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第十八願講話 慧淨法師講述

第十八願講話 慧淨法師講述

第九章 成就文及付囑文

[日期:2012-08-1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慧淨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十八願講話》
--第九章  成就文及付囑文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前面相關的教理與故事談了很多,這裏主要是就《無量壽經》裏的「本願成就文」與「大經流通文」探討。

第一節    第十八願白話譯文

第十八願 只有三十六個字,但是它的教理、含義可說非常的深廣,然而它本身也是可以很容易讓大眾瞭解的。易言之,阿彌陀佛的本願背後固然很廣大、很深奧、很高超,但 呈現在我們面前、所要讓我們領納的,又是極其簡易、平常,如果不是這樣,淨土法門就不能說成「易行道」了。所以,我先試著用很淺顯的白話來翻譯。

第十八願白話試譯

若我法藏成佛之時,
十方世界之任何眾生,
只要真心信受、歡喜我的救度,
欲生我國,
而長在一生、短在十聲一聲,稱念我名,
必使其往生,
若不得往生,我誓不成佛。

「設我得佛」:就是試譯文的「若我法藏成佛之時」。

「十方眾生」:就是「十方世界之任何眾生」,包含很廣,簡單來講,聖凡善惡通通包含在裏面。所以我們在座的各位都是阿彌陀佛所要救度的對象,人人都有份,人人都是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之一,只怕我們不願生彌陀淨土、不專稱彌陀佛名。

「至心信樂」:就是「只要真心信受、歡喜我的救度」。「至心」就是「真心」;「信樂」就是「信受、歡喜阿彌陀佛的救度」。站在阿彌陀佛的角度來講,就是「真心信受、歡喜我的救度」;站在我們的角度來講,就是「真心信受、歡喜彌陀的救度」。

「欲生我國」:站在彌陀的角度來說,也就是「欲生我彌陀極樂國土」;站在我們的角度來講,就是「願生彼國」。

「乃至十念」:就是長在一生、短在臨命終才遇到這個法門,而十聲一聲稱念彌陀名號,所以說「長在一生、短在十聲一聲,稱念我名,必使其往生」。為什麼說「稱念我名」?因為第十八願是站在阿彌陀佛本身立場所發的願,所以第一人稱就是阿彌陀佛。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譯成「若不得往生,我誓不成佛」。

平生之機長在一生,臨終之機短在一聲

第十八願 講「乃至十念」,譯為「長在一生、短在十聲一聲,稱念我名,必使其往生」,對一個平生沒有遇到而臨終才遇到這個法門的人來講,只有「短在十聲一聲」的時 間,他念十聲一聲之後就斷氣往生極樂世界了;至於我們在座的人是平生就遇到這個法門,所以就「長在一生」,「長在一輩子」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

念佛不吃虧

他們只念十聲一聲就能夠往生,我們反而要念一輩子,是否覺得這樣吃虧了?其實不吃虧。就像呼吸空氣,因為他只剩下十聲一聲的生命,所以他只能念十聲一聲佛號,如果他的生命延長的話,他就一輩子稱念彌陀佛名,如同他要活著,就要一輩子呼吸空氣,那是必需的、自然的。

我們以念佛作為我們的法身慧命,念一輩子的佛,從世俗的角度看似吃虧,其實是佔便宜。為什麼?因為我們一輩子都有佛可以念、有佛可以靠,彌陀都護我救我,將來迎接我,可以說念佛人出入都蒙佛護佑。

一般人沒有彌陀可以念、沒有彌陀可以依靠,所以他的一生往往充滿不幸,內心憂悲苦惱,他出入不能獲得護佑,不能獲得平安,可以說無依無靠。

我們念佛人現世能夠消災免難、逢凶化吉;而且有佛可念還能夠降伏我們的妄想雜念,統御我們的思想精神,讓我們身心輕安,而且心靈時常悠游於佛的境界。

如果沒有佛可以念的話,豈不是時常都在念妄想雜念,都在念煩惱?不念佛就是在念業(罪業的業)。所以,只要我們生命延長,有一口氣存在,就要盡一輩子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

相較於臨終只能念十聲一聲的人,我們可以念一輩子,不但不是吃虧,反而是大幸福、大歡喜的一件事情啊!

第二節    第十八願成就文

一、第十七願成就文

解說「第 十八願成就文」之前,有必要先把「第十七願成就文」也稍為解釋,因為「第十八願成就文」說「諸有眾生,聞其名號」,「聞其名號」是向誰「聞」呢?「諸有眾 生」是向讚歎無量壽佛的十方恒沙諸佛所聞來的,因此我們必須先瞭解「第十七願成就文」。同時,第十七願跟第十八願是銜接的,所以,在《無量壽經》中,「第 十七願文」與「第十八願文」是一前一後。同樣的,「第十七願成就文」也是在「第十八願成就文」之前。

「第十七願」怎麼講呢?

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意思就是 說,「如果我法藏菩薩成佛的時候,必定要使宇宙中無量無邊的十方諸佛都來讚歎我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稱揚我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給十方世界的所有眾生聽聞,給十 方世界的所有眾生稱念,使他們往生我的極樂世界,如果不能達到這個效果的話,我就不成佛,因為還不夠資格成佛。」

第十七願成就文

阿彌陀佛成佛之後,釋迦牟尼佛怎樣解釋第十七願的功能呢?

「第十七願成就文」這一段經文是這麼說的:

十方恒沙,諸佛如來,皆共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

誰人讚歎

十方諸佛,皆共讚歎--釋尊於此時此地說此經,演說彌陀,因行果德,超勝諸佛;十方諸佛,亦各於其國,異口同音,共同讚歎。《大論》三十言:「美其功德曰讚,讚之不足,又稱揚之,故言歎。」讚歎彌陀名號,為救十方眾生。

「第十七 願成就文」有六句,共二十四字,講的就是二千六百年前,釋迦牟尼佛在這個娑婆世界的印度宣說這部《無量壽經》,宣說阿彌陀佛在因地如何為我們發願、修行, 以及阿彌陀佛成佛以後,「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的果德是如何超勝十方諸佛的時候,也就是當釋迦牟尼佛在這樣演說彌陀「因行果德,超勝諸佛」的時候,十方 諸佛也在祂們各自的國土,異口同音,共同讚歎彌陀名號救度眾生的功德。

《阿彌陀經》說:

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稱讚淨土經》也說:

如我今者,稱揚讚歎,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佛土功德。

很多經典都在讚歎阿彌陀佛的功德,說阿彌陀佛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讚歎相

所謂「讚歎」,在《大智度論》說:

美其功德曰讚,讚之不足,又稱揚之,故曰歎。

意思是說,讚美祂的功德叫做「讚」,但讚美還不足以形容,又繼續稱揚,叫做「歎」。

何事讚歎

現在十方諸佛都在讚歎: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名號便能救度十方眾生,直接到達阿彌陀佛的涅槃報土!這是非常不容易、非常殊勝不可思議的,即使等覺菩薩也難以瞭解,所以說威神功德不可思議。

何故讚歎

雖然諸佛所證,平等是一,然念佛往生利益,是彌陀不共妙法,是故諸佛,皆勸眾生,歸命彌陀。

「皆共讚 歎」:本來十方諸佛,佛跟佛所證悟的是平等、沒有差別、沒有高下的,可是如果就「貪瞋癡的凡夫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就能夠遠離六道生死輪迴,高超品位階 級而進入極樂報土」這種利益來講,就只有「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妙法才有,其他諸佛是沒有的。所以,十方諸佛就把這個救度眾生的妙法介紹給十方眾生,要十方 眾生都歸投於「南無阿彌陀佛」,因此,十方諸佛如來都來讚歎「南無阿彌陀佛」。故知十方諸佛之讚歎「南無阿彌陀佛」,主要是讓十方眾生來欣慕、嚮往極樂世 界的境界,來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來願生極樂世界的淨土,而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

威神功德,不可思議--通約諸願,別指第十八願成就之德。
只要一向專稱,凡夫直入報土,皆是彌陀,威神功德之力。
直指名號不可思議功德,非指其他,以稱名號為往生故。名號是果德之名,名體不離故,名號之處,即是彌陀正報佛體功德之處,故云不可思議。
因此,稱念佛名,即是修諸萬行,具諸德本;是故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一念,皆得往生報土,所謂「不斷煩惱得涅槃」。凡夫生報土,全是彌陀不可思議功德,文殊普賢,諸大菩薩,亦難思議,「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故云「威神功德,不可思議」。

德不可思議

如果就一般來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是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所有功德;若就特別來講,是指「第十八願成就文」所講的功德,就是指「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這件功德,這件功德才是真正的不可思議。

名不可思議

貪瞋癡的凡夫,只要「上盡一形(平生之機),下至十聲一聲一念(臨終之機)地念佛」就能夠直接往生彌陀的報土,這個就是「威神功德,不可思議」之所在。

所以,「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只在顯明這句彌陀名號的不可思議,而不指其他,因為在這裏是說「稱名念佛」的往生。

名體不離

同時,這 句名號就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阿彌陀佛已成正覺的果德名號,名體不離,祂的名號跟祂的本體是一體不離的,凡是佛名所在之處,佛體正報的功德就在那 裏。因此,名號本身也具有佛體不可思議的威神功德,使得凡是稱念佛名的本身,就是在修諸萬行,就是具足所有的德本。

所 以,只要上盡一形地稱名,或者臨終的人下至十聲一聲一念地稱念,都能夠往生報土。因此,曇鸞大師形容這個法門說「不斷煩惱得涅槃分」。凡夫能夠往生報土, 完完全全是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威神功德,這種威神功德即使文殊、普賢兩位大菩薩也難以思議,就像《無量壽經》所講的「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所以說 「威神功德,不可思議」。

二、第十八願成就文

《無量壽經》「第十八願成就文」言: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
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第十八願成就文者,《大經》宗歸,唯在於此。所以者何?
雖四十八願皆殊勝,以念佛往生為最要;
雖一一成就皆難思,以今此成就為不共;
故以諸佛讚歎歸之。

這四十個字跟「第十八願文」的三十六個字,文字上差不多,兩兩相對,因為它是第十八願成就之後的功德說明。

「第十八願成就文」跟「第十八願願文」同樣重要,也是整部《無量壽經》的歸趣、核心所在。為什麼?雖然四十八願,願願都殊勝,但是,以念佛往生最為重要;雖然每一願的成就都難以思議,但是第十八願成就的不可思議是不共的不可思議,所以十方諸佛的讚歎全部歸於第十八願。

諸有眾生

諸有眾生-- 所謂「十方眾生」:聖凡、善惡、僧俗、智愚、貴賤,不論任何根機。

「諸有眾生」:就是第十八願所講的「十方眾生」,也就是十方世界的任何眾生,不論任何根機,所有聖凡、善惡、僧俗、智愚、貴賤通通包含在內。

聞其名號

聞其名號-- 聞諸佛所歎彌陀名號,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
《小經》言:「聞說阿彌陀佛。」
《淨土經》言:「得聞如是,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功德名號。」

「聞其名號」:就是聽聞十方恒沙諸佛如來所讚歎的「南無阿彌陀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的六字名號,就像《阿彌陀經》所講的「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意義一樣。

信心歡喜

信心歡喜 -- 聞即悲喜交集,所謂「信樂」。

「信心歡喜」:就是聞說「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而悲喜交集,就是第十八願願文所講的「信樂」。

為 什麼悲喜交集呢?當一個修行人修行到最後,可說任何法門都學過、修過了,但是面對自己的煩惱,面對生死輪迴的解脫,卻毫無把握,那時他心中的苦惱可說無法 形容;現在聽聞到阿彌陀佛這尊佛的成就,是為了他而成就,曾經為他五劫發願,為他永劫修行,為他完成了極樂世界,為他成就這個諸佛之王、佛中極尊的阿彌陀 佛,使他在絕望中頓時得到了希望,黑暗中獲得了光明,那時,他可說是給「阿彌陀佛」救到了,獲得了重生,以前的舊生命已經過去,新的生命從此開始,這個叫 做「信心歡喜」,也叫做「至心信樂」。

乃至一念

乃至一念 -- 顯明念佛。上從幾萬幾千,下至十聲一聲,故云「乃至」。
然第十八願云「十念」,今成就文云「一念」,即是長短互顯,念念皆為往生因。

從今之 後,他就「乃至一念」、「乃至十念」、「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若八日」、「若一年、若二年」地盡一輩子專一稱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念佛就此落實 於他的生活中,以念佛為唯一的修行,以念佛做他的生命。他的肉體以飲食做為養分,他的精神以念佛做為養分,念佛就是他的法身慧命,在他這一輩子當中以念佛 為最重要、最喜歡的興趣跟嗜好,所以他就會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時處諸緣,念念不捨。

「乃 至一念」:第十八願說「乃至十念」,成就文說「乃至一念」,這個是就極少的當中有十念跟一念,來顯示念念都是往生之因,來顯示這句彌陀名號本身具足往生的 功能,只要遇到這句彌陀名號,便能夠往生,不管是平生遇到,或者臨終才遇到,什麼時候遇到,什麼時候都有往生希望,不是說平生遇到才能夠往生,而平生沒有 修行、只是臨終才遇到就來不及,而是任何時刻都有希望、都來得及。

一念臨終機、乃至平生機

所以,「十念」、「一念」是就臨終來講的,前面有「乃至」,是就平生來講的。

就我們而言,我們是「一念」的根機,還是「乃至」的根機?我們當然是乃至的根機,而不是一念十念的根機,因為我們現在不是臨終之人,在《法然上人全集》三二三頁的地方,法然上人對「乃至一念,即得往生」有非常簡明扼要的解釋,我來念一遍:

「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之事
我等非「一念」之機,「乃至」之機也。
又,「乃至十念」亦如此,吾等非「十念」之機,「乃至」之機也。
釋(註:善導)謂之:「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定得往生。」
如此,吾等非「下至十聲」之機,「上盡一形」之機也。

就「上盡一形」以及「乃至十念一念」這方面,善導大師與法照大師都曾做過很多解釋,我引兩首偈子來稍為說明。

善導大師說:

上盡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來迎;
直為彌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意思是說上盡一輩子念佛的人、下至臨終十念五念三念的人,佛都會來迎接他往生極樂世界,正由於彌陀本願極為深重,使得貪瞋癡的凡夫不假其他、也沒有其他、也沒能力做其他的修行,只要稱念六字洪名,便能離開三界輪迴,往生涅槃的極樂淨土。

法照大師說:

十惡五逆至愚人,永劫沉淪在六塵;
一念稱得彌陀號,至彼還同法性身。

就是說, 下品下生那種根機的人,一輩子沒有遇到善緣去行善積德,沒有遇到佛緣來學佛修行,遇到的是惡緣惡境而去做十惡五逆,像這種愚癡的罪人,理應永劫沉淪在六道 當中,可是臨終的時候遇到善知識的助念、開示,乃至一念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至彼還同法性身」,到極樂世界也跟阿彌陀佛同樣證悟法性法身。

完全靠佛力

這並非他 本身修行的關係,完全是阿彌陀佛這句名號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的結果;他不是靠自己的力量,而是完全靠佛力(他力)。這種完全靠佛力(他力)的殊勝,在《善 導大師全集》附錄《觀經四帖疏綱要》之「增上緣」章節中,我用了種種譬喻,大家花時間去看一看,就會更加瞭解他力增上緣的功能。

完全靠他力── 佛力,使得凡夫往生成佛,這種功效就是所謂「能令瓦礫變成金」,變瓦成金,轉凡成聖。

願生彼國

迴向願生-- 由聞諸佛所歎名號,生歡喜故,即稱念所聞名號;
既有念佛大功德故,至心迴向,即得往生。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就是第十八願所講的「至心信樂,欲生我國」的意思。「至心」就是「至誠懇切之心」,第十八願站在彌陀的立場說「欲生我國」,「成就文」則是站在釋迦牟尼佛勸導我們的立場,說我們要至心迴轉向於極樂,而願生極樂世界。

心行同具

至心迴向-- 文雖次第,心行同時。

「乃至一 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在文字說明上有前後的次第,可是在我們的心念上是同時的。也就是我們在念念當中,同時具有「至心迴向,願生彼國」,並非前念是 念佛,後念才要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可以說念念都是「心」跟「行」,都是「願生之心」跟「稱念彌陀之行」同時具足,只是「說有次第」,因此「聞也有次第」, 但實際上是「同時具足」。

三聚:正定聚、不定聚、邪定聚

.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即」者即時,「不退轉」者正定聚。
顯示「平生業成,現生不退」。
聚有正定聚、不定聚、邪定聚三種。
決定不退名「正定聚」,即永不退於佛境。
隨緣不定名「不定聚」,或者前進,或者退轉。
決定流轉名「邪定聚」,即永在六道輪迴。

.若生淨土,不問凡聖,定向涅槃,故唯有正定聚,無二亦無三。

.決定往生,心行具足,因中說果,亦名正定聚,乃約決定不可轉者。

即得往生,住不退轉」:由於聽聞諸佛所讚歎的「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而生歡喜,因此就稱念這句名號,既然有念佛的大功德而至心迴向,所以「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即得往生,住不退轉」是「正定聚」。「聚」有正定聚、不定聚、邪定聚三種。

決定不退,名「正定聚」,永遠不會從佛的境界退轉下來。

隨緣不定,名「不定聚」,或者前進,或者退轉。

決定流轉,名「邪定聚」,就是永遠在六道輪迴。

就六道生死輪迴的凡夫來講,是邪定聚;就二乘來講,是不定聚;就往生淨土來講,是正定聚。因為往生淨土,不論聖凡都必定進入涅槃,唯有正定聚,沒有其他,無二亦無三,所以,往生極樂都是不退轉。

現生不退

可以說一個願生心不退轉的念佛人,現在雖還沒有往生極樂,就已經先擁有不退轉的身份。

「即得往生,住不退轉」的「即」就是「不離」的意思,也可以說是「即時」的意思,因為我們「願生之心」不退轉。善導大師說:

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

既然「無有退轉」,豈不是必定往生?必定往生而因中說果,豈不是就是「正定聚」?所以,從決定不退轉來講的話,我們現在就已經獲得了不退轉。

須達造園喻

所以有一首偈說:

願生極樂,專稱佛名,心決定時,淨土蓮花,現其色相;
例如須達,將造祇園,心決定時,欲界諸天,現其宮殿。

這兩段法 語前面曾經引用過,意思是說我們願生極樂世界、專稱彌陀佛名,這願生之心是決定、不退轉的,那麼,在極樂世界的蓮花之中,永遠都有我們的名字,永遠都有我 們的身影,到時候這朵蓮花就會來迎接我們;就像須達長者,當他決定發心要蓋祇園精舍的時候,六欲天宮每一層都有他的宮殿。所以,可以說現在就是正定聚。

心行不退

心行相續,業成不退。

前面也曾經引用法照大師的一首偈,「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蓮生,但使一生常不退,此花還到此間迎」,就是同樣意思。

人心無常,進進退退,可是生死是大事,我們長久以來學佛之心不變,求道之心隨著年歲增長而更加堅定。因此這願生之心,還有信受這個法門之心,也是只有越加深固不退。

當機眾、結緣眾

如果說現在願生彌陀淨土、專念彌陀佛名,可是過一陣子或幾年之後改變了,表示現在這個願生之心是不決定的,那麼,淨土光中的蓮花色相就會枯萎,就成為結緣眾,而不是當機眾。

所謂「當機眾」,就是今生今世必定往生,即得往生,住不退轉身份;如果是「結緣眾」的話,就要等未來世才能往生彌陀淨土。

第三節    流通付囑文

《無量壽經》〈流通分〉之文:

佛告彌勒: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一、依文解釋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 此名號德,即萬德故,乃至一念,生無漏報土,超越品位階級,此名大利,亦即無上功德;餘行皆是小利,有上功德。
此大利無上功德之法門,等覺之彌勒菩薩未必知曉,故呼喚其名而告之,令流通遠代。
故宗祖言:「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至此可知,《大經》上下二卷之體者念佛也。
亦知:《大經》雖說,萬行往生,望佛本願,意在專稱。

這段「流通文」,先作消文,也就是依文解釋,然後再引用法然上人的解釋說明它的含義。

「佛告彌勒」:也就是說這段〈流通分〉之文是釋迦牟尼佛付囑彌勒菩薩,要彌勒菩薩流通於未來世,所以又稱「付囑文」。

念佛大利

「其有得 聞,彼佛名號」:「其」是指十方眾生,不管何人;「得聞」是聽聞了「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名號就是萬德,所以說「萬德洪名」。當然,所謂的聽聞,並非 偶而聽到人家念這句名號而已,而是如同剛剛所講的悲喜交集的那種狀態,才會有歡喜踴躍的心理,所以說「其有得聞,彼佛名號」。

「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能夠往生無漏報土,超越品位階級,因此才被讚歎為「大利」。

念佛無上

所謂「大利」,就是無上功德,所以說「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在這裏顯現出,除了念佛以外的所有法門與修行都是小利,都是有上功德。

譬 如說念佛有四種,除了「稱名念佛」之外,還有「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也有所謂的「無相念佛」或者「禪淨雙修的念佛」,這幾種念佛若跟 「稱名念佛」比較的話,還是小利,還是有上功德。所以,如果修那些再迴向往生的話,就不是無上、大利的功德,就會在品位階級當中。當然還有其他種種法門, 只要不是「聞彼佛名而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一念」深憑本願而稱名的話,就不是大利無上;既然不是大利無上,就不能往生極樂無為涅槃的境界,勢必在品位階 級當中,這個很重要,大家務必要瞭解。

這種大利無上功德的法門,等覺的彌勒菩薩未必知道,所以,釋迦牟尼佛就呼喚彌勒菩薩的名字而告訴他說:「彌勒啊!你要知道,如果有人聽聞『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而歡喜踴躍地稱念,那麼應該知道這個人已經獲得了大利無上的功德。」

釋迦牟尼佛還要把這句彌陀名號流通到未來世,也就是像法時代、末法時代、滅法時代,乃至將來彌勒菩薩下降龍華三會的時候,都要把這個法門宣揚流布下去,所以才「佛告彌勒」。

念佛非比

我們的宗祖善導大師根據第十八願、第十八願成就文以及《無量壽經》〈流通文〉而說:

自餘眾行,雖名是善;
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所有的六度萬行都是善事,都是功德,都是很殊勝的法門、很難得的修行,有很高超的境界、功德,但如果跟稱名念佛法門相比的話,是不能比較的。

念佛為體

由於有這一段「流通文」,我們可以知道整部《無量壽經》上下兩卷的宗旨在說什麼?在說念佛。

為什麼?因為能夠「即得往生、住不退轉」的這種功能,就在第十八願,不在第十九願,也不在第二十願;〈流通分〉所講的「為得大利,具足無上功德」,也是在第十八願,不是在第十九願、二十願。

《無量壽經》卷下所講的三輩,就是十九願的成就文,可是三輩的成就文沒有「即得往生,住不退轉」的功能。〈流通分〉所講的,除了第十八願稱名念佛以外,沒有講三輩九品的修行方法,沒有講三學六度的修行方法,沒有講其他任何法門的修行方法。

由此可知,整部《無量壽經》的體是什麼?就是「念佛」。

亦知:上來雖說,萬行往生;
望佛本願,意在眾生,
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二、法然上人釋一

一念所指

法然上人《選擇集》第五「利益章」云:
今此言「一念」者,是指上念佛願成就之中所言「一念」,與下輩之中所明「一念」也。
願成就文中雖云一念,未說功德大利;又下輩文中雖云一念,亦不說功德大利;
至此一念說為「大利」,歎為「無上」,當知是指上一念也。

念佛功德利益

此「大利」者,是對小利之言也,然則以菩提心等諸行而為小利,以「乃至一念」而為大利也。
又「無上功德」者,是對有上之言也,以餘行而為有上,以念佛而為無上也。

念念無上

既以一念為一無上,當知以十念為十無上,又以百念為百無上,
又以千念為千無上,
如是輾轉,從少至多,念佛恒沙,無上功德,復應恒沙,如是應知。

選擇念佛

然則諸願求往生之人,何廢無上大利念佛,強修有上小利餘行乎?

念佛具有大利功德

法然上人的這段法語在解釋《無量壽經》〈流通文〉的含義,解釋得非常簡明扼要。

「今此言『一念』者」:也就是「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的「一念」,是指上面「念佛願成就之中所言一念」,也就是「第十八願成就文」之中所說的「信心歡喜,乃至一念」的「一念」,以及下輩之文所說的「乃至一念,念於彼佛」的「一念」。

「願 成就文中雖云一念,未說功德大利」:也就是說第十八願成就文中只說「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並沒有說其有「大 利」跟「無上功德」;還有「下輩文中雖云一念」,也沒有說功德大利。到了〈流通分〉才說「乃至一念」的念佛具有大利功德,而且被歎為具足無上功德。

大利小利對

接下來,法然上人就用比較來說「大利」是跟「小利」相對待的。如果念佛是大利的話,豈不是三輩文所講的「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等等自力修行功德是小利?

無上有上對

又,無上功德是對有上功德而言的,以其他的修行法門為有上,以念佛為無上。

念念具足無上功德

接下來說:

「既以一念為一無上,當知以十念為十無上,又以百念為百無上,又以千念為千無上,如此輾轉,從少至多,念佛恒沙,無上功德,復應恆沙」:意思是說,我們念念當中都是具足無上的功德。

其實,所謂「無上」,一個無上跟十個無上、百個無上、千個無上、恒沙無上同樣都是無上,不增加也不減少。好像我們呼吸空氣,呼吸一口空氣能夠讓我們存活,每呼吸一口空氣都是讓我們存活的。當我們活著的時候,所呼吸的空氣既不多也不少,只要你存在,你呼吸你就能存活。

念念不捨

在這裏,法然上人強調我們要專修念佛,既然有無上功德,我們就念念念佛,不要忽然間停止念佛而去修其他法門,那就退轉了。所以說要「念念不捨」,「以淨土為期」,以往生極樂世界為期限。

三、法然上人釋二

流通文四意

《法然上人全集》〈大經釋〉(一七二頁):

六、〈流通文〉云:「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此有四意:
一來意;二廢助念及諸行,明但念佛;
三舉一念況十念等;四深信佛語,不生誹謗。

在這裏法然上人說「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這段文有四種含義:

第一、來意

第一、來 意。就是在《無量壽經》〈正宗分〉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對當時的大眾宣說念佛往生的法門能夠獲得很大的利益,既有大利,應代代弘宣,不使斷絕,普聞十方,利 益一切,因此,在〈流通分〉的時候也特別付囑彌勒菩薩,要把念佛法門流通到未來世,利益未來世一切眾生。這就是來意。

第二、明但念佛

第二、廢助念及諸行,明但念佛。法然上人在其《全集》第一七三頁作這樣的解釋:

於第十八願成就文,明但念佛往生;來迎等願、及三輩文,明助念往生、諸行往生。
由此,諸修往生行者,懷疑難決;故至流通,則廢助念、諸行二門,明「但念佛往生」也。
又此經說次,即似《觀經》,《觀經》之中,先逗機緣,廣說十三定善、三福九品之業,而明諸行往生之旨;至其付囑則云:「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善導(散善義)釋云:
「從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以下,正明付囑彌陀名號,流通於遐代。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是則彼此兩經,其意全同,豈可不信哉!

諸行、助念佛、單念佛

這段的意 思是說《無量壽經》有三種法門,哪三種呢?有諸行往生、助念佛往生、單念佛往生這三種,一些修行者看到《無量壽經》這麼說,難免就猶豫不決,「到底要專修 哪個法門?」可是到了〈流通分〉這段文的時候就顯現出來了,〈流通分〉這段文等同捨掉了助念佛往生及諸行往生的法,而獨舉「本願稱名」,因為這段〈流通 文〉只說念「南無阿彌陀佛」,沒有說其他法門。

第 十九願說「發菩提心,修諸功德」,「三輩往生文」也說到發菩提心修其他法門,這樣大家心中就會猶豫不決,不知到底要修哪個法門才能決定往生。可是到了〈流 通分〉的時候,只說「乃至一念,乃至百念、千念」,專念彌陀名號的本身,就是大利功德,就是無上功德,我們就篤定專念彌陀名號,才是唯一往生的大利無上功 德。所以,等於廢掉其他,而獨舉專念彌陀名號。

二經全同

那麼,豈不是《無量壽經》跟《觀無量壽經》的開展模式是一樣的?

《觀經》雖說定散,意在專稱

《觀經》是為了先引導其他法門的根機,所以廣說「十三種定善」和「三福九品的散善」這些諸行道理,可是到了〈流通分〉就完全捨棄這些,佛就告訴阿難說:

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所以,〈流通分〉是流通「持名」,不是流通「觀佛」以及流通「三福九品」。因此善導大師就說「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可是「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這就是「本願稱名」。

「一向專稱」就是一心一意地專念彌陀名號,而不是二向三向、三心二意,如果兼修其他法門再來迴向,就不是一向了。

《大經》雖說萬行,意在專稱

若從《觀 無量壽經》來看《無量壽經》,道理也是一樣。《無量壽經》也說其他萬行,豈不是「上來雖說,萬行往生,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因為《無 量壽經》談到「第十九願」、「第二十願」、「三輩」時,也說其他諸善萬行,所以說「上來雖說,諸善萬行」,可是,「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 名」,也可以把《無量壽經》做這樣的結論。因為在這裏法然上人已經說明《無量壽經》跟《觀無量壽經》開展的模式是一樣的,為了引導其他的根機,所以在前面 廣說十三定善跟三福九品的散善。這是第二種的含義。

第三、舉少況多

第三、舉一念況十念等。法然上人說既然一念十念都能夠往生,那麼何況多念呢!一日都能夠往生,何況七日!七日都能夠往生,何況一個月!一個月都能夠往生,何況一年!一年都能夠往生,何況一輩子呢!以少來比喻多。

第四、深信不謗

第四、深 信佛語,不生誹謗。也就是說《無量壽經》這一段〈流通分〉本願稱名是大利,是無上功德。方法容易,功德廣大,一旦聞知,有誰不歡喜踴躍,因此我們就應該深 信不疑,功德越大,你越加相信,那麼你就越有福報、越有功德;你越加懷疑,豈不是罪業越加的深重?所以,阿彌陀佛的功德越大,是要我們越生深信之心。

在《法然上人全集》〈大經釋〉裏對流通文舉出的這四點說明,希望大家利用時間閱讀。

第四節    第十八願、念佛成佛表解

 

這兩個圖表分別解說第十八願和「念佛成佛」。

第一個是第十八願的圖表。

「十方眾生」:就是指我們眾生的根機,一切善惡男女。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指我們眾生的心,《無量壽經》第十八願的三心「至心、信樂、欲生我國」,跟《觀無量壽經》的「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三心,意思是一樣的。

「乃至十念」:是就「行」來講。

第十八願心行具足

前面三 心,是就「心」來講,因此「心行具足」。「心行具足」是往生的「因」,有這往生的因,就獲得往生的「果」。在因地時,法藏菩薩說「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到了法藏菩薩成佛果地的時候,我們眾生只要有「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這個心行具足的因,就能獲得「即得往生」這個果。

第十八願信願行具足

前面三心也可以說是信跟願,「信樂」就是信,「欲生我國」就是願,「乃至十念」就是行,所以在這裏也是信願行具足,信願行具足也就是有了往生的因,也就能獲得往生之果。

念佛成佛

「念佛成佛」這個表是從曇鸞大師的《往生論註》裏編列出來的。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最後舉出四十八願之中的三個願來證明,只要依靠彌陀的願力,就能夠快速證得佛果。怎樣快速證得佛果?哪三個願?就是第十八願、十一願、二十二願。

第 十八願是念佛往生願,以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為往生極樂報土的因,到了往生極樂報土的時候,就會進入正定聚、必至滅度的果,也就是「成等正覺,證大涅 槃」,這個願就在第十一願。因為阿彌陀佛本來就有這個第十一願,既然阿彌陀佛已經成佛,因此這個願也已經成就,十方眾生往生極樂世界必定能夠擁有這個果 報,這就是往生的體。

有 這個體,就能夠有第二十二願的用。「用」就是一生補處,也就是說能夠到十方世界去供養諸佛,而且到十方世界去顯化度眾生。要怎樣顯化救度眾生呢?所謂「應 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或者顯化聖人,或者顯化凡夫,或者顯化出家眾,或者顯化在家眾,或者顯化男眾,或者顯化女眾,甚至顯化六道眾生去開化 眾生。這種功能在阿彌陀佛的第二十二願中已經說明。現在阿彌陀佛已成佛,因此第二十二願的功能也已經成就。所以,我們憑著念佛而往生極樂世界的話,就通通 自然具足了這些功能。

今天就講到這裏,下一次我們就引用龍樹菩薩、道綽大師跟善導大師等祖師對第十八願的解釋來討論。

南無阿彌陀佛!

【書籍目錄】
第1頁:前 言 第2頁:全書目錄
第3頁:第一章 第十八願的殊勝重要 第4頁:第二章 設我得佛
第5頁:第三章 十方眾生 第6頁:第四章 至心信樂
第7頁:第五章 欲生我國 第8頁:第六章 乃至十念
第9頁:第七章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第10頁:第八章 唯除五逆 誹謗正法
第11頁:第九章 成就文及付囑文 第12頁:第十章 淨土宗祖師解釋本願
第13頁:附錄一 第14頁:附錄二
第15頁:名相索引 第16頁:故事索引.比喻索引
第17頁:法語索引
推薦 打印 | 錄入: | 閱讀: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