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八法與自讚

八法與自讚

[日期:2012-05-03] 來源:網友上載  作者:佚名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某年,釋尊在舍衛城的時代。某村有二眾修行者,他們規定一特定期間不能外出,必得閉關在房裏修行。結夏安居結束,其中一眾回到舍衛城去訪問釋尊,向佛至誠頂禮後,坐在一旁。佛雖知曉他們的一切行跡,但卻故意問:
  
  「諸位在那兒結夏安居?」
  
  一群修行者回答,剛來自某村鎮。佛又問:
  
  「諸位在安居中快樂嗎?托缽容易嗎?是否依佛陀的教義呢?安居結束,能獲得僧衣嗎?憂婆塞常往來嗎?」
  
  修行者回答:「世尊,我們渡過快樂的結夏安居,也依照佛的指示修行了。不過。托缽不如想像中容易,衣衫亦不足,憂婆塞也不常來往。」
  
  佛聽了卻告誡他們:
  
  「諸位是出家身份,為什麼要常常計較世間的利益呢?即使世上的人也常受到八法的控制。所謂八法者,就是利與不利,稱與不稱,譽與毀,樂與苦。因為諸位生性魯鈍,心生迷妄,不能分辨八法,調整身心,消除煩惱。縱使世間有利益可取,也要仔細觀察。當須知它很快會消失,藉此領悟無常遷滅之法。倘若不能超越這種利益,那可以說是受制於世俗之法的不智之徒。不論遭遇到利或不利,稱或不稱,譽或毀,苦或樂,理察之後,須知都是無常遷滅之法,倘若因此煩惱,不能脫離束縛,或不能達到遠離世俗憂慮的安逸心境,那可以說是受縛於世俗之法的迷妄之徒。因為不把這八種世法,看成無常之法,一旦利益當前,會執著不捨,反之若無利時,就會憂心忡忡,把這種的環境看成苦受、樂受和捨受,如果三受增長,執著於環境的四種煩惱,則愈來愈多,於是就有生老病死,和憂慮痛苦的人生。諸位如果碰到這八法時,要把它看成即將消失的無常之法。這樣一來,愛憎自然遠離,悲嘆也會消失,由內心開悟,才能進入涅槃。」
  
  修行者聽了,歡喜異常,不禁非常讚嘆地說:
  
  「世尊難得為我們解說八世法,殷勤誘導,真是前所未有的說法。」
  
  佛說:「諸位,如來的智慧就像滿月。解說世上八法,並不是前所未有。從前,我曾在畜牲道中投胎為鸚鵡,也對其他鳥類說過這些法。」
  
  佛又談到過去世的往事。
  
  從前,某國王飼養兩隻鸚鵡,一隻取名羅大,另一隻叫做婆羅,兩隻都善解人意。國王非常疼愛牠們,讓牠們住在金籠子裏,飲食與國王同時,國王照顧牠們如同自己的孩子。
  
  有一天,一位大臣獻給國王一隻可愛的猴子。而喜新厭舊,乃是人之常情,國王的關注和愛心,立刻轉移在小猴子身上了。國王不再去看顧金籠子裏的鸚鵡,只知把玩著小猴,百般撫摸、疼愛。
  
  婆羅見了,心裏非常難受,就對羅大說:
  
  「國王飼養我們,親手遞來佳餚,現在只眷顧猴子,使我們都落空。」
  
  不過,羅大卻默不作聲。片刻後,牠規勸婆羅:
  
  「世界萬物,全是無常,變化不定。不久,那隻猴子也會跟我們一樣,失去國王的關愛和照顧,牠也會有盛衰莫測的感歎。」
  
  接著,牠唱出一首詩偈:
  
  「不論興旺與衰弱,不論聲譽與譭謗,
  
  不論稱讚或謾罵,不論快樂或苦惱,
  
  全都依據無常之法,何須得意與憂慮呢?」
  
  然而,婆羅仍然執迷不悟。牠在心煩累亂之下,不禁作歌向羅大訴苦:
  
  「舉目所見到的,全無快樂的樣子。
  
  耳朵聽到的聲音,只有毀謗的話。
  
  飛往內心憧憬的地方,以便逃離這種苦惱。」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猴子逐漸衰老了,只在幼年時期,才有鮮艷的毛髮和輕便的身體,跳躍自如,人見人愛。到了年老力衰,毛色失澤,身體瘦弱,耳目失靈,行動遲鈍,人人看到都要退避三舍,變成一隻可厭的老猴子。
  
  羅大回顧婆羅唱出一首歌說:
  
  「呈現垂耳、皺臉和脫牙的現象,孩童看見都惶恐逃走。
  
  即使我的罪惡不消失,不久也無心再追求利欲。」
  
  果然國王不再寵愛老猴子了,國王命令將牠綁在馬棚的柱子上。
  
  且說王子年紀還小,有一天,他拿著食物到老猴子的馬棚下玩耍。老猴子向他要食物,王子不肯給,老猴子一怒之下,摑了王子的臉,撕破他的衣服。王子在驚慌疼痛下,大聲哭泣,國王吃驚地問:
  
  「怎麼回事?是王子的哭聲嗎?」
  
  立刻派身邊侍衛去看個究竟。之後,國王怒不可遏,馬上打死老猴子,丟到洞裏讓曼陀給吃了。
  
  婆羅望著羅大,作一首歌說:
  
  「你是智者,能預知未然,
  
  他是無知者,才被曼陀吃掉。」
  
  當時的鸚鵡婆羅,乃是阿難的前身,而羅大即是佛的前身。
  
  佛說法完,另一組修行者正從某村裏結夏安居回來。他們向佛頂禮後,坐在一旁。佛陀也問他們:
  
  「諸位在那兒結夏安居呢?」
  
  這群修行者的回答,也跟前組完全一樣。佛又問:
  
  「諸位在安居中快樂嗎?托缽很難嗎?依照佛陀的教義修行嗎?安居結束,可曾得到僧衣嗎?優婆塞常來嗎?」
  
  「世尊,我們在結夏安居很愉快,也依佛的教義努力修行。托缽時獲得不少食物,也得到許多僧衣,在家信徒們常來看我們。」
  
  佛問:「到底什麼因緣,彼此在同一村鎮結夏安居,何以這一組修行者獲得許多供養,而另一組卻一無所得呢?」
  
  較晚回來那組修行者回答:
  
  「世尊,我們曾用各種善巧方使,讚嘆三寶。此外,我們經常讚嘆大弟子舍利弗和日犍連等尊者,也稱讚我們自身的修行功德,才獲得諸多供養。」
  
  「諸位所讚嘆的事,全是由衷敬佩的嗎?」
  
  「世尊,我們對三寶與大師兄們的讚嘆,出自肺腑之言,惟獨對自己的讚揚,言不由衷。」
  
  「你們是群虛偽修行者,你們為了獲得自己的供養,不惜虛情假意在別人面前讚嘆自己。即使吞灰炭,吃糞土,舉刀破腹,也不能虛情假意;為了得到供養。竟對自己大言不慚。我不是常常教導你們要寡欲知足,安貧樂道嗎?你們為何會這樣貪欲不足呢?這樣的言行是違法、犯戒,這樣的舉止怎能修行呢?」
  
  佛把他們痛斥一番。
  
  其中一位老修行者,聽到佛說話時,懊悔萬分。自己確曾在別人面前自我讚嘆,接受了許多供養。但是,今後絕不再虛情假意地讚歎自己了。他下了很大的決心,次晨,只見他披衣托缽,前往村鎮去乞討。
  
  他站在某家門前,裏面一們漢子問長老:
  
  「長老呵!你到底修到那種果位呢?」
  
  他絕不再誇耀自己的地位,只是站著默不作聲,結果,什麼供養也沒有得到。
  
  他一連走過幾家乞討,始終一無所得,到了黃昏,他仍然空著肚子。最後,他到達一個家門前站著,忍不住讚嘆自己,才能獲得一頓飯吃。
  
  某位修行者知道此事,就責怪他的行為不當,並向佛稟告:
  
  「世尊,那位老修行者為何意志這樣薄弱。行為如此輕率呢?」
  
  「修行者呵!那個長老從過去世以來,就意志薄弱,舉止輕率了。」
  
  佛不得不舊話重提。
  
  從前,陰雨綿綿,下了七天還不停止,迫使許多牧羊人七天不曾外出。那時有一隻餓狼,上門求食,走遍七個村莊,依然一無所得。牠深深地責備自己的無德:
  
  「我的運氣實在不佳。連續走遍七個村鎮,還求不得一餐飯。不如回山去自作飲食,行為謹慎,保持清淨,今後不再托缽。」
  
  牠果然因到山裏,進入洞穴祈願:
  
  「但願所有眾生都能平安無事。」
  
  接著,牠才平靜地進入瞑想。
  
  帝釋天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必會騎著伊羅白龍象下凡,觀察世間,周遊列國。照例巡視什麼人孝順父母?什麼人供養婆羅門僧?什麼人行佈施、持戒,或修習佛道?帝釋天在周遊凡塵之際,不期然地來到這個山洞,看見一條狼正閉目瞑想。帝釋天覺得這隻狼很令人感動,連人類都缺乏這種心態和動機,自己何妨試試牠的虛實真假。帝釋天立刻變化成一隻羊,站在狼穴前啕叫。狼睜眼一看,原來有一隻羊站在洞口。
  
  奇怪?難道是我的齋戒功德得到回報嗎?我走遍七個村鎮尚得不到一碗飯,現在才入齋戒,就有食物送上門,何妨先把牠吃了再齋戒。
  
  牠心裏有了計算,就出了洞穴,走向羊的身邊。羊一看見狼走來,驚慌而逃,狼隨即追去,一會兒,眼看羊快被追上了。不料,那隻羊忽然變成一條狗,露牙垂耳,大聲吠叫,反而朝向狼衝過來。狼大吃一驚,反身就跑,好不容易才逃入洞穴:
  
  「好險啊!本想把羊吃掉,原來不是羊,竟是一條狗。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剛才確是一條狗,我餓昏了頭,才把牠看成羊,牠原來不是真正的羊。」
  
  牠想要出洞確認一下,羊見狼出來,驚慌逃走。狼又隨後追去,眼見快要追上的時候,那隻羊又變成了狗,使狼再度逃回洞穴。這時候,帝釋天又化身為一隻小羊,在洞口叫喚母親。狼生氣地說:
  
  「我不再受騙了,即使你成了肉片滾進來,我是絕不出洞。何況你化身成小羊,再也騙不了我了。」
  
  狼閉起眼睛,專心瞑想,不再理會了。
  
  那時的狼是現在這位修行者的前身,正如他當年投胎為狼時,貪欲心重,以致志節操守不恒久。故今世出家,心志依舊輕率。  
  
  《摩訶僧祇律第四》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