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黃帝內經二十四節氣養生法:人體氣象學保您全家健康 作者:王彤

黃帝內經二十四節氣養生法:人體氣象學保您全家健康 作者:王彤

第一部份:雨水謹防濕邪(1)

[日期:2016-05-20] 來源:網路轉載  作者:王彤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黨參味甘性平,具有健脾補肺、益氣生津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本草正義》 記載,黨參“與人參不甚相遠”、“健脾運而不燥,滋胃陰而不濕,潤肺而不犯寒涼,養血而不偏滋膩。”若將薏苡仁與黨參一起熬粥,既能健脾胃,又能祛脾濕, 還能補氣血,實在是一道不錯的食療佳品。
  
  關於薏苡仁黨參粥的做法,其實很簡單。就是取薏苡仁30克洗淨後濾去雜質,放入涼水中浸 泡2小時;黨參15克洗淨後切成薄片,粳米200克淘洗干淨,然後將三者放入鍋中,並加入1000毫升清水。先用大火煮沸,鍋開後撇去浮沫,再用小火慢慢 熬上約半小時。等到粥熟後,可依據個人口味放入冰糖調味。再燜煮一會後,就可以盛出來吃了。每天拿來當早餐吃很不錯,不僅能祛濕健脾,還能補氣補血,實在 是物超所值的滋補佳品。
  
  當然,就像穿衣戴帽要符合每個人的風格一樣,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吃這個薏苡仁黨參粥。此粥滋補效果雖好,但大便燥結和氣滯、火氣大的人不適合吃。
  
   除了薏苡仁黨參粥之外,能祛脾濕的食物還有很多,如茯苓、芡實、小米胡蘿卜、冬瓜、萵筍、扁豆、蠶豆、鯽魚等,在日常飲食中,我們要多吃這類食物。需注 意的是,花椒能散寒除濕,在炒菜尤其是一些如菠菜、芹菜、白蘿卜等寒性或涼性的蔬菜時,可以適量放入一些花椒,但容易上火的人就不必了。而且平時也不要吃 一些太寒涼的食物。
  
  早春“捂一捂”,有量也有度
  
  春季是由冬寒向夏熱過渡的時節,正處於陰退陽長,寒去熱來的轉折期。此時人體經過一冬的收縮,開始變得舒展,毛孔也從封閉狀態到開始張開。這時如過早脫去冬衣,往往會在不知不覺中感受風寒致病,如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氣管炎、肺炎等。
  
   《攝生消息論》中說:“春季天氣寒暖不一,不可頓去棉衣,老人氣弱骨疏體怯,風冷易傷膜理,時備夾衣,溫暖易之,一重減一重,不可暴去。”意思是說,春 天不要猛脫衣服,而要根據氣溫的變化,隨時增減衣物,尤其是老年人更要注意保暖。百歲藥王孫思邈也曾說:“春天不可薄衣,令,人傷寒,霍亂,食不消,頭 痛。”而民間也有著“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等俗語,可見,在這春寒料峭、濕氣襲人之際,還是要多穿一些衣服,適當地捂一捂, 既是順應陽氣生發的需要,也是為了抵御時邪、預防疾病。
  
  那麼春捂到底應該怎麼捂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呢?
  
   在中醫看來,春捂的重點是我們的下半身——腿和腳。《老老恆言》中這樣寫道:“春凍半泮,下體寧過於暖,上體無妨略減,所以養陽之生氣。”孫思邈在《千金 要方》中也提醒我們,春時衣著宜“下厚上薄”,就是說,春令時節,我們的下身應該多穿一些,而上身可以少穿一些。而中醫養生諺語“寒從腳起,濕從下入”講 的也是關於下體腿腳的保暖。
  
  我們先從腳說起。腳,素有“人體的第二心髒”之稱。從經絡學上來看,人體的五髒六腑在足部都有感應點 和反射區,《靈樞‧逆順肥瘦》中說,“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我們從中可以看出,足部不僅是足三陰經的起始點,還是足三陽經的終止 處。足部的6個穴位分別對應6條經脈的根部。此外足踝以下,雙腳共有66個穴位,占了全身穴位的1/10。它們是五髒六腑精氣輸注、會聚的地方。這些地方 受到濕寒侵襲,五髒六腑都會受到影響。而且腳位於人體的最底下,距心髒的位置最遠,血液循環最為不暢,所以腳更容易受到濕寒之氣的侵襲。腳部保暖除穿上合 適的鞋襪外,每晚睡前還需用溫熱水浸泡雙腳。
  
  我們再來說腿。中醫上“風邪”是“六淫”之首,在《黃帝內經》中也有著“風為百病之 長”的記載。在我們的大腿外側,膽經之上,有一個特殊的穴位,叫風市。什麼是市,市就是“雜聚”的意思,所以人體的“風市”就是各種風邪的聚集之地。所以 如果不注意保護腿腳,風邪便會攜濕寒由這個穴位侵入人體,在風邪的長期侵襲下,容易形成“風寒腿”,患上風濕性關節炎等病。因此,我們應該注意腿部的保 暖,腿部的保暖很簡單,只要穿上一件貼身的棉質秋褲就可以了。除了注意防寒保暖外,敲風市穴也具有將虛邪賊風拒之門外的功效。敲風市穴很簡單,坐著、站著 都可以敲,尤其是當我們感覺累了的時候,敲20~30下左右,便會讓健康“隨風而至”。
  
  “干洗腳”的方法
  
  用雙手從大腿根部按摩至足踝,再從足踝按摩回大腿根部,重復按摩10~15次就可以了。這樣也可起到腿部保暖的作用。
  
  當然,“春捂”並不是說穿的衣服越多、捂的時間越長就越利於健康,而是有條件的。
  
   盡管春天已經到來,但早晚溫差變化還是很大,天氣的回暖至少需要10~15天,在這段過渡時間內,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所以,一般情況下,最短也要捂 10~15天。當然,這只是一個大眾標准,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捂”的時間長短也不盡相同。體熱的人可以少捂幾天,老人、小孩和一些體質偏寒的人可以多捂 幾天。具體情況還得根據氣溫、晝夜溫差和自身感覺來決定。
  
  首先要看看當時的溫度。您可以以15℃作為衡量的標准,如果溫度高於15℃,就可以適當脫掉一些衣服,但如果溫度低於15℃,那麼為了自己的健康著想,還是先讓厚衣服多陪伴幾天吧。
  
  其次應該多關注天氣預報,了解晝夜溫差變化。早春時節,天氣乍暖還寒,早晚氣溫變化較大,提前知曉,既能為出行帶來方便,同時又不會因春寒突襲而影響身體健康。如果天氣預報告之晝夜溫差將超過7~10℃時,那麼防寒保暖就是必要工作了。
【書籍目錄】
第1頁:編輯推薦 第2頁:肝郁兩肋痛,推搓兩肋可養護肝
第3頁:肝郁兩肋痛,推搓兩肋可養護肝(1) 第4頁:引言:順四時、適寒暑養生就是養四季
第5頁:引言:順四時、適寒暑養生就是養四季(1) 第6頁:第一部份:立春助陽生發
第7頁:第一部份:立春助陽生發(1) 第8頁:第一部份:立春助陽生發(2)
第9頁:第一部份:雨水謹防濕邪 第10頁:第一部份:雨水謹防濕邪(1)
第11頁:第一部份:雨水謹防濕邪(2) 第12頁:第一部份:驚蟄順時養陽
第13頁:第一部份:驚蟄順時養陽(1) 第14頁:第一部份:驚蟄順時養陽(2)
第15頁:第一部份:春分要防舊疾發 第16頁:第一部份:春分要防舊疾發(1)
第17頁:第一部份:春分要防舊疾發(2) 第18頁:第一部份:清明當防高血壓
第19頁:第一部份:清明當防高血壓(1) 第20頁:第一部份:清明當防高血壓(2)
第21頁:第一部份:清明當防高血壓(3) 第22頁:第一部份:谷雨適時調情志
第23頁:第一部份:谷雨適時調情志(1) 第24頁:第一部份:谷雨適時調情志(2)
第25頁:第二部份:立夏養心正當時 第26頁:第二部份:立夏養心正當時(1)
第27頁:第二部份:立夏養心正當時(2) 第28頁:第二部份:小滿除濕正當時
第29頁:第二部份:小滿除濕正當時(1) 第30頁:第二部份:小滿除濕正當時(2)
第31頁:第二部份:芒種謹防梅雨傷 第32頁:第二部份:芒種謹防梅雨傷(1)
第33頁:第二部份:芒種謹防梅雨傷(2) 第34頁:第二部份:夏至日吃補
第35頁:第二部份:夏至日吃補(1) 第36頁:第二部份:夏至日吃補(2)
第37頁:第二部份:小暑避暑濕 第38頁:第二部份:小暑避暑濕(1)
第39頁:第二部份:小暑避暑濕(2) 第40頁:第二部份:大暑防中暑
第41頁:第二部份:大暑防中暑(1) 第42頁:第二部份:大暑防中暑(2)
第43頁:第二部份:大暑防中暑(3) 第44頁:第三部份:立秋養脾胃
第45頁:第三部份:立秋養脾胃(1) 第46頁:第三部份:立秋養脾胃(2)
第47頁:第三部份:立秋養脾胃(3) 第48頁:第三部份:處暑防溫燥
第49頁:第三部份:處暑防溫燥(1) 第50頁:第三部份:處暑防溫燥(2)
第51頁:第三部份:白露當養陰 第52頁:第三部份:白露當養陰(1)
第53頁:第三部份:白露當養陰(2) 第54頁:第三部份:秋分防燥涼
第55頁:第三部份:秋分防燥涼(1) 第56頁:第三部份:秋分防燥涼(2)
第57頁:第三部份:寒露防寒涼 第58頁:第三部份:寒露防寒涼(1)
第59頁:第三部份:寒露防寒涼(2) 第60頁:第三部份:霜降宜進補
第61頁:第三部份:霜降宜進補(1) 第62頁:第三部份:霜降宜進補(2)
第63頁:第四部份:立冬養陽補腎精 第64頁:第四部份:立冬養陽補腎精(1)
第65頁:第四部份:立冬養陽補腎精(2) 第66頁:第四部份:小雪溫腎陽
第67頁:第四部份:小雪溫腎陽(1) 第68頁:第四部份:大雪要溫補避寒
第69頁:第四部份:大雪要溫補避寒(1) 第70頁:第四部份:冬至護陽氣
第71頁:第四部份:冬至護陽氣(1) 第72頁:第四部份:冬至護陽氣(2)
第73頁:第四部份:小寒宜養腎 第74頁:第四部份:小寒宜養腎(1)
第75頁:第四部份:小寒宜養腎(2) 第76頁:第四部份:大寒潤肺除惡燥
第77頁:第四部份:大寒潤肺除惡燥(1) 第78頁:第四部份:大寒潤肺除惡燥(2)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