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印光大師精要法語》講記 淨宗法師著

《印光大師精要法語》講記 淨宗法師著

壹、 安心篇 - 四、普勸眾機

[日期:2012-08-1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宗法師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壹、安心篇 】

四、普勸眾機

28. 「皆須修習」之文(勸一切人)

上至等覺菩薩,
下至阿鼻種性,
皆須修習。
(增廣上.覆馬契西居士書二)

「上至等覺菩薩」:等覺菩薩早已遠離三界,果證只差一位就圓滿了,祂們到極樂世界幹什麼呢?只求一件事——快速做佛!

「下至阿鼻種性」:「阿鼻」就是無間地獄,受苦沒有間歇,極大苦惱,時間極大久遠。「阿鼻種性」是指他造作重罪,地獄裏下了種,雖然他現在還是一個人的形狀,必定要墮落地獄的。也就是《觀經》下下品,造作五逆重罪的眾生。

造作五逆重罪的人,為什麼要修行呢?因為如果沒有這個法門,造作五逆重罪的,死後必定墮落地獄,可是有這個法門,一剎那之間,馬上可以往生成佛——急救的法門。所以,阿鼻種性的眾生,要修習這個法門。他到極樂世界,也跟等覺菩薩一樣,也決定會成佛。

這個法門你看多麼廣大!徹上徹下,廣大無餘。

未成佛前,仗以自修;
已成佛後,賴以度世。
(三編下.世界佛教居士林釋尊成道紀念日開示法語)

成佛之前、成佛之後,都離不開這個法門。沒有成佛之前,要仗念佛法門往生極樂去成佛,所謂:「仗以自修」。成了佛之後,還要仗念佛法門來度眾生,所謂:「賴以度世」。

成 佛之後,離開這個法門不能普度眾生。因為如果講戒定慧的法門,只有極少數上根利智的眾生才可以得利益。所以,在《阿彌陀經》裏面,十方諸佛都出廣長舌相, 來讚歎釋迦牟尼佛說此難信之法,並且共同護念。由此可知,這一個法門是十方諸佛的本懷,是十方諸佛度脫眾生的一個根本法門。

我們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釋迦牟尼佛來到這個娑婆世界,不講淨土三經,不說這個淨土法門,只給我們講要自力修行戒定慧解脫成佛的法門,那我們今天在座的每一位,等於是欲哭無淚了,我們都死定了,我們就度不了了。怎麼能夠戒定慧解脫?怎麼達到斷惑證真?

所以,釋迦牟尼佛就講了這個特別法門。這個法門,成佛之前和成佛之後都有大作用,不能離開它。

29. 「末世學佛」之文(勸末世人)

末世學佛所宜注重者,
在「知因果」與「修淨土」。
以知因果,則不敢自欺欺人,
做傷天害理、損人利己之事。
修淨土,則雖是具縛凡夫,
便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二編卷二.覆郭漢儒居士書二)

我們佛法講「真諦」和「俗諦」。

說末法時代,也就是我們今天這樣的時代。學佛的人應當在哪方面關注呢?應當在這兩方面:「知因果」與「修淨土」。

知 因果主要是世間為人處事的道理——「俗諦」。不相信因果報應的人,他在世間就會損人利己、傷天害理,因為「沒有因果報應嘛!我不拿白不拿、不沾白不沾,我 不坑白不坑,不騙白不騙」,坑蒙拐騙,殺盜淫妄,什麼事都做得出來。如果佛教的因果觀念深入人心的話,這個世界就會太平,國家就會安定,社會就會和諧。因 為大家都懂得因果報應,就不敢胡作非為,舉止都有規矩、都有分寸。佛教利益世間、利益社會,都在於因果的學說。

在「真諦」──了生脫死這一方面,如果我們真正懂得因果的話,也會選擇淨土法門。因為瞭解我們過去生生世世造下無量無邊的惡業,未來的果報是非常的苦惱深重,依我這樣的苦惱具縛凡夫,還有什麼法門可以救度我們呢?如是因如是果嘛!只有念佛、以佛力來救度我們。

這是印光大師勸導我們,非常懇切,很慈悲的。

因果法則是一劑清涼藥

信有因果,是世間做人的安定劑、清涼藥。

有人往往遇到一點點小事情都抵擋不住,苦苦惱惱,顛三倒四,甚至要瘋、要自殺,就是缺乏因果的觀念。

如果你懂得因果報應,就知道:他騙你十萬,其實是因為你前世騙了他十萬;他感情上對不起你,是因為你過去世傷害過他。你慚愧、懺悔都來不及,哪裡會怨恨人家呢?

所以,如果懂得因果觀念,我們內心會平衡,我們內心會比較祥和。只怪自己過去業力重。我們不會怪人家。

30. 「舉下攝上」之文(勸自卑者)

世有愚人,知見狹劣,
謂己功夫淺薄、業力深厚,
何能即生?
不知眾生心性,與佛無二,
五逆十惡,將墮地獄,
遇善知識,教以念佛,
或滿十聲,或止數聲,
隨即命終,尚得往生。
《觀經》所說,何可不信?
彼尚往生,
況吾人雖有罪業,雖少功夫,
較彼五逆十惡,十聲數聲,
當復高超多多矣!
何可自暴自棄,
以致失此無上利益也。
(增廣卷三.樂清虹橋淨土堂序)

這段文又叫「舉下攝上」,什麼意思呢?舉一個最下等根機的人,說這樣的眾生念佛都能往生,而含攝一切超過他的眾生,那都可以得救了。

就好像醫生看病,最重的病都能治好,何況小小病呢?

那麼,這麼業障重的凡夫阿彌陀佛都能救度,何況還不至於像他這樣業障重的人呢?

我們來看文。看到這樣的文,會增加我們的信心。

「世有愚人」:世間有愚癡者,他沒有智慧。

「知見狹劣」:他所知所見非常的狹窄、低劣。

他怎樣的知見狹劣呢?他是死腦筋:

「謂己功夫淺薄,業力深厚」:他認為自己一方面念佛功夫淺,沒有達到成片、成串、不亂,老是妄想很多。另一方面,業力又這麼深重。

「何能即生」:像這樣,怎麼能今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呢?

大師就在底下說了:

「不知眾生心性,與佛無二」:他只知道說自己業力深厚,自己功夫淺薄,他不知道我們每一個眾生,佛性跟阿彌陀佛一樣,跟諸佛平等無二。我們本身都是無量光、無量壽。只不過迷沒了、沉淪了、墮落了。

阿彌陀佛看我們眾生,祂不是看你有多少罪業,祂不是看你功夫淺、功夫深,祂看我們什麼呢?祂看我們的佛性,祂看我們這樣的眾生,「你都可以做佛的」,所以祂不嫌棄我們。

摩尼寶珠喻:彌陀不捨惡業眾生

印光大師也打了一個比喻:像一顆無價的摩尼寶珠,丟到大糞坑裏,被污染了,愚癡的人嫌它髒;識得寶貝的人就知道本是摩尼寶,雖然說被大糞所污染,只要把它清洗乾淨,再拿香湯沐浴,放到高處,它就可以撒下無量的寶貝。

眾 生的佛性就是無價摩尼寶珠,可是現在被我們貪瞋癡三毒的糞染汙了,一般人不識貨,就覺得說「你看他是造業凡夫,你看他有很多業障」,就會捨棄他。但是,佛 菩薩有眼,祂看得很清楚,說:「這個眾生,他有佛性,他可以成佛的。」所以就用六字名號,要把我們洗涮乾淨,要把我們的佛性喚醒,要把我們接引往生西方極 樂世界。一旦到達極樂世界,八功德水裏面一蕩,所有的貪瞋癡都沒有了,都乾淨了,當下還原成為一顆光明燦爛的佛性摩尼寶珠。

我們人的知見狹劣,只知道看眼前,「你看我這麼髒,煩惱這麼多,妄想這麼厚,我怎麼能往生呢?這樣的人佛還要嗎?」

佛當然要啊!因為你佛性不失,光明燦爛,到了極樂世界都能成佛,佛當然需要你去啊!

《觀經》下品下生

下面舉《觀 經》的「下品下生」。「下品下生」是一個造作五逆罪的眾生。為什麼會造五逆重罪?貪瞋癡煩惱特別厚重,連恩養自己的父母,他都不知道報恩孝養,而以瞋恨心 殺父、殺母!又殺聖人阿羅漢;他謀害佛,出佛身血;他破壞佛教,破和合僧。你看再也找不到比這更大的罪業了。他一生沒有一件善事,所做都是惡事。經文說:

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

如果依他的因,來驗他未來果報,那在地獄三惡道裏,多少大劫都出不來。

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

現在快死了,臨死之前,還好遇到了善知識。有人說:「哪有這麼巧的事情?」《觀經》就是用這麼一個業障最深重、修持談不上,而時間最緊急,現在就要死了,就要斷氣了,以這麼一個眾生來顯示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救度。

善知識跟他說什麼呢?

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

臨終助念之經據

大家要懂得,《觀經》的下輩三品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怎樣為臨終人助念。助念的方法和來源,理論的依據就在這裏。怎麼助念呢?要「種種安慰」,首先要安慰他。

怎 麼安慰?總之,讚歎他的善行,讚歎佛的慈悲,令他歡喜。比如說這個人在世間孝順父母,積德行善,就說:「某某人,你很孝順父母,在世行善積德,恭敬三寶, 你很好!你是善人!佛菩薩很喜歡你!你這樣的願意往生極樂世界,肯定沒有問題。」你這麼一講,他心裏歡喜。但是,五逆重罪的人,他無善可陳,那怎麼安慰 他?「某某人哪,你現在很苦吧,阿彌陀佛有大誓願,阿彌陀佛發大慈悲,就是要救你出苦啊,你現在念佛,阿彌陀佛絕不嫌棄,絕對要救你!」你這樣才能安慰 他。

念佛是唯一妙法

「為說妙 法」:什麼叫「妙法」呢?「某某人,你現在打坐吧!參禪吧!」來得及嗎?地獄的火都燒來了,講參禪打坐不是妙法了。「某某人,你誦大乘經典吧!」來得及 嗎?這個都不是妙法。所謂的妙法,在這短暫、一剎那、危急萬分的時刻,能讓他立即超升的,讓地獄種子當下成佛的法門,才是妙法。

什麼妙法?

「教令念佛」:所以,大家要知道,妙法就是念佛。這個時候說其他一切通通不管用了。只有說「你念阿彌陀佛」就可以。

心念難    口稱易

那麼,這個人怎麼樣呢?經典裏說:

「彼人苦逼,不遑念佛」:這個人現在就要死了,四大分離的苦惱、世間貪愛捨不下的苦惱、怨家債主前來索逼的苦惱、地獄眾火燃燒的苦惱,大鬼小卒來牽扯,恐怖啊!這個苦惱簡直是千萬分之一都沒法形容。

善導大師解釋說:

罪人死苦來逼,
無由得念佛名。

說這個人被死苦所逼迫,失去了在心中憶念佛名的能力。怎麼知道這裏說的是心念而不是口念呢?因為下面轉教口稱佛名。

大家說,口中念佛容易,還是心裏念佛容易啊?

心裏念佛跟口裏念佛,心裏念佛要難一些,甚至說難得多。你看你去教那個一兩歲的小孩子,說:「你不許張著嘴念出來,你在心裏念佛。」他肯定沒法念。教他:「跟我念:阿 -彌-陀-佛。」「阿-彌-陀-佛!」他會念哪!你叫他心裏念,他不會念。

心裏念佛要有一定的憶持力,就是你的思想意識要有某種程度的安定。

如果你很煩惱,內心的煩惱像雲在翻騰一樣,要你心裏念、嘴上不念,那你憋都憋死了,你都要念出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還有,比如邊走路邊念佛。有的人也不出聲,也不動嘴,只在心裏默念,這樣佛號很容易打失。旁邊有熱鬧,一溜神,回頭這個佛號就跑了。看到一個熟人:「哎,老王!啊……」然後佛就走了,就跟老王跑了,就不念佛了。

如果動嘴發聲念佛就不一樣,「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老王!哎!南無阿彌陀佛……」打了個招呼,佛號還在。

阿彌陀佛的本願就是口稱名號,你只要有口稱念,就可以往生。

臨終開示的要點

經文說: 「彼人苦逼,不遑念佛。」我們很多人去助念,他怎麼講,「老王啊!你一輩子念佛修行,就是為了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句話講得還對,「你這個時候千萬要把 住正念哪!這個時候如果你正念不能把握得住,你就完了!你一輩子念佛,就靠這一念啦!一輩子就是作演習,這下子是來真的了,你要把握得住啊!」這種說法, 對沒有能力自己把持正念的人,等於要嚇死他。

現在換一換,不是老王,是你,要死了,躺在那個地方,我給你講這句話,你願意聽嗎?不要說要死了,就是發四十度的高燒,你就糊塗了,就念不了了。

這個時候怎麼講?「老王啊!你一輩子念佛,阿彌陀佛早就看到你了,阿彌陀佛放出八萬四千光明攝取不捨,早就把你抱在懷抱裏了!你現在能念佛,就跟我們一道念;不能念佛,就安心地躺在那個地方,讓阿彌陀佛來接你,毫無問題!」

(大眾鼓掌)

臨終的人聽你這麼一講,他的心就怎麼樣?安心滿足,他的心當下就跟阿彌陀佛成為一體了,「好啊!我就躺在你的懷抱裏,能念我就念阿彌陀佛。」不能念,你放心大膽躺在佛的懷抱,佛就接你去往生。他很安心啊!

助念開示的要點,是要給這個臨終人安慰,不要增加他的恐懼擔心。

心不能念    口稱即生

下下品這個人,現在一片慌亂,連心中憶念佛名這麼簡單的修行他都做不到了,還有什麼辦法能救他?這個時候,必定要靠阿彌陀佛的本願了,心中不能念,口中稱名就行。經文說:

善友告言:
汝若不能念彼佛者,
應稱無量壽佛。

果然是善知識,既深知機,也深知法。「念」是心念,「稱」是口稱。「你現在慌亂了、恐怖了,如果心裏不能憶念,那怎麼辦?你只要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了!」

這個人一聽,「好啊!」喊爹喊娘也是喊,喊‘哎呀,害怕!’也是喊,只要會喊出南無阿彌陀佛──應稱無量壽佛,就可以了!

歸命絕信絕疑

他這麼一聽,心裏就踏實了,經文說:

如是至心,令聲不絕。

「如是至心」:這個不是說腦子裏想的「你看我信佛不信佛」,在他這個時候,無所謂信和不信,他要求救啊!說「只要口稱、喊出來,阿彌陀佛就救你」,他沒有第二念了。他就一心念出來,「南無阿彌陀佛!」真實懇切地歸命南無阿彌陀佛,經典裏說「如是至心」。

歸命自然相續

「令聲不 絕」:他的心一旦發起來,不像我們現在這樣子,「我修修淨土法門,我換換別的法門」,沒有的,他念念相續。「不絕」就是不間斷、不改變。因為他現在就要墮 落地獄了,說只要口稱名號就可以救他,他怎麼會三心二意呢?內心歸命的心情,表現在外面,就是一聲接一聲地念佛。

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念了十聲。「十」代表一個圓滿的數字,並不是說一定要念滿十聲,少了不行。這一段經文是顯示說念佛自然相續,自然而然地一聲接著一聲念,避免有人誤解說「就念一聲佛,不念第二聲」,沒有那回事。你看臨終的人,他只要有一口氣,「令聲不絕」。

念佛餘行    滅罪比較一

稱佛名故,於念念中,
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每一聲佛、每一聲佛,都消滅掉了八十億劫生死罪。有很多人喜歡誦經消業障,誦經當然能消業障,但是,如果跟念佛相比,對我們這樣的凡夫來講,誦經消的業障,就好像螢火蟲的光明一樣;念佛消的業障,就像太陽的光明一樣,怎麼能比呢?
《觀經》下品中生,聞大乘十二部經典首題名字──代表誦經的法門,消除了一千劫的極重惡業;下下品這樣的眾生,念一聲佛,滅掉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從數量來 看,也沒法比較。誦一部《地藏經》至少一個半小時,除一千劫罪;一個半小時能念多少佛?六千聲佛,滅四十八萬億劫罪。這樣比起來,念佛滅罪功效是誦《地藏 經》的四百八十億倍。念一聲佛,與誦八百萬部《地藏經》滅罪相等。

念佛餘行    滅罪比較二

這個還只是 講數量,其實這裏講的還不僅僅是數量,還有一個更根本的問題——了生死。誦經說「除極重惡業」,念佛說「除生死之罪」!很顯然,誦經雖然也能除罪,但還不 能了生死;念佛既除生死罪,自然了生死,就是說能把你生死輪迴的罪業都消掉了,你不要再生死輪迴了,你決定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

所以,不論是從消業障、了生死、往生淨土來講,誦經不如念佛;持咒也不如念佛,沒有比上念佛的。

命終之時,見金蓮華,
猶如日輪,住其人前,
於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這麼一個墮落地獄的人,念了十聲佛,當下之間有一朵金色的大蓮花,像太陽一樣,光明燦爛,迎在他的面前。他一剎那之間,乘著這朵蓮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好不好?

(「好!」大眾鼓掌。)

舉下攝上    皆得往生

我們再來盤點盤點:

論罪業,他比我們重——五逆十惡,我們雖然罪業很深重,還不至於造作五逆十惡罪。

論修持,他只念了十聲佛,我們在座各位,總超過他很多。

論時間,他是臨終才遇到念佛,我們現在就開始念佛,比他寬裕多了。

論心境,雖然說我們心還不清淨,沒有禪定,妄想雜念很多,但是跟他比,他比我們慌亂得就太多了。

他這麼短的時間、這麼重的業力、這麼慌亂的心情,他都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難道我們不能往生嗎?能不能?

(「能!」)

他能往生靠的是誰啊?

(「阿彌陀佛。」)

對啊!他能往生,他靠的是阿彌陀佛的願力。他會想到說靠自己的修行嗎?

(「不會。」)

他要靠自己,就下地獄了,因為他只有罪業!所以,他有一個優點,他完全靠佛!他百分之百歸命阿彌陀佛。

這一段經文確實對我們有很大的安慰和啟發。

所以,印光大師在這裏講了:我們雖有罪業,雖少功夫,和他五逆十惡、十聲數聲相比,我們還高超多多了。彼尚往生,我們怎麼可以自暴自棄,失去這個無上利益呢?

不要自暴自棄

自卑的人,往往是自暴自棄,自己把自己放棄了,「我這麼差,往生極樂世界肯定我沒有份了,算了!」自己放棄了。阿彌陀佛不放棄我們,「攝取而不捨」,阿彌陀佛對我們都不棄不捨,而我們自己自暴自棄。

曇鸞大師講:

自局其分

自己畫了一個杠杠、畫了一個圈圈,說:「往生極樂世界是那個出家人、那個修行精進的、那個功夫好的、那個會讀大乘經典的、那個能修戒定慧的,我這個通通做不到,算了!我就不能往生了。」這個叫自暴自棄,自己放棄了。

任何人都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都有這一份權利,你自己放棄了,佛就沒有辦法了。

自是不歸歸便得,
故鄉風月有誰爭?

極樂世界是你的家鄉,就是你不願意回去。你想回去,你就可以回去,沒有誰跟你爭。

放學回家喻:願生淨土的心

像小孩子放學了,他蹦蹦跳跳就回到家裏面去,他沒有想到說「我有資格回去嗎?」

如 果我們念佛的人,你真的瞭解阿彌陀佛是大慈父,你心裏面真的知道「極樂世界就是我的家鄉」,你回家鄉去,回到阿彌陀佛慈父家裏邊,你怎麼會說:「哎呀,我 夠不夠資格?」你有這樣的想法,說明你的心跟阿彌陀佛是分開的,說明你嘴上講「極樂是我的家鄉」,是講一個漂亮話給阿彌陀佛聽,你心裏並沒有認為極樂世界 是你的家鄉。

蓮友們!這個地方不好玩!善導大師講:

歸去來!
魔鄉不可停!

這個地方是魔鬼的家鄉,要歸去極樂世界,要歸來極樂家鄉。

曠劫來流轉,六道盡皆經。
到處無餘樂,唯聞愁嘆聲。
畢此生平後,入彼涅槃城。

希望諸位蓮友,大家真正瞭解極樂世界是我的本鄉,阿彌陀佛是我慈父,我們念佛回到極樂世界,就像小孩子從幼稚園放學回家一樣,很自然,很輕鬆,沒有誰會障礙你,會阻攔你的。

《觀經》舉五逆十惡之人,十聲、數聲念佛,莊嚴往生淨土,可以講,對我們很有啟發意義,振聾發聵,給我們極大的安慰。

凡夫是驕慢心、瞋恨心,佛是慈悲心

也有人講:「這個真是想不通啊!這麼重罪的人,怎麼能讓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呢?」

這就是凡夫的情見,這是我們凡夫的想法,覺得造罪的人,應該讓他墮落,不應該救他到極樂世界。

抱有這種想法,是出於兩種心態:一個就是驕慢心,以為「我比他強,我不至於如此」,他才這樣。

如果自己也可能這樣墮落,就會說:「救救我吧!最好我不要墮落,也要往生西方」。所以這是驕慢心。

第二個也可以講是瞋恨心。凡夫的是非觀念太強,沒有智慧,愚癡,以為說:「這樣的人這麼惡,應該讓他下地獄,不要救度。」這是凡夫的愚癡心和凡夫的瞋恨心。

佛不是這樣,佛是慈悲心,視任何眾生猶如一子。

比如判決犯人的時候,就有一張佈告:「某某人,犯某某罪,判處死刑。」邊上就圍了很多人在那裏看,指指點點地評論,說:「這個人真是罪大惡極,千死萬死!」都在那裏講。

大 家自己想一想:如果是你的兒子,因為環境的緣故、交了惡友的緣故,造下罪業,判刑多少年,甚至是無期徒刑、死刑,人家都在那裏說:「這個人如何如何,該坐 牢,該殺頭!」你是媽媽,聽到心裏作何想法?她是淌眼淚都只有往心裏淌,她沒有辦法,如果有辦法救她的兒子,她是決不會讓他去死的。「我的兒子本來是很善 良的,如果給他一次機會的話,他會變好」。

所以,這個都是事不關己的一種沒有慈悲心的表現。

阿彌陀佛的慈悲是徹骨徹髓的,人間的慈悲無法相比,我們只有拿「猶如獨子」的比喻來說明,其實不足以形容萬分之一。

不可誤解    放縱為惡

另一方面,不能有錯誤的想法,說:「釋迦牟尼佛講《觀經》,下下品造作五逆十惡的人都能往生,我還沒造作五逆十惡,我無所謂了。」

釋迦牟尼佛會鼓勵我們造惡嗎?釋迦牟尼佛是用這一個下下品的人往生,來說明一切人都能往生;不是鼓勵我們說:「哎,你這樣沒關係!你可以造五逆十惡,還可以得救。」
這個五逆十惡的人,他一生沒有遇到佛法,直到臨終才遇到這個教法,一念回心求救,蒙受救度。他是在這種狀況下。
如果說我們現在就遇到佛法了,「哎呀!這個都無所謂了。」這就是沒有慚愧,沒有懺悔,沒有回心轉意,反而在懈怠、放逸、縱惡,住於邪見當中,沒有真正來念佛的心。所以,如果抱有這種錯誤的認識,就漏於阿彌陀佛的救度。

單純的歸命

下下品的眾生是在臨終,不再有時間了,一念歸命。

如 果就他的心理狀態來講,這個時候是很單純的。他沒有想靠自力修行的心,絕對沒有,他只有罪業,想到只有墮落;他也沒有想要雜行雜修的心,「我修這個法門、 那個法門吧!」絕對沒有;他也沒有懷疑阿彌陀佛的心,「能救我嗎?不能救我吧?行不行啊?」因為都這個時候了,地獄的火都燒來了,說「念佛可以得救」,就 是一根救命的稻草,他也要抓住;他也不會想「我多麼有信心」,也沒有這樣的心。這個時候的環境、形勢不允許他作第二念,他就是歸命求救,所以叫「如是至 心,令聲不絕」。

善導大師告訴我們的兩種深信,就是這種心境的表現:深信自己是罪惡凡夫,必定墮落地獄。你在這種情況下還有什麼選擇?「我這個法門、那個法門」,還有什麼自力?還說什麼「我信啊、疑啊」?連信、疑這些觀念都沒有了,你就是脫口:「南無阿彌陀佛!」

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的總結就說:

望佛本願,
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你根本就不在腦子裏盤算「能得救嗎?不能得救嗎?我信得怎麼樣……」這都是前面的引導過程,講信、講願,到後來就落實在稱出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歸命:全身心的交付

所以,善導大師解釋六字名號:

南無者,
即是歸命,
亦是發願迴向之意。

「歸命」是第一的,「發願迴向」是歸命中所附帶的。

歸 命是什麼樣的心情?是把我們所有的身家性命,拜託給南無阿彌陀佛,是好是賴,是死是活,是解脫還是墮落(因為我們自己只有墮落的份),把所有的這一切託付 給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叫歸命。不是自己身上還留一點,自己打掃,「阿彌陀佛,求你救救我,我再打掃打掃我的業障,我業障重,太深了,再練練功夫,再修行修 行……」這都是太懈怠了!太驕慢了!因為「人命在呼吸之間」,你要達到某個程度,這個可能就來不及了。也是不瞭解自己是什麼身份,阿彌陀佛是怎樣的一尊 佛。

我們要歸命阿彌陀佛,就是以我們現在這個狀態,大家要聽明白,比如說你業障這麼多,你就這麼多的狀態,你就歸命南無阿彌陀佛,不要等,不要說「等我業障少了,等我修行差不多了,再歸命南無阿彌陀佛」──來不及了!

就好比一個人,他現在在開飯店,在殺生,我們勸他念佛,他說:「等我不開飯店的時候再來念佛吧!」意思是「我開飯店業障很大,我不開飯店、不殺生再來念佛吧」,他永遠殺生念不了佛的。

不要等!你現在就來念佛,阿彌陀佛都要你。等你念了佛了,你自然而然的業障消除,慢慢就有改善。沒有改善,也沒關係,也往生。

「我修行再好一點,我再如何的進步一點」,像這種想法,表面聽起來不錯,其實都是一種懈怠的心。

我 們歸命南無阿彌陀佛,不要等到明天,不要等到晚上,不要等到第二念;我只有墮落,聽說南無阿彌陀佛要救度我,我要歸命南無阿彌陀佛!所有的身家性命,包括 我累生累世的業力──因為我們之所以歸命阿彌陀佛,並不是我們這一顆善心,反而是我們的業力,我們的業力交給南無阿彌陀佛。

就好像我們坐船一樣,是把我們整個一百二十斤放在船上面,不用說「我再剃剃頭,減幾斤分量」,那都沒必要,你整個重量放上就好了。

罪 業眾生都是貪瞋癡的煩惱,要靠我們自己打掃乾淨、減一點點,你都沒有那個力量。那你就是整個把你的過去、現在、未來,身心性命交給祂;貪瞋癡煩惱也好, 「我就是這樣的一塊料,阿彌陀佛,由你打發吧!你看怎麼加工吧!交給你處理了。」一向歸命南無阿彌陀佛!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是能工巧匠,只要你敢交給祂,你即使是一塊朽木,都給你雕出佛像來。因為我們的佛性是不變的。你到了南無阿彌陀佛那個地方,當下就把佛性開顯出來。

所以,跟阿彌陀佛不要客氣。

像 孩子跟媽媽之間,沒有什麼客氣的,母子之間,比如長得醜一點,或是臉上髒一點,在外邊被不好的朋友打得鼻青臉腫的,想回到媽媽身邊──過去不聽媽媽的話, 在外面流浪,被別人打得鼻青臉腫,遍體鱗傷,衣衫襤褸,食不果腹。父母天天在找你,找不到你。找到你了,說:「我的兒呀!你怎麼搞成這個樣子,你快回來 吧!」只要你願意回頭,父母就高興歡喜,絕對不會嫌棄,絕對不會另外加條件。

有嘴巴、會念佛、願意往生,就達到標準了

有人念佛老是擔心說「我有妄念,沒有達到什麼樣的禪定功夫」,如果你看下下品,你就有安慰了。你有嘴巴、會念佛,就可以了,就達到標準了。

阿彌陀佛有什麼標準?就是歸命。口稱「南無阿彌陀佛」,有嘴巴、會念佛、願意往生,信靠南無阿彌陀佛,就合格了,一百分了,沒有說要達到什麼樣的功夫,這個下下品就是例子。

善導大師解釋「乃至十念」為:

稱我名號,下至十聲。

不是實相的 念佛、觀想的念佛,或者是清淨心的念佛,或者內心裏面怎樣憶念的念佛,通通不這樣。善導大師所解釋阿彌陀佛的念佛法門,就是口稱「南無阿彌陀佛」,「一向 專稱」,你只要長嘴巴、會念出來「南無阿彌陀佛」,哪怕是一個傻瓜,他能念;像八哥鳥,你念,我也念;你往生,我也往生。八哥牠憑什麼往生?牠要講究什 麼?所以,口稱名號最容易、最簡單,依葫蘆畫瓢都能往生,你只要口稱名號,一向專念,最簡單、最容易。心清淨也念佛,心不淨也念佛,功德沒有增減。
當然,我們念佛還是希望心裏比較清爽,比較安定,這是另外一個範疇,這也有方法,跟我們的根機也有關係,有的人天生會比較靜定一些,有的人天生頭腦想法 多,總是翻來覆去的,你能做到哪一分就算哪一分,但是不要自苦自惱,以為說「我如果心裏邊達不到怎樣的清淨,就不能往生,念佛白念了」──沒有那回事。

像小孩子喊奶奶,他也不會想到說:「奶奶!我喊你要怎麼清淨地喊,我沒有喊到一心不亂,你還聽得懂嗎?」「奶奶我要喝牛奶。」他就喊一聲就完了,奶奶就倒來了,很自然的。

我們念佛,為什麼說阿彌陀佛好像是冷冰冰地坐在那個地方,讓我們念,念到什麼程度,念到心裏面很清淨了,祂才感應一點點,眼睛睜一下,「嗯!你念清淨了,好!不錯!」點個頭,「我救你吧!」怎麼會這樣呢?對不對?

我們一心歸命,念念稱名,阿彌陀佛念念都在照顧我們、護念我們、攝取我們、救度我們,一直到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接幼兒喻:目標宜專一

還有的人,心裏面有很多佛菩薩,其實是一個都沒有:「師父,我家的佛堂供了很多,阿彌陀佛、藥師佛、釋迦佛、不動佛、山王佛、焰王佛……」很多佛菩薩,其實一個也不親,一個都沒靠上,等於一個也沒有。

怎 麼這樣講呢?他的智慧還趕不上幼稚園的小朋友。你看幼稚園下午放學的時候,就有很多奶奶在門口接她們的小孫子,每一個小孫子都不會跑錯,他們不會看到老太 婆都是白頭髮就亂跑,他也不會說「這麼多,都是我奶奶」,不會的,他喊是會喊「奶奶們好!」但是他的小腳「呼嚕呼嚕」就跑到他奶奶那兒去了,他心裏有一個 固定的目標,他有一個方向,對不對?
我們很多人念佛,你到底念哪一尊佛?「我都念!」你都念,就都沒念到,念了一大堆,誰是救你的佛?不知道!這麼多都是奶奶,誰是你的奶奶?不清楚。那你回家往哪裡回呀?

他喊會喊:「奶奶、阿姨再見!」跟著自己的奶奶走了,他有一個真的、親的奶奶。

我們念阿彌陀佛就是唯一的。所以,善導大師說:

一心專念;
口業專稱,意業專念,身業專拜;
專復專!

專,還要再 專。其他所有的佛菩薩,都是奶奶、阿姨,張奶奶、李奶奶、王奶奶,不是自己的親奶奶,祂們都是救度利根眾生的,我們專念阿彌陀佛,與阿彌陀佛有「親緣、近 緣、增上緣」,有這三種利益,先往生極樂世界。一旦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十方諸佛任你去參拜。不要在這裏做表面工作,拜千佛、拜萬佛,結果還不知漏掉了多少 佛!《阿彌陀經》裏說東方就有恆河沙數諸佛,你拜一千佛一萬佛就以為拜很多了?才拜了一萬佛,恒河沙數諸佛、無量無邊諸佛,你怎麼拜?漏掉了多少?
我們就拜一佛,我們能拜這一佛,就能拜恒河沙數諸佛,因為我們專拜南無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有的佛我們都可以去分身十方去禮拜。「哎呀!東方亦有阿 閦鞞佛,阿閦鞞佛好感恩哪!釋迦牟尼佛講《阿彌陀經》,你去證誠護念了,所以我也聽了你的話,受了你的恩,現在到極樂世界來了,今特來感恩。」「咚」!拜下去──你這個就實在啦!

阿閦鞞佛說:「善男子!隨順我教,專念彌陀,得生極樂。今日來禮拜,為你授記加持。」當下開了大悟。
你在這裏東拜西拜,拜了一大堆,十方諸佛都皺眉頭了:「你不懂我意啊!你要專念專拜阿彌陀佛,往生西方再來見我,是見真的。」

31. 「志大言大」之文(勸自負者)

聰明人多以志大言大,
不肯仗佛慈力,
而以仗己道力為志事,
甘讓愚夫愚婦早預聖流也。
(三編下.覆秦銘光居士書)

前面是勸自卑、自暴自棄的人;這是勸那些覺得自己了不起、不願意學淨土法門的人。

「志 大」:就是他志向很大,「我要在這個娑婆世界度眾生;到極樂世界去,你們去,我在這裏度眾生」,志向很大,講的話也很大。但是「志大言大」並不代表你就能 夠做的事大。印光大師經常講:「愚夫愚婦,愚不可及。」你現在學問比他們大很多,他們不如你。但是他們老實念佛,到西方去成佛,你不如他們。

要學愚夫愚婦,不學通宗通教

愚夫愚婦靠 佛力到西方去,一到西方,就是聖人,成為佛菩薩;通宗通教的人──這個不是真的通了,半通半不通,真的通了,一定會念佛的,對不對?淨土教你就沒通嘛,通 了你怎麼不念佛?他只要是仗恃自己聰明,不肯仗佛慈力,要靠自己戒定慧的道力來修行,這樣的人我們不跟他學習。

這條文是勸自負的人不要自負,要仗佛力,不要仗自己道力,應該向愚夫愚婦學習。所以,大家要明白。

各位!我們是通宗通教的人,還是愚夫愚婦啊?

(「愚夫愚婦。」)

我 們是愚夫愚婦,我們不是通宗通教的人。我們不要去學通宗通教的人。我們很多人不甘心作愚夫愚婦,你就是跟淨土法門不相應。「哎呀,師父,我如果能誦這部經 就好了,我如果再能誦那部經就更好了,如果再能學一個咒就更好了,如果能開個悟那就好上加好了!」實則是愚夫愚婦,但是不甘心作愚夫愚婦來念佛,就想成為 一個大法師、一個大通家、一個通宗通教的人,以為這樣更好。你這個就是走了回頭路了,就錯了。反而是通宗通教的人要學愚夫愚婦,老實念佛。

怎麼講呢?就像坐車一樣,會走路的人身體好,你讓他走去。我關節炎我就坐車,我坐車不用改走路;走路的人也應該改坐車。他走得再快,也沒有車跑得快。通宗通教你也不能趕上南無阿彌陀佛,應該念南無阿彌陀佛!

32. 「真念佛人」之文(勸平常人)

通宗通教之人,
方能做真念佛人。
而一無所知、一無所能之人,
但止口會說話,亦可為真念佛人。
去此兩種,則真不真,
皆在自己努力、依教與否耳。
(增廣卷一.覆永嘉某居士書一)

什麼是真念佛人呢?怎樣做真念佛人呢?

這 兩種人,一個通宗通教,一個無知無能,如同一個在天,一個在地,為什麼都可以做真念佛人?他們雖然根性不同,但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入佛知見,以佛知見為自 己的知見,所以都能真念佛。通宗通教的人,徹窮教理,開大智慧,因明知而明信這個法門,所以能真念佛;一無所知、一無所能的人,因為半點個人的聰明智巧都 沒有,反而能全依、全信佛語,這樣他也能真心老實念佛。

依印光大師講的,要成為真念佛人,一點也不難,只要口會說話,不需要你有智慧、有能力,你看多簡單。但是簡單到了極點,許多人反而不會了,因為他就是有自己的知見、智慧、能力,他扔不下。

除此兩種,我們絕大多數人,就在中間,上不上,下不下。

那 麼,中間的人怎麼辦呢?就要看你是不是「努力、依教」了。夠努力,向上能通宗通教,也能成為真念佛人;向上做不到,那就向下,學那個愚人,捨掉自己的小聰 明,完全依佛經祖語的教導,這樣你也能成真念佛人。就怕你有自己的閑知見,夾雜在當中,上不能上,下不能下,那就聰明反被聰明誤,不能老實念佛了。

33. 「拋智學愚」之文(勸矜智人)

念佛之人,
勿自仗聰明智慧,
須拋之於東洋大海外。
最好學愚夫愚婦,
老實行持為要。
(三編下.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印光大師講的話,好啊!讓我們聽了心裏面很清涼,很透明,很舒服。
多乾脆!說念佛的人,你不要仗自己的聰明智慧,如果有聰明智慧怎麼辦?你給它拋到東洋大海之外去。

有的蓮友講:「師父啊,我沒有,怎麼拋?」

沒有就剛好啊!有聰明智慧,不要用,拋到東洋大海外。

為什麼呢?因為在念佛法門裏邊,你如果要玩你的聰明智慧,就有失誤的;你要老老實實的,不要玩弄你的聰明智慧。沒有誰的智慧比阿彌陀佛智慧更大了,你在佛前還要賣弄你的聰明智慧,你豈不是不知道門檻高低了。

因為我們的小聰明、小智慧,在名號面前擺不上用場。

《無量壽經》裏面就講:

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
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

阿彌陀佛的智慧像大海一樣的深廣,無量無邊,阿羅漢和菩薩想測度都沒法去量,如盲如聾,只有佛才明瞭。這樣的一個法門,你還不老實把心放下來,你還要去搬弄智慧,你不危險嗎?

我們就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沒有智慧是最大的智慧,我們沒有智慧,我們靠阿彌陀佛就有智慧了。

盲人逞能喻:不要仗恃自己的聰明智慧

比如一個瞎子上大街,但是他怕人家說他是瞎子,他想顯示自己能看得見,想擺弄自己的聰明智慧,在大街上雄赳赳氣昂昂地走路。請問,他危險不危險哪?

(「危險!」)

車撞的就是他,對不對?

他應該怎麼樣?不要仗恃自己的聰明智慧,應該跟著明眼人,「你叫我走我就走,你叫我停我就停,你要拉我往東我就往東。我雖然是個瞎子,但是你是明眼人,我跟著你,等於我就有眼睛了」。

我 們是無明眾生,無明不就是瞎子嗎?阿彌陀佛是明眼人,祂是無量光,無量的光明,祂讓我們怎麼走,我們就怎麼走。這樣,我們雖然是瞎子,我們「明信佛智」, 就像《無量壽經》講的,明明白白地信順阿彌陀佛的智慧。我們能信佛的智慧,佛的智慧就成為我們的智慧,佛的眼就成為我們的眼,佛的腳就成為我們的腳。好像 瞎子跟著明眼人走路一樣,瞎子雖然看不見,明眼人看得見,等於我看得見,因為我靠你。

所以,還需要我們自己開智慧嗎?不用我們開智慧了,阿彌陀佛的智慧都開完了,你聽祂的話就好了。這個道理要明白。

險路嚮導喻:珍重阿彌陀佛的救度

比如深山茂林,都是險道;嚮導非常熟悉路線,你聽他的話,跟他走,就能夠離開險道,平安出來。如果你自己去探險,或許掉到老虎嘴裏邊,或者掉到山崖下邊,或者被河水沖走,讓你去探險,探到什麼時候呢?你跟著嚮導就可以了。

要我們自己去把修行的道路搞明白,八萬四千法門,哪一個怎麼怎麼樣……沒有這個時間,也沒有這個智慧。我們就跟著南無阿彌陀佛,祂早就給我們選好了。歷代祖師都是通宗通教的人,什麼法門都透達了,專門跟我們這樣的凡夫說:「我給你選好這條道路,你不走,你偏偏不走!」

所以,善導大師說:

專專指授歸西路,為他破壞還如故。
曠劫以來常如此,非是今生始自悟。
正由不遇好強緣,致使輪迴難得度。

這話都讓我們很感動!

說凡夫眾生,釋迦牟尼佛、十方諸佛、歷代祖師菩薩「專專指授歸西路」:一遍又一遍跟他講:「某某人!你造業凡夫,斷惑證真你修不了,你專門來念南無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遍又一遍,一個又一個給他講,但是他怎麼樣呢?
「為他破壞還如故」:他不聽佛祖的,人家跟他一說「哎呀,某某人,你專念佛不行啊。」他被人家破壞掉了,又跟過去一樣,又去輪迴去了。

「曠劫以來常如此,非是今生始自悟」:累生累劫都這樣被別人誤導了,並不是今生才這樣啊!也只是到了今生才明白,明白什麼?

「正由不遇好強緣」:正是因為被人家破壞了,沒有遇到阿彌陀佛弘誓願力的強緣。

「致使輪迴難得度」:才使得生生世世去輪迴,不能出離。

我們今生能夠遇到這個法門,大家應該生感激心,應該生珍重心。

礦難喻:盲修瞎練,錯過救度

講到這裏,都為大家著急,真的著急。你看,到阿彌陀佛門口打一個轉又走了,真是!就像什麼樣的人呢?

比如說礦井下有工人,煤礦突然塌掉了,其他方向都是很厚的岩層,只有一個地方,一二尺寬,鬆土,而且不厚,這一塊地方打通了,就能走出去。但是,他路過這個地方,他沒從這兒出去,又繞開了,你說他可惜不可惜?

淨土法門就是這個地方,只要有信願心,「砰」這一層紙就捅破了,當下就見到天日,就得救了。結果他沒有信願,他「呼嚕」又過去了,到別的地方去拿一個鎬頭使勁挖,你挖到什麼時候能挖通啊?你什麼時候能夠從這個煤礦裏出來啊?你說外面救援的人不著急嗎?著急!

其 他法門,末法眾生沒有智慧,都是在盲修瞎練,像一個無頭蒼蠅一樣,到處亂撞。所以,要有擇法的眼睛,遇到適合我們的法門,遇到善知識的教導,你能聽得懂, 聽得進,你能夠持守它,各位是很有善根的。那些人我們雖然為他著急,也沒辦法,善根沒有成熟,只好再去打轉,再去流浪。

守愚念佛

印光大師在 這裏講:聰明人要學愚夫愚婦。不是勸我們愚夫愚婦來學聰明人。我們能夠「守愚念佛」,雖愚而「愚不可及」。現在雖然愚,將來有大智慧,可以成佛。如果靠我 們自己的小聰明、小智慧,不甘心學愚夫愚婦,那麼,你在這個世間可能會得到一時的名譽,大家都給你豎大拇指:「某某人,了不起!會誦經,會講法,會幹什 麼……」等你到了閻羅王那裏,就沒有大拇指給你了,「某某人,你生在佛法流行地區,學了不少經典,為什麼來了?」

34. 「同一過失」之文(勸豎用人)

專崇行持,而不尚信願,
則執事廢理,仍屬自力法門。
與專以自性唯心,
而不仗佛力之執理廢事,
同一過失。
(三編下.上海法藏寺念佛開示)

以橫超法,作豎出用。
得益淺而受損深。
(增廣上.覆何慧昭居士書)

這是兩段。

「專崇行持」:這個人他也念佛,但是,他專門崇尚行持的功夫。

「不尚信願」:他不是信靠阿彌陀佛、歸命南無阿彌陀佛、願阿彌陀佛救度,他不是靠這個,他靠自己的功夫,想以這個達成自己的往生,不是靠信願。這樣叫做「執事廢理」,執著事相修持,而廢棄理上的感通。

「理」就是指阿彌陀佛的救度。阿彌陀佛的救度需要我們通過信願心來感通,阿彌陀佛要救你,你不相信祂,你不願意被祂救,祂能救得了你嗎?救不了。

阿彌陀佛是無量光、無量壽,是宇宙的真理,這個真理表現為六字名號來救度我們。我們要相信阿彌陀佛的救度,願意讓阿彌陀佛救度,這樣才跟阿彌陀佛所證悟的真理溝通了,這樣才能感應道交,事和理就融合在一起,「全事即理」,就能被祂救度。

結 果這個人,他在念名號,但是名號本身無量光、無量壽的真理,跟他成為兩片,因為他沒有信願。沒有信願,跟名號就隔開了。念佛歸念佛,佛是佛,你是你,「阿 彌陀佛、阿彌陀佛……」老在那裏做死功夫。沒有信願心,阿彌陀佛無量光、無量壽的加持力就薄弱了,因為沒有感通。這個叫「執事廢理」。

不少人犯這個毛病,老是把念佛當作一種功夫在那裏修,不知道通過信願感通,你這要修到哪一年啊?

印光大師講,像這樣雖然念佛,他還是自力法門,不是靠佛力的法門。靠自己功夫,靠自己修持,不是靠信願,這個就錯了。

執事廢理與執理廢事同一過失

第二句:

「與專以自性唯心,而不仗佛力之執理廢事,同一過失」:同一什麼過失呢?兩個都是自力修行,都沒有仗到佛力,都往生很困難,結果都去輪迴,這個就有過失了。

第一個叫「執事廢理」。他在那裏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老是在修功夫,不知道通過信願感通阿彌陀佛無量光壽的救度,這叫執事廢理。

第二個叫「執理廢事」。怎麼叫執理廢事呢?執著自性唯心之理,廢棄念佛求生之事。這就完全是自力了。他說「自性彌陀,唯心淨土。自性本來就是佛,何必再念阿彌陀佛;心淨則土淨,還求生什麼西方淨土。」

理 上雖然不錯,眾生本性是佛,無量光、無量壽,但是如果你不念無量光明、無量壽命的阿彌陀佛名號,不求生西方極樂淨土,只靠自力修行,要到成佛地步,才算達 到。本來自性無量光壽,再從事信願持名事修的話,就能和阿彌陀佛真正的果地上的光明、壽命相交接,這樣就有感通,這個就是仗上佛力。

所以這兩種,執事廢理、執理廢事,通通是自力法門,通通是有過失的。

大家有沒有聽明白?如果你還聽不懂。我告訴你一個高招:一無所知、一無所能之人,可以做真念佛人,「我就會念南無阿彌陀佛」,好了!什麼不用懂,就夠了。

竹節喻:橫超與豎出

「以橫超 法,作豎出用」:古人打比喻:就像一根竹子,裏面有一條蟲子,往上爬,就是豎出,一節一節地咬,從上面出去。橫超就是在旁邊打一個孔就出去了。南無阿彌陀 佛這個法門是橫超的法門,是靠佛力,信願念佛,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像鋸子一樣,「刺刺」截通了,你就出去了,當下橫超出三界。結果他用來靠自己慢慢修,達到 什麼程度,「我有清淨心了,我伏煩惱了……」,一層一層地往上走,最終出三界,這叫橫超法作豎出用。

騎車喻:橫超法作豎出用

有人雖然也念六字名號,但是他對阿彌陀佛沒有信靠心,只是靠自己念佛的功夫,這樣就是自力,這就錯了。

比喻把摩托車當自行車來騎,累得半死。你雖然也是騎的摩托車,但是你方法錯了。摩托車好比六字名號,信願就好比發動機點火。你信阿彌陀佛救度,願意讓阿彌陀佛救度,等於六字名號的車就點著了,開得很快。沒有信願,等於把六字名號的機動摩托車,當作自己踩的車,累的半死。

所以,印光大師講:

「得益少而受損深」:也能得到一些利益,因為他念的是佛號,也有薰習,但是受的損失就大了。本來可以去成佛的,結果只種了一個善根。

小結:普勸眾機

二十八至三十四,七條文,普勸一切人都應當修學淨土念佛。前二條文是總勸,後五條文是針對性的別勸。

二十八,總勸一切根機,等覺菩薩、地獄種子,成佛之前、成佛之後,都要修持。

二十九,總勸末法根機,知因果,修淨土。

三十,自卑的人自甘下劣,不敢學,所以要勸。

三十一,自負的人言大志大,不屑學,所以要勸。

三十二,勸中等根機的人,要依教。

三十三,勸聰明人要學愚夫愚婦。

三十四,勸執著自力功夫的人,要注重於信願。

【書籍目錄】
第1頁: 第2頁:總目錄
第3頁:壹、 安心篇 - 一、特別法門 第4頁:壹、 安心篇 - 二、仗佛慈力
第5頁:壹、 安心篇 - 三、念佛勝易 第6頁:壹、 安心篇 - 四、普勸眾機
第7頁:壹、 安心篇 - 五、信願專修 第8頁:貳、實修篇 - 一、選擇稱名
第9頁:貳、實修篇 - 二、稱名儀則 第10頁:貳、實修篇 - 三、諸事用心
第11頁:附:提要 第12頁:精要法語(安心篇)
第13頁:精要法語(實修篇)
推薦 打印 | 錄入: | 閱讀: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