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光教科書第八冊 -- 佛教與世學

佛光教科書第八冊 -- 佛教與世學

第十六課 佛教與建築

[日期:2010-07-29] 來源:轉載  作者:佛光山宗務委員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建築是一種藝術,從建築又衍生出繪畫、雕刻造形、造景等藝術,因此有謂建築是藝術之母。
  
  從古至今,不論中外,佛教在建築史上留下許多足以傲視群倫的藝術瑰寶,例如建於魏孝明帝熙平元年的永寧寺,被世人譽為「此寺精麗,閻浮所無」;又如舉世聞名的中國敦煌石洞、印度阿姜達石窟、西藏布達拉宮、柬埔寨吳哥窟、印尼婆羅浮屠、緬甸大金塔等,可以說都是集建築、雕塑、繪畫於一處的綜合美術館,所以佛教在建築學的領域裡,一直擁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佛教建築包括佛塔、寺院、石窟等,而與現代人生活較為密切的,莫過於寺院。寺院是僧眾修行的地方,是信徒心靈寄託的中心,也是社會大眾尋幽攬勝的最佳去處。寺院更是佛教的代表,有了寺院,才有佛法僧三寶;有了寺院,才能傳播教義,才能住持正法,因此要佛法興隆,必須建寺安僧。
  
  佛教最早的寺院建築,是肇始於印度佛陀時代。由於頻婆娑羅王與須達長者分別建造竹林精舍及祇園精舍,成為寺院建築的嚆矢。此後,世界各地美輪美奐的寺院,即紛紛於都城市郊、深山叢林興設。
  
  東漢明帝永平年間,佛教傳到中國,因為迦葉摩騰、竺法蘭二人與道士論道,啟發漢明帝的信心,下令在城內建築比丘尼寺院,於洛陽建築白馬寺,成為中國佛教寺院建築的濫觴。
  
  中國佛教建築早期以佛塔為主,至隋唐時代漸以佛殿為中心,且多仿皇宮模式建造。中國現存的早期宮殿稀少,而佛殿卻可反映出當時在結構、造形、規劃、構造等方面的宮殿形像,成為建築史中極富價值的證物,尤其對傳統建築文化的保存發揮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例如現存最古老的木構建築──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便完整地保留了唐朝建築藝術的精髓;日本唐招提寺則亦可一探早期中國建築的風貌。
  
  此外,分佈於中國西部、北部一帶的石窟寺院建築,由於係利用岩盤或山石開鑿而成,十分堅固並富有防護性,因此大多能保存迄今,其間留有印度佛教傳入中國的歷史痕跡,彌足珍貴。內部多設有佛龕、佛壇、華蓋、塑像,飾以浮雕、壁畫等,並收藏各種經典、佛畫、佛具及寺院文書等,儼然是佛教藝術的寶庫,實為震撼全世界的文化寶藏,在學術、文化史上都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從佛教的建築、雕刻以及多不勝數的壁畫,在在顯示出佛教不僅是具有莊嚴的儀式、廣大精深的教義,更具有藝術的特質。在許多藝術家與考古專家的眼中,佛教的建築是具有豐富、多變與美感特色的藝術創作,實在是世界建築界的一大資產。
  
  總之,佛教的建築不但在藝術上有很高的成就,而且無形中也推動了佛法的流傳。根據出土的遺跡顯示:佛世時的精舍,採光通風的規劃都很完善,寮舍、客房、廚房、倉庫、浴室、病寮居住的安排,及蓮池、壁畫、經行堂等的設施,都兼具弘法與藝術功能。
  
  佛塔、寺院或石窟建築,都代表佛教,成為信徒的信仰中心。自古以來,寺院更具有學校的功能,例如:印度祇園精舍內規劃的都是講堂;中國古老的寺院設有法堂、藏經樓,就是今日的教室、圖書館。甚至歷年來佛教曾經舉辦不少義學,寺院也成為學校,歷代名將宿儒如劉勰、范仲淹、王安石、呂蒙正、梁漱溟等,便是在寺院裡苦讀成功的。
  
  寺院,就像人生的加油站,心靈的百貨公司,是希聖成賢的學校,也是善友往來的交誼所,更是去除煩惱的清涼地。未來寺院建築除保存傳統的佛殿、客堂、齋堂、茶堂、庫房等設施之外,尤應增設會議室、講堂、禪堂、教室、談話室、視聽中心、文教中心、美術館、文物展覽館等,讓寺院透過法務、文教、藝術,充份發揮弘揚聖教、教化社會的功能,成為僧信四眾融和共有的道場,成為社會教化的學校,成為學術研究、知識交流的會議中心,讓寺院永遠成為每個世代人心的歸趣與精神寄託。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第一課 佛教與宇宙
第3頁:第二課 佛教與命運 第4頁:第三課 佛教與神通
第5頁:第四課 佛教與法律 第6頁:第五課 佛教與哲學
第7頁:第六課 佛教與教育 第8頁:第七課 佛教與管理
第9頁:第八課 佛教與科學 第10頁:第九課 佛教與醫學
第11頁:第十課 佛教與會議 第12頁:第十一課 佛教與觀光
第13頁:第十二課 佛教與環保 第14頁:第十三課 佛教與農林
第15頁:第十四課 佛教與藝術 第16頁:第十五課 佛教與文學
第17頁:第十六課 佛教與建築 第18頁:第十七課 佛教與音樂
第19頁:第十七課 佛教與音樂 第20頁:第十九課 佛教與禮俗規範
第21頁:第二十課 佛教與地理風水 第22頁:第二十一課 佛教與公益事業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