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黃帝內經二十四節氣養生法:人體氣象學保您全家健康 作者:王彤

黃帝內經二十四節氣養生法:人體氣象學保您全家健康 作者:王彤

第二部份:大暑防中暑(1)

[日期:2016-05-20] 來源:網路轉載  作者:王彤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湖南長沙月亮山漢墓出土了一個珍貴銅鏡,上面刻有銘文:“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饑食棗。”三國時期的貂蟬,由於家境貧寒,從小就以野棗充饑。後來被賣到王允府中做婢女,由於從小養成了吃棗的習慣,到了王府仍然天天吃棗,所以16歲時就亭亭玉立,美若天仙。
  
  特別提醒您的是,有消瘦、面色偏紅、口干舌燥、喝水多而不止渴等陰虛內熱的人,不適合食用生姜紅棗粥。
  
  除生姜之外,最方便的“暖胃”食物還有山藥、大米、小米、糯米、高粱、薏米、豇豆、扁豆、黃豆、香菇、桂圓等。
  
  另外,采取按摩足三裡穴來增進食欲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據《黃帝內經》記載,足三裡穴可以增進食欲,促進機體的生長。長期按摩足三裡穴可起到延年益壽的佳效。關於足三裡穴的保健功效,在中國的中醫史上是被廣泛認可的。
  
   《醫說》記載:“若要安,三裡常不干。”意思是說,若要使身體安康強健,就得經常灸足三裡穴。足三裡穴位於膝蓋骨外側下三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在人體 360個穴位中,具有保健養生作用的首推足三裡,足三裡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祛病延年之功效。此穴常被稱為“保健穴”或是“長壽穴”。因此,經常按壓足 三裡穴能調節胃液分泌,增強消化系統的功能,並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延緩衰老。練習的具體做法是:
  
  拇指與食、中指相對,右手拇指按於右側足三裡穴,先順、逆時針各揉按32次,然後換手,同樣揉按。捶足三裡,用兩手小指的指關節頭(拳心向上)捶足三裡,捶時脛骨前肌有明顯的酸脹感,對防治腸胃病和傷風感冒有良好的作用。以上二法,可任擇一法,或交替進行。
  
  除了采用上述方法外,在日常生活中,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不應貪食寒涼。比如有人喜歡吃涼菜,而且還就著冷飲吃,結果肛門像關不住的水龍頭,這就是受涼的表現。中國人管涼菜叫什麼,叫下酒菜,目的是要用涼 菜的涼性來平衡酒的熱性。不喝酒的人,或者喝的是冰鎮啤酒的人,卻天天吃涼菜,能不受寒嗎。此外,冰棍一根接一根吃,或整天在空調房裡待著,都容易受到寒 涼的侵襲而出現厭食症狀。
  
  另外,夏天也需要注意防寒。比如,夏天不蓋被子,脾胃也容易受寒,所以百姓講究冬暖脊背夏暖肚,目的就是不要讓腹部著涼。
  
  當然,我們這裡只說了夏季厭食最基本的情況,並未涉及其他情況引起的厭食問題。對於其他因素所導致的厭食,能否采用上述的治療,需要征詢醫生的意見。
  
  大暑,怎樣遠離陽暑
  
  俗語說“冷不過三九,熱不過三伏”。三伏天,特別是大暑時期,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期。所以每到這個季節,許多人都會受到“熱傷風”、中暑、痢疾等疾病的侵害,尤其是得中暑,發病率和致死率都非常高.
  
  提起宋代詞人秦觀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等經典名句可說是如雷貫耳了,可大家知道這個秦觀是怎麼死的嗎?就是死於中暑。據
  
  《游宦紀聞》卷十記載:“至籐,傷暑困臥,至八月十二日,啟手足於江亭上。”這裡的籐指的是今天廣西的籐縣,傷暑即傷於暑邪,也就是說,秦觀是在籐縣中暑而亡的。
  
   另一個中暑而亡的,是有千古一帝之稱的秦始皇。這位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躲過了荊軻的匕首,躲過了張良的鐵錐,躲過了高漸離樂器的襲擊,但卻沒能躲過中 暑的侵襲,在尋找長生不老的妙方途中中暑而亡。俗話說:順天時者健,忤天時者病。秦始皇之所以中暑,便是他執意在“五黃六月熱死狗”的三伏天裡繼續前行所 導致的。
  
  所以,三伏天養生,一定要順應天時,做到一個“伏”字。三伏的
  
  “伏”字就是隱伏之意,也就是說 在太陽大的時候,要將自己隱伏起來,不能逆天而行;若不隱伏,就會被夏天的邪氣所傷,夏天的邪氣是什麼,就是暑氣。所以說中暑中暑就是被暑所中,中暑的 “中”字,形容暑熱侵犯人體,來勢凶猛,有如箭頭石塊猛烈擊中人體一樣。和中一樣,暑字也很有意思,上面一個“日”字,下面還是一個“日”字,說明暑氣是 一種極熱之氣,所以《素問‧五運行大論》才用:“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其性為暑”來形容暑氣。暑期的炎熱有目共睹。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觀刈麥》中就 有“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這樣的詩句,另外曹植在《大暑賦》中吟到:“扶桑高熾赫重光,礫爛沙融鳥獸藏。”這也足以見證酷暑的燥熱。
  
   暑氣對人體會造成什麼傷害呢?在中醫看來,暑氣最易損傷人的津氣。因為夏天溫度比較高,人們的毛孔處於舒張的狀態,所以人體律液很容易通過毛孔以汗的形 式外洩。津液外洩的同時,氣也會隨著汗液流失。在中醫的觀念裡,氣是依附在津液上面的,津液是氣的載體,津液在蒸發時也會順便帶走一部分氣,所以這個也會 出現一些耗氣的症狀,比如乏力、懶言等。這就是《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的“壯火食氣”,火大了,把氣都給吃了。這個時候如果不及時治療,便會出現重度 中暑而暈倒的情況。我們稱這種中暑為陽暑,主要是夏季感受暑熱之邪所致的病征。即是在烈日下勞作或因在高溫、通風不良的環境中長時間待著引起的。也就是傳 統醫學中所說的“動而得之者為陽暑”。所以,引起中陽暑的主要原因就是“熱”。中陽暑的表現有高熱,汗出、煩躁、口渴多飲、飲後舒適、小便短赤等症狀。
  
  那麼針對陽暑,我們有什麼好的預防中暑的方法呢?我們知道,既然陽暑是受熱後傷津耗氣所致,所以治療措施應以清熱、補氣為主。
  
   綠豆湯是清熱的佳品。《開寶本草》記載:“綠豆,主丹毒煩熱,風疹,熱氣奔豚,生研絞汁服,亦煮食,消腫下氣,壓熱解毒。”綠豆湯能清熱解暑、止渴利 水,既是夏季的防暑飲品,也是治療中暑的良藥。所以,大暑的時候常喝點綠豆湯,這個夏天您就不會覺得過於難熬了。而馬鈴薯、紅薯、香菇、山藥等經常食用在 大暑傷津耗氣時節都可以起到益氣的作用。
【書籍目錄】
第1頁:編輯推薦 第2頁:肝郁兩肋痛,推搓兩肋可養護肝
第3頁:肝郁兩肋痛,推搓兩肋可養護肝(1) 第4頁:引言:順四時、適寒暑養生就是養四季
第5頁:引言:順四時、適寒暑養生就是養四季(1) 第6頁:第一部份:立春助陽生發
第7頁:第一部份:立春助陽生發(1) 第8頁:第一部份:立春助陽生發(2)
第9頁:第一部份:雨水謹防濕邪 第10頁:第一部份:雨水謹防濕邪(1)
第11頁:第一部份:雨水謹防濕邪(2) 第12頁:第一部份:驚蟄順時養陽
第13頁:第一部份:驚蟄順時養陽(1) 第14頁:第一部份:驚蟄順時養陽(2)
第15頁:第一部份:春分要防舊疾發 第16頁:第一部份:春分要防舊疾發(1)
第17頁:第一部份:春分要防舊疾發(2) 第18頁:第一部份:清明當防高血壓
第19頁:第一部份:清明當防高血壓(1) 第20頁:第一部份:清明當防高血壓(2)
第21頁:第一部份:清明當防高血壓(3) 第22頁:第一部份:谷雨適時調情志
第23頁:第一部份:谷雨適時調情志(1) 第24頁:第一部份:谷雨適時調情志(2)
第25頁:第二部份:立夏養心正當時 第26頁:第二部份:立夏養心正當時(1)
第27頁:第二部份:立夏養心正當時(2) 第28頁:第二部份:小滿除濕正當時
第29頁:第二部份:小滿除濕正當時(1) 第30頁:第二部份:小滿除濕正當時(2)
第31頁:第二部份:芒種謹防梅雨傷 第32頁:第二部份:芒種謹防梅雨傷(1)
第33頁:第二部份:芒種謹防梅雨傷(2) 第34頁:第二部份:夏至日吃補
第35頁:第二部份:夏至日吃補(1) 第36頁:第二部份:夏至日吃補(2)
第37頁:第二部份:小暑避暑濕 第38頁:第二部份:小暑避暑濕(1)
第39頁:第二部份:小暑避暑濕(2) 第40頁:第二部份:大暑防中暑
第41頁:第二部份:大暑防中暑(1) 第42頁:第二部份:大暑防中暑(2)
第43頁:第二部份:大暑防中暑(3) 第44頁:第三部份:立秋養脾胃
第45頁:第三部份:立秋養脾胃(1) 第46頁:第三部份:立秋養脾胃(2)
第47頁:第三部份:立秋養脾胃(3) 第48頁:第三部份:處暑防溫燥
第49頁:第三部份:處暑防溫燥(1) 第50頁:第三部份:處暑防溫燥(2)
第51頁:第三部份:白露當養陰 第52頁:第三部份:白露當養陰(1)
第53頁:第三部份:白露當養陰(2) 第54頁:第三部份:秋分防燥涼
第55頁:第三部份:秋分防燥涼(1) 第56頁:第三部份:秋分防燥涼(2)
第57頁:第三部份:寒露防寒涼 第58頁:第三部份:寒露防寒涼(1)
第59頁:第三部份:寒露防寒涼(2) 第60頁:第三部份:霜降宜進補
第61頁:第三部份:霜降宜進補(1) 第62頁:第三部份:霜降宜進補(2)
第63頁:第四部份:立冬養陽補腎精 第64頁:第四部份:立冬養陽補腎精(1)
第65頁:第四部份:立冬養陽補腎精(2) 第66頁:第四部份:小雪溫腎陽
第67頁:第四部份:小雪溫腎陽(1) 第68頁:第四部份:大雪要溫補避寒
第69頁:第四部份:大雪要溫補避寒(1) 第70頁:第四部份:冬至護陽氣
第71頁:第四部份:冬至護陽氣(1) 第72頁:第四部份:冬至護陽氣(2)
第73頁:第四部份:小寒宜養腎 第74頁:第四部份:小寒宜養腎(1)
第75頁:第四部份:小寒宜養腎(2) 第76頁:第四部份:大寒潤肺除惡燥
第77頁:第四部份:大寒潤肺除惡燥(1) 第78頁:第四部份:大寒潤肺除惡燥(2)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