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黃帝內經二十四節氣養生法:人體氣象學保您全家健康 作者:王彤

黃帝內經二十四節氣養生法:人體氣象學保您全家健康 作者:王彤

第二部份:大暑防中暑

[日期:2016-05-20] 來源:網路轉載  作者:王彤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十二、大暑防中暑
  
  (公歷7月22~24日)
  
  腐草為螢土潤溽暑大雨時行
  
  【宜】清熱補氣、冬病夏治
  
  【忌】食欲不振、暑濕
  
  大暑標志著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開始了。“大”有“很”的意思,天氣進入“大熱”或是“悶熱”的天氣階段。大暑正值中伏前後,在大暑時節出現40度左右的高溫天氣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是很常見的。在這酷熱難耐的季節,注意防暑降溫就刻不容緩了。
  
  我國古代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化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的;第二候是說天氣開始變得悶熱,土地也很潮濕;第三候是說時常有大的雷雨會出現,這大雨使暑濕減弱,天氣開始慢慢的向立秋過渡。
  
  “小暑”至“大暑”這一期間,天氣變化無常,雷雨頻繁,外出時一定要攜帶雨具。因為這個時候正處“中伏”階段,所以人會感到潮濕、悶熱,渾身上下總有濕漉漉的汗水,只有每天中午的時候才會感到有些涼意,這期間食品很容易變質。
  
  大暑對人身體的影響很大,比如寒濕之氣對人體的傷害和高溫的酷暑都是對身體一種考驗,這個時候一定要做好防暑事宜。
  
  大暑來臨,如何打開您的胃口
  
   說到七月裡最常見的現象,莫過於厭食了。特別是在“大暑小暑,熱死老鼠”的三伏天裡,吃不下飯、睡不好覺、體重減輕、精神不好等症狀尤為普遍。對於這種 現象,有些人采用的方法是熬,然而有句俗語說得好:民以食為天。從三皇五帝到如今,無論是秦皇漢武還是唐宗宋祖都離不開一個字:吃。食欲作為人生三大本能 欲望之一,是五髒功能好壞的重要標志,熬只會熬壞自己的脾胃,從而進一步影響到我們的身體健康。因此,對於大暑時期最常見的胃口變差問題,我們需要給予足 夠的重視才行。
  
  那麼,這種食欲不振的現象到底是何原因引起的呢?在中醫看來,大暑期間的厭食症狀,多於脾胃受涼有關。《黃帝內 經‧金匱真言論》說“長夏善病洞洩寒中”,我們知道,“洞洩”指的是拉肚子,而“寒中”是指脾胃受涼了,因為在中醫裡面,脾胃屬中焦,因此稱為寒中。有的 朋友會問了,大熱天的,哪來的寒。就是因為熱,才會常常吃冷飲、喝冰水,結果把脾胃的機能弄得不正常了。所以,要改善夏天的厭食現象,首先應祛除脾胃的寒 氣。
  
  怎麼祛除脾胃的寒氣呢?
  
  很多食物都具有驅寒暖胃的功效,而最常見的莫過於生姜了。“晨起三片姜,百病消災殃”,從這句流傳經久的民間諺語,我們可以知道生姜並不只是去除腥氣的調味品,還是一味有較大醫療價值的家常菜餚。
  
   說起生姜,還有這麼一個傳說。說是有一次神農去南山采藥,不幸吞食了毒菌,頓時肚痛如刀割,竟昏倒在一棵大樹下,沒多久又慢慢蘇醒。神農睜眼看望,發現 他躺著的地方有長而尖葉的青草,香氣濃溢,漸漸覺得頭目清醒,他知道這是香氣刺鼻的結果,便用手拔起一株,把塊根故在嘴裡咬嚼,一股又辣又清涼的味道。頃 刻,肚裡咕咕響,繼而瀉出食物,瀉後就神清氣災,一切康復自如了。神農在沉思:這種長尖葉草能起死回生,自己姓姜,就取名“生姜”作為永久紀念。
  
   其實生姜的作用除了殺菌外,還可祛寒。漢代名醫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的113方中用生姜者68方,或配半夏以降逆止嘔,或配陳皮以宣發胃陽,或配紫蘇 以開散郁氣,或配大棗以健脾和血。但總離不開一個“寒”字,外寒解表,內寒溫中,生姜都是首選的藥物。所以民間才有了“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 這句俗語。
  
  關於姜的吃法,可姜湯,做姜粥;炒菜時放點姜絲,燉肉、煎魚加姜片,也可在做餡時加點姜末。在這裡,再給大家介紹一款驅寒功能能強大的藥膳——生姜紅棗粥。這道粥出自唐代醫家李絳的《兵部手集方》,對夏季厭食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這道藥膳的配方包括生姜15克,紅棗5枚,粳米100克。首先將生姜洗淨去皮、切成姜絲,紅棗洗淨去核,粳米淘洗干淨;然後粳米放入鍋內,加入清水1000毫升燒開,放入姜絲、紅棗,小火熬煮成粥。吃法為每日2次,早晚溫熱服食即可。
  
   在這道粥中,姜是溫胃散寒的良藥。因此,用生姜煮粥,確有比較理想的溫肺暖胃、驅寒的效果。我們再來看紅棗,我國用紅棗治病,由來已久。早在《神農本草 經》中,就已將紅棗列為上品,認為它具有補氣健脾的功效。《本草綱目》更指出,紅棗是脾之果,是脾虛患者的理想食物之一。直至現代,中醫使用紅棗,也主要 用於治療脾胃虛弱引起的消瘦無力、食少便稀等症。由於紅棗是調理脾胃的良藥,所以美容效果也堪稱一流。
【書籍目錄】
第1頁:編輯推薦 第2頁:肝郁兩肋痛,推搓兩肋可養護肝
第3頁:肝郁兩肋痛,推搓兩肋可養護肝(1) 第4頁:引言:順四時、適寒暑養生就是養四季
第5頁:引言:順四時、適寒暑養生就是養四季(1) 第6頁:第一部份:立春助陽生發
第7頁:第一部份:立春助陽生發(1) 第8頁:第一部份:立春助陽生發(2)
第9頁:第一部份:雨水謹防濕邪 第10頁:第一部份:雨水謹防濕邪(1)
第11頁:第一部份:雨水謹防濕邪(2) 第12頁:第一部份:驚蟄順時養陽
第13頁:第一部份:驚蟄順時養陽(1) 第14頁:第一部份:驚蟄順時養陽(2)
第15頁:第一部份:春分要防舊疾發 第16頁:第一部份:春分要防舊疾發(1)
第17頁:第一部份:春分要防舊疾發(2) 第18頁:第一部份:清明當防高血壓
第19頁:第一部份:清明當防高血壓(1) 第20頁:第一部份:清明當防高血壓(2)
第21頁:第一部份:清明當防高血壓(3) 第22頁:第一部份:谷雨適時調情志
第23頁:第一部份:谷雨適時調情志(1) 第24頁:第一部份:谷雨適時調情志(2)
第25頁:第二部份:立夏養心正當時 第26頁:第二部份:立夏養心正當時(1)
第27頁:第二部份:立夏養心正當時(2) 第28頁:第二部份:小滿除濕正當時
第29頁:第二部份:小滿除濕正當時(1) 第30頁:第二部份:小滿除濕正當時(2)
第31頁:第二部份:芒種謹防梅雨傷 第32頁:第二部份:芒種謹防梅雨傷(1)
第33頁:第二部份:芒種謹防梅雨傷(2) 第34頁:第二部份:夏至日吃補
第35頁:第二部份:夏至日吃補(1) 第36頁:第二部份:夏至日吃補(2)
第37頁:第二部份:小暑避暑濕 第38頁:第二部份:小暑避暑濕(1)
第39頁:第二部份:小暑避暑濕(2) 第40頁:第二部份:大暑防中暑
第41頁:第二部份:大暑防中暑(1) 第42頁:第二部份:大暑防中暑(2)
第43頁:第二部份:大暑防中暑(3) 第44頁:第三部份:立秋養脾胃
第45頁:第三部份:立秋養脾胃(1) 第46頁:第三部份:立秋養脾胃(2)
第47頁:第三部份:立秋養脾胃(3) 第48頁:第三部份:處暑防溫燥
第49頁:第三部份:處暑防溫燥(1) 第50頁:第三部份:處暑防溫燥(2)
第51頁:第三部份:白露當養陰 第52頁:第三部份:白露當養陰(1)
第53頁:第三部份:白露當養陰(2) 第54頁:第三部份:秋分防燥涼
第55頁:第三部份:秋分防燥涼(1) 第56頁:第三部份:秋分防燥涼(2)
第57頁:第三部份:寒露防寒涼 第58頁:第三部份:寒露防寒涼(1)
第59頁:第三部份:寒露防寒涼(2) 第60頁:第三部份:霜降宜進補
第61頁:第三部份:霜降宜進補(1) 第62頁:第三部份:霜降宜進補(2)
第63頁:第四部份:立冬養陽補腎精 第64頁:第四部份:立冬養陽補腎精(1)
第65頁:第四部份:立冬養陽補腎精(2) 第66頁:第四部份:小雪溫腎陽
第67頁:第四部份:小雪溫腎陽(1) 第68頁:第四部份:大雪要溫補避寒
第69頁:第四部份:大雪要溫補避寒(1) 第70頁:第四部份:冬至護陽氣
第71頁:第四部份:冬至護陽氣(1) 第72頁:第四部份:冬至護陽氣(2)
第73頁:第四部份:小寒宜養腎 第74頁:第四部份:小寒宜養腎(1)
第75頁:第四部份:小寒宜養腎(2) 第76頁:第四部份:大寒潤肺除惡燥
第77頁:第四部份:大寒潤肺除惡燥(1) 第78頁:第四部份:大寒潤肺除惡燥(2)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