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淨土宗經論釋要文

淨土宗經論釋要文

[日期:2012-08-09]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慧淨法師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淨土宗經論釋要文》前言

佛教傳入中國,形成大乘八宗,除禪宗靠「心傳」,其餘各宗皆依「教傳」。

「教」者教義,即一宗所依之「經、論、釋」。「傳」者傳承,即其經論釋之間,教義一脈相承之內在關係;如父子血親,基因相傳,否則即非真子。

由此教義傳承,故能保證教法的純真無偽,不致因時、因地、因人而變,然後行人才有必定可依的標準。可見,教義傳承實是一宗弘揚、眾生修學之生命所在。

淨土宗自然也不例外。但由於種種原因,致有淨土行人不知傳承,不知淨宗立教根本為何?正依經典、相承論釋為何?教相判釋、法脈心髓又如何?傳承既失,諸義不知,只能旁依他宗,權曲而修;而教既不純,信行不真,或失往生,或墮疑胎。
今為淨土行人,能依本宗傳承,正確安心起行,爰敬尋淨宗經論釋,採其核心,摘其精要,各加標目,集成一卷,名〈淨土宗經論釋要文〉。

經者,淨土正依之三經,即《無量壽經》、《觀經》、《彌陀經》等。

論者,龍樹菩薩《易行品》、天親菩薩《往生論》等。

釋者,曇鸞、道綽、善導等諸祖師註疏集偈等。

如上諸要,備在一卷,臨文恭讀,如聆慈音,不勞他問,自得心開,至簡至明,至貴至尊,故宜人手一冊,敬備隨時;又當與〈善導大師語錄〉一卷、〈淨土宗之特色〉一卷諸文對照互明,即能精要入神,自行化他,共興淨宗於末世,齊拯群生於水火。

一、念佛成佛因果三願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云:

問曰:有何因緣,言「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答曰:……覈求其本,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
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
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願,便是徒設。
今的取三願(第十八願、第十一願、第二十二願),用證義意。
以斯而推,他力為增上緣,得不然乎!
愚哉!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勿自局分。


二、《大經》三要文


三、《大經》十要文

(一)《大經》「釋尊出世本懷文」: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
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二)《大經》「第十八願」之文: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三)《大經》「第十八願成就文」: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四)《大經》「流通分」之文: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五)《大經》「第十八願成就偈」:

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六)《大經》「彌陀最尊第一」之文:

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

(七)《大經》「超絕橫截」之文:

必得超絕去,往生安樂國,橫截五惡趣,惡趣自然閉;
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

(八)《大經》「特留此經」之文:

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
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九)《大經》「過火聞法」之偈:

設滿世界火,必過要聞法,
會當成佛道,廣度生死流。

(十)《大經》「過火聞法」之文:

設有大火,充滿三千大千世界,要當過此,聞是經法。
所以者何?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
若有眾生,聞此經者,於無上道,終不退轉。
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四、《莊嚴經》三要文

(一)《莊嚴經》「惡道皆生」之文:

三惡道中,地獄餓鬼畜牲,皆生我剎,受我法化,不久悉成佛。

(二)《莊嚴經》「度盡阿鼻」之偈:

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安樂;
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

(三)《莊嚴經》「往生成佛」之偈:

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慈悲,利益諸群品。

五、《大阿彌陀經》三要文

(一)《大阿彌陀經》「蜎飛蠕動皆生」之文:

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聞我名字,莫不慈心,歡喜踴躍者,皆令來生我國。

(二)《大阿彌陀經》「皆令如佛」之文: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令如佛。

(三)《大阿彌陀經》「佛王光尊」之文:

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極尊也。

六、《平等覺經》二要文

(一)《平等覺經》「悉令如佛」之文:

拔人勤苦,生死根本,悉令如佛。

(二)《平等覺經》「速疾超至」之偈:

速疾超便可到,安樂國之世界,
至無量光明土,供養於無數佛。

七、《如來會》一要文

(一)《如來會》「救世法王」之偈:

心或不堪常行施,廣濟貧窮免諸苦,
利益世間使安樂,不成救世之法王。

八、《觀經》六要文

(一)《觀經》「佛光普照,唯攝念佛」之文: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二)《觀經》「彌陀救度,無有條件」之文: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

(三)《觀經》「西方三聖,常來護念」之文:

無量壽佛,化身無數,與觀世音、及大勢至,
常來至此,行人之所。

(四)《觀經》「至心念佛,除生死罪」之文:

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
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五)《觀經》「念佛人是芬陀利花」之文:

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
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
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六)《觀經》「唯囑念佛」之文:

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無量壽佛。」(一向專念彌陀佛名之意)

九、《小經》六要文

 (一)《小經》「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之文:

彼土何故,名為極樂?
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二)《小經》「光壽無量,故名彌陀」之文: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三)《小經》「皆不退轉,必至補處」之文:

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

(四)《小經》「願生彼國,上善一處」之文:

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五)《小經》「執持名號,專一不雜」之文:

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上盡一形,下至一日、十念、一念之意),一心不亂專一不雜之意)。

(六)《小經》「臨終佛迎,故心不倒」之文: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十、龍樹菩薩《易行品》五要文

(一)《易行品》「難易二道判」之文:

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
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地者。

(二)《易行品》「稱名念佛,此身不退」之文:

若人欲疾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
若菩薩欲於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三)《易行品》「本願稱名,現生不退」之文: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

(四)《易行品》「本願稱名,現生不退」之偈:

人能念是佛,無量力功德,即時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五)《易行品》「信疑得失」之偈:

若人種善根,疑則華不開,信心清淨者,華開則見佛。

十一、天親菩薩《往生論》四要偈

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
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
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我作論說偈,願見彌陀佛,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十二、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五要文

(一)《往生論註》「難易二道、自他二力」之文:

難行道者:……唯是自力,無他力持。譬如陸路,步行則苦。

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
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則樂。

(二)《往生論註》「一切凡夫,皆得往生」之文:

一切外凡夫人,皆得往生。
但令不誹謗正法,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願往生者,皆得往生。

(三)《往生論註》「平生業成,現生不退」之文:

經言「十念」者,明「業事成辦」耳。
若人但聞彼國土清淨安樂,剋念願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

(四)《往生論註》「不斷得證」之文:

有凡夫人,煩惱成就,亦得生彼淨土,三界繫業,畢竟不牽。
則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可思議!

(五)《往生論註》「他力速得」之文:

問曰:有何因緣,言「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答曰:覈求其本,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
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    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願便是徒設。今的取三願(第十八願、第十一願、第二十二願),用證義意。
以斯而推,「他力」為增上緣,得不然乎!
愚哉!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十三、道綽大師《安樂集》一要文

    《安樂集》「聖淨二門判」之文:

問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遠劫以來,應值多佛,何因至今,仍自輪迴生死,不出火宅?

答曰:依大乘聖教,良由不得二種勝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
何者為二?一謂「聖道」,二謂往生「淨土」。
其聖道一種,今時難證,一由去大聖遙遠,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經》云:「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
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
是故《大經》云:「若有眾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又復一切眾生,都不自量:
若據大乘,真如實相,第一義空,曾未措心。
若論小乘,修入見諦修道,乃至那含、羅漢,斷五下、除五上,無問道俗,未有其分。
縱有人天果報,皆為五戒十善,能招此報,然持得者甚稀。
若論起惡造罪,何異暴風駛雨。
是以諸佛大慈,勸歸淨土。縱使一形造惡,但能繫意專精,常能念佛,一切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
何不思量,都無去心也!

十四、善導大師四十八要文

(一)《觀經疏》「依教開宗」之文(善全二○頁):

今乘二尊教,廣開淨土門。

(二)《觀經疏》「二藏二教判」之文(善全二八頁):

問曰:此《經》二藏之中何藏攝?二教之中何教收?

答曰:今此《觀經》,菩薩藏收,頓教攝。

(三)《觀經疏》「凡夫入報」之文(善全五一、五五頁):

問曰:彌陀淨國,為當是報是化也?

答曰:是報非化。

問曰: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法高妙,小聖難階;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答曰:若論眾生垢障,實難欣趣;正由託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

(四)《觀經疏》「要弘二門判」之文(善全二二頁):

娑婆化主,因其請故,即廣開淨土之要門;安樂能人,顯彰別意之弘願。
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迴斯二行,求願往生也。
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五)《觀經疏》「念觀二宗」之文(善全二八頁):

今此《觀經》,即以觀佛三昧為宗,亦以念佛三昧為宗;
一心迴願往生淨土為體。

(六)《觀經疏》「要弘廢立」(念觀廢立)之文(善全三一七頁):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七)《觀經疏》「正雜二行判」之文(善全二五一頁):

「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
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
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
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
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
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
若讚歎供養,即一心專讚歎供養。
是名為正。又就此正中,復有二種:
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
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若依禮誦等,即名為「助業」。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餘諸善,悉名「雜行」。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也。
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迴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也。

(八)《往生禮讚》「專雜得失」之文(善全四九七頁):

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
若欲捨專修雜業者,百時稀得一二,千時稀得三五。
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
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

(九)《觀經疏》「三經唯明專念」之文(善全二○五、二○六頁):

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是故諸經中,處處廣讚念佛功能。
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又如《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又十方恒沙諸佛證誠不虛也。
又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十)《觀念法門》「佛勸三輩專念」之文(善全三五四頁):

佛說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
隨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
其人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盡得往生。

(一一)《往生禮讚》「光號攝化」之文(善全四七九頁):

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一二)《觀經疏》「一一願言」之文(善全五一頁):

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一一願言:
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一三)《觀念法門》「本願取意」之文(善全三五四頁):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願生我國,稱我名字,下至十聲;乘我願力,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一四)《往生禮讚》「四十八字本願釋」之文(善全五三九頁):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一五)《觀經疏》「六字釋」之文(善全五○頁):

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
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一六)《觀經疏》「二種深信」之文(善全二四四頁):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一七)《觀經疏》「正定業」之文(善全二五一頁):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
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一八)《觀經疏》「溺水偏救」之文(善全三八頁):

諸佛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沒眾生,是以勸歸淨土。
亦如溺水之人,急須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濟為。

(一九)《觀經疏》「正念直來」之文(善全二五六頁):

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

(二十)《法事讚》「逆謗得生」之文(善全三八三頁):

以佛願力:五逆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迴心皆往。

(二一)《觀經疏》「五種嘉譽」之文(善全三一六頁):

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
人中最勝人也。

(二二)《觀經疏》「二聖為友」之文(善全三一六頁):

專念彌陀名者,即觀音、勢至,常隨影護,亦如親友知識也。

(二三)《往生禮讚》「唯攝念佛」之文(善全四八二頁):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
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故名阿彌陀。

(二四)《觀念法門》「唯攝念佛」之文(善全三四三頁):

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
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

(二五)《往生禮讚》「二五菩薩擁護」之文(善全五三八頁):

《十往生經》云: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臥,若晝、若夜,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

(二六)《觀經疏》「三緣唯攝念佛」之文(善全二○五頁):

問曰:備修眾行,但能迴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有何意也?

答曰:此有三義:
一明「親緣」:眾生起行,
口常稱佛,佛即聞之;
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
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
彼此三業,不相捨離,故名「親緣」也。
二明「近緣」:
眾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故名「近緣」也。
三明「增上緣」:
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
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
諸邪業繫,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也。

(二七)《觀經疏》「念佛延促」之文(善全二六三頁):

上盡一形,下至一日、一時、一念等;
或從一念十念,至一時、一日、一形。
大意者:一發心以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

(二八)《法事讚》「念佛最親」之偈(善全三九八頁):

弘誓多門四十八,偏標念佛最為親;
人能念佛佛還念,專心想佛佛知人。

(二九)《法事讚》「稱名入報」之偈(善全四三七頁):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三十)《往生禮讚》「唯攝念佛」之偈(善全五二八頁):

彌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

(三一)《般舟讚》「唯覓念佛」之偈(善全五七六頁):

相好彌多八萬四,一一光明照十方;
不為餘緣光普照,唯覓念佛往生人。

(三二)《般舟讚》「頓漸二教判」之偈(善全五四五、五四六頁):

瓔珞經中說漸教,萬劫修功證不退;
觀經彌陀經等說,即是頓教菩薩藏。
一日七日專稱佛,命斷須臾生安樂;
一入彌陀涅槃國,即得不退證無生。

(三三)《法事讚》「無過念佛」之偈(善全四五○頁):

如來出現於五濁,隨宜方便化群萌;
或說多聞而得度,或說少解證三明;
或教福慧雙除障,或教禪念坐思量;
種種法門皆解脫,無過念佛往西方;
上盡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來迎;
直為彌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三四)《般舟讚》「不如專念」之偈(善全五七○頁):

一切善業迴生利,不如專念彌陀號;
念念稱名常懺悔,人能念佛佛還憶。

(三五)《般舟讚》「念佛最尊」之偈(善全五七六頁):

萬行俱迴皆得往,念佛一行最為尊;
迴生雜善恐力弱,無過一日七日念。

(三六)《般舟讚》「名號利劍」之偈(善全五四七頁):

門門不同八萬四,為滅無明果業因;
利劍即是彌陀號,一聲稱念罪皆除。

(三七)《般舟讚》「聖漸淨頓」之偈(善全五四八頁):

門門不同名漸教,萬劫苦行證無生;
畢命為期專念佛,須臾命斷佛迎將。

(三八)《往生禮讚》「十地自然」之偈(善全五二九頁):

六方如來舒舌證,專稱名號至西方;
到彼華開聞妙法,十地願行自然彰。

(三九)《法事讚》「證得法身」之偈(善全四二七頁):

自然即是彌陀國,無漏無生還即真;
行來進止常隨佛,證得無為法性身。

(四十)《法事讚》「六識自悟」之偈(善全四三五頁):

四種威儀常見佛,行來進止駕神通;
六識縱橫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

(四一)《般舟讚》「任運入真」之偈(善全五五○頁):

微塵故業隨智滅,不覺轉入真如門;
大小僧祇恒沙劫,亦如彈指須臾間。

(四二)《往生禮讚》「日沒無常偈」(善全四八八頁):

人間匆匆營眾務,不覺年命日夜去;
如燈風中滅難期,忙忙六道無定趣。
未得解脫出苦海,云何安然不驚懼;
各聞強健有力時,自策自勵求常住。

(四三)《般舟讚》「厭穢欣淨」之偈(善全五七五頁):

普勸眾生護三業,行住坐臥念彌陀,
一切時中憶地獄,發起增上往生心,
誓願不作三塗業,人天樂報亦無心,
忽憶地獄長時苦,不捨須臾忘安樂。

(四四)《般舟讚》「普勸有緣」之偈(善全五九二頁):

普勸有緣常念佛,觀音大勢為同學;
若能念佛人中上,願得同生諸佛家。

(四五)《法事讚》「誓到安養」之偈(善全四一九頁):

誓到彌陀安養界,還來穢國度人天;
願我慈悲無際限,長時長劫報慈恩。

(四六)《觀經疏》「歸去來」之偈(善全一五○頁):

歸去來,魔鄉不可停,
曠劫來流轉,六道盡皆經,
到處無餘樂,唯聞愁嘆聲,
畢此生平後,入彼涅槃城。

(四七)《往生禮讚》「自信教人信」之偈(善全四九七頁):

自信教人信,難中轉更難;
大悲傳普化,真成報佛恩。

(四八)《觀經疏》「淨宗迴向偈」(善全二○頁):

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

十五、法照大師十要偈

(一)彼佛因中立弘誓,聞名念我總迎來,
不簡貧窮將富貴,不簡下智與高才,
不簡多聞持淨戒,不簡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礫變成金。

(二)萬行之中為急要,迅速無過淨土門;
不但本師金口說,十方諸佛共傳證。

(三)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蓮生;
但使一生常不退,此華還到此間迎。

(四)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
但有稱名皆得往,觀音勢至自來迎。

(五)彌陀本願特超殊,慈悲方便引凡夫;
一切眾生皆度脫,稱名即得罪消除。

(六)凡夫若得到西方,曠劫塵沙罪消亡;
具六神通得自在,永除老病離無常。

(七)西方進道勝娑婆,緣無五欲及邪魔;
成佛不勞諸善業,華台端坐念彌陀。

(八)五濁修行多退轉,不如念佛往西方;
到彼自然成正覺,還來苦海作津梁。

(九)十惡五逆至愚人,永劫沉淪在六塵;
一念稱得彌陀號,至彼還同法性身。

(十)彌陀寶界不思議,唯嘆娑婆去者稀;
阿鼻地獄人多往,一墮何年更出時。

十六、法然上人二要文

(一)淨土宗標宗之文(法全三頁):

南無阿彌陀佛,往生之業,念佛為本。

(二)淨土宗三選文(法全一一二頁):

欲速離生死,二種勝法中,且擱聖道門,選入淨土門。
欲入淨土門,正雜二行中,且拋諸雜行,選應歸正行。
欲修於正行,正助二業中,猶傍於助業,選應專正定。
正定之業者,即是稱佛名,稱名必得生,依佛本願故。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