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黃帝內經二十四節氣養生法:人體氣象學保您全家健康 作者:王彤

黃帝內經二十四節氣養生法:人體氣象學保您全家健康 作者:王彤

引言:順四時、適寒暑養生就是養四季

[日期:2016-05-20] 來源:網路轉載  作者:王彤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引言
  
  順四時、適寒暑養生就是養四季
  
  《老子》上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黃帝內經》上說:“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
  
  《養老奉親書》上說:“人能執天道生殺之理,法四時運用而行,自然疾病不生,長年可保。”
  
  ……
  
   只要您平時多加留意就會發現,中醫所有養生治病的道理都與節氣息息相關。自然界寒來暑往、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的興衰與變化,都是中醫研究的對象。尤其是 節氣交替及其所帶來的風、寒、暑、濕、燥、熱等氣候環境,更為中醫所廣泛關注。因此,大家都知道二十四節氣,在中醫的養生治病中應用是非常廣泛的。
  
   《黃帝內經》的五運六氣學,將一年分為風、熱、火、濕、燥、寒六步,也稱六氣。每一步氣都占二十四節氣中的四個節氣,與二十四節氣相呼相應。每年的六步 氣是:第一步氣始於大寒,歷經立春、雨水、驚蟄;第二步氣始於春分,歷經清明、谷雨、立夏;第三步氣始於小滿,歷經芒種、夏至、小暑;第四步氣始於大暑, 歷經立秋、處暑、白露;第五步氣始於秋分,歷經寒露、霜降、立冬;第六步氣始於小雪,歷經大雪、冬至、小寒。然後又進入次年第一步氣大寒。
  
  由上述六步氣在二十四節氣中的分布可以看出,根據二十四節氣的各自氣候特點,循序漸進地施行身體保養,將對疾病的預防有著正向意義。
  
   相傳漢武帝有一次東巡泰山,見一老翁的後背發出幾尺高的白光,便問他是不是學了長生不死的道術。老翁對漢武帝說:“我曾經在85歲的時候,衰老得頭發變 白,牙齒掉落,甚至生命垂危。有一位道士告訴我要常吃棗,並且只喝水而不吃五谷糧食。此外,他還傳授我一個秘方,讓我在枕頭裡放32種中藥,其中有24味 藥是無毒的,以應一年的二十四節氣;8味藥是有毒的,以應自然界的八風。我按照他所說的去做,漸漸頭上長出了黑發,口中也長出了新牙,並且一天走上300 多裡地也不覺得累。我今年已經180歲了,本該成仙,可是我卻顧戀子孫,便在20年前開始又以人間的五谷雜糧為食,可是由於我每天使用此法,所以仍然不曾 衰老。”漢武帝仔細打量這位老翁,發覺他也就像50來歲的樣子,便向他的鄰居們打聽情況,結果鄰居們的說法與他所說完全一樣。於是漢武帝便從他那裡討到了 秘方,只是不能像他那樣只飲水而不食五谷。
【書籍目錄】
第1頁:編輯推薦 第2頁:肝郁兩肋痛,推搓兩肋可養護肝
第3頁:肝郁兩肋痛,推搓兩肋可養護肝(1) 第4頁:引言:順四時、適寒暑養生就是養四季
第5頁:引言:順四時、適寒暑養生就是養四季(1) 第6頁:第一部份:立春助陽生發
第7頁:第一部份:立春助陽生發(1) 第8頁:第一部份:立春助陽生發(2)
第9頁:第一部份:雨水謹防濕邪 第10頁:第一部份:雨水謹防濕邪(1)
第11頁:第一部份:雨水謹防濕邪(2) 第12頁:第一部份:驚蟄順時養陽
第13頁:第一部份:驚蟄順時養陽(1) 第14頁:第一部份:驚蟄順時養陽(2)
第15頁:第一部份:春分要防舊疾發 第16頁:第一部份:春分要防舊疾發(1)
第17頁:第一部份:春分要防舊疾發(2) 第18頁:第一部份:清明當防高血壓
第19頁:第一部份:清明當防高血壓(1) 第20頁:第一部份:清明當防高血壓(2)
第21頁:第一部份:清明當防高血壓(3) 第22頁:第一部份:谷雨適時調情志
第23頁:第一部份:谷雨適時調情志(1) 第24頁:第一部份:谷雨適時調情志(2)
第25頁:第二部份:立夏養心正當時 第26頁:第二部份:立夏養心正當時(1)
第27頁:第二部份:立夏養心正當時(2) 第28頁:第二部份:小滿除濕正當時
第29頁:第二部份:小滿除濕正當時(1) 第30頁:第二部份:小滿除濕正當時(2)
第31頁:第二部份:芒種謹防梅雨傷 第32頁:第二部份:芒種謹防梅雨傷(1)
第33頁:第二部份:芒種謹防梅雨傷(2) 第34頁:第二部份:夏至日吃補
第35頁:第二部份:夏至日吃補(1) 第36頁:第二部份:夏至日吃補(2)
第37頁:第二部份:小暑避暑濕 第38頁:第二部份:小暑避暑濕(1)
第39頁:第二部份:小暑避暑濕(2) 第40頁:第二部份:大暑防中暑
第41頁:第二部份:大暑防中暑(1) 第42頁:第二部份:大暑防中暑(2)
第43頁:第二部份:大暑防中暑(3) 第44頁:第三部份:立秋養脾胃
第45頁:第三部份:立秋養脾胃(1) 第46頁:第三部份:立秋養脾胃(2)
第47頁:第三部份:立秋養脾胃(3) 第48頁:第三部份:處暑防溫燥
第49頁:第三部份:處暑防溫燥(1) 第50頁:第三部份:處暑防溫燥(2)
第51頁:第三部份:白露當養陰 第52頁:第三部份:白露當養陰(1)
第53頁:第三部份:白露當養陰(2) 第54頁:第三部份:秋分防燥涼
第55頁:第三部份:秋分防燥涼(1) 第56頁:第三部份:秋分防燥涼(2)
第57頁:第三部份:寒露防寒涼 第58頁:第三部份:寒露防寒涼(1)
第59頁:第三部份:寒露防寒涼(2) 第60頁:第三部份:霜降宜進補
第61頁:第三部份:霜降宜進補(1) 第62頁:第三部份:霜降宜進補(2)
第63頁:第四部份:立冬養陽補腎精 第64頁:第四部份:立冬養陽補腎精(1)
第65頁:第四部份:立冬養陽補腎精(2) 第66頁:第四部份:小雪溫腎陽
第67頁:第四部份:小雪溫腎陽(1) 第68頁:第四部份:大雪要溫補避寒
第69頁:第四部份:大雪要溫補避寒(1) 第70頁:第四部份:冬至護陽氣
第71頁:第四部份:冬至護陽氣(1) 第72頁:第四部份:冬至護陽氣(2)
第73頁:第四部份:小寒宜養腎 第74頁:第四部份:小寒宜養腎(1)
第75頁:第四部份:小寒宜養腎(2) 第76頁:第四部份:大寒潤肺除惡燥
第77頁:第四部份:大寒潤肺除惡燥(1) 第78頁:第四部份:大寒潤肺除惡燥(2)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