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宣化上人開示錄(三) 宣化上人主講

宣化上人開示錄(三) 宣化上人主講

得一萬事畢

[日期:2010-07-28]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宣化上人主講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五日中午講於萬佛聖城
  
  「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法」都是從因緣而生,也是從因緣而滅,這是一個輪迴的道理,也是一個「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的道理,也是世間一切的相對法。相對法,就是好到極處則變壞,壞到極點又變好了。好像我們剛生出來是一個好,等到死時又是一個壞。「生住異滅」,「生」了之後就「住」,住以後又變「異」,變異後就「滅」。生老病死亦是同理,生了之後慢慢就會變老,老了就有病,有病就有死,這都是一種緣。
  
  人人都有「生」,都喜歡生;人人也都有「死」,但都怕死。你若不歡喜生也不怕死,這就是一種定力。好像人怕鬼,為什麼怕?因為鬼很醜陋恐怖,會對人不利,會把人弄死,所以人怕鬼。這是一種怕死的表現。如果你不怕死,什麼也不會怕的,不論鬼神或妖魔鬼怪皆不怕,無所恐懼。你若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無所恐懼才是一種正定正受,得到定力。有定力之人是:「縱遇鋒刀常坦坦,假饒毒藥也閒閒。」這個意思就是,若是有人用刀割去我的頭,或用毒藥毒死我,我也無所謂,無動於衷。為什麼?因為自己的生死已了--「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得一萬事畢了。
  
  可是單單「得一」還是不行的,要把「一」想法子返本還原,變成○。○是個妙不可言的道理,你們誰明白○,誰就能修行證果。如何明白○?就要先明白一。所謂「得一萬事畢」,它是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掃一切法,離一切相。又所謂「一法不立,萬法皆空。」你想要得到這種境界與道理,先要得到「一」,你不要把「一」看得那麼簡單。「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聖」,天為什麼能覆蓋萬物呢?因為得一了。地為什麼能載萬物呢?因為得一了;若是地沒有一,失去一,即刻就有山崩地裂、地震海嘯種種地災發生。哪個地方丟了「一」,哪個地方就有地災發生。若是不丟失一,地是平平安安的。
  
  「人得一以聖」,人若是真能得到「一」,就能出輪迴,證聖果,開智慧。人失去這個「一」,就在六道輪迴裏轉,就會有種種煩惱無明。八萬四千種煩惱都因為失去一,所以都來了。若得一了,首先就是煩惱變成菩提,生死變成涅槃,如反掌之易,毫無困難。可是為什麼不能將煩惱生死變成菩提涅槃呢?就因為失去「一」,而跑到「二」上,跑到「三」上……,跑到「十」上,由十就有十十無盡,百千萬種的煩惱都來了。所以這個一是很要緊。可是我們失去一,又想得回一,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從一再能返本還原,回到○上,那更是不容易的事。
  
  我再給我們說這個簡單的譬喻。什麼時候叫一?什麼時候叫○?從一歲開始,女的到十四歲,男的到十六歲,這段時期都沒有失去這個一。什麼時候是個○?一入胎到出生,都是在○的位置上,那時候沒有什麼妄想、煩惱、貪瞋癡心,等到會吃飯了,餓了就生貪心要吃飯,貪瞋癡就開始發生,但是這個時候還沒有失去一,這時候是做人的開始。從○字演變成一字,這個一字還是很完整,是一切一切的開始。等到經過人事的變遷,在「一」上又加上東西,就變成二,二又變三,三又變四……,一路一路地增加,增加越多,負擔也就越重,人也越變愚癡了。
  
  性,就是個○字,○就是個「性」──○性○性,是什麼也沒有,「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修行要修到如渾沌赤子之心,心無一物,就像小孩子似的,返老還童。但返老還童並非叫你等著吃奶,而是叫你的貪瞋癡慢疑心都沒有,這時叫返本還原,和小孩子的知見差不多,很天真無邪,一點也沒有懶惰懈怠心,也沒有佔便宜心,或人我是非的心,這時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所以,修道若是能真明白這個理,才能真正覺悟。為什麼聽經?就是要返本還原。為什麼要修行?就是要返本還原。把所有零零碎碎的垃圾,都收拾乾淨,不要在人我的問題下用功夫。別人講你一句就不高興,受不了;動你一根汗毛,你也痛到心裏去,甚至拔一毛能利天下,也不肯,有這種自私是不能修道的。
  
  修道人要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無我相」不是做事時,盡叫別人去做。「無人相」不是吃東西時,說我無人相,我多吃點不要緊,因為無人相嘛!但你這時無人相,別人卻有人相。又如果打架時,你就「無眾生相」;或者吃肉時就「無壽者相」。這是不對的,都是邪知邪見。那麼,應該怎麼樣做呢?
  
  (一)無我相:不要有貢高我慢,不要有為自己打算的心。
  
  (二)無人相:不要妨礙或障礙他人,凡對人不利的事都不要做。
  
  (三)無眾生相:視萬物為一體。
  
  (四)無壽者相:大家都應該有要求生命存在的權利,不應該奪取別人或其他眾生之性命。
  
  所以我們修道是處處不為己求,不為自己打算,要多為他人著想。
【書籍目錄】
第1頁:佛法在行不在說 第2頁:大悲咒能消災難
第3頁:極樂世界在眼前 第4頁:懺悔就是改過自新
第5頁:教他作,罪加三級 第6頁:修行有四個階段
第7頁:早起晚睡為誰忙 第8頁:念佛如同打電話
第9頁:毋臨渴而掘井 第10頁:念菩薩能明心見性
第11頁:眾生無邊誓願度 第12頁:學佛要修戒定慧
第13頁:寺前湧出常流水 第14頁:金山寺的家風
第15頁:學佛法要拿出真心 第16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第17頁:「無漏」的智慧光明 第18頁:修德、造業
第19頁:萬物皆在說法 第20頁:莫待老來方學道
第21頁:愛欲,是修道的絆腳石 第22頁:為世界和平而努力
第23頁:禪七要剋期取證(一) 第24頁:禪七要剋期取證(二)
第25頁:恰到好處是中道 第26頁:佛法最平等
第27頁:大善大惡,超出數外 第28頁:求菩薩為全球消毒
第29頁:修行莫貪快 第30頁:佛性,是一切眾生的本源
第31頁:○字:返本還原的奧秘 第32頁:無規矩不能成方圓
第33頁:耽著味禪頭頭錯 第34頁:好道場難遇
第35頁:癡愛纏綿成草木 第36頁:佛門的不幸
第37頁:來生願做連體嬰 第38頁:參禪秘訣: 專一
第39頁:光音天與科學 第40頁:性、識、意、心
第41頁:對教育界之感慨痛心呼籲 第42頁:參禪要有擇法眼
第43頁:得一萬事畢 第44頁:六大宗旨即是五戒
第45頁:德行的表現 第46頁:禪七誨語
第47頁:結禪七偈 第48頁:十法界不離一念心
第49頁:十法界不離一念心(二) 第50頁:貪享受何必出家
第51頁:出家人要誦三經 第52頁:四大道場在美加
第53頁:出家乃是大丈夫事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