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不問有言,不問無言(佛陀)

不問有言,不問無言(佛陀)

[日期:2012-04-27] 來源:網友上載  作者:無名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有一個外道自云智慧無雙,到處找人鬥法。一天他找到了釋迦牟尼佛。
  
  外道問佛:「不問有言,不問無言。」
  
  佛沈默不語。
  
  外道便說:「世尊大慈大悲,撥開我眼前迷雲,讓我得以進入禪門了。」
  
  外道走後,阿難問佛:「外道悟著了些什麼呢?」
  
  佛說:「這像世間的良馬,瞥見鞭影便知趕路。」
  
  佛曾以馬來比喻世人悟性的深淺。馬有五種,第一種見鞭影即時調服,第二種受鞭打才服,第三種用利錐刺才服,第四穿透肌肉才服,第五種切透骨髓才服。這個外道悟性極高,一撥便轉,就像第一種良馬一樣。
  
  外道的發問可謂雙劍倚空飛,氣勢奪人,想要一下子挫敗佛,使他膛目結舌,一句話也說不出。而佛竟不費絲毫氣力,就化解了此事,折服了外道。世尊只眼通三世,外道雙眸貫九天。外道懷藏至寶,世尊親為高提,只消一時放下,情盡見除,自然徹底分明。
  
  關於這一則公案,從字面上來理解的向來不乏其人。
  
  有人認為它的要義在於佛沈默不語;有的人認為佛表面上沈默,其實是穩據蓮花寶座,滔滔辯對。這些都沒說到點子上。
  
  若論此事,不可在字句上,也不可離言句中。若稍有思量,便錯過了千里萬裏。你看他外道省悟後,方知也不在此,也不在彼,也不在是,也不在不是。
  
  百丈常和尚參法眼禪師時,法眼讓他體究這則公案。法眼一天問他:「你在看什麼公案?」
  
  常說:「外道問佛的公案。」
  
  法眼說:「你姑且說說看。」
  
  常正準備開口,法眼說:「閉口,閉口!你難道想從沈默不語處來體會嗎?」
  
  常忽然大悟。後來上堂示眾云:
  
  「你們各自是佛,還有什麼疑問呆在這裡?古人道:『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大意是,四面八方的人都聚集在這裡學禪,這裡是選擇成佛作祖的高僧的地方,怎樣才能考試合格入選呢?只要心空即可。
  
  但大家說說看,什麼叫做『心空』?在那裡閉目冷坐不是心空。大家要理解『心空』麼?只須認識你們的那個心,就是心空。
  
  「所以說,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也不要牽掛。不對境生心,又不沈於頑空,這便是『心空』了。如果你坐在那裡,有人叫你,你是答應他呢還是不答應他?如果答應他,你豈不是仍為外物所牽制?如果不答應他,你豈不是像個聾子似的?『心空』,並不意味著就要成為枯木頑石。所以古人說,『心空』才能見法王。」
  
  後來,當學僧門剛剛聚集起來聽法時,常便對他們說:「吃茶去。」
  
  或者說:「珍重。」
  
  要不就是一個字:「歇。」
  
  對此,常禪師有頌云:
  
  百丈有三訣,吃茶珍重歇。
  
  直下便承當,敢保君未徹。
  
  吃茶、珍重、歇相當於大死,但大死之後倘不能「大活」,不體現真如自性的潑潑妙用,則是沈於斷滅空了。如果這樣,又如何能徹悟?
  
  雪竇頌云:
  
  機輪曾未轉,轉必兩頭走。明鏡忽臨台,當下分妍醜。妍醜分兮迷雲開,慈門何處生塵埃?因思良馬窺鞭影,千里追風喚得回。
  
  佛沈默良久,是機輪未曾轉動。因為如果一開口,必然兩頭走:不落於有必落於無,不東則西。但世尊雖則一言不發,事實上卻聲如雷鳴。機輪仍在轆轆地轉動,只是不再轉向有,也不轉向無,不落得失,不拘凡聖,相對的兩邊一時輾過。不像一般的人,不落於無便落於有,只管在有無處兩頭走。世尊未轉而轉,全機提起;轉而未轉,心光激灩,輝映萬物,如明鏡臨台相似,萬象不能逃其形質。到此境界,行住坐臥,飢吃困眠,一切現成,無非至道。才作思量,便失之千里,更無入門之份。盡大地是世尊大慈大悲門戶,好一個澄澈無埃之境。追風良馬,見鞭影便過千里,教回即回。外道也正是這樣一個悟性深遂之人,一點便醒,一喚即回。
  
  天衣懷和尚頌云:
  
  維摩不默不良久,據坐商量成過咎。
  
  吹毛匣裡冷光寒,外道天魔皆拱手。
  
  世尊的沈默,並不是無主旨(默、良久),但要說那是有言(據坐商量)也不對。雖然吹毛可斷的利劍在匣裡,未曾露出,但凜凜劍氣,已足以讓外道天魔發寒毛豎,甘拜下風了。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