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水鏡回天錄白話解〈賢聖篇〉 宣化上人著

水鏡回天錄白話解〈賢聖篇〉 宣化上人著

至聖先師──孔子

[日期:2010-07-30]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宣化上人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春秋魯國曲阜人

◎宣化上人講述於
一九八七年八月廿一日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魯國曲阜人。生有聖德,學無常師,是位學而不厭,誨而不倦之教育家。創立平民教育,提倡文武合一,故以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為教材,後 人尊為萬世師表。曾為魯國大司寇,攝行相事,三月大治,有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之德政。齊國妒之,獻女樂與魯公,三日不朝。辭官周遊列國,未實現政治抱負。 六十八歲返魯,刪詩書,訂禮樂,贊周易,著春秋。春秋有寓褒貶、別善惡之作用,當時亂臣賊子懼。在政治主張忠君愛國,在教育主張有教無類,在宗教主張敬鬼 神而遠之,在學術主張仁民愛物。麒麟現而絕筆,享年七十有三。


贊曰

仰之彌高 鑽之彌堅 瞻之在前 忽焉在後
神不可測 大不可及 聖中之至 更無二三

又說偈曰

麟吐玉書兆吉祥 龍噴甘泉浴英奇
從政三月魯大治 罷朝數晨孔子行
周遊列國倡教化 杏壇設塾度群萌
水月童子生震旦 預為佛教奠宏基


白話解

孔子一生僕僕風塵,想用他的抱負來挽救世界的頹風,令世界平安。這位古今中外出乎其類、拔乎其 萃的聖人,姓孔,一般人稱他為孔子,「子」就是老夫子,也就是有學問、有道德的人;名「丘」,丘讀成「某」;字「仲尼」,這是他的一個別號,因為他生於尼 山。他的父親叫叔梁紇,有個哥哥叫孟皮,是個殘廢者,孔老夫子是庶出,所以有的人就叫他孔老二,就是「仲」尼。他生在魯國,魯國是周朝封的一個諸侯國,諸 侯就好像現在的省長,那時候的國就等於現在的省。魯國是在山東的地方,他生在山東曲阜縣。

孔子生來就有一種祥瑞。他出生的時候「麟吐玉書」(註一):麒麟從口裏吐出玉書,這表示一種吉祥;當時他的母親就用一條絨線,繫在麒麟的脖子上。又有九龍吐水給他沐浴,所以他生來就與眾不同。

孔子生有聖德,可以說是真正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所以他學無常師,把一般人都當做自己的老師, 可以說是「眾人是我師,我是眾人師;時常師自己,自己時常師。」他為學的時候從不覺得厭倦,無論向誰學習,或者聽什麼道理,沒有不願意聽的時候。不像我 們,聽這個人講得好就願意聽,聽那個人講得不好就不願意聽;他不會這樣,無論講得好不好,他都願意學習。學習了之後又教人,他怎麼教人呢?誨人不倦。誨就 是教誨,他教誨人的時候,也從不感覺疲倦,無論聰明或不聰明,他都循循善誘、諄諄教導,所以孔子是位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大教育家(註二),他創立平民教育,提倡文武合一,以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為教材,後人於是尊他為「萬世師表」。

他做過魯國的大司寇,攝行丞相事;雖然時間不久,只做了三個月,可是魯國大治,大治到什麼程度 呢?「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槍刀入庫,馬放南山。」路上人家丟了東西也沒有人撿,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人沒有貪心。晚上也不需要關門,從裏邊把門鎖上就睡 覺。槍刀也都收起來,戰馬也都趕到山上去餵草,所以這是一個太平的景象。

可是這時齊國見孔仲尼在魯國當大司寇,發政施仁,把魯國治理得那麼好,就受不了,害怕了!齊國 是緊鄰著魯國的,心想魯國現在這麼太平,我們要趕快想法子,不然,魯國如果強盛了,它會先把我們齊國給佔領了,於是想辦法破壞魯國的政治。齊國想出什麼方 法呢?就是訓練一班歌樂跳舞的女人獻給魯國。這班女樂雖然不至於有裸體舞,但也是很妖冶、很迷人,又很會唱歌的。齊國的用意,就是想令魯公沉迷於聲色之 中,再也不會治理國家,魯國就不會強盛了。「齊人饋女樂,季桓子受之」,當時魯國有一個大夫叫季桓子,他去接受這班女樂,把她們獻給魯公。魯定公一得到這 班女樂,什麼都不顧了,甚至於一天到晚聽唱歌、看跳舞、飲酒作樂,三日不朝──連續三天不上朝聽政,不管朝廷的政治。孔子一看這種情形,覺得魯國沒有可為 了,就辭官不做,開始周遊列國,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為什麼他要周遊列國呢?無非想要發展他一生的抱負。

孔子的抱負是非常偉大的──他想要救世,想要發展他救世的思想。他三個月就能把魯國治理得那麼平安無事,如果時間久了,那一定能把世界治理得非常太平。所以他到各國去,和各國的君主見面(註三), 看看哪一個國家是他可以發展抱負的地方。可是,當時各國的元首大都沒有遠大的志向和眼光,都是眼光如豆,所以沒有一個君主用他。為什麼不用他?就都怕如果 用了他,自己就不能那麼享樂,不能那麼自私了;孔子要人大公無私,而自古以來,人多數是自私的,你要他不自私,他很受不了的。因為這樣,孔子一生僕僕風 塵,也沒能把他的志願發展出來。等到他在外邊覺得道不可行了,於是回到魯國,在杏壇設教。(杏壇是他教學的講壇,周圍遍植杏樹,所以叫杏壇。)

孔子主張普通教育,也就是不論貧富貴賤,大家都可以受教育,所以教育普及一般老百姓。他所教化的門下弟子有三千多人(註四), 其中精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的有七十二人,這七十二人當中最聰明的就是顏回,無論孔夫子講什麼,他都心領神會,所以孔子說:「吾與回言終日, 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意思是說:我一整天和顏回講話,他什麼也不說,也不知道他懂了沒懂,就像一個很愚癡的人。等他回去以後, 我省察他的生活方式,看一看他是否照著我所說的道理去做;他的確是照著我所教的去做,而且很多地方都有特別的發揮,所以顏回其實不是一個愚癡的人。這是孔 子對顏回的讚歎。

孔子返魯後,除了在杏壇教化弟子,也刪詩書、訂禮樂、贊周易、著春秋。「詩」是古人唱頌諷詠的歌謠,本來以前有很多詩,不只三百首;孔子在很多的詩裏,選出三百首具有教育價值的,作為一部詩集(註五),所以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這就是《詩經》。《書經》(註六)也有不正確的地方,孔子都把它刪去。他又訂《禮記》和《樂記》;贊述《周易》,作《十翼》(註七);著《春秋》(註八),《春秋》的內容寓褒貶、別善惡,令當時的亂臣賊子有所恐懼,不敢亂來。(註九

這位萬世師表在政治上主張忠君愛國,在教育主張有教無類,在宗教主張敬鬼神而遠之(註十),在學術主張仁民愛物。魯哀公十四年,西狩獲麟──有一條麒麟被打獵的人抓住,孔子見到麒麟,脖子上還有他母親栓的那條紅絨線,歎息地說:「唐虞世兮麟鳳遊,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吾心憂。」(註十一)他說過這幾句話之後,就絕筆不再著書了。二後,孔子卒,享年七十三歲。

贊曰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仰就是仰首看。仰首也沒有法子看到他的頂,越仰首越看不見,所以說仰之彌高。鑽之彌堅,你用一個像錐子的利器鑽研他的學問,想要看看它是怎麼樣的情形,鑽也鑽不動,再也沒有那麼堅固了,因為這是一種真實不虛的學問。(註十二

瞻之在前,忽焉在後:你往前看,他本來在前面,但是忽然間他又在後邊了。這就是變化無窮,妙不可言。因為這樣,所以──

神不可測,大不可及:神也測量不透,因為聖德不可思議,再也沒有什麼比他大的了。

聖中之至,更無二三:他是聖人裏的一個至聖,沒有第二和第三個人能比得上孔老夫子了。

又說偈曰

麟吐玉書兆吉祥:孔子初生時麒麟吐玉書,這是一種吉祥的預兆。

龍噴甘泉浴英奇:九龍吐水來為他沐浴,這都是稀有奇特的事。

從政三月魯大治:他在政治舞臺上任了三個月的魯司寇,魯國就大治。

罷朝數晨孔子行:魯公三天不上朝理政,置朝政於不顧,孔子一看,這沒有什麼意思了,魯公被女色迷住了,所以就走了。孔子知進知退,急流勇退。

周遊列國倡教化:他周遊列國,到各處提倡教化。

杏壇設塾度群萌:他回到魯國,設壇教學,教化這些青年子弟。

水月童子生震旦:這 位聖人是什麼來歷呢?他就是佛教裏的水月童子。因為水月童子和釋迦牟尼佛是有默契的。釋迦牟尼降生到印度時,水月童子說:「將來佛教會傳到中國去,如果突 然就傳去,恐怕中國人不能接受。我先到那地方去,提倡禮、樂、射、御、書、數,以及做人的道理,提倡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將來佛教到那兒再講修行。」這八條目和佛教都是互相遙遙呼應的。

預為佛教奠宏基:他為佛教做開路先鋒,先來教化中國的老百姓。乃至老子也是從佛教中來的──老子就是迦葉祖師化身到中國來,提倡道教。孔子提倡儒教,老子提倡道教,所以後來佛教傳到中國,一般人很容易就接受佛教的道理。

所以世界上無論什麼事情,都是互相通著的。好像現在美國有了真正的佛教,一些妖魔鬼怪、旁門左 道也都出現了,他們都想要作垂死的掙扎,想要先到這兒佔地盤。好像那個 Rochyneicy,那時候錢多得不得了,徒眾也多得不得了,現在一敗塗地,都完了!所以「邪不勝正」,這是一個最好的明證。

 


註一玉書上鐫有:「水精之子,繼衰周而素王。」水精之子乃指水月童子。孔子有王者之實而無王者之名,故稱素王。故司馬遷於史記中將孔子列入世家。
註二請參考本書一七四頁‧誨人不倦
註三請參考本書一六○頁‧溫良恭儉讓
註四有關孔子的門生分四科,請參考《論語》〈先進第十一〉之二
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註五孔子所刪訂之詩有三一一篇,其中六篇有目無文,故實為三○五篇,簡稱詩三百。孔子皆弦歌 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禮樂自此可以傳述下來,以備王道,成六藝。(*「韶武」是古樂名,韶是虞舜之樂,武是周武王之樂。詩有六義:風、雅、頌、 賦、比、興,雅頌是其中二義,謂樂之中正和平者,亦以用以稱盛世之樂。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
註六《書經》即《尚書》,為我國上古史,始於堯典,終於秦誓(秦誓為春秋五霸之秦穆公,兵敗悔恨,下詔罪己。)
註七:《十翼》包含:彖辭上下、象辭上下、繫辭上下、文言、序卦、說卦、雜卦。
註八《春秋》是魯國的歷史,始於魯隱公元年,終於魯哀公十四年,計二四二年。孔子著《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因為春秋微言大義,筆削褒貶。孔子弟子中,文學最優秀者,如子游、子夏之徒,乃不能贊一辭。
註九請參考本書一七○頁‧述而不作
註十原文見《論語》〈雍也第六〉之二十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知,同「智」)
註十一麒麟乃祥瑞之獸,其出現表聖人治世,天下太平。時亂而麟現,人不識而獵之,以為不祥;被獵而死,此乃天告夫子將歿之證也。
註十二見《論語》〈子罕第九〉之十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將人的世界轉化為仁的世界
第3頁:編後感言 第4頁:耿耿安社稷──周公
第5頁:太上老君──老子 第6頁:超然忘我──莊子
第7頁:至聖先師──孔子 第8頁:復聖──顏回
第9頁:宗聖──曾參 第10頁:為弟留母──閔子騫
第11頁:亞聖──孟子 第12頁:太上老君清靜經
第13頁:上德不德,下德執德 第14頁:溫良恭儉讓
第15頁:夫子之言性與天道 第16頁:述而不作
第17頁:誨人不倦 第18頁:夫子不離仁
第19頁:孔子戒絕四種毛病 第20頁:子不畏於匡
第21頁:回也,不愚! 第22頁:不遷怒,不貳過
第23頁:不違仁的弟子 第24頁:一簞食,一瓢飲
第25頁:吾道一以貫之 第26頁:明哲保身的弟子
第27頁:歡喜言利的君王 第28頁:與民同樂的君王
第29頁:盡心的君王? 第30頁:儒釋道三而一‧一而三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