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人生故事

人生故事

第五章 解脫之路(51篇)

[日期:2012-04-2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土宗編輯部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生與死之間有多遠?

面對疾病和死亡,我們一向仰靠的金錢、權力等等都變得毫無力量,而欲望也變得小得可憐,「能讓我沒有痛苦地活著就知足了……」

然而,即便是這樣小小的心願,我們也不知向誰祈求。

輪迴路險,生死事大,何不早作準備?

壹、世事如幻

一六九、黃粱夢

唐玄宗開元年間(七一三—七四一),有位青年盧生,在邯鄲旅店中遇到一位老道士呂翁,兩人一見如故,談得十分投機。談著談著,盧生看到自己一副窮酸相,嘆了口氣說:「唉!像我這樣一個男子漢大丈夫,沒想到竟會落到這個地步!」

呂翁問:「你現在不是不錯嘛,何必嘆氣?不過,我倒很想知道你究竟有什麼想法?」

盧生聽了,沒精打采地說:「大丈夫活在世上,應該幹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出將入相,建立功名,享盡榮華富貴。可是,我一個窮書生,至今一事無成。」

盧生說罷,不由打起哈欠,看到店主正在蒸黃粱飯,便說:「我睏了,很想睡一會兒,飯蒸熟了再叫我起來吃。」

老道士拿出一個瓷枕來,對盧生說:「枕我這個枕頭,定叫你心滿意足。」

盧生枕著枕頭,立即睡著了,做起夢來。

夢中,他娶望族崔氏女為妻,中了進士,飛黃騰達,被任命為河西節度使,率兵打退了吐蕃的侵擾,開拓了大片疆土,回朝後做了十年宰相。後被奸臣誣陷,逮捕入獄。他哭著對妻子說:「我多年來追求功名利祿,真是何苦!我希望自己能穿著粗布襖,騎著小青馬,無拘無束地在邯鄲道上自由來往,可惜這種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說罷,拔刀自殺,但沒有成功。後來皇上免了他的死罪,把他流放到邊遠地區。過了幾年,皇上發現這是一樁冤案,重新起用他,他又風光起來。他和妻子生了五個兒子,他們全都當了官,同有錢有勢的人家聯姻。他兒孫滿堂,享盡榮華富貴,一直活到八十歲。

就在這時,盧生伸伸懶腰醒來,發現自己還睡在旅店裡,呂翁仍坐在旁邊,而店主的黃粱飯還沒蒸熟呢。(《枕中記》)

世事如幻,往事如煙,回想此生,何異一場大夢?

一七○、莊周夢蝶

戰國時,莊子大白天做了一個夢:自己變成一隻色彩斑斕的大蝴蝶,翩翩飛舞,一會兒停在黃色的花上,一會兒停在白色的花上,一會兒停在紫色的花上,多麼輕鬆!他拍拍翅膀,果然是隻蝴蝶,多麼愉快啊!此時此刻,根本不知道自己就是莊周,完全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

忽然間,莊周一覺醒來,睜開眼睛,不僅大吃一驚:咦,我怎麼是莊周呢?剛才還是一隻蝴蝶!

他搖了搖頭,認真地思索著這樣一個問題:就我個人來講,不知道是莊周做夢化為蝴蝶,還是蝴蝶做夢化為莊周?

不管怎樣變化,萬物的一生始終都處在夢境之中。

長梧子對瞿鵲說:「做夢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在做夢,在夢中還占卜吉凶。醒來以後,才發現是在做夢。」覺悟的人知道人生是一場大夢,愚人卻自以為是大覺悟。(《莊子.齊物論》)

人生如夢,何不早日尋找真實的歸宿?

一七一、水泡作花鬘

過去,有位公主甚得國王喜愛,猶如掌上明珠。一日,天上下起了大雨,雨水積到地面,水上濺起水泡。公主見了水泡,非常喜歡,對國王說:「我想用水泡作花鬘,戴在頭上。」

國王說:「水泡怎麼能戴在頭上呢?」

公主執意要水泡。國王疼愛女兒,只得招來工匠,對他們說:「你們都是能工巧匠,無事不辦,快用這水泡給公主作花鬘。如果做不好,小心殺頭。」

正當工匠們無計可施時,一位老叟挺身而出,對公主說:「我能做水泡花鬘。不過我分別不出水泡的好壞,請公主親自選定。」

公主開始選水泡,可是水泡觸手即破,撈了大半天,一個也得不到。

公主終於厭倦了,對國王說:「水泡虛偽,不可久停。我還是戴我的紫金鬘吧。」 (《出曜經》)

水上泡有形有質,很能迷惑人的眼睛,可是剛生出來就破滅了。世間快樂何嘗不是如此?

一七二、水中金影

過去有個愚癡的人,走到池塘邊,看見水中有一條金鏈,就下水去撈。可是撈來撈去,怎麼也撈不到,於是就上岸休息。

過了一會兒,池水澄清了,他又看見那條金鏈,就再次跳下水去,然而仍是一無所獲。他回到岸邊,對著池水呆望。

父親來找他,並問他為什麼呆坐在那裡。他回答說:「我看見水中有一條金鏈,可是兩次下水都撈不到,累得疲憊不堪。」

父親聽他這麼說,仔細向水中察看了一番,明白那是金鏈的影子,而金鏈一定在樹上。於是就對兒子說:「你到樹上找金鏈吧。」

兒子聽了父親的話,爬到樹上,果然得到了金鏈。

凡夫迷失在虛幻不實的世法中,把妄見當作真實,捨本趨末,隨波逐流,終無所獲。(《百喻經》)

一七三、眾猴救月

山中有一座閒靜的樹林,林中棲息著一群獼猴。一天夜裡,獼猴們來到井邊,朝井底觀看,發現水面上清晰的月影,急忙向猴王稟報:「大王!月亮落到井裡啦!應當趕快把它撈出來,安回原處。」

於是,獼猴們手拉手從樹上掛下來,像繩索一樣伸到井裡,樹枝都壓彎了。

終於搆到水面了!可是剛一打撈,水面便攪起波紋,月影立刻就不見了。

不幸的事情發生了:樹枝不堪重負,攔腰折斷。獼猴們全都掉到井裡。(《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法苑珠林》)

一七四、牧羊人

有個富有的牧羊人養了很多羊,卻因吝嗇而出名,所以沒有要好的朋友。

一個騙子存心與牧羊人交往,成了他的好朋友。

一天,騙子對牧羊人說:「你我關係這麼密切,簡直不分彼此了。我知道一戶人家,有一位漂亮的女兒,我去為你求親,你娶她為妻怎麼樣?」牧羊人聽了十分歡喜,給了他許多羊和禮物。

不久,騙子回來對牧羊人說:「你妻子今天生了個兒子!」

牧羊人還沒見過妻子,就生了兒子,心裡十分高興,又給騙子很多禮物。

後來,騙子很哀傷地對牧羊人說:「今天,你兒子生病死了。」

牧羊人聽了這話,放聲痛哭。

多年以後想起這事兒,牧羊人還在那裡長吁短嘆。(《百喻經》)

騙子編造的虛幻故事讓牧羊人空歡喜又空悲傷一場。

世間凡夫就像這位愚癡的牧羊人一樣,心隨著虛幻的外境而轉。

一七五、擠牛奶的姑娘

一個擠奶的姑娘頭頂著一桶牛奶走回農莊。

她忽然想入非非:這桶牛奶賣得的錢,至少可以買回三百個雞蛋。除去意外損失,這些雞蛋可以孵得二百五十隻小雞。到雞價漲得最高時,便可以拿這些小雞到市場上去賣。那麼這樣到年底,我便可分得很多賞錢,用這些錢足夠買一條漂亮的新裙子。耶誕節晚宴上,我穿上漂亮迷人的新裙子,年輕的小伙子們都會向我求婚,而我卻搖頭拒絕他們。

想到這裡,她真的搖起頭來,頭頂的牛奶掉到地上。

她的美妙幻想也隨之消失了。(《伊索寓言》)

一七六、樂隊的報酬

樂隊為國王奏樂,國王許諾給他們一千兩銀子。

演出結束後,樂手們向國王要錢,國王卻不給他們,並說:「你們剛才奏樂,只是取悅我的耳朵,我答應給你們錢,也是取悅一下你們的耳朵。」

世間因果也是如此,人間和天界雖然能享受到有限的快樂,但這種快樂終究是虛假不實的。世事變幻無常,一切不能久住,就好像音樂只不過使人聽了暫時快樂一下罷了。(《百喻經》)

一七七、那都是假的

從前有個八旗子弟,因為愛好戲曲而成為戲班裡的藝人。

不久,他有了承襲家族世爵的機會。但藝人是不能承襲爵位的,所以就有人勸他說:「唱戲的職業很低賤,而爵位的名聲很榮耀,放棄低賤的,獲取榮耀的,本來就是人之常情。」

他卻說:「我因為自己是唱戲的而感到榮幸,並不覺得卑微下賤。我可以扮作帝王,還可以扮作將軍,掀簾出場則引導眾人觀看,人間的榮耀真是最高的了,還有什麼可追求的呢?」

那人說:「那都是假的。」

他笑著說:「你以為爵位就是真的嗎?或許還沒來得及享用,第二天就被罷免了。」(《菜根譚典故》)

貳、發起道心

一七八、人身難得

佛在獼猴池邊重閣講堂對比丘們說:「譬如大地,悉成大海。有一隻壽命極長的盲龜,一百年才從海底游上來一次;海面上浮著一塊中間有孔的木頭,漂流海浪,隨風東西。請問,盲龜從海底探出頭的時候,能不能正好鑽入木孔?」

阿難回答:「不能,世尊。盲龜如果到了海的東邊,浮木可能漂到海的西邊,如此東南西北周匝圍繞,怎麼可能碰上呢?」

佛告阿難:「盲龜和浮木雖然極難相遇,但還有相遇的一天;愚癡凡夫輪迴六道,想暫得人身,比這難多了。」(《雜阿含經》)

一七九、三位天使

有一位惡人,命終墮入地獄。

地獄之王問他:「你是三位天使召來的吧?」

惡人回答:「我從未見過天使。」

地獄之王說:「難道你沒見過頭白齒落、雞皮鶴髮的老人嗎?你為何不早思量:『我將來也會變成這個樣子』?還有第二天使——困頓呻吟、面目憔悴的病人,你為何沒想到自己也會生病?還有第三天使——身體僵直、形如枯木的死人,你為何不自思忖:『我不久也難免會這樣』?」

罪人回答:「我是見過,但那時驕縱放逸,不自覺知,沒好好想過這個問題。」

獄王乃言:「如今當令你明白:你放縱作惡,應自受惡報,此非父母、兄弟、祖先、天公之過,而是你自己放逸,不自檢束的結果。」

罪人無話可說,只好隨獄卒去受苦刑。(《起世經》)

老、病、死對我們來說是最痛苦的事,即使學佛也避免不了。但痛苦之中又有其積極的一面,那就是叫我們警惕無常,因此釋迦牟尼佛將其譽為「天使」。

一八○、四種馬

馬有四種。

最上等的良馬,見到鞭影就開始奔跑,不用驅策。

次一等的馬,輕輕挨一鞭子就能前行。

再次一等的馬,抽得輕牠不走,重重給牠一鞭牠才走。

最下等的駑馬,用鞭子是不管用了,必待用錐子紮破皮膚,受到極端的痛苦才開始走。

人也是這樣。

有智慧的人容易醒覺,百里之內聽到別人的死訊,即刻驚駭:「有人死了!我也是人,終不免死,還不快快尋找解脫之路?」這是見鞭影就開始跑的那種良馬。

其次,有的人見親戚死了就開始覺悟。

再次,見隔壁鄰居死了才開始覺悟。

最次的人,等自己老了,或身患重病,在痛苦和死亡的逼迫之下才覺醒。這就好比那種受了切膚之痛才開始行走的駑馬。

倘若年老了、得病了還不覺悟,豈不是連駑馬都不如?(《安士全書‧西歸直指》摘錄顏丙《勸修行文》)

一八一、燕雀處堂

燕子和麻雀在堂屋上做窩,自以為很安穩。

一天,灶上的煙囪冒出火焰,堂屋失火燒起來了。牠們像往常一樣快活,不知大禍臨頭。 (《孔叢子.論勢》)

一八二、蝨處褲中,以為吉宅

有一群蝨子,寄居在人的褲子裡,冷了藏身在線縫、棉絮裡,餓了出來吸人的血,自認為這是個吉宅。

牠們行動不離褲縫,更不敢離開這條褲子,還自以為中規合矩。

牠們一生一世不知道有更廣闊的天地,更不知道外界和這條褲子的關聯。

有一天,發生了火災,整個城市燒毀了。蝨子們因為深藏在褲中,不知道火災的徵兆,結果沒能逃掉死亡的命運。(《晉書.阮籍傳》)

一八三、在樹上睡覺的人

有一個人爬到樹上看熱鬧,結果熱鬧沒看完就打起瞌睡來,身體一晃,他就醒了,醒來繼續看,不久又打起瞌睡,好幾次眼看就要掉下來了,非常危險。

有人看見他,就嘲笑說:「那個人真傻,爬到那麼高的樹上已經很危險了,還在打瞌睡!你看,又在晃了!」

一起看熱鬧的人聽了這話,不約而同地把視線移到樹上。「咦!真有這樣的人啊!難道不怕掉下來嗎?」

這時,有個出家人經過這裡,乘機開示大眾說:「各位!人生短暫,死亡離我們有多遠,誰也不知道。可是我們忘了這件大事,整天忙著看熱鬧,這樣不是和樹上那個人一樣愚癡嗎?」

人命在呼吸間,不管老少,無常的風無時無刻不在吹襲,但世人忘記了生死大事,被名利所吸引,眼看就要墮落,卻不自知。(《佛教故事大全》)

一八四、金絲雀

金絲雀被人捉住,掛在窗邊的籠裡,一到夜裡就開始唱歌。

蝙蝠問牠:「為什麼你白天默默無聲,在夜間卻放聲歌唱?」

金絲雀回答:「這樣是有道理的,因為我是在白天唱歌時被捉住的,從此變得謹慎了。」

蝙蝠說:「你現在才懂得謹慎有什麼用?如果在被捉住之前就懂得,那該多好啊!」

不幸的事發生之後,後悔是徒然的。(《伊索寓言》)

一八五、準備人生

有兩個賣乳酪的人,把乳酪裝在瓶子裡,正準備上街叫賣,天上忽然下起了大雨,他們只好待在家裡。

其中一個人心想:路上下雨泥濘,等會兒雨停了,如果把乳酪全部頂出去賣,萬一跌倒,豈不損失太大?我應該把乳酪放在鍋裡煮,提煉出奶酥,再裝到瓶子裡賣,這樣就算不幸滑倒,也損失不大。

於是,他就照計畫準備著。

而另一個人比較愚蠢,什麼也不做,只是待在家裡等著雨停。

雨終於停了。他們二人各自頂著十幾瓶乳酪向集市走去。

雖然他們非常小心,但還是滑倒了。

有所準備那個人因為還剩下奶酥,因此並不憂傷;而毫無準備那個人乳酪全部流了出來,坐在地上痛哭流涕。

佛說:「人在健康的時候,應該為死後做打算,為來世種善因。如果只顧眼前,就同那個愚人一樣,虛度人生,一失俱失。」

瓶,代表我們的身體;酪,代表我們的財產;酥,代表我們所做的福業。瓶破酪失而酥留。人生正是如此,身體一死,財產全失,尚留福業可作來生資本。 (《佛教故事大全》)

一八六、死前日記

死於癌症的弗瑞達.妮洛醫師勇敢地寫下她死前的日記:

我必須感謝癌症,讓我有一些從未有過的經驗。瞭解生命必死之後,讓我變得謙卑,使我認識到自己驚人的心理力量,也重新發現自己,因為我必須在人生的跑道上停下來,重新衡量,然後再前進。(《西藏生死書》)

一八七、只能再活幾個月

一九七六年,有位中年美國婦女在紐約拜見敦珠仁波切。她對佛教並不熱衷,卻聽說有一位大師到了紐約。那時候,她病得很嚴重,絕望之餘,什麼事情都想嘗試,甚至來看一位西藏上師!當時我擔任她的翻譯。

她走入房間,坐在敦珠仁波切的面前。因為自己的情況,加上見到仁波切,她感動得掉下眼淚,脫口而出:「我的醫師說我只能再活幾個月,您能幫助我嗎?我快要死了。」

出乎她的意料,敦珠仁波切溫和而慈悲地咯咯笑了起來,然後安靜地說:「妳看,我們大家都正在死啊!死只是遲早的問題,有些人死得比別人早一些罷了。」他以這幾句話,幫助她瞭解凡是人都會死,也瞭解並不是只有她會死,緩解了她的焦慮。

然後,他談到了死亡的過程和對於死亡的接受,也談到死亡裡存有解脫的希望。最後,他教她治療的修行法門,她就虔誠奉持不渝。

她不僅接受了死亡,而且因為全心全力投入修行,因而獲得痊癒。

我聽過許多類似的例子,有些人被診斷到了絕症的末期,只剩下幾個月可活。當他們靜心潛修,真正面對自己和死亡的事實時,竟然治癒了。

這告訴我們什麼?接受死亡可以改變我們的人生態度,並發現生死之間的基本關係,如此一來,就很可能產生戲劇化的治療作用。(《西藏生死書》)

一八八、祈求無量壽

有位在家居士請法師到家裡誦經消災,祈求延壽。

法師問道:「你請我誦經,希望得到多少壽命呢?」

居士說:「我已近花甲,要能再活二十年,就心滿意足了。」

法師笑道:「這要求太低了。二十年眨眼就會消逝,你應該祈求更長的生命。」

居士喜不自勝:「什麼?還可再延長?那就四十年吧,圖個百年大壽,人間稀有。」

法師不住地搖頭說:「四十年也罷,一百年也罷,不過是白駒過隙,轉眼即逝,你應該祈求更長的生命。」

居士瞪大眼睛說:「師父,你是不是在開玩笑?按照你的意思,我該祈求幾千年、幾萬年的壽命,對嗎?」

法師還是搖搖頭說:「不,你應祈求無量壽!」 (《日日禪》)

一八九、施者才應該感謝

誠拙禪師主持圓覺寺期間,法席日盛,需要更大的場所用以講學,只是資金的籌措一直不足。

江戶一位富商知道這個情況後,決定捐獻黃金五百兩。

他將這筆鉅款送到誠拙禪師手裡。誠拙禪師淡然說道:「好吧!我接受。」

富商見到誠拙禪師這樣平常的態度,不滿起來,因為三兩黃金就足夠一個人舒舒服服地過一年的生活,而他捐了五百兩,卻連一個「謝」字都沒得到。於是,他向誠拙禪師暗示道:「那只袋裡裝的可是五百兩金子啊!」

「數目你已對我說過了。」禪師仍舊淡淡地回道。

「縱然我是個富商,五百兩也是一大筆錢啊!」富商心有不甘地說。

「哦!」禪師看著富商,微笑道:「你是否因此要我向你致謝?」

「你不應該感謝嗎?」富商說。

「我為什麼要感謝?」禪師正色說道,「施者才應該感謝。」(《一味禪》)

一九○、善願

經過市鎮,願家家豐衣足食;經過鄉村,願年年風調雨順。

看見人家父子,願他們慈孝;看見人家兄弟,願他們友愛。

遇到窮人,願他早得貴人相助;聽到疾苦,願他早日恢復健康。

看見別人有得,就如自己有得;看見別人有失,就如自己有失。

自己得到飲食,願天下的饑餓者都能夠吃飽;自己得到衣裳,願天下的寒冷者都得到溫暖。

這還只是世間善願罷了,不過是人天福報,不能拔去一切生死之根。因此,有智慧的人不可不發出世弘願(即菩提心、成佛之願)。經上說:修行不發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種,縱然時時刻刻發著世間善願,經過無量時劫,不如暫時發一次菩提心。(《安士全書》)

一九一、唐伯虎驀然覺悟

明朝「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少年時就很有才氣,能詩會畫,譽滿江南,弘治十一年(一四九八年)參加鄉試,考取了第一名,人稱唐解元。

他家中雖然沒有積蓄,卻常常賓客滿座。

唐伯虎後來被人誣陷入獄,飽經磨難,從此驀然覺悟,決定遠離塵世間的榮辱是非,歸依佛教。(《菜根譚典故》)

參、護持佛教

一九二、鳩摩羅什

鳩摩羅什臨終時發誓說:「我所翻譯的佛經字字誠實。如果有一句虛言,我的舌頭就會壞爛。」

火化的時候萬人目擊,舌頭果然不壞,就像紅色蓮花一樣。

三藏真言有如此大的威力。(《安士全書》)

一九三、關帝護法

關公在世,精忠貫日月,浩氣塞天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死後成為玉泉山山神。

隋文帝時,智者大師到玉泉山,定中見關帝顯現。關帝化山地為平址,以供大師建寺弘法,並向智者大師求受五戒,成為正式佛弟子。

從此,關帝成為佛教護法神。(《增廣印光法師文鈔.普勸戒殺吃素挽回劫運說》)

一九四、沈道虔世代奉佛

沈道虔,南朝武康(浙江吳興)人,從小就有仁恕心腸,郡縣州府徵召十二次,都不就任,隱逸石山精舍,親自耕種,雖困苦窮乏,不改志節。

有人偷他菜園裡的蔬菜,他不但不責怪,反而躲避起來,等待偷菜者離去後才出來。

又有人偷拔他屋後的竹筍,他便讓人買大筍送去。盜筍者甚是慚愧,不敢收取,請人送回,從此不再偷竊。

沈道虔生活困苦時,曾經拾取穀穗維生,同伴常因穀穗發生爭吵,沈道虔勸諫不止,便將自己拾得的穀穗全部分送給他們,爭吵者皆感慚愧。

此後,鄉里人每當作了虧心事,便說:「不要讓沈居士知道。」

沈道虔冬天沒有棉衣禦寒,戴禺就為他做了件新衣,並送他一萬貫錢,他全部轉送貧困子弟。

鄉里少年相率跟他受學,個個都有成就。

沈道虔家中世代信奉佛教,他獻出父親舊有屋宅,建造佛寺,每年四月八日佛誕節率領全家人虔誠禮佛,真誠懇切,全家往往感動泣下。(《隱逸傳》)

一九五、文彥博結十萬人求生淨土大會

宋朝文彥博,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出入將相五十餘年,官至太師,封潞國公,平生篤信佛法,晚年向道益力,專念阿彌陀佛,晨夕行坐未嘗少懈。與淨嚴法師於京師結十萬人求生淨土大會,一時士大夫多從其化。

有頌之者曰:「知君膽氣大如天,願結西方十萬緣,不為自身求活計,大家齊上渡頭船。」

壽至九十二,念佛而逝。(《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廬山青蓮寺結社念佛宣言書》)

一九六、張商英寫《護法論》

宋朝丞相張商英初不知佛法,一次到寺院遊覽,見佛經莊嚴殊勝,氣憤地說:「胡人之書如此莊嚴,吾聖人之書尚不能及!」夜間執筆呻吟,卻沒寫出一個字。

夫人向氏(頗信佛)問他為了什麼事呻吟。他說:「我想寫一篇〈無佛論〉。」

夫人說:「既然沒有佛,那拿什麼論呢?況且,你讀過佛經嗎?」

他回答:「我怎麼肯讀他們的經!」

夫人說:「既沒有讀他們的經,那根據什麼義理立論呢?」

他只得作罷。

後來,在同僚家裡發現一部《維摩詰經》,偶然一翻,感覺詞理超妙,就請回家研讀,還沒讀到一半,大生悔悟,發願終身弘揚佛法。

他所寫的《護法論》被收入大藏經。(《印光法師文鈔續編.重修九華山志序》)

一九七、韓歐闢佛

(一)

世人未讀佛經,不知佛法濟世度生之深謀遠慮,見韓、歐、程、朱等闢佛,便以崇正闢邪為己任,而人云亦云,肆口誣衊。不知韓、歐絕未看過佛經。韓之《原道》之「寂滅」二字是佛法中話,其餘皆《老子》、《莊子》中話。後由大癲禪師啟迪,遂不謗佛。

歐則唯韓是宗,其闢佛之根據,以「王政衰而仁義之道無人提倡,故佛得乘間而入」。若使知前所述佛隨順機宜、濟世度生之道,當不至以佛為中國患而欲逐之也。歐以是倡,學者以歐為宗師,悉以闢佛是則效。

明教大師欲救此弊,作《輔教編》上仁宗皇帝。仁宗示韓魏公,韓持以示歐,歐驚曰:「不意僧中有此人也!黎明當以見之。」次日,韓陪明教往見,暢談終日,自茲不復闢佛。

門下士受明教之教,多皆極力學佛矣。(《印光法師文鈔續編.福州佛學圖書緣起》)

(二)

歐陽修用儒家的理論攻擊佛教,得到很多人的回應。明教禪師於是著書立說,加以反駁。當歐陽修看到明教禪師的書時,立刻被他的觀點折服,說道:「不意僧中有此龍象!」

拜見了明教禪師之後,歐陽修更加肅然起敬,並大有醒悟,完全改變了觀點,從此信仰佛教,自稱六一居士。(《禪的故事》)

一九八、三武一宗法難

(一)北魏太武帝滅佛

北魏太武帝最初崇信佛法,後在司徒崔浩和道士寇謙之的影響下轉奉道教。崔浩迎合北魏太武帝以軒轅黃帝後裔自居的心理,宣揚寇謙之的教義。在寇謙之的說服下,太武帝竟自稱太平真君,把年號也改為太平真君。

太平真君五年(四四四年)開始獨尊道教。七年(四四六年),崔浩上疏以佛寺內藏有兵器、婦女(實為某富戶寄宿的家眷)為由,下令誅殺長安僧尼,廢除佛教,焚毀經像。由於太子故意延遲宣佈詔令,遠近僧尼得以逃匿,經像多被秘藏。

寇謙之並不贊成崔浩慫恿太武帝滅佛,並警告崔浩必將因此受戮。後崔浩果於太平真君十一年(四五○年)因事觸怒太武帝,被處極刑,親友百餘人被誅。後二年,武帝駕崩,其孫文成帝即位,重興佛教。

(二)北周武帝滅佛

北周武帝即位之初,也信奉佛教,因僧尼日增,影響國庫收入,對佛教漸生反感。受還俗沙門衛元嵩、道士張賓的影響,擬議排佛,於建德六年(五七七年)召集僧人赴殿,稱:「父母恩重,沙門不敬,悖逆之甚,國法不容,應退還家。」隨即下令廢除佛教,寺院財產充公,尤其是三百萬僧眾勒令還俗後,多數充軍,可看出武帝禁佛的真正用意。後來,武帝攻打北齊,在北齊境內也推行滅佛,一時北方寺像毀廢殆盡,僧徒流離顛沛。「北地佛教,一時絕其聲跡」。但這次毀佛並未奏效。次年,武帝全身糜爛而死,宣帝即位,復興佛教。

(三)唐武宗滅佛——會昌法難

因前朝大力提倡佛教,佛教進入全盛時期,寺院四萬餘所,僧尼三十餘萬,田產數千萬畝;在朝廷參政的僧人有三十多人,且地位很高,這引起唐武宗的注意;又因歷經內戰,徭役日重,人民多逃避於寺院,寺院經濟擴張,與政府經濟矛盾日益尖銳。唐武宗本好道教,在信奉道教的宰臣李德裕和道士趙歸真的鼓動下滅佛興道。會昌二年(八四二年),勒令銷毀道場經像。會昌五年(八四五年),下令拆毀佛寺,沒收寺產,僧尼還俗。次年,趙歸真被誅,德裕竄死,武宗服道士金丹,「疽發背死」。宣宗即位,恢復佛教。這次滅佛事件是打擊最沉重的一次,經過這次打擊,寺院經濟受到摧毀,許多佛典消散,佛教元氣大傷,盛極一時的天臺宗、華嚴宗由此衰微。

(四)後周世宗沙汰佛教

五代時期,周世宗考慮到佛教影響國家賦稅、兵役,於顯德二年(九五五年)詔令沙汰佛教。規定未經朝廷批准的寺院一律廢除,嚴禁私度,出家須經嚴格考試,銅像沒收鑄錢。這次法難不是從根本上毀滅佛教,而是帶有整頓性質的。

肆、正信正見

一九九、矮子看戲

農村的「草台戲」都在露天搭台,台不很高,人們都擠在一起看。

有個矮子也去看戲,前面的人擋住了視線,一點兒也看不見,只聽得周圍的人大聲喝彩,他也大聲叫好。其實他一點兒也沒看見,只是隨聲附和而已。(《朱子語類》)

佛法的偉大,要用自己的心感受。

二○○、八哥學舌

八哥出產在南方,人們拿網把牠捕來加以訓練,教牠說話,日久天長,牠就會模仿人說話了,可是只能學說幾句——牠整天唱的就這幾句。

蟬在院子裡叫,八哥聽見了,便嘲笑牠。蟬對八哥說:「你會模仿人說話,這很好。可是你所說的那些話,其實等於沒說,哪裡能像我這樣叫出自己的意思呢?」(《叔苴子》)

二○一、啞巴和鸚鵡

慧林禪師問慈受禪師:「當一個人感覺到而說不出,他像什麼?」

慈受禪師回答:「啞子吃蜜。」

慧林禪師又問:「當一個人並沒有感覺到,卻談得有聲有色,他像什麼?」

慈受禪師回答:「鸚鵡叫人。」(《禪說》)

如果佛法沒有活躍在心中,只是在嘴上信口而說,那就流於口頭禪了。

二○二、盲人打燈籠

一天晚上,一位盲人從朋友家辭別。朋友送給他一只燈籠,讓他照路回家。

他說:「我不需要燈籠,無論明暗,對我都是一樣的。」

「這我知道」朋友說,「但你如果不帶著燈籠,別人也許會撞到你。」

盲人就打著燈籠走了。但走了不多遠,卻被一個人撞個正著。

「難道你看不見這只燈籠?」盲人責問撞倒他的人。

「老兄,你的燈籠早已熄滅了。」那人說道。(《說禪》)

抱持著別人的觀念而想照亮別人,就像盲人掌燈,燈早就不亮了,而自己卻不知道。

伍、遠離邪見

二○三、神魚

從前,某地有棵老樹,樹幹上有個大洞,每逢下雨天,洞裡就會積滿水。

一天,有人發現洞裡的水中有一條魚,覺得很奇怪,心想:這條魚恐怕是天神放下來的神魚吧?

他把這事兒告訴另一個人,那人走近樹洞一看,說:「我想是神魚。」

又有人聞訊而來,說:「這一定是神魚!」

這消息很快就傳遍全鄉。於是,很多人前來燒香求拜,居然還挺靈!因此,向神魚上供的人越來越多。不久,人們建了一座神魚廟,香火特別旺盛。

第二年,一個賣魚的經過神魚廟,看到很多人在廟裡燒香,就上前詢問。人們回答:「天神把神魚放到樹洞裡,有求必應!」

賣魚人哈哈大笑,說:「哪裡是什麼天神?去年我從這裡經過,把賣剩的一條魚放進樹洞,你們卻把牠當做神魚!」(金明法師《道德教育》)

希求玄妙,異想天開,正是迷信氾濫的原因。

二○四、好奇

聰明人往往都好奇,好奇就容易受迷惑。因為好奇之名一旦傳出去,江湖術士就會爭著進獻方術,說什麼駕神托仙,讓人聽起來又歡喜又驚愕。於是就深陷其中,堅信不疑。然而,修到滿頭白髮,仍是一無所成,直至臨終也沒有一點兒靈驗,這才悵然悔恨,但是已經太晚了!儘管如此,這還是強過那些至死不悔的人。

只要今天能徹底反悔,將來就不至於再受迷惑了。(《竹窗二筆》)

二○五、邪教

(一)

提婆達多雖然是佛的堂弟,但忌妒心極強,處處跟佛做對。他向阿闍世王子顯示神通,騙取了王子的信任和供養,並自名為新佛,繼續利用神通顯異惑眾。

當時,人們都崇尚苦行,不管哪個教派的苦行者,都普遍受到供養。為了迎合大眾心理,提婆達多提出比佛門戒律更為苛刻的「五法」:

一、著糞掃衣(穿別人丟棄的破舊衣服)。

二、依法行乞。

三、日中一食。

四、不食葷腥。

五、林中露宿。

提婆達多的「五法」很快得到人們的青睞,很多年輕人成為他的弟子。(白毫光、趙怡平、林明珂《釋迦牟尼佛傳》)

邪教不會向世人展示其邪偽,它看起來更真、更善、更精進,不明真相的人很容易被蒙蔽。

(二)

古印度有位信奉梵天的人,用邪術蠱惑人心,自稱能知過去未來,很多人都上了當。

為了籠絡更多的徒眾,他把人們召集起來,抱著自己的兒子痛哭流涕,哀號著說:「我這可愛的孩子,七天之內就會死去,有什麼辦法救他呢?」

人們有的安慰他,有的嘲笑他,都在好奇地等待著。

第七天,他親手殺死了健康的兒子,以向眾人證實自己的預言。

徒弟們更佩服他了。 (《佛教故事大全》)

(三)

隋朝的宋子賢曾用幻術迷惑眾人,在他居住的樓上放光,並把自己變為佛的形象,自稱是彌勒菩薩出世,前來拯救世人;又在廳堂上懸掛了一面鏡子,只要有來拜訪的客人,就在鏡子裡幻化出客人來生將變作蛇獸的形狀,再教客人參拜之後,才能現出人形。

宋子賢因此聚集了數千人,並開始犯上作亂。官兵來逮捕他的時候,看到他的居所四周都是火坑,無人敢往前衝。軍官說:「此地向來沒有火坑,這只是妖法騙人而已!」士兵們向前走去,果然沒有火坑,於是把宋子賢捉了起來,淩遲處死。 (《集福消災之道》)

(四)

明朝成化十八年(一四八二年),山東省萊州府即墨縣人羅清編寫《羅祖五部經》,雜引佛經,假正助邪,創立民間秘密教會,世稱羅道,又稱無為教、羅祖教、羅道教。很多人見他談佛、談正信、談苦修、談無為、談破邪顯正,紛紛追隨他。

後因其教徒公開造反,遂於萬曆四十六年(一六一八年)被明朝政府全面查禁。 (《正訛集》)

(五)

宋代王則借「彌勒降生」之說舉行起義。元末韓山童曾言:「天下大亂,彌勒佛降生。」揭竿而起,當時的紅巾軍信奉彌勒,焚香以聚,又稱香軍。

明朝律法規定:凡有妄傳彌勒降生者,處以極刑。清朝的律法也遵循了這一規定。

一位山民偷了國王寶庫裡的衣物。國王派人四處搜捕,將他抓獲。山民狡辯說:「這衣服是祖父留給我的。」國王命他將衣服穿上。山民當然不知道怎麼穿,應該戴在手上的,他套在腳上,應該紮在腰上的,他卻圍在頭上。國王說:「如果是你祖父留給你的,你應當熟悉這些衣服的穿法,為何上下顛倒?可知定是你偷來的!」

國王好比佛,寶庫好比佛法,山民好比邪教。他們竊取佛法,當作自己的教義,但又不能瞭解佛法的真諦,知見顛倒。就像那位山民,得到國王的寶衣,卻不知道怎麼穿。(《百喻經》)

二○六、偷竊錦繡

從前有個小偷,潛入富人家中行竊,竊得許多精美的錦繡。回到家裡,他就用這些錦繡包裹自己那些破毛衣。

世間愚人也是如此,口口聲聲「我很信佛」,也修行很多善法,但世間名利難以割捨,無法真正接受佛法的價值觀,只是把佛法當作世俗生活的裝飾物、附屬品而已。(《百喻經》)

二○七、曲突徙薪

有一戶人家煙囪是直的,旁邊堆著柴草。

有人向主人建議說:「更為曲突,遠徙其薪(把煙囪改成曲形,把柴草移到別處),不然會發生火災。」主人沒有採納他的意見。

不久,這家果然失火了,鄰居們齊心協力把火撲滅。

主人大擺宴席,感謝鄰居,請救火時被燒傷的人坐上席,卻沒邀請先前向他提出忠告的人。

有人提醒說:「你先前如果聽他的忠告,現在就不用破費了,更不會失火。你論功酬謝,不感謝他,卻請這些燒得焦頭爛額的人為上客嗎?」主人恍然大悟,趕緊把那人請來。(《漢書.霍光傳》)

世人沉迷於世間的恩怨得失,對大覺佛陀的忠告卻置若罔聞。

二○八、太陽的樣子

一個盲人從來沒見過太陽,他就問別人。

有人告訴他:「太陽的形狀像個銅盤。」盲人找來銅盤,敲了敲,聽到它的聲音。

一天,他聽到鐘聲,便以為是太陽。

另有個人告訴他:「太陽的光像蠟燭。」他摸摸蠟燭,記住了它的形狀。

後來,他摸到短笛,就以為是太陽。

太陽和鐘、短笛相差得也太遠了,可是盲人卻不知道它們的差別,因為他從來沒見過太陽,只是向人家詢問得來的。(《經進東坡文集事略》)

二○九、名字

(一)

有個人名叫惡者,信佛出家,聽同修們「惡者!惡者!」地叫他,感覺非常彆扭,就想請師父為他改個吉祥的名字。師父說:「名字不過是個符號,只靠改名字什麼利益也得不到。」

惡者是如此厭惡他的名字,就再三懇求師父為他更名得福。不久,幾乎所有的人都在議論此事。

佛陀聞知此事,告訴諸比丘:「惡者並不是今生才這樣,他前生也是個認為福運可以因名而得的人。」接著,佛陀就為大家講了下面這個故事:

從前,有個著名導師,為五百弟子講解吠陀。弟子中有個叫惡者的少年,強烈要求師父為他換個好聽的名字。導師說:「你到城裡走走,找個合乎自己心意的名字,回來就用這個新名吧。」

惡者歡歡喜喜地上路了,還未入城,就遇到送殯的隊伍。他向人們打聽死者的名字,人們告訴他:死者的名字叫有命。

「名字叫有命的人也會死嗎?」他問。

「不論叫有命或是無命,人都不免一死啊。你像是個不懂事理的人。」那人說。

他來到城裡,發現一個人正在自家門口責打婢女,於是上前詢問:「為什麼要打這女人?她叫什麼名字?」

「她借錢不還,名叫守寶。」主人回答。

「名字既然叫守寶,為什麼連所借的錢都不償還呢?」惡者問。

「不論名叫守寶或無寶,她總是個窮人。名字不過是符號罷了。你像是個不懂事理的人。」主人說。

出了城,惡者走在大路上,遇到一個迷路的人,問道:「你叫什麼名字?」

迷路的人說:「我叫善旅。」

「善旅也會迷路嗎?」惡者問。

「我迷不迷路跟名字有什麼關係?你像是個不懂事理的人。」迷路的人說。

惡者完全放棄了對名字的偏見,回到住處,把旅途的見聞告訴大家,從此不再討厭自己的名字了。(《佛教故事大全》)

(二)

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王舍城有位須達長者,經常幫助孤苦的窮人,大家都稱他「給孤獨長者」。

他有個兒時的朋友,名叫不幸,由於不善經營,生計難以維持。長者收容了他,讓他幫助管理家務,每月發放薪水。

人們一聽到「不幸」這個名字,都認為不吉利,不願和他接近,甚至有人勸長者辭掉他。長者說:「名字不過是名字而已,不能根據名字判斷人的價值,更不能根據名字判斷吉凶。我怎麼會因為名字的原因拋棄兒時的好友呢?」

一天,長者要出遠門,便將家事託付不幸管理。

盜賊們得知長者外出,打算到他家搶劫。晚上,他們手持兵刃,趁著夜色潛伏在四周。不幸克盡職守,一夜未睡,察覺盜賊即將闖入,叫醒家人,吹螺擊鼓,大聲叫喊,讓周圍的人都聽得見。盜賊們聽到這突如其來的嘈雜聲,驚慌失措,扔下兵刃各自逃命。

第二天,大家看到四處遺棄的兵刃,都嚇得不住發抖。大家對不幸既佩服又感激,若不是他,後果不堪設想。

遠行歸來的長者對家人說:「如果當初聽你們的話,現在家裡就一物不剩了。名字只是符號,不代表任何意義。」(《佛教故事大全》)

世人不知種植善因,卻相信巫卜,想通過更改名字趨吉避凶,縱然能得一時效驗,惡業與怨懟卻有增無減。

二一○、不吉利的衣服

佛陀在竹林精舍說法的時候,有個外道教徒心懷邪見,雖然富有,但不知行善,生活奢侈,箱子裡的很多衣服從來也沒穿過。

一天,他發現有件衣服被老鼠咬破了,非常沮喪,因為外道認為被老鼠咬破的衣服非常不吉利,凡是觸到它的人都會災難臨頭。

他讓兒子用樹枝挑著破衣服送到墳場。他的兒子在墳場遇到佛陀,就向佛陀說明情況。佛說:「好,那麼就請丟掉它吧。」

外道的兒子丟掉了衣服。佛陀卻把它拾了起來,說:「現在這件衣服成了我們可用的東西。」雖然外道的兒子一再阻止,但佛陀還是把它帶回精舍。

外道聽說佛陀把不吉利的衣服拿回精舍,非常驚慌,說:「假若佛陀遭受什麼不測,不是要怪罪我們嗎?」於是就拿了很多衣服供養佛陀,說:「佛陀,那件破衣服會招致災禍。現在我拿來很多衣服,請丟掉那件破衣服吧。」

「善男子!」佛陀溫和地說,「被人遺棄的東西正適合我們出家人,能用的東西儘量愛惜,這是惜福。吉凶我們並不介意。」

父子倆甚感慚愧,從此歸依佛陀,做了虔誠的佛弟子。(《佛教故事大全》)

二一一、占卜者

占卜者坐在市場裡收錢算卦,忽然有人趕來告訴他:他家的門被撬,家裡的所有東西都被偷走了。

占卜者大吃一驚,氣得跳了起來,唉聲嘆氣地趕回家中察看。

一位旁觀者便說:「喂,朋友,你不是宣稱你能預知別人的禍福嗎?怎麼連自己的事情都沒預測到呢?」(《伊索寓言》)

二一二、南轅北轍

我在太行山一帶遇到一位朋友,正駕著車朝北行駛,他告訴我說:「我要到楚國去。」

我問他:「你到楚國,為什麼向北行駛呢?」

他回答:「我的馬好,牠跑得快。」

我說:「你的馬雖好,可這並不是去楚國的路呀!」

他說:「我的旅費多。」

我再次提醒他:「旅費雖多,但這畢竟不是去楚國的路啊!」

他又振振有詞地說:「我的車夫善於駕車,技術可高超啦!」

我看他執意這樣做,只好隨他去了。其實,這些條件越好,只會離楚國越遠。(《戰國策.魏策四》)

學佛若不是為了了生死,苦心極力也是枉然。

二一三、倒茶

一天,有位大學教授來向南隱禪師問禪,南隱禪師以茶相待。教授言辭雖然謙恭,神態卻有些倨傲。

南隱禪師將茶水倒入來賓的杯中,直到杯滿了,還是繼續倒。

教授眼看著茶水不停地溢出杯外,說道:「師父,茶水已經漫出來了,不要再倒了。」

南隱禪師這才放下茶壺,對教授說:「你就像這只茶杯一樣,裡面裝滿了自己的想法。你不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對你說禪?」

心中有了自己的成見,就聽不進別人的真言。(《禪說》)

二一四、女王敲門

一次,英國女王維多利亞與丈夫吵了架。丈夫獨自回到臥室,閉門不出。女王回臥室時,只好敲門。

丈夫在裡邊問:「誰?」

維多利亞傲然回答:「女王。」

門沒有打開。女王只好再次敲門。

裡邊又問:「誰?」

「維多利亞。」女王回答。

還是沒有動靜。女王只好再次敲門。

裡邊再問:「誰?」

女王柔聲回答:「你的妻子。」

這一次,門開了。 (《善導》)

進入佛門,更不可執著自己的世俗身份。

二一五、空中樓閣

過去有一位富有的愚人,看到別人家新蓋的三層樓房寬敞明亮,非常羡慕,心想:我的錢不比他少,為什麼不蓋棟新樓呢?

他招來木匠,問道:「那家的新樓是你蓋的嗎?」

木匠回答:「是我蓋的。」

愚人說:「現在給我蓋棟那樣的新樓吧。」

木匠就開始打地基。愚人見了,滿腹狐疑地問:「你在做什麼?」

木匠回答:「蓋三層樓。」

「我不想要下面的兩層,只給我蓋最上面一層就行了。」

木匠說:「哪有這等事?沒有下面兩層,怎麼蓋第三層呢?」

愚人固執地說:「我就是不要下面兩層。」(《百喻經》、《佛教聖典》)

人們希望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但又不勤於聽聞、躬身實行,不種善因,妄求善果,就像那位不打地基而妄求第三層樓的愚人一樣。

二一六、截杆入城

魯國有個人拿著長杆進城,豎著拿進不了城門,橫著拿也進不了城門,想不出好辦法。

有位老者走近對他說:「我並不是聖人,但見多識廣——你為什麼不把長杆鋸為兩段呢?」

那人便聽從了老者的意見,把長杆鋸為兩段進了城。(《笑林》)

求道若不遇善知識,前途渺茫。

二一七、惡知識.善知識

佛陀和阿難經過集市,在一個賣魚的商店門口停下來。佛陀對阿難說:「阿難,你到魚店裡去,摸摸蓋在魚上的茅草。」

阿難依照佛陀的話去做了。

「阿難,聞一下你的手是什麼氣味。」

「佛陀!腥臭難聞。」阿難回答。

佛說:「阿難,若人親近惡知識,結交惡友,因為被惡所染,他就會惡名遠播。」

佛陀又帶阿難來到一間香店,對阿難說:「阿難,你去乞化一個香囊來。」

阿難依教而行。

佛陀又問:「阿難,你把香囊放下,聞一下你的手是什麼氣味。」

「佛陀,我的手香氣微妙。」阿難回答。

「阿難,若人親近善知識,就會被善所染,他就會賢名遠播。阿難!你要多親近舍利弗、目犍連。」佛說。 (《佛教故事大全》)

二一八、蛤蜊觀音

唐文宗喜歡吃蛤蜊。有一次,他在打開一隻蛤蜊的硬殼時,發現牠的紋路酷似觀音菩薩的形象,莊嚴玄妙。文宗大喜,認為是天降祥瑞,於是供以美錦寶盒,珍藏在興喜寺中,讓大眾瞻禮。

有位大臣說:「這是超凡入聖之事,非大德不能知。聖上可派人到太一山,請藥山惟政禪師來參究一下。」

不久,惟政禪師來瞻仰了觀音瑞相,對文宗說:「《法華經》上說,應以菩薩身得度者,即顯菩薩身而為說法。現在蛤蜊顯出菩薩形儀,就是來為皇上說法,開啟陛下的信心。」

文宗懷疑地問:「菩薩現身,但並未說法呀?」

惟政禪師反問道:「陛下認為蛤蜊中顯出觀音聖像,能否啟發陛下的信心呢?」

文宗說:「這種靈異之事,是我親眼目睹,當然相信了。」

惟政禪師說:「陛下既然已經相信,那麼菩薩已經為陛下說完法了。」(《日日禪》)

二一九、佛無靈

《護生畫集》作者豐子愷先生的「緣緣堂」被敵寇焚毀了,他的姑母說「佛無靈」,一位同鄉即作詩曰:「見語緣緣堂亦毀,眾生浩劫佛無靈。」豐子愷為此專門寫了一篇文章——〈佛無靈〉,他說:

信佛為求人生幸福,我絕不反對。但是,只求自己一人一家的幸福而不顧及他人,我瞧他不起。得了些小便宜就津津樂道,引為佛佑;受了些小損失就怨天尤人,嘆「佛無靈」,真是「阿彌陀佛,罪過罪過」。他們平日都吃素、放生、念佛、誦經,但他們吃一天素,希望得到比吃十天魚肉更大的報酬;他們放一條蛇,希望活一百歲;他們念佛誦經,希望個個字變成金錢。這些人從佛堂裡走出來,說的都是果報:某人常年吃素,鄰家都燒光了,他家毫無損失;某人念《金剛經》,強盜洗劫時獨不搶他;某人無子,信佛後一索得男;某人痔瘡發,念了「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痔瘡立刻斷根……此外沒有一句真正關於佛法的話。這完全是同佛做買賣,靠佛圖利,吃佛飯。這真是:「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惠,難矣哉!」(《安士全書白話解》)

※主要參考資料:

《百喻經》
《雜阿含經》
《論語》 [春秋] 孔子
《左傳》 [春秋] 左丘明
《國語》 [春秋] 左丘明
《莊子》 [戰國] 莊周
《孟子》 [戰國] 孟軻
《列子》 [戰國] 列禦寇
《韓非子》 [戰國] 韓非
《尹文子》 [戰國] 尹文
《史記》 [西漢] 司馬遷
《戰國策》 [西漢] 劉向
《列女傳》 [西漢] 劉向
《漢書》 [東漢] 班固
《五柳先生傳》 [東晉] 陶淵明
《西京雜記》 [東晉] 葛洪
《世說新語》 [南朝宋] 劉義慶
《後漢書》 [南朝宋] 范曄
《陶淵明傳》 [南朝梁] 蕭統
《晉書》 [唐] 房玄齡
《隋書》 [唐] 魏徵 等
《南史》 [唐] 李延壽
《梁書》 [唐] 姚思廉
《哀溺文序》 [唐] 柳宗元
《商芸小說》 [唐] 無名氏
《枕中記》 [唐] 沈既濟
《新唐書》 [宋] 歐陽修、宋祁
《資治通鑒》 [宋] 司馬光
《景德傳燈錄》 [宋] 道元
《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宋] 蘇軾
《清異錄》 [宋] 陶榖
《宋史》 [元] 脫脫 等
《竹窗隨筆》等 [明] 蓮池大師
《見聞錄》 [明] 藕益大師
《安士全書》 [清] 周安士
《明史》 [清] 張廷玉 等
《印光法師文鈔》 [民國] 印光大師
《佛教故事大全》 [現代] 星雲法師
《禪的故事》 [現代] 惟真
《一味禪》 [現代] 林新居 等
《西藏生死書》 [現代] 索甲仁波切
《集福消災之道》 [現代] 了凡法學會
《日日禪》 [現代] 林明珂
《夢中的餅乾屋》 [現代] 琦君
《伊索寓言》 [古希臘] 伊索
《佛教聖典》 [日] 木津無庵
《屋頂間的哲學家》 [法] 梭維斯特
《消失的動物》 [法] 戴維斯·西蒙
《人類群星閃耀時》 [奧地利]斯蒂芬.茨威格

【書籍目錄】
第1頁:前言 第2頁:第一章 世間百態(35篇)
第3頁:第二章 從善如流(66篇) 第4頁:第三章 因果報應(26篇)
第5頁:第四章 覺悟人生(41篇) 第6頁:第五章 解脫之路(51篇)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