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光教科書第八冊 -- 佛教與世學

佛光教科書第八冊 -- 佛教與世學

第十九課 佛教與禮俗規範

[日期:2010-07-29] 來源:轉載  作者:佛光山宗務委員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禮俗是一個民族約定俗成的文化,其形成往往受到民間風俗習慣的影響,或因宗教信仰而日久成俗。例如,佛教傳入中國後,不但深入民間,融入生活,自成一套婚喪喜慶的儀禮規範,而且對於中國民間流傳的男婚女嫁、八字算命、沖喜、冥婚、哭墓、看風水等迷信色彩濃厚的民間習俗,無形中也發揮了移風易俗的功用。
  
  首先有關婚嫁的禮俗,佛教鼓勵青年男女到寺院舉行佛化婚禮,以信仰為力量,期許彼此遵守承諾,互相尊重與包容,攜手建立健全的佛化家庭。
  
  在生兒育女方面,佛教認為眷屬都是有緣來相聚,身為父母者,平時就要有健康的心理及端正的行為;尤其在母親懷孕後,更要培養善因良緣。因此,父母於平素禮佛誦經、聽經聞法、樂善好施、長養慈悲善根,具足清淨福慧的身心,將來子女出生,其肉體與精神必能受到父母良好性格遺傳的影響,這就是最好的胎教。
  
  孩子一旦出生,可以參考具有佛教意義的詞語命名;彌月時可至寺院禮佛,甚至舉行寄名禮,過寄給佛祖,作為將來皈依三寶的因緣,並以素齋供眾,切忌殺雞宰豬,大宴賓客,或為滋補母體。因為飛禽走獸雖是畜生,同為有情生命,應給予尊重,若為口腹之欲,恣意宰殺,令彼子母離散死亡,結下怨仇,自己也難以獲得安樂幸福。
  
  子女成年後,可參加寺院舉行的成年禮,亦可自行誦經禮佛回向。尤其,佛化家庭最好能從小就確立孩子的佛教信仰,儘早皈依三寶,如《雜阿含經》卷三十六說:「我見眾生主懷妊之時,我即教彼,為其子故,歸佛、歸法、歸比丘僧;及其生已,復教三歸;及生知見,復教持戒。」
  
  有生必然有死,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歷程,一般民間基於「生死事大」,或為顯示身分地位,一旦眷屬親人過世,往往極盡鋪張浪費,例如出殯時安排電子音樂、花車、遊街、哭墓等;甚或迷信看風水、堅持土葬、擇日、死後八小時內不能入殮、焚燒紙錢紙屋等,這些迷信與執著不但絲毫無益於亡者,對於眷屬的精神物力更是一大耗損。
  
  佛教認為喪葬儀禮貴在真心誠意的悼念,尤其應當重視臨終關懷,讓亡者平靜安心尊嚴的往生,讓家屬儘快平復哀傷的情緒,正常生活。因此,佛教主張火葬,不求奢華;入殮時不一定用豪華棺木,或特置新衣、壽衣、珍寶等;佛事法會應當力求莊嚴而不繁瑣,最好參加寺院的隨堂超薦,或是配合親朋好友的時間,共聚一堂,為亡者念佛致意,並不一定要經過頭七、二七乃至七七等重重祭拜儀禮。尤其,佛教主張真正對亡者有意義的緬懷是讓他遺愛在人間,例如為他布施,護持文教事業;為他出書,發揚其精神理念;成立基金會、獎助學金,乃至器官捐贈等。這些作為,不唯利他,更是亡者往生善道的資糧。
  
  關於喜慶方面,民間慶賀壽誕的方式很多,有人大宴賓客,有人唱歌跳舞,有人請戲班敲鑼打鼓,總不離喧譁吵鬧,反而失去慶生的意義。佛教並不主張過生日,因為生日正是母親生產受難的日子。因此,佛教徒可於母難日誦經禮懺,或參加寺院舉行的報恩法會、大悲懺法會,乃至打齋供眾、助印佛書、布施供養等。如果真要為自己作壽,應在六十歲以上,之後每逢十年再過壽,如七十歲、八十歲、九十歲等。過生日最好能團體舉行,集合同一年齡的壽星,定期供佛齋僧;若宴請親友,最好不設葷席,不收賀禮,以莊嚴節約為原則。
  
  此外,一般的喜慶,如喬遷、新居落成、開工破土、開張、開市、佛像安座,乃至新車啟用等,可請法師舉行灑淨儀式,至誠誦念大悲咒,以楊枝淨水蕩滌壇場,以期消災增福。就職、頒獎、開會可依佛教儀式,於會場安設佛像,唱三寶頌,禮請法師開示,也可以選擇寺院講堂為會場,既莊嚴又方便。
  
  總之,佛教主張禮俗規範應以不虛榮、不執著、不舖張、不迷信為原則。尤其,佛教徒應將信仰融入生活之中,讓佛教生活化,生活佛法化,有佛法指導的人生,必然時時心安,處處自在。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第一課 佛教與宇宙
第3頁:第二課 佛教與命運 第4頁:第三課 佛教與神通
第5頁:第四課 佛教與法律 第6頁:第五課 佛教與哲學
第7頁:第六課 佛教與教育 第8頁:第七課 佛教與管理
第9頁:第八課 佛教與科學 第10頁:第九課 佛教與醫學
第11頁:第十課 佛教與會議 第12頁:第十一課 佛教與觀光
第13頁:第十二課 佛教與環保 第14頁:第十三課 佛教與農林
第15頁:第十四課 佛教與藝術 第16頁:第十五課 佛教與文學
第17頁:第十六課 佛教與建築 第18頁:第十七課 佛教與音樂
第19頁:第十七課 佛教與音樂 第20頁:第十九課 佛教與禮俗規範
第21頁:第二十課 佛教與地理風水 第22頁:第二十一課 佛教與公益事業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