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光教科書第三冊 -- 菩薩行證

佛光教科書第三冊 -- 菩薩行證

第十七課 現代菩薩的性格

[日期:2010-07-28] 來源:轉載  作者:佛光山宗務委員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菩薩者,即發心利益社會大眾的人,經云:「欲為佛門龍象,先作眾生馬牛。」此即菩薩慈心悲願的表現。因此,想學佛,須先具備菩薩的性格,也就是要修學佛道,先結人緣。肯發心與人結緣的人,就有資格稱為菩薩。佛教歷史上的菩薩性格是悲智雙運,願行勇猛,福慧齊修,慈憫一切。而現代菩薩要具備什麼樣的性格呢?
  
  第一、要有包容歡喜的「慈悲性格」
  
  佛陀成道後,四十九年中的說法,往來恒河兩岸,足跡踏遍五印度,所言所行,皆是「示教利喜」的示範。跟隨佛陀學道的弟子們,如彌勒菩薩,生活豐樂,包容自在,時人稱之為「當來下生歡喜佛」;寒山、拾得瀟灑自然,大眾讚歎他們為解脫自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人人慈悲,人人都發願要把歡喜佈滿人間,尤其對當時外道門徒的包容,如:目犍連原諒外道的執杖傷害,舍利弗不計後學的批評,都為後世留下學習的典範。
  
  這些包容歡喜的典範,都是「拔苦予樂」的慈悲性格使然。菩薩包容眾生的剛強難調難伏,從不捨棄一個可以得度的眾生,菩薩施與眾生歡喜,讓眾生得到信心,對未來充滿美好希望。
  
  第二、要有護法衛教的「無畏性格」
  
  菩薩修行歷經久遠時間,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尤其面對人間的逆境,人事的毀辱,更要有護法為教的大無畏性格。像提婆菩薩為護教而殉難,地藏王菩薩地獄救苦等,他們都有護法衛教的無畏性格。菩薩有時固然低眉,但有時也會金剛怒目。菩薩的慈愛攝受和威力折服都是度眾的無上方便,就如同母慈父嚴的家教。
  
  語云:「佛法弘揚本在僧。」在佛法燈燈相傳中,菩薩僧要有「佛教靠我」的信念。闡揚正法即是護法,保護佛教即是弘法,佛教的內憂外患需要發菩提心者的護衛,如中國佛教歷史上的多次法難,都是由於菩薩們的捨命為教,才能法輪常轉,佛日增輝。這也正是歷代大師所提倡的「為大法也,何惜生命」,為教忘軀,為法殉道的精神。總之,能夠不畏眾生難度,不懼佛道長遠,就是護教的無畏性格。
  
  第三、要有實踐信仰的「大乘性格」
  
  菩薩要行解並重、福慧雙修,所謂「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六度集經》云:「菩薩言行相扶,明猶日月,含懷眾生,成濟萬物。」所以菩薩雖有慈悲、無畏的善美功德,進一步還要有大乘菩薩道的無限信願。
  
  菩薩實踐大乘的信仰,如《華嚴經.淨行品》云:「即斷一切惡,具足眾善,於諸佛法,心無所礙。」又如菩薩要有怨親平等、善學於戒、深入經藏、具足威儀、其心謙下、具慚恥心、棄貪瞋癡、恒守正念的大乘性格。
  
  像須達長者實踐布施的性格;比丘為鵝身受苦,而不犯於禁戒的性格;《金剛經》中忍辱仙人為歌利王割截身體,不生瞋恨的性格;舍利弗以雙目布施的性格;須大拏太子不逆人意的性格;這一切都是菩薩實踐大乘信仰的性格。
  
  第四、要有善巧度眾的「方便性格」
  
  學菩薩行,應遍學一切世間、出世間法,於度眾時有善巧方便的性格,所謂「未成佛道,先結人緣」,結緣就是菩薩度眾的方便性格,四攝法是菩薩的方便性格,四悉檀是菩薩的方便性格。如五大菩薩各以大悲、大智、大願、大行、大慈等方便攝受眾生,同時也成就了無盡眾生得度的因緣。歷代的高僧大德,都有善巧方便,如民初四大高僧:虛雲長老以甚深禪定,令人生信;印光大師以信函度眾,印經弘化;弘一大師以書寫經偈,流佈法音;太虛大師以整理僧伽,復興佛教。
  
  經云:「慈悲為母,方便為父。」三世諸佛由是慈悲與方便,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現代菩薩的性格,除上述以外,佛光會員四句偈:「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這都是菩薩應當具足的性格。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第一課 菩薩道的起點
第3頁:第二課 菩薩道的實踐 第4頁:第三課 菩薩道的次第
第5頁:第四課 觀世音菩薩的化世因緣 第6頁:第五課 智者文殊菩薩
第7頁:第六課 普賢菩薩的大願 第8頁:第七課 地藏菩薩的事跡
第9頁:第八課 彌勒歡喜佛 第10頁:第九課 藝術家馬鳴菩薩
第11頁:第十課 八宗共祖龍樹菩薩 第12頁:第十一課 破邪的提婆尊者
第13頁:第十二課 唯識家無著大師 第14頁:第十三課 千部論師世親菩薩
第15頁:第十四課 勝鬘夫人的十大受 第16頁:第十五課 《維摩經》與維摩
第17頁:第十六課 童男與童女 第18頁:第十七課 現代菩薩的性格
第19頁:第十八課 現代菩薩的風姿 第20頁:第十九課 菩薩道的經論介紹
第21頁:第二十課 總論菩薩道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