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印光大師精要法語》講記 淨宗法師著

《印光大師精要法語》講記 淨宗法師著

貳、實修篇 - 二、稱名儀則

[日期:2012-08-1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宗法師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貳、實修篇 】

二、稱名儀則

下面是具體修持的一些作法,這一些都很實際。我是在看《印光法師文鈔》的時候,隨看隨錄的,當然不全面。不過看完之後,大部分問題應該都得到解答了。因為都很好懂,我就隨念隨作簡單解釋。

9. 六字

念佛宜六字,四字亦可。

念佛應該念六字名號,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四個字,「阿彌陀佛」,也可以。這句話裏邊就有一種側重,印光大師的意思是以念六字為主要,四字當然也是阿彌陀佛名號了,當然也可以。

如初念則六字,
念至半,或將止,則念四字。

至少一開始要念六個字,念到一半,或者將要終止的時候,再轉板念四字。還有我們要睡覺的時候,如果覺得念六個字有一點難,不容易入睡,可念四個字。

若始終不念「南無」,
便為慢易。

「慢」就是輕慢;「易」就是看得太輕忽了。如果說你從始到終都不念「南無」兩個字,就太輕慢了,作為佛子不適合。

經中凡有稱佛名處,
無不皆有「南無」,
何得自立章程?

「南無」是敬禮、歸命,要往生西方,必須歸命阿彌陀佛。凡是經中稱佛名的地方,都有「南無」兩個字,怎麼能夠違背經教,自己另立章程,不念「南無」呢。

三經開示稱名

關於持念佛名,淨土三經當中,《無量壽經》說「一向專念」;《阿彌陀經》說「持執名號」,都說的很原則,沒有具體說幾個字;《觀經》教示的很具體、很明瞭,下品上生說:

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
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

下品下生說:

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
稱「南無阿彌陀佛」。
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稱佛名是稱什麼?就稱「南無阿彌陀佛」。所以《觀經》的念佛是六個字。

印光大師在這裏講:六個字為穩妥。

10. 專一

凡修持宜專不宜雜。

不管學哪個法門,都宜專不宜雜。何況修淨土法門乎?

若久修大士,
緣境不妨寬廣,
境愈寬而心愈專一。
若初心末學,
緣境若寬,則心識紛散,
而障深慧淺,
或致起諸魔事。

如果是歷劫修證的大菩薩,心量廣大,猶如虛空,所緣境界越寬,心與境越能合一,心境互相增上,就會越加精純專一。初心凡夫,心量狹小,如果對境寬廣,心識就會分散,不能統一,甚至可能著魔。如海大必須水多,瓶小只能裝少水,瓶小一定要裝多水,肯定瓶要撐破了。

在凡夫地修持,
固當以純一不雜為本也。
身業專禮
口業專稱
意業專念

就好像打手電筒,如果前面不加聚光鏡,只能照周圍三尺遠的地方,因為它的光分散,不能照遠;如果加一個聚光鏡,一打開,就能照的很遠,就因為專一。如果專修念佛,心力集中,就像把光線集中在一起一樣,就有力量。

這還是從我們這邊來講,何況阿彌陀佛的誓願,就是以念佛來引導我們,所以我們專修念佛。

五種正行──五專

若依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裏所說的五種正行,就有「五專」:

第一是專門讀誦淨土三經。

第二是專門觀察欣慕極樂依正莊嚴。

第三是專門禮拜阿彌陀佛。

第四是專門稱念阿彌陀佛名號。

第五是專門讚歎供養阿彌陀佛。

根據這樣的儀則,我們淨土的行人,佛堂的佈置也是專供阿彌陀佛、專拜阿彌陀佛,這樣心境相應,跟法門修持方向吻合。

下面有一句說:

念佛儀,
雖文殊、普賢、地藏、彌勒等尚不加入,
況其他乎?
然此等菩薩,
同攝清淨大海眾菩薩中。

這也是講究專。專修念佛的儀規,像文殊、普賢、彌勒、地藏這樣的大菩薩都不加在一起念,何況其他的呢?那是不是蔑視這些菩薩呢?也不是。因為這些菩薩聖人都包含在極樂世界清淨大海眾菩薩當中,最後總念一句「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通通都有了。

11. 相續

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
一切時,一切處,皆好念佛。
隨忙隨閑,不離彌陀名號;
順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

是說我們念佛,沒有時間、地點、世緣的障礙和限制。念佛法門,百利而無一忌,沒有忌諱,任何時間都可以念,任何處所都可以念。

上衛生間,還有不乾淨的地方,或者身體裸露、沒穿戴整齊,都可以念。只是印光大師說:在這些場合,默念比較相宜,如果出聲念,與儀式不合,並不是不能念佛。

有的人說:「我念佛成習慣了,自己在家裏洗澡就開始念出來了,是不是得罪了?」

也沒得罪!

有人說:「上衛生間,正大小解,能不能念佛?」

可以念佛!

貴 陽有一位蓮友,年紀大了,上衛生間大便,使力氣,結果腦溢血,血管崩裂,在衛生間人就昏迷了。如果說衛生間不能念佛,他如果平時也沒念過佛,那只有讓他墮 落了。好在他平時都是專修念佛的,他昏迷過去以後,一天多,醒來開口第一句就是念阿彌陀佛,就告訴人家說:剛才他已經到淨土了,很莊嚴,很殊勝。

在任何場合都可以念,也都應該念。本來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污穢的,我們這個世界就是穢土,不是到了清淨的地方再念。只是以人情來體諒,我們會找相對乾淨的地方來佈置佛堂,會穿戴整齊莊嚴,這是表達凡夫份上的恭敬,但不要以外在的形式要求,反而障礙了我們念佛。

念佛是以相續為要,「語默動靜」都可以念。

12. 守凡

我們是凡夫,不要說大話,不要做那個我們做不到的事情,這個佛菩薩都不允許的。

在凡夫地,
不得以法身大士之苦行,
是則是效。
需知未得法忍之凡夫,
心中當慕菩薩之道,
其行事當依凡夫常理。

法身大士是豁破無明、得到無生法忍的菩薩,可以捨頭目腦髓,而精進苦行。這些我們雖然可以羡慕,但是不鼓勵我們去做。你凡夫地,如果你這樣做,將來肯定會退轉,甚至會著魔發狂,所以要實實在在。我們做起事來,還是依凡夫的常規來做,你能做到哪一份算哪一份。

未證法身,
必須調停得中,
方可唯益無損耳。

還沒證法身——無生法忍,在修持方面應該調理,符合我們的根機、體力等,這樣才可以唯益無損,只得利益而不受損失。

所謂「勇猛心好發,長遠心難持」,一旦說修行了:「趕緊呀!努力啊!」結果就是那麼三天的熱頭,熱勁一過,底下長遠不了,就受損傷了。好像吃飯,一頓吃的死飽,把腸胃脹壞了,下次不能吃了。

修持也一樣,你就要依你的根機,細水長流慢慢來;念佛也一樣,一天特別勇猛,念了六萬、八萬,第二天就掉六千了,第三天不念了!你就實實在在,根據你的體力、精力狀況,相續念佛就好。

13. 守愚

念佛之人,勿自仗聰明智慧,
須拋之於東洋大海外。
念佛一法,最好學愚夫愚婦,
老實行持為要。

只安守我們的愚癡本份,就這樣念佛就好。法然上人也說:「還愚癡,生極樂。」愚癡老實的人,念佛最容易得利益。從古到今,都是如此。因為他全靠佛,他沒有自己的東西。

14. 守實

修淨業的人,著不得一點巧,
倘或好奇厭常,必致弄巧成拙。
若肯守平淡樸實家風,
則極樂之生定可預斷,
否則,不生極樂,亦可預斷矣。
少實勝多虛,大巧不如拙。

說修淨土的人,你不要追求那種玄奇好妙的,因為我們念佛每天都念這一句,很平常。如果喜好新奇,不喜平常,必然最後吃虧。

淨土法門平常、平淡,淡味才是常味。喝水就是很平淡的,這個淡才是常。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你說有什麼味道呢?「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很平淡,平平淡淡。

甘於平淡,老實念佛,決定可以判斷你能往生。如果你不這樣,好奇、好玄、好妙,不喜歡老實念這句佛號,那麼,你不生極樂,也可以預斷,不生極樂,必墮三惡道。

「少實勝多虛,大巧不如拙」:這是指我們念佛要實在,不要求花俏,就是一句接一句地念。

15. 守約(功課)

「約」就是簡約、簡單,不要複雜。

修持功課,隨機而立,
愈簡愈妙。

在家人我們修學淨土法門,功課怎麼定呢?隨著你的根機來定,越簡單越高妙,不要誦一大堆咒、一大堆經,我們淨土法門只是專念淨土三經;你不識字,或者你沒有時間誦長卷的《無量壽經》,你可以誦短卷的《阿彌陀經》。

你說:「我《阿彌陀經》也不想誦,我就想念一句佛。」好!愈簡單愈妙,隨你的根機,適合你的情況就行。

念佛之人,以省事為妙。
若過為張羅種種行宜,
或致疲勞。

我們辦任何事情,都要實實在在的,不在形式上做太多,形式上做太多,或許身心很疲勞。

比如說我們打佛七,就很簡單引導大家來念佛。繞了很多形式,師父們也累的筋疲力盡的,都是形式化,那就不必要了。這個可以作為一個原則,在任何場合大家自己來體量,只要是大家能身心協調來念佛就好。

16. 守宜

念佛豈有定章,
但取適宜。

念佛並沒有一定要如何,一定不能如何;根據你的環境、因緣、狀況,適合你的根機就行了。

法無定相,不可固執,
亦不應氾濫。
唯取得益合機為事耳。

不能太固執死板,也不要太氾濫,一點規矩也沒有。能夠得利益,適合根機,這是一個大原則。

念佛須音聲高低適中,緩急合宜。
若高聲如趕賊之猛烈,
始則心火上炎,或致吐血,
以成不治之病。

念佛聲音大小、速度快慢,必須適中,也隨著你的體力,如果你老是高聲,就像趕賊一樣,又急又猛,就會心火上炎,時間長了就會得病,甚至會吐血。

有 蓮友問:「師父!都說念佛消業障,我怎麼念佛心臟跳得快了?」是因為她本人氣力也不足,年紀也大,定的標準太高,一天定三萬聲,又趕得急,趕得快,每天念 就想那個數字,這樣心臟就跳快了──不必這樣。你不要定三萬,兩萬也行;不定兩萬,一萬也行,根據你的體力和時間。念佛不一定都在數字多少這方面,你穩穩 當當地念。

朗念默念,兩俱有益。

有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和默念。「朗念」就是大聲念出來;「默念」就是心中念,不出聲。小聲念就是小小聲;金剛念就是自己念、自己聽到,聲音在口耳之間,旁邊人聽不到。

這四種方法你自己調節,大聲念,念累了,就小聲,小聲還累,就金剛念,再累就默念,默念昏沉了,就提聲念,高興了,我就唱著念,都可以。

然朗必不能久。
多主於默,則不至受傷致病耳。

大聲朗念總不能時間很長,所以多主張小小聲,或心中默念不出聲,這樣不致於傷神傷氣。

念佛一事,當隨個人的力量,
隨便出聲、默念、大聲、小聲皆無不可。
凡同眾修持,需按大家之精神另定。

如果一個人修持,按自己定;大眾共修,比如說在寺院打佛七,你要看看大眾,來的都是七老八十的,就不能安排太緊;如果是年輕人,身體健壯勇猛,信心也充足,就可以緊一點。

個人修持,須按個人精神為定。
精神用極之後,
不是退墮,便是受病。
量己力為,則有益無損矣。

老法師很慈悲,說我們人的精神都有限,如果一次把精神用極了、耗盡了、耗乾了,那麼只有兩個結果,不是受病就是退墮,退心了,下次不敢來了,一聽打佛七,頭皮都發緊了,不去了;什麼是受病?傷氣了,或者精力受損了,結果鬧出病來了,這樣都是過了。

所以,應該調理,「量己力為」,量自己的力量,鬆緊適宜,這樣才「有益無損」,只會有利益,不會有損傷。

17. 妄想

我們念佛,凡夫都有妄想雜念,那麼怎麼對治它呢?這裏提供一個印光大師的說法給大家參考:

妄想起時,
只一個不理,
便不會妄上生妄。

妄想起來了,你不要理它,你還接著念「南無阿彌陀佛」,它就消失掉了。如果你老是想:「我怎樣把你對付住……」,便形成了一個對手,這樣會妄上增加妄念。

印光大師打了一個比喻:

譬如小人撒賴,若主人不理,彼即無勢可乘。
若用剛法抵制,彼亦以剛法從事。
若以柔法安慰,彼必謂主人怕他,又益加決烈。
二者皆是損多而益少。
只置之不見不聞,彼既無勢可乘,只得逡巡而去。

「小人」 本來是指過去大家庭裏的僕傭,現在來說,像我們各位做奶奶的帶小孫子,這小孫子有時候無理取鬧,你用剛法打他,越打他哭鬧得越凶;你用柔法哄他,越哄他越 是無理要求;弄得你沒有辦法。你不理他,他哭一哭,自己就不哭了,找玩具去玩去了;他鬧一鬧,自己去找小朋友去了。

我 們的妄想也這樣,你如果用猛利的方法,強制地克服、壓制它,它那個反彈的力量就更大;你如果柔軟安慰,隨順它,那就會順著妄想打滾,一路到底。那怎麼辦 呢?你就不理它,就是一句佛號,穩穩當當地放在心中,像一個標杆一樣,就這一句佛念下去,它就沒有了;它再來,你還是一句佛,這個大家要自己去感受。

你只要理它,不管是剛法,還是柔法,都是損失多、利益少。

你就好像沒看到、沒聽到一樣,它就沒辦法了。所以,我們如果念佛心中起妄想雜念,你不用擔心,你還是提這句「南無阿彌陀佛」。

何況阿彌陀佛並不要求說「你一定要沒有妄想雜念才救度你」,沒有關係。我們知道說念佛一定往生,有妄想也「南無阿彌陀佛」,沒有妄想還是「南無阿彌陀佛」,它就沒有辦法,不能夠來禍害我們。

18. 耳聽

念佛要心中念得清楚,
口中念得清楚,
耳中聽得清楚。

心、口、耳這三個都很清楚。

從朝至暮念,從朝至暮聽。
比貪多貪快而含糊不清,
功效懸殊也。

這都是大師自己的體會,我們也可以來實行。

有的人念佛,貪多、貪快,但是他念得含糊不清,很快過了。大師說:這樣,就是太草率了。你不如踏踏實實的,一句一句,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朵聽得清楚,這樣很穩定。

從 伏除妄想的角度來說,攝耳諦聽與隨口滑過,功效相差很大。當然,阿彌陀佛沒有要求說「你一定要這樣才能往生」,你能有信願、念名號,都往生的,從早到晚你 只要念就好。只是我們自己念佛,希望心中比較穩定、比較安和、比較妄念不那麼多,那麼就有一定的方法,這是印光大師推薦的方法。我們就一句一句地念,「南 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穩穩當當,一個字一個字很清楚;你不發聲,在心裏,也很清楚。這樣很快心裏就穩當下來了。

若或猶湧妄波,
即用十念記數,
則全心力量,施於一聲佛號。
雖欲起妄,力不暇及。

如果你這樣自己念自己聽,還是妄想太多了,還是沒辦法,那麼又給你提供一個辦法,就叫「十念記數」。

十念記數就是每一句你念得清楚、聽得清楚,三句、三句、四句,這樣十句一個輪迴,不是要扳指頭算,也不是心裏邊念邊數,「南無阿彌陀佛」,一,「南無阿彌陀佛」,二,不是這樣。就是心來記,這樣你的心力就集中在這句名號上。

19. 掐珠

掐珠不過為防懈怠,掐之有礙,則不必掐。
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
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

行走、住立,可以用念珠,幫助提起佛號,如果有礙的話,只一句句念就可以了。靜坐念佛,不必用念珠。現在有人用記數器,道理一樣。

20. 記數

念佛記數,是防懈墮。
如無懈墮之心,不記亦可。

計數的目的是為了防止懈怠和退墮,如果沒有這個心,你不記數也行。不過還是鼓勵大家記數,記數不是為了貪多,是為了防懈怠,為了讓我們念佛相續。也是穩穩當當地念,穩穩當當地記。

【書籍目錄】
第1頁: 第2頁:總目錄
第3頁:壹、 安心篇 - 一、特別法門 第4頁:壹、 安心篇 - 二、仗佛慈力
第5頁:壹、 安心篇 - 三、念佛勝易 第6頁:壹、 安心篇 - 四、普勸眾機
第7頁:壹、 安心篇 - 五、信願專修 第8頁:貳、實修篇 - 一、選擇稱名
第9頁:貳、實修篇 - 二、稱名儀則 第10頁:貳、實修篇 - 三、諸事用心
第11頁:附:提要 第12頁:精要法語(安心篇)
第13頁:精要法語(實修篇)
推薦 打印 | 錄入: | 閱讀: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