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為王之道

為王之道

[日期:2012-05-03] 來源:網友上載  作者:佚名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有位憂填王,在心情苦惱之時,特地走訪釋尊。

  「世尊,近來有一個婆羅門來看我,當面指責我的不是。但是,我不以為自己有何不對,儘管他再三指責,我也難以接受。不久,另有一個婆羅門非常讚美我。但是,我一點兒也不歡喜,因為我自以為沒有什麼值得稱贊的地方。所以,有一天,我獨自走到人跡罕到之處,靜靜地沈思。那就是怎能知道國王的真正錯誤和功德呢?只要獲悉此事,我會樂意捨棄錯誤,修福積德。那些婆羅門是不是真正能夠了解國王的錯誤,與功德?而後指點我呢?我一直在思考這個答案。世尊是精通萬事的智者,能夠洞悉一切事情的來龍去脈。依我看,世尊一定知道國王的真正過失與功德。我今天來訪世尊,就是要請教這件事。世尊呵!可否請您解說?」

  「大王,我明白你的來意了,現在就讓我來說明國王的過錯功德,國王的衰損門方便門,以及宜愛之法。」

  佛陀便為優填王解說五項問題了:

  『先談國王的過失,大概可分成十種。倘若具備這十種過失,則不論國庫怎樣充實,或有多少輔佐的賢臣,以及擁有多少大軍,國王仍然不能扮演理想的角色。這十種過錯是:一、出身低微,二、情緒小舒暢,三、性格兇暴,四、耽於兇猛,五、苛情寡恩,六、心性乖僻,喜聽諂媚,七、不思前顧後,不守法則,八、不行善法,九、全好壞不分,十、胡作非為。

  第一,國王的出身低微。就時指國王的血統,即使出身王族,也是來自卑微的母體,或苦身為大臣,國師及高官的孩子時,經歷卑微。

  第二,情緒不舒暢,意指繼任王位之後,凡事受到大臣、國師和群官的束縛,行動處處受到妨礙,以致心情難以順暢。

  第三,性格兇暴,意指群臣的作為稍有不合己意,就當面斥責,或說粗話,甚至在憤慨之下,當面拒絕,或在大庭廣眾之前,謾罵群臣,即使不至如此,內心也很怨恨或怒不可遏,這些都是兇暴的作風。意即面對的兇暴、怨恨的兇暴、突然的兇暴,持續的兇暴等,皆是國王極端兇暴的性質。

  第四,耽於兇猛,意指臣下稍有過失,或行為不當時,則暴跳如雷,取消他的食祿,奪走他的妻妾,科以重刑等,都是耽於兇猛的作風。

  第五,苛情寡恩,是指群臣或侍衛們在某方面表現卓越,值得賞賜時,僅作口頭上的安慰,而不肯賜予厚祿,封官或獎賞,口惠而實不至,均代表國王的苛薄寡恩。

  第六,國王的心性乖僻,聽信諂媚,意指群臣之中,有的貪婪無厭,呼群結黨,存心不良,行為不正,而國王卻偏愛他們的建議,最後從使國政衰敗,這是國王愛聽邪佞之言的後果。

  第七,不思前顧後,不守法則。遇有應該仔細思考的事,而不肯去思考,不能知人善用,賞罰不明,不讓群臣發表意見,致使群臣不敬國王。彼此糾紛不已,皆非國王應有的作風。

  第八,不行善法。意指只知這個世界,而不信另一個世界,由於不相信未來善惡的果報,所以不知羞恥,一切隨心所欲,胡作非為。這是國王不行善法的表現。

  第九,好壞不分,忘恩負義,不懂大臣、國師和群臣等事,亦不知忠誠、技藝和智慧的差別。由於自己不明是非,才會視不忠誠者為忠誠,視忠貞之士為叛臣。把不學無術者,誤為精通技藝者,反視精通技藝者,為不學無術之徒。同時搞不清善智慧與惡智慧的差別,結果賞罰不明,群臣之間,紛爭迭起,致使國王的威嚴掃地。

  第十是胡作非為,國王隨心所欲,不分輕重,沈迷於財欲、色欲、食欲、名欲和睡欲等五欲裏,說做不做,就是縱任放遠的行為。

  如果國王犯了以上十種過錯,那麼,不論國庫多麼充裕,或有多少賢臣,與軍備,也都沒有用處。十種過失的第一項,屬於國王出身的過錯,其他九項為國王自身的失誤。

  現在談到國王的功德。這方面也有十種,第一要出身良好。第二有大自在。第三是性格不兇暴。第四是不憤怒。第五是恩惠浩大。第六是廣聽善言。第七是凡事思前顧後,循規蹈矩。第八要思慕善法。第九要懂得分寸,賞罰分明。第十,不胡作非為,恣情放慾。只要聽過前面談到國王的十項過失,就不難明白現在所指的重點了。如果國王能夠培養這些功德,縱使國庫空虛,缺乏賢臣的輔佐,或沒有足夠的軍備,也照樣能保有國王的威嚴。在這十項功德之中,首項為出身的功德,其他九項為國王自己的功德。

  國王的衰損門,也有五種:一是指揮群臣時觀察欠週。二是恩賞不當,每次做事都盡失先機。三是剛愎自用,對國家機密與政事掉以輕心。四是不把收到的財貨儲存在倉庫內。五是不修法行。凡此皆稱國王的衰損門。

  關於第一種,意指國王命令群臣時,從不調查,也不深思對方的特色與缺點。

  關於第二種,賞罰不當,每次行事都盡失先機,縱使國王觀察群臣的性能與得失,而予錄用。奈何都不懂得寵愛忠誠,有技藝和智慧之土,不給予爵祿,不讓他們參與機密大事。一旦敵人來攻,國家危急之際,才匆匆寵愛,好言安慰。結果不但無效果,他們反而趁著國王危急,竭盡勒索之能事。所謂的忠貞、技藝和智慧都沒有了,這是國王平時失去賞罰原則所致。

  關於第三種是國王剛愎自用,不理政務,意指國王忘了國事,只知照自己的喜好去做,不去跟智臣商議國事,自以為是,處理不當。

  關於第四種,係國王不發展國家的事業,或耽誤事業經營,只知盡情玩樂,或染上賭博的惡習,徒使國家浪費金錢,造成民窮財盡。

  不修法行系指有些僧眾或波羅門,純樸平靜,智慧卓越,辯才無礙,開悟懂事。何謂善惡?何謂犯罪?一直耿耿於懷。不料,國王對於這些大事,卻不聞不問,只知過著為所欲為,恣情任性的生活。

  如果國王犯了以上五種衰損門,不論眼前或未來,國王會陷入極端狼狽的境地。那就是說前面四項,會妨礙現在的福利,最後一項會妨礙來世的福德。

  國王的方便門也有五項:一是懂得察顏觀色,統率群臣。二是善用時機,推行法令。三是慎重而專心地推行機密政務。四是互相砌磋,認肩處理財政。五是意志堅決,致力於法行。這五項恰跟上述的衰損門相反,故不難明白此中的含義。如能通達方便門,則不論現世與來世,國王的福利只會日漸增進而已。

  國王宜愛之法也有五種,那就是宜愛、宜樂、宜喜、宜憶。一是敬愛現世。二是自由自在。通行無阻。三是使怨敵降服。四是自身的養生。五是避惡行善。

  那麼,怎樣實現這些項目呢?它也有五種方法:一是以仁慈之心,養護世人。二是兼備文武之才。三是竭力權衡方便。四是承受正確境界。五是努力修持法行。

  關於第一項,首先要知足。不要胡亂處理財政作業,一方面要努力蓄積財貨;另方面也要常開國庫,施貧濟眾,勿忘接濟落難者。同時也要適時授予爵碌,切勿重責群臣;也要體恤違法之徒,實在不值得同情者,典處以罪刑,慎重研究實情,賞罰分明,以慈悲對待世人。若能如此,自然可獲得世人的敬愛。

  關於第二項,國王要兼備文武才能。意指國王推行政令時,不能怠慢,並多用武略來降服敵人,保護百性,當賞則賞,該罰則罰,妥善處理,堪稱文武全才。

  關於第三項是,善於權衡方便。國王推行政令時,應用方便手段,馴服強力的黨徒,好讓怨敵降服。

  關於第四項,國王要常常掌握國庫的增減。不奢侈,不吝嗇,一切要平等處置。用錢時要有分寸,該用就用,該省就省;飲食要節制,用量要適當,利益不獨享,也要給別人分享,運免興之所至,用恣情縱欲。

  第五項是培養清淨的信心,聆聽佛的戒律與教理,為佛犧牲奉獻,上供清淨的智慧。培養清淨的信心,就是相信來世,淨業與不淨業的結果,也就是相信因果律,虔誠相信佛法之意;至於嚴守淨戒,意指避免殺生、邪淫、偷盜、妄語和飲酒等行為。聆聽佛的教理,意指正確明白現在與未來的事情,奉行師尊的教諭,舉一反三。為佛奉獻犧牲,意指在大眾中保持清淨之心,遠離邪見,樂施濟眾,佈施要一視同仁。至於上供清淨智慧,意指確實通曉善與不善,罪與無罪的道理,關於各項問題,要確實掌握真相,縱使一時惡念、貪欲、憤怒、吝嗇、嫉妒、欺人、心生殘忍、或陷入惡慾惡見之中,也要趕緊從迷妄中覺醒,採取應有的行動。

  以上五種,皆能引發園王的宜愛法,同時也能為國王招來現世與未來的利益。亦即前面四項能引出現世的利益,最後一種足以帶來來世的利益。

  大王,我在上面已經談到國王的過錯、功德、衰損門、方便門、宜愛法及其獲取方法。大王應該心存佛法,遠離衰損門,學習方便門,敬仰宜愛法。如果你能存心學佛,當然也能獲得各種利益和安樂了。』

  優填王聽後,始知為王之道,然後推行善政,世人也能藉此領悟用人之道。

  《佛為優填王說王法政論經》

  版主按:身在官門的同修,也應該仔細看看這篇文章。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