早起。
  
  除了早睡早起,與雞俱 興外,我國古代養生學家還認為,人的睡覺方向同樣應根據季節交替而有所改變。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到:“凡人臥,春夏向東,秋冬向西。” 這就是考慮到“應四時所旺之氣而臥”的緣故,因中醫的五季與五方相應,有春東、夏南、長夏中、秋西、冬北之說,因此睡眠的方位也與當時節氣相應。
  
   盡管四季提倡的睡眠時間雖有不同,但有一個總則,晚睡不宜晚過子時,早起不宜早過寅時,也就是說夜裡11點到早上5點,這6個小時是睡覺的黃金時間,盡 量的要保證它。中醫認為,這6個小時依次為膽肝肺(經)當時,必須在人體處於休息狀態下才能發揮各自的作用,逆之則傷身。
  
  另外中醫也講時差,生活在北京的人按北京時間,生活在烏魯木齊的人就不要再按北京時間來遵守了,生活在美國的朋友就更相反了。養生的根本准則是人與天的融合順應,人會變,大自然的規律不變,人定勝天的論調是不科學的。
  
  最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由於處暑過後夜裡較涼,為了保護陽氣。晚上睡覺應關好門窗,腹部蓋薄被,防止脾胃受涼。
  
  處暑至,秋燥來,“少辛增酸”防秋燥
  
   中醫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為什麼要在秋冬養陰呢?這好比一株干渴的鮮花,春夏養陰猶如中午澆花,澆下去的水分會被蒸發掉一大半,而秋冬養陰就 好比傍晚澆花,同樣多的水分不但不會被蒸發,還可兼得晨露的滋養。所以秋冬養陰效果最好。而具體到處暑時節,該如何來養陰呢?
【書籍目錄】
第1頁:編輯推薦 第2頁:肝郁兩肋痛,推搓兩肋可養護肝
第3頁:肝郁兩肋痛,推搓兩肋可養護肝(1) 第4頁:引言:順四時、適寒暑養生就是養四季
第5頁:引言:順四時、適寒暑養生就是養四季(1) 第6頁:第一部份:立春助陽生發
第7頁:第一部份:立春助陽生發(1) 第8頁:第一部份:立春助陽生發(2)
第9頁:第一部份:雨水謹防濕邪 第10頁:第一部份:雨水謹防濕邪(1)
第11頁:第一部份:雨水謹防濕邪(2) 第12頁:第一部份:驚蟄順時養陽
第13頁:第一部份:驚蟄順時養陽(1) 第14頁:第一部份:驚蟄順時養陽(2)
第15頁:第一部份:春分要防舊疾發 第16頁:第一部份:春分要防舊疾發(1)
第17頁:第一部份:春分要防舊疾發(2) 第18頁:第一部份:清明當防高血壓
第19頁:第一部份:清明當防高血壓(1) 第20頁:第一部份:清明當防高血壓(2)
第21頁:第一部份:清明當防高血壓(3) 第22頁:第一部份:谷雨適時調情志
第23頁:第一部份:谷雨適時調情志(1) 第24頁:第一部份:谷雨適時調情志(2)
第25頁:第二部份:立夏養心正當時 第26頁:第二部份:立夏養心正當時(1)
第27頁:第二部份:立夏養心正當時(2) 第28頁:第二部份:小滿除濕正當時
第29頁:第二部份:小滿除濕正當時(1) 第30頁:第二部份:小滿除濕正當時(2)
第31頁:第二部份:芒種謹防梅雨傷 第32頁:第二部份:芒種謹防梅雨傷(1)
第33頁:第二部份:芒種謹防梅雨傷(2) 第34頁:第二部份:夏至日吃補
第35頁:第二部份:夏至日吃補(1) 第36頁:第二部份:夏至日吃補(2)
第37頁:第二部份:小暑避暑濕 第38頁:第二部份:小暑避暑濕(1)
第39頁:第二部份:小暑避暑濕(2) 第40頁:第二部份:大暑防中暑
第41頁:第二部份:大暑防中暑(1) 第42頁:第二部份:大暑防中暑(2)
第43頁:第二部份:大暑防中暑(3) 第44頁:第三部份:立秋養脾胃
第45頁:第三部份:立秋養脾胃(1) 第46頁:第三部份:立秋養脾胃(2)
第47頁:第三部份:立秋養脾胃(3) 第48頁:第三部份:處暑防溫燥
第49頁:第三部份:處暑防溫燥(1) 第50頁:第三部份:處暑防溫燥(2)
第51頁:第三部份:白露當養陰 第52頁:第三部份:白露當養陰(1)
第53頁:第三部份:白露當養陰(2) 第54頁:第三部份:秋分防燥涼
第55頁:第三部份:秋分防燥涼(1) 第56頁:第三部份:秋分防燥涼(2)
第57頁:第三部份:寒露防寒涼 第58頁:第三部份:寒露防寒涼(1)
第59頁:第三部份:寒露防寒涼(2) 第60頁:第三部份:霜降宜進補
第61頁:第三部份:霜降宜進補(1) 第62頁:第三部份:霜降宜進補(2)
第63頁:第四部份:立冬養陽補腎精 第64頁:第四部份:立冬養陽補腎精(1)
第65頁:第四部份:立冬養陽補腎精(2) 第66頁:第四部份:小雪溫腎陽
第67頁:第四部份:小雪溫腎陽(1) 第68頁:第四部份:大雪要溫補避寒
第69頁:第四部份:大雪要溫補避寒(1) 第70頁:第四部份:冬至護陽氣
第71頁:第四部份:冬至護陽氣(1) 第72頁:第四部份:冬至護陽氣(2)
第73頁:第四部份:小寒宜養腎 第74頁:第四部份:小寒宜養腎(1)
第75頁:第四部份:小寒宜養腎(2) 第76頁:第四部份:大寒潤肺除惡燥
第77頁:第四部份:大寒潤肺除惡燥(1) 第78頁:第四部份:大寒潤肺除惡燥(2)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