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人生故事

人生故事

第二章 從善如流(66篇)

[日期:2012-04-2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土宗編輯部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壹、忠孝

三六、不欺暗室

一天夜裡,衛靈公忽然聽到一陣車馬行駛的聲音,到了宮門口卻無聲無息了。過了一會兒,車馬聲又響了起來,漸漸消失了。

衛靈公感到奇怪,就問他的夫人:「你知道這是什麼人?」

夫人笑了,很自信地回答說:「這不會是別人,只能是您的大夫蘧伯玉。」

「妳怎麼知道是他呢?」衛靈公很奇怪,「莫非妳會占卜?」

夫人說:「按照朝中的禮節,臣子路過王宮門前都要下車致敬。忠臣和孝子既不會在大庭廣眾之下表現給人看,也不會在沒人的地方疏忽自己的行為。蘧伯玉是衛國最有賢德的人,剛才一定是他經過宮門,停下來表示敬意。雖然在夜裡,無人看到,他仍舊那麼遵守禮儀,不是他還能有誰呢?」

衛靈公派人去調查此事,夜裡行車的人果然是蘧伯玉。但他想與夫人開個玩笑,故意對她說:「哈哈,夫人猜錯了,那人不是蘧伯玉!」

夫人恭敬地說:「祝賀大王!」

「祝賀我什麼呢?」衛靈公莫名其妙。

「原來我只知道衛國有一個大賢人蘧伯玉,現在看來還有一位同他一樣的賢大夫。賢人越多,國家越興旺,所以我才祝賀大王呀!」(《列女傳》)

三七、魯義姑

周 周朝的時候,齊國攻打魯國。魯國有一位婦人,在兵荒馬亂之中疲於奔命,就拋棄了懷中的嬰兒,抱起手中牽著的另一個孩子,逃往深山。

齊軍看到她的行為,感到很奇怪,就問她說:「妳把懷中所抱的孩子丟掉,他是妳的什麼人?」

婦人回答:「他是我的兒子。」

齊軍又問:「那麼妳現在所抱的孩子又是誰呢?」

「他是我哥哥的兒子。」

齊軍追問道:「妳為什麼抱著哥哥的兒子卻丟下自己的兒子?」

婦人回答:「兒子對母親來說是屬於私愛,但侄子對姑姑來說則屬於公義。我如果違背公義而偏向私愛,我哥哥就絕後了,我不願意那樣做。」

齊軍聽了婦人的解釋,嘆道:「魯國的婦人居然持節行義,更何況魯國的國君呢?」兩國因此免除了一場戰爭。

魯國國君聽說這件事,賞賜了這位婦人,並稱她為魯義姑。(《列女傳.魯義姑姊》)

三八、張士選中狀元

張士選是五代時候的人,從小父母就過世了,長輩中只有叔父一人,叔父有七個兒子。

張士選十七歲的時候,叔父對他說:「你現在已經長大成人了,我們將家產一分為二,你一份兒,我一份兒,你覺得怎麼樣?」

張士選說:「叔叔家有七個兒子,因此應當分成八份。」叔父堅持不肯這樣分,張士選也堅持不肯那樣分。

同年,張士選進京趕考。一位相士指著張士選說:「今年高中狀元的,一定是這位少年。」考生們聽到這話都大笑不已。相士說:「作文章的事情我不懂,但這位少年臉上充滿積了大陰德的氣象,所以我敢斷定他必中狀元。」

張士選果然中了狀元。(《集福消災之道》)

三九、北風乍起時

電視預告寒流南下,我一整晚都沒睡好。第二天一早就匆匆給在武漢念書的兒子打電話,直到九點,那端才響起兒子的聲音:「爸,什麼事?」

我連忙問:「昨晚的天氣預報看了沒有?寒流快到武漢了,厚衣服準備好了嗎?要不然叫你媽給你寄……」

兒子漫不經心地說:「不要緊的,還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說。」我的喋喋不休使兒子不耐煩了,「知道了知道了。」擱了電話。

我剛準備再撥過去,鈴聲突然響起,是住在哈爾濱的老母親,聲音顫顫巍巍的——「天氣預報說,北京今天要變天,你加衣服了沒有?」

我還沒來得及答話,結結實實地打了個大噴嚏——氣溫確實驟降了。老母親急了,「已經感冒了不是?怎麼這麼不聽話?從不注意加衣服……」於是開始絮絮叨叨。我趕緊截住:「媽,妳那邊天氣怎麼樣?」

老人回答:「雪還在下呢!」

我不由自主地愣住了。我深深牽掛的,是北風尚未抵達的武漢,卻忘了寒流起處的故鄉、我年過七旬的老娘!

為什麼竟是這樣?我不由地為自己悲哀。(葉傾城)

貳、仁慈寬容

四○、丙吉車夫醉酒

漢宣帝時,丙吉擔任丞相。

他的車夫人品很好,但平時喜歡喝酒,經常喝得醉醺醺的,不過從未耽誤駕車,丙吉也不去管他。

有一次,丙吉外出,命這位車夫駕車。不料,這次他喝得實在太多了,車子剛走出不遠,他就嘔吐起來,把車上的坐蓆也弄髒了。車夫見自己闖了禍,嚇得面如土色。但丙吉卻沒有責怪他,說:「你今天喝得太多了,把車趕回去吧!」

相府主管知道這件事後,訓斥了車夫一頓,想把他辭掉。丙吉卻說:「他如果因喝醉酒被辭,這件事要是傳出去,哪裡還會收容他呢?依我看,他無非是弄髒了坐蓆,算不上什麼大罪,還是寬恕他,相信他會改正的。」

車夫很感激丙吉,痛下決心,將酒戒掉了。

有一天,車夫出門,恰好看見驛站的騎兵拿著邊疆緊急公文疾駛而過,猜想邊疆一定出現了緊急情況,於是就跟著來到驛站打聽消息,得知匈奴軍隊已逼近雲中郡。他立刻返回相府報告丙吉。

丙吉知道漢宣帝馬上會召自己進宮商議,便查閱了雲中郡的官員任職和防務情況,制定了對策。

果然,不多一會兒,漢宣帝召見朝中大臣進宮商議救援之事,丙吉因為事先已有準備,胸有成竹,提出合理可行的救助辦法;而其他大臣則倉促進宮,一點也拿不出主意。

退朝後,其他大臣對丙吉都十分欽佩,丙吉卻感慨地說:「不瞞諸位,今天是我的車夫事先打聽到消息並告訴了我,所以我有所準備。當初他醉酒弄髒了我的坐蓆,我寬容了他,他才會有今天的舉動。所以,每個人都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應當儘量容忍別人的過失,讓他有改正的機會。」(《漢書.丙吉傳》)

四一、趙煚感化竊賊

隋文帝的時候,大將軍趙煚出任冀州刺史。

一次,有人偷了他家田裡的蒿子,被當場抓獲,送到趙煚那裡。

趙煚說:「這是我宣揚教化不夠的緣故,他有什麼罪過呢?」好言安慰之後就打發他回家了,還命人裝了一車蒿子送給竊賊。

竊賊感到十分慚愧,再也不行竊了。(《隋書.趙煚傳》)

四二、陸象先怒斥庸人自擾

唐朝有個人叫陸象先,擔任過蒲州刺史和河東按察使。他發現手下官員的過錯,只是當面批評一下,誠心希望他們自己改正。有一次,一個官員犯了錯誤,他的隨從在旁邊慫恿說:「像這樣的人,應該打四十大板!」

陸象先皺著眉頭嚴厲地說:「人心是相通的,我誠懇地告誡他,他應該知錯就改。如果要打人的話,應該先打你們這樣的人。天下本來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都是你們這樣見識短淺、庸庸碌碌的人自己在製造麻煩。」(《新唐書.陸象先傳》)

四三、羅可寬宏大量

羅可,宋朝學者,性情寬宏大度,官職被罷免後絕意仕途。鄉人都以師禮對待他。

一次,有人到他家菜園中偷菜,被他發覺。他躡手躡腳地潛伏在草叢間,直到偷菜的人走後他才出來。

又有一次,有人偷殺了他家的雞。他提了一壺酒,到偷雞的人家中。偷雞的人深感慚愧。羅可拉著他的手說:「有幸與你同鄉,卻不能烹雞備酒招待你,我實在感到慚愧。」於是,與偷雞人同飲,盡醉而歸。而且從不將此事告訴他人。

從此,再也沒人來偷他家的東西了。 (《菜根譚典故》)

四四、潘夔不計前嫌

明朝人潘夔,烏程人,精通醫術,發心救人。

有一年瘟疫流行,左鄰右舍得病的人十有八九都是潘夔治好的。

鄰居趙某曾向官府告潘夔的狀,這時也病得很厲害。他對兒子說:「能救活我的人就是潘夔了。我雖然得罪了他,但他心地仁慈,一定不會見死不救的。」兒子就請來潘夔,救了他一命。

後來,潘夔的三個兒子都在朝為官,潘夔也得到了封號。(《懿行錄》)

四五、讓他三尺又何妨

張英,清代大學士,禮部尚書。他的家人在故鄉桐城修建宅第,與鄰居方家因地界發生爭執,告到官府。

張英獲悉此事後,立即寫了一首詩寄回家中。詩云:「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收到詩後,立即主動讓出三尺。方家一見,頓覺慚愧,馬上也讓地三尺。這樣,兩家之間便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走道。(《桐城縣誌》)

四六、我不教他,誰來教他?

盤圭禪師是一位廣受尊崇的禪宗大師,每逢他主持禪七之時,分散在各地的學生都會趕去參加。

有一次,在這樣的靜修會中,一名學生行竊,當場被捉。眾人向盤圭報告此事,並要求把行竊的人逐出,但是盤圭並未理會。

不久,那個學生惡習難改,再次偷竊,又被抓住。眾人再度請求盤圭懲治他。但盤圭依舊不予發落,把事按下。這使得其他學生頗為不服,他們聯合上了一紙陳情書,表示:這回若不將竊賊開除,他們就集體離開。

盤圭讀了陳情書,把學生們全部招來,對他們說:「你們都是明智的人,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不對,只要你們高興,到什麼地方去學都可以;但這位兄弟連是非都還分不清楚,如果我不教他,誰來教他?我要把他留在這裡,即使你們全部離開。」

熱淚從那位偷竊者眼中湧出,洗滌了他的心靈,從此,偷竊的衝動煙消雲散。(《一味禪》)

楚國南方麗水流域富含砂金,人們紛紛前去偷採。

朝廷明令禁止採金。捉住採金的人就在集市上施以肢解的重刑。受刑的人很多,以至於屍體把麗水都堵塞了。

但人們偷採金礦的行為還是不能停止。(《韓非子.內儲說上.七術》)

嚴酷的法律不一定能改變一個人,而愛卻能讓他徹底改變。

參、正直誠實

四七、晏子遺風

晏子死後,弦章接替了相國的職位。

一次,齊景公宴請諸大夫,席間射箭為樂。景公射箭脫靶,可還是得到了大夫們的喝彩。景公嘆道:「晏子死後,我再也聽不到批評的聲音了。」

事後,景公將五十車魚賞給弦章,魚車把道路都堵塞了。弦章對送魚的人說:「往昔晏子不結私黨,對君王的過失盡力勸諫。而今諸大夫為了討好君主,專說好話謀取私利。我如果接受了這些魚,就跟諸大夫一樣,違背了晏子所遵循的道義。」他堅決退回了景公賞賜的魚。

人們稱讚弦章有晏子遺風。(《晏子春秋》卷八)

四八、太史四兄弟

西元前五四八年,齊莊公因事惹惱了權臣崔杼,崔杼就設計將齊莊公騙到家裡,亂刀砍死。

齊國太史在史冊上據實記載了這件事:「崔杼弒其君。」崔杼見了大怒,殺了太史。太史的大弟弟接任了太史的職務後,依然按照事實紀錄:「崔杼弒其君。」崔杼又殺了太史的大弟弟。太史的二弟弟接任太史後,仍然不畏強暴,照實紀錄。崔杼又把他殺了。接著,太史的小弟弟又接任了太史職務,所有的人都為他捏了一把汗。然而,新太史到任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史冊上記下:「崔杼弒其君。」

崔杼終於害怕了,只得放過了新太史。(《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四九、魏征

唐朝名臣魏徵有膽量、有謀略,無論大事小事,只要唐太宗做得不恰當,他一定會毫不留情地勸諫。

文德皇后過世,唐太宗思念不已,就在御花園建了一座樓,以便眺望皇后的陵墓。

一天,唐太宗請魏徵一同登樓,也叫魏徵眺望陵墓。

魏徵看了半天,說:「陛下,我年紀大了,眼睛花了,看不到啊!」

唐太宗就指給他看。

魏徵說:「我以為陛下若是能夠望祖宗的獻陵和望皇后的昭陵一樣,那麼我就能看到了。」

唐太宗聽了之後感動得流淚,並把這座樓拆掉了。(《集福消災之道》)

五十、誠信

孟信,後魏廣川索盧(山東長山)人,家境貧寒,棄文從軍,官至趙平太守,清正廉潔,卸任後兩袖清風,居家貧困,三餐難繼,只有一頭老病牛。他的侄子為了買些柴米,就將老牛賣了。買賣剛成交,孟信從外面回來,對買者說:「這頭牛有病,稍微勞動便會發作,對你沒有用處。」說罷轉身責打侄子,訓斥他不該欺瞞。買者站立一邊詫異良久。

周文帝得知此事,非常讚歎,任用他為太子少師。(《孟信傳》)

《後漢書》也記載了類似事蹟:漢朝人朱穆,命家人到市場去賣一頭病豬,特別囑付:「這頭豬有病,當以便宜價格賣出。」不料家人賣時不說有病,所得價錢超過預算。朱穆聞知,趕到市場,將半價送還買者,買者不收,朱穆留下錢就走,其德量可與孟信比美。(《北史 .列傳第五十八》)

五一、劉庭式不負初心

劉庭式,齊州人,密州通判,當時蘇軾任密州太守。

劉庭式未中進士時,全家商議娶同鄉的女兒為妻,婚期已定,但還沒送彩禮。

後來劉庭式中了舉人,而那位女子卻因病雙目失明。女方家本不富裕,因此不敢再提婚事。

有人勸劉庭式娶那家的小女兒為妻。

劉庭式說:「我心裡已應允她了,怎麼可以背棄初衷呢?」終於娶了那位失明女子。(《宋史.劉庭式傳》)

肆、胸懷天下

五二、管甯德化一方

三國時期的管寧是個真正的仁義之士。他拒絕公孫度授予的高位和豪宅,而決定到人跡罕至的深山定居。

他定居深山不久,很多人仰慕他,紛紛追隨他來到山中。不久,那個地方居然雞鳴狗叫,人煙稠密,自然形成一座小村落。人們開墾土地,竟也五穀豐登。

管寧向人們講解《詩經》、《尚書》,自己也恪守善道,遵循禮儀,用德行感化鄉鄰。(《資治通鑒》)

五三、范仲淹建學堂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宋朝文學家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這兩句格言至今廣為傳誦。這位范先生做了幾十年的官,生活卻非常節儉,而得到他資助的人卻難以計數。

後來,他在蘇州買了一所「南園」,打算住在那裡。一天,一位風水先生對他說:「此屋風水極佳,後代必出公卿。」

范先生心想: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只有自己一家人享用有什麼用?應該讓大家共同享用,多出一些人才為國家做事才好。於是,他把南園貢獻出來,改建為學堂,讓蘇州許多子弟都在裡面讀書。

後來,蘇州真的是人才輩出。 (金明法師《道德教育》)

范仲淹說過:「我每天晚上就寢的時候,必定會計算一下今天國家給我的俸祿和我今天白天所做的事情是不是相稱。如果相稱的話,我就能安心入睡;如果不相稱的話,就會感到慚愧和羞恥,整個晚上不能安眠。」(《集福消災之道》)

五四、孫叔敖埋蛇

孫叔敖是春秋時期楚國人,他小的時候到野外遊玩,碰見一條雙頭蛇,非常嚇人。孫叔敖曾聽說誰看見雙頭蛇就會死掉。他急忙撿起石頭把蛇打死,並把牠埋了起來。

孫叔敖回到家裡,看見母親就放聲大哭起來。母親問他發生了什麼事。他哭著說:「我活不成了。剛才我看見雙頭蛇了,我要死了,怎麼辦?」

母親連忙問:「那條蛇現在在哪兒呀?」

孫叔敖回答:「我怕別人看見牠,又要死去,就把牠打死埋了。」

母親臉上露出了笑容,給孫叔敖擦了擦眼淚,安慰他說:「你做得對,孩子!你自己在危險的時候還能想著別人,像這樣的好心,會感動天地,你不會死的,孩子!」

孫叔敖當然沒有死,長大以後還做了楚國的令尹(宰相)。(《列女傳.孫叔敖母》)

五五、居里夫人

一九二○年五月的一個早晨,美國記者麥隆內夫人幾經周折,終於在巴黎實驗室裡見到了鐳的發現者。

端莊典雅的居里夫人與異常簡陋的實驗室給這位美國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此時,鐳問世已經十八年了,它當初的身價是每克七十五萬金法郎。美國記者由此推斷:僅憑擁有這項專利,居里夫人早就富甲一方了。

但是,居里夫婦在十八年前提煉出第一克鐳時,就毫無保留地公佈了鐳的提純方法。居里夫人的解釋異常平淡:「沒有人應該因為鐳致富,它是屬於全人類的。」

麥隆內夫人困惑不解地問:「難道這個世界上就沒有您最想要的東西嗎?」

「有,一克鐳,以便繼續我的研究。可是它的價格太昂貴了。」

這出乎意料的回答使麥隆內夫人異常驚訝。鐳的提純技術已使世界各地的商人腰纏萬貫,而鐳的發現者卻如此困頓!

一些人認為,居里夫人固執得讓人難以理解,在專利書上簽個字,所有的困難不是都可以解決了嗎?

居里夫人在後來的自傳中回答了這個問題:「他們所說的並非沒有道理,但我仍相信我們夫婦是對的。人類需要勇於實踐的人,他們能從工作中取得極大的收穫,既不忘記大眾的福利,又能保障自己的利益。但人類也需要夢想者,需要醉心於事業的大公無私。」(迪克.格萊格利)

五、樂善好施

五六、財神

春秋時期越國的陶朱公范蠡經商十九年,「數致千金」(幾次積攢到千金之數),但每次他都把它們「分散與貧,交疏昆弟」,用錢資助那些需要資助的人。

賺錢不是最終目的,能夠利用賺來的錢幫助天下蒼生才更有意義。

民間所供的財神就是陶朱公。(《史記》、《國語》、《漢書》)

五七、蘇東坡

晚年的蘇東坡居住在常州,花了畢生的積蓄買了一棟房子,準備結束自己飄泊的生活。夜裡,他聽見一位老婦淒涼的哭聲,經過詢問,得知這棟房子是她家的祖屋,被敗家的兒子輸出去了。蘇東坡把房子還給老婦,自己卻無錢再買房了,至死都住在孫子家裡。(《讀書時報》楊岷二○○五年三月二日)

雖有財富,但不能布施,也叫做貧窮。(《優婆塞戒經》)

五八、五子登科

竇禹鈞,五代時燕山人,三十多歲還沒有兒子,夢見祖父告訴他說:「你不但無子,而且短命,應當早點兒修福。」他因此開始盡力做好事。

有個僕人偷了他很多錢,就自己寫了賣女契約,繫在幼女背上,說:「永賣此女,以償還所偷的錢。」然後就逃跑了。竇公可憐他,燒了契約,養育這個女孩,養大後還為她擇婿出嫁。

親戚當中有不能辦喪事的,他就出錢幫助辦喪事;有無錢嫁女兒的,他就出錢幫助嫁女兒。一年的收入除了日常開支,全部用來救濟別人。他還在宅南建了一座書院,收集上千卷書,聘請老師,招來四方貧寒子弟,供給豐盛的伙食,在這裡接受教育。自己家裡則節儉樸素,沒有金玉飾品,也沒有華麗衣服。

不久,竇公連生五子,個個聰明英俊。他又夢見祖父對他說:「你幾年來功德浩大,天上已經登記了你的名字,還延長壽命三十歲,五個兒子都會顯貴。你應當再接再厲,不要鬆懈。」

後來,竇公的五個兒子相繼登科,八個孫子也非常顯貴。

竇公享壽八十二歲,無病談笑而逝。(《安士全書》)

「富貴從布施中來」,世人只知道把錢存到銀行裡,而明智的人懂得布施,真心幫助別人——這是放在另一種銀行的存款。

五九、李士謙焚燒借據

李士謙,隋朝人,小的時候父親就過世了,侍奉母親非常孝順。他十二歲的時候就被魏廣平王重用,擔任參軍,家裡也逐漸富裕起來。他就把家中的糧食借給鄉人,如果碰到荒年歉收,他就召集歉糧的農戶,當眾燒掉借據,第二年又拿出種子分給大家耕種。他不但救活了很多人,還出錢幫窮苦的人家埋葬死者。

有人讚揚他廣積陰德,李士謙說:「陰德就像耳鳴一樣,只有自己知道,別人是無法聽到的。你都知道了,那還叫什麼陰德呢?」(《集福消災之道》)

想要常使穀倉充滿,就必須取稻麥的種子勤奮耕種。如果捨不得下種,穀倉遲早會用盡。

我們用孝順心、慈悲心、恭敬心把財物乃至生命供養給父母、貧病的人和佛法僧三寶,這就是種植福田。

六十、佈施的心

從前,有一個女子來到寺院,想要布施供養,卻又家境貧困,身上只有兩文錢,她就布施了這兩文錢。寺院住持親自替她祈福。

後來,這個女子選進王宮,成為王妃,她就帶了幾千兩銀子回來還願。老住持卻只派了他的徒弟代為祈福。

王妃甚為不解,就問老住持:「我以前只布施了兩文錢,師父親自替我祈福,今天我布施幾千兩銀子,師父倒不替我祈福了,這是什麼緣故?」

老住持說:「以前布施雖少,心意真切,非老僧親勞,不足以報德。今日布施雖多,心意卻不如以前懇切,因此找別人代勞就可以了。」(《了凡四訓》)

六一、公共福田

有個生意人賺了很多錢,成了富翁。雖然他那麼富有,但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麼快樂,原來,他正為不知怎樣收藏偌大的家產而發愁呢!他用了很長時間想了很多方法,但都不能讓他感到安全,最後,他只好把財寶藏在腰間。

一天,他路過寺院,發現門前放著一個金屬鑄成的大缽,人們紛紛把錢投入缽中。他不明所以,就向人詢問。人們告訴他:「你不知道嗎?這個叫做『公共福田』,如果能真誠布施,就會捨一得萬,受用無窮。這裡面的錢都用於救濟窮人、流布佛法,讓眾生離苦得樂。這個大缽名叫『堅牢藏』,金錢一入其中,便不會受到任何侵害。金錢放在身邊,是天災、人禍、盜賊、官府和敗家子這五家所共有的。」

生意人頓然醒悟,「我終於找到安全的寄放處了」,當下歡喜布施。(《佛教故事大全》)

曾流行一種說法:存的錢不是自己的,花的錢才是自己的。

現在知道:施捨的錢才是自己的。

享用的東西不再屬於自己,保藏的東西不一定屬於自己,只有施捨的東西才真正屬於自己。因為你的施捨,使受施者擺脫困境,這顆善業種子將生生世世跟隨著你,直到它發芽、開花、結果為止。

六二、洛克菲勒的轉變

洛克菲勒四十三歲創建了標準石油公司,成為石油大王,十年後,緊張的工作和長期失眠破壞了他的健康,「他看起來像個木乃伊」,這是給他寫傳記的約翰.溫克勒透露的。

他患了奇怪的消化病症,頭髮全部掉光,甚至連睫毛也一樣,只剩下淡淡的一撮眉毛,他只得戴上假髮;他雙肩下垂,走路搖擺,挺不起腰,儼然一個垂死的老人。

他每週收入一百萬美元,但醫生只准他吃酸奶和餅乾,只需幾美元就夠了。

他一生為錢而瘋狂,甚至不擇手段。五十三歲那年,因為浪費了一百五十美元的保險費,他失魂落魄地躺倒了。醫生告訴他:「必須在金錢和退休之間作出選擇。」

在這生死關頭,他終於醒悟過來,放棄了掙錢的觀念——金錢沒有帶給他快樂,卻奪去了他寶貴的時間。他跳出了金錢的圈套,終於有時間自我反省了。

他開始了另一種生活,捐錢給一家即將關閉的學校,捐錢給黑人大學基金會,捐助醫學專家史泰爾博士,使他完成自己的研究,更積極成立了國際性的洛克菲勒基金會,致力於消滅世界各地的疾病和文盲。

他完全改變了,變得十分快樂,以至於後來在事業遭受嚴重挫折的時候仍能安然入睡。

他健康地活到九十八歲。(《上海老年報》二○○一年一月十二日)

六三、赫本的紀錄

一位叫史塔勒的醫生經常在半夜接到一些著名主持人和影視明星的電話,要求他給予心理上的幫助。作為心理學家,史塔勒對大多數人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但對有些人他卻一籌莫展,這些人多是些大腕兒,他們看上去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人,內心卻充滿了空虛與絕望。

史塔勒發現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著名影星赫本從沒有看過心理醫生的紀錄,好像在黑暗中發現了一線光明,他決心深入研究一下。

他翻出上個世紀的報紙,找出有關赫本的報導。他發現赫本曾經息影八年,這在好萊塢歷史上是沒有先例的。要知道,作為影星,息影一年就等於洛克菲勒家族在田納西州封存一口油井,其損失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另外,史塔勒還發現赫本曾做過六十七次親善大師,尤其是從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三年間,她幾乎每個月都到碼頭、監獄、黑人社區做義工。有一次,她謝絕貝爾公司每小時五萬美元的慶典活動邀請,而去醫院給一位小男孩做護理服務。

總之,赫本的一大特點就是樂於做無報酬的慈善工作。

史塔勒認為這裡面肯定蘊藏著心理學方面的某種東西。為了能得出一個圓滿的答案,他推而廣之,對其他樂於公益事業的名人進行研究,最後發現,這些人很少有不良紀錄,他們同赫本一樣,幾乎沒看過心理醫生。

後來,他把這一發現應用到他的那批特殊病人身上。好多人在接受忠告後,一掃過去的陰霾,變得樂觀起來。有一段時間,好萊塢甚至掀起了一場爭做聯合國大使的熱潮,明星們爭著去非洲的索馬里,去科索沃難民營。他們在慈善活動中發現:當付出的勞動沒有得到物質回報時,必定可以得到等值的精神愉悅。(劉燕敏)

六四、付出與索取

甲乙兩人死後來到地府,閻王查過他們的功過簿後,對他們說:「你們下世還可以投胎為人,但是你們的人生絕然相反,一個人必須過付出的一生,而另一個人則必須過索取的一生。現在你們慎重選擇吧!」

甲心想:索取、接受,坐享其成,太舒服了!搶先答道:「我要索取的人生!」

乙回答得慢了,別無選擇,只好表示願意過付出的人生。

閻王聽其所願,當下判定二人的前途:「甲過索取、接受的人生,下輩子當乞丐,整天向人索取,接受別人的施捨;乙過付出、給予的人生,下輩子作富翁,布施行善,幫助別人。」(佚名)

六五、最好的消息

阿根廷著名的高爾夫球手羅伯特.德.溫森多有一次贏得一場錦標賽,領到支票後,他微笑著從記者的重圍中走出來,到停車場準備開車回俱樂部。這時候,一個年輕女子向他走來。她向溫森多表示祝賀後又說,她可憐的孩子病得很重,也許會死掉,而她卻不知如何才能支付起昂貴的醫藥費和住院費。

溫森多被她的講述深深打動了。他二話沒說,掏出筆在剛贏得的支票上飛快地簽了名,然後塞給那個女子。

「這是這次比賽的獎金,祝可憐的孩子走運。」他說道。

一個星期後,溫森多正在一家鄉村俱樂部進午餐,一位職業高爾夫球聯合會的官員走過來,問他一周前是不是遇到一位自稱孩子病得很重的年輕女子,「是停車場的孩子們告訴我的。」官員說。

溫森多點了點頭。

「哦,對你來說這是個壞消息。」官員說道,「那個女子是個騙子,她根本就沒有什麼病得很重的孩子。她甚至還沒有結婚哩!溫森多,你讓人給騙了,我的朋友。」

「你是說根本就沒有一個小孩子病得快死了?」

「是這樣的,根本就沒有。」官員答道。

溫森多長吁了一口氣,「這是我一個星期來聽到的最好的消息。」(佚名)

陸、樂天知命

六六、何為樂

無德禪師問三位弟子:「你們說有了什麼才能快樂呢?」

一個說:「有了名譽就有了一切,就能快樂。」

一個說:「有了愛情才有快樂。」

一個說:「有了金錢就能快樂。」

無德禪師說:「那為什麼有的人有了名譽卻很煩惱,有了愛情卻很痛苦,有了金錢卻很憂慮呢?」三位弟子無言以對。禪師接著說:「如果能消除這些胡思亂想的念頭,真正的本心就會出現,才能過上真正快樂的生活。」(《日日禪》)

佛在《遺教經》中說:欲望多的人,痛苦和煩惱也比別人多;欲望少的人,也就沒有多少痛苦和煩惱。如果想要脫離痛苦和煩惱,應當懂得知足。知足的人雖然臥在地上也會安心快樂,不知足的人雖然住在天堂也不會稱心如意。(《集福消災之道》)

六七、國王與鞋匠

釋迦牟尼佛前世曾是一個大國王,名字叫察微。

一天,他微服私訪,來到補鞋老翁的攤兒上,跟老翁聊了起來。

「天下人誰最快樂?」國王問。

老翁回答:「那肯定是國王最快樂。」

「他為什麼快樂?」

「百官擁戴,萬民景仰,一切都隨心所欲,這難道不快樂嗎?」

國王用葡萄酒將老翁灌醉,命人抬至宮中,換上國王的衣服。

次日,老翁酒醒了。侍女按照國王的指示對他說:「大王喝醉了酒,有一大堆國事等著您處理呢!」老翁懵懵懂懂地被擁至寶座,終日坐在座位上與百官商討國事,史官記錄下他的一言一行,這樣過了幾天,疲勞不堪,渾身疼痛,每晚都睡不著覺,人都瘦了。

他自言自語道:「我是補鞋老翁還是真命天子?如果是天子,皮膚怎麼這麼粗糙?如果是老翁,為什麼在王宮裡?」心裡既迷惑又慌亂。

宴會上,老翁又被灌醉,換上舊時的衣服,抬回家中。

醒來之後,老翁打量著自己的陋室,猶如從夢中醒來,只覺得四肢百節就像被棍子打了一樣。

幾天後,國王又來微服私訪。老翁說:「前兩天喝了你的酒,一時糊塗,現在我算明白了。我夢見自己做了國王,跟百官商討國政的時候,心裡惶惶不安,坐在那裡,身上就像挨鞭子一樣疼痛。做夢尚且這樣,何況真做國王?上次我跟你說的肯定不對。」(《六度集經》)

貧苦的人憂慮沒有財產,羡慕富人享受快樂,而不知富人有富人的煩惱;地位低下的人憂慮得不到一官半職,羡慕當官的人享受快樂,而不知當官的人也有當官的煩惱。無論貧賤富貴,只要心中有所不足,就必然會苦惱。天下人都羡慕帝王之樂,哪知帝王的煩惱更多,他們反而羡慕群臣百姓的自由快樂呢!(《竹窗隨筆》)

六八、無憂無慮地釣魚

富人看到窮人在海邊釣魚,走上前去對窮人說:「你為什麼不想辦法多釣點兒魚呢?比如去買條船。」

窮人問富人:「我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富人說:「如果你買了船,就可以去更深的海裡釣魚了,那裡一定有更多的魚。」

「然後呢?」窮人問。

「然後?」富人想都沒想就回答說:「那你就可以把釣到的魚賣掉,去買更大的船,去更深的海裡釣魚,釣到更多的魚!」

「然後呢?」窮人繼續問。

「然後你就可以無憂無慮地在這裡釣魚了啊!」富人說。

「我現在已經在這裡無憂無慮地釣魚了!」窮人回答。(《禪的故事》)

上古時代,人們生活得太平、閒適,真正是無憂無慮。「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堯的時候,一位八九十歲的老者這樣唱道。(《樂府詩集.擊壤歌》)

六九、顏回不做官

相傳孔子一生共收了三千多名學生,其中最受器重的是顏回。

孔子曾對顏回說:「回啊!你住得那麼簡陋,吃得那麼差,為什麼不去做官呢?」

顏回說:「學生有些薄田,雖然收成不多,但吃穿已經夠了;空閒的時候彈彈琴,足以自娛;跟夫子學學道,足以自樂。何必再做官呢?」

聽了顏回的話,孔子感歎地對學生們說:「顏回的品德多麼高尚啊!一籃乾糧、一瓢冷水,住在簡陋的小巷裡,別人不堪其憂,他卻不改其樂,他的品德多麼高尚啊!」(《論語.雍也》、《莊子.讓王》)

多餘的物質不必過分去追求,否則得不償失。知足常樂的人就不會為利祿而勞苦了。

七十、孔若思知足

孔若思,唐朝人,以學行聞名。年輕時,有人把著名書法家褚遂良的幾卷真跡送給他,而他只肯接受一卷。那個人說:「這書法真跡是稀世珍品,價比黃金還貴,你為什麼不全收下?」

孔若思說:「既然價比黃金還貴,我留一卷已經過多了。」於是又把那卷真跡截去一半還給他。

孔若思後被舉薦為官,屢次升遷,當了庫部郎中。他常對人說:「官至郎中我就知足了。」

他將一瓶淨水放在座旁,以示知足之意。 (《菜根譚故事》)

知足是第一富。 (《莊嚴論》)

知足者富。 (老子)

若要足時今已足,以為未足何時足? (辛棄疾)

七一、淡有淡的味道

著名教育家夏丏尊拜訪弘一大師的時候,恰逢大師在吃飯。

夏先生見他只吃一道鹹菜,很不忍心,問道:「只吃鹹菜不是太鹹了嗎?」

弘一大師回答:「鹹有鹹的味道。」

過了一會兒,弘一大師吃完飯,倒了一杯白開水喝。

夏先生又皺著眉頭說:「難道沒有茶葉嗎?大師每天都喝這樣淡淡的開水嗎?」

弘一大師笑道:「開水雖淡,淡也有淡的味道。」(《禪的故事》)

二、福

遇到順境時,應當這樣想:我家富足,一定是前世行布施的結果,今生更應當救人急難;我身無病,一定是前世行慈悲的結果,今世更應當戒殺放生。好像燈火正旺的時候,就應當添加燈油。

遇到逆境時,應當這樣想:我的困苦一定是前世罪業所招,如果安心承受,正好償還宿債。我貧窮,願天下人都富裕;我多病,願天下人都健康;我愚昧,願天下人都有智慧。

別人行善,我在旁邊勸勉、隨喜、讚歎,那麼,別人行善即是為我造福。由此推廣,古往今來的一切善事,沒有不能為我造福的。

別人做惡,我在旁邊阻止、隱諱、勸人引以為鑒,我就有福了。惡事降臨到我頭上,我能忍受,我就有福了。惡事降臨到別人頭上,我勸他忍受,我就有福了。(《安士全書》)

七三、惜福

(一)

悟溪禪師生活在戰亂頻仍的年代,年輕的時候曾與同修一起行腳。

一天,他們來到鄰近比叡山的琵琶湖,正值夏日午後酷熱的時光,眾人早已口乾舌燥、汗流浹背,所以一見到清澈美麗的琵琶湖都迫不及待地用湖水沖洗身子,或者乾脆跳入湖中浸個通體清涼,順便大口大口地飲水,真是痛快!

當大家這樣肆無忌憚地享用湖水的時候,只有悟溪禪師沒有脫下衣服,只是蹲在水邊用毛巾沾水擦汗。同修們覺得很奇怪,便問他為何不下水。

悟溪禪師說:「湖水雖多,我份有限,留予後人,永存潤德。」

陽光映照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悟溪禪師的身影也倒影在水中。「日後這將是一位怎樣的人天師範啊!」同修們想。 (《一味禪》)

(二)

四處雲遊的雪峰、岩頭和欽山三位禪師有一天經過一條小河的時候,看見從上游漂下一片新鮮的菜葉。

欽山說:「這麼新鮮的菜葉漂下來,看來上游不遠處就有人家,我們不妨到那裡去化緣。」

岩頭搖搖頭說:「鮮葉漂走,實在可惜。」

雪峰則說:「這樣不惜福的人不值得教化,我們還是到別的村子吧!」

正在這時,有個人氣喘吁吁地從上游跑來,老遠就喊:「師父,快幫忙看看河裡是否有漂過的菜葉,我洗菜時不小心讓它漂走了,真是太可惜了!」

三位禪師一聽,哈哈大笑,不約而同地說:「我們就到他家去化緣吧!」(《日日禪》)

(三)

宋朝尚書豐稷常對人說:「我小的時候曾經拜見過雪竇禪師,禪師常常勸導大家惜福,並說:『壽命的長短是沒有一定的,一旦福報享盡了,死期也就到了。』我一生都遵守這個訓示,所以不浪費任何東西。」(《集福消災之道》)

七四、安貧樂道

孔子反對苛政和刑殺,提倡道德教化,經常勸人安貧樂道。

孔子說:「吃著粗糧,喝著冷水,彎起胳膊當枕頭,樂趣就在其中了。用不義的手段而得到的富貴,對我來說就像天上的浮雲。」(《論語.述而》)

快樂是一種感覺,生活奢靡的人就不再能感覺到什麼了。正如吃得過飽,就會倒了胃口,而匱乏卻很容易製造出快樂。

 七五、范純仁

宋朝的張惇當宰相的時候,把元佑年間(一○八六—一○九四)的重臣全部放逐到嶺南。范純仁也是其中之一,當時他已經七十歲了,接到朝廷的命令,欣然前往。

兒子們免不了說些埋怨張惇的話。他嚴厲制止,並教誡說:「心中不可以存有一點點的不平啊!」

在前往嶺南的路上,范純仁坐的船翻在江中,而他只是弄濕了衣服而已。這時,他回頭對兒子們說:「難道船翻了也是張惇害的嗎?」(《集福消災之道》)

七六、「就是這樣嗎?」

白隱禪師以潔身自好而聞名,不料,有一天卻被誣陷使附近的一個女孩受孕。女孩的父母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隱禪師理論,因為這個美麗的女兒在父母的逼問下指稱孩子的父親就是他。

白隱禪師默默地聽著那對憤怒的父母交相指責,最後只說了一句話:

「就是這樣嗎?」

孩子生下來之後,當然交給「父親」白隱禪師。此時,禪師名譽掃地,惡名遠播,但他並不介意,只是非常細心地照顧孩子,孩子所需的奶水及一切用品,都由他向鄰居乞求而來。

事隔一年,孩子的媽媽終於受不了良心的譴責,向父母吐露了實情:孩子的親生父親其實是在魚市工作的一名青年。

她的父母立即帶她到白隱禪師那兒,向禪師道歉,請他原諒,並且將孩子領回。白隱禪師並不說話,只是在交回孩子的時候輕聲說道:

「就是這樣嗎?」(《一味禪》)

七七、將軍的懺悔

夢窗國師有一次搭船渡河,船剛剛離岸,有位帶刀拿鞭的將軍跑來,喊道:「等一下,船夫!載我過去!」
全船的人都說:「船已開行,不可回頭。」
船夫也大聲喊道:「請等下一班吧!」
這時,夢窗國師說:「船家,船離岸還不遠,給他個方便,回頭載他吧!」
船夫很尊敬出家師父,便掉轉船頭,回到岸邊,讓那位將軍上船。
將軍上船後,剛好站在夢窗國師旁邊,拿起鞭子順手就抽了國師一下,罵罵咧咧地說:「和尚!快起來!把座位讓給我!」
這一鞭下去,夢窗國師的頭上鮮血直流。國師一言不發,把位子讓給他。
眾人都低聲議論:「師父好心建議回去載他,他竟然還打人!」
將軍得知剛才的情形,卻不能拉下臉面認錯。
船到岸後,夢窗國師走到水邊,默默洗掉臉上的血跡。
將軍覺得實在對不住他,便上前施禮,對國師懺悔道:「師父,對不起!」
「不要緊,出外的人心情總不太好。」國師心平氣和地說。
(《禪的故事》)

七八、差不多先生

有一位「差不多先生」,他常常說:「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時候,他媽叫他去買紅糖,他買了白糖回來。他媽罵他,他卻搖搖頭道:「白糖紅糖不是差不多嗎?」

上學堂的時候,先生問他:「直隸省的西邊是那一省?」他說是陝西。先生說:「錯了。是山西,不是陝西。」他卻說:「陝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嗎?」

後來他在錢鋪裡做夥計,總是把「十」寫成「千」、把「千」寫成「十」。掌櫃生氣了,常常罵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說:「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嗎?」

有一天,他為了一件要緊的事要搭火車到上海去。他從從容容地走到火車站,遲了兩分鐘,火車已開走了。他搖搖頭道:「只好明天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還差不多。可火車司機未免太認真了,八點三十分開同八點三十二分開不是差不多嗎?」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叫家人去請東街的王大夫。家人一時找不到東街的王大夫,就把西街的獸醫汪大夫請來了。差不多先生重病在身,等不得了,心想:好在汪大夫同王大夫也差不多,讓他試試看吧!於是,汪大夫就用獸醫的法子給他治病。不到一點鐘,病情加劇,眼看就要死了,家人伏在床前痛哭。他安慰說:「有什麼好傷心的?活人同死人也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太……認真呢?」

他死後,大家讚賞他樣樣事情都看得破、想得通,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於是叫他做「圓通大師」。(胡適)

差不多就可以了,過於執著就會煩惱。差不多先生雖然糊塗一些,但的確也減少了很多煩惱。

七九、潛艇中的十五個小時

二戰時期,羅勃.摩爾在美國海軍服役。他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

「一九四五年三月,我在中南半島附近二七六英呎的海下學到了人生最重要的一課。當時我們的潛艇發現了一支日本艦隊,我們發射了五枚魚雷,都沒擊中。突然,一艘布雷艦直朝我們開來。我們下潛到一五○英呎,關閉了所有的發電機,以免被發現,同時做好應付深水炸彈的準備。

三分鐘後,天崩地裂。六枚深水炸彈在四周炸開,把我們直壓到二七六英呎深的海底。深水炸彈不停地投下。整整十五個小時,有二十幾枚炸彈就在離我們五○英呎的地方爆炸。

我奉命躺在自己的床上,嚇得幾乎無法呼吸,不停地對自己說:『這下死定了!』潛艇裡的溫度幾乎有攝氏四十度,可我卻怕得全身發冷。

這十五個小時,我感覺有十五萬年。過去的生活一一浮現眼前,我想起了做過的所有壞事和曾經擔心過的無聊小事:沒有錢買房子,沒有錢買車,沒有錢給妻子買衣服,下班回家常常和妻子為一點兒小事爭吵……我還為額頭上的小疤(一次車禍中留下的)而發過愁。所有這些煩惱,此時此刻都顯得那麼荒謬、渺小,而我過去居然對它們很在意!」(《善導》)

柒、淡泊

八十、曾參拒絕賞賜

曾參穿著破衣服耕田。魯國國君派人送給他一座城,說:「請用這座城的收入來改善先生的衣裝吧!」

曾參不肯接受。國君堅持要送給他,但他反復拒絕。使者說:「先生並不是向別人要求,而是別人送給先生的,為什麼不接受啊?」

曾參回答說:「我聽說接受人家東西的人就會對人家敬畏,給人家東西的人就會對人家驕橫。縱使國君主動賞賜給我,也不對我驕橫,難道我不會敬畏嗎?」始終不接受賞賜。

孔子聽到這件事,說:「曾參的話足以保全他的氣節啊!」(《菜根譚典故》)

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五柳先生傳》)

八一、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

東晉田園詩人陶潛(陶淵明),祖上世代為官,父親也當過太守。不幸的是,他八歲死了父親,十二歲又死了母親,從此家道開始敗落。但他受過良好的教育,很想幹出一番大事業。

從二十九歲起,陶淵明才由別人推薦,做過幾任小官。義熙元年(四○五年),他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

這年冬天,郡裡派出一名督郵來督察公務。督郵雖然職位不高,卻有權勢。這次派來的督郵是個粗俗傲慢的人,一到彭澤,就打發縣吏叫陶淵明去旅舍見他。縣吏不敢怠慢,趕緊稟報陶淵明,並叫他整好衣冠去接見。平時就蔑視功名的陶淵明再也無法忍受,嘆道:「焉能為五斗米折腰!」說罷辭職而去。(《晉書.隱逸傳.陶潛》、《陶淵明傳》)

八二、王霸的氣節

東漢隱士王霸年輕時就很清高。他本來是西漢的官員,王莽篡位後,他不願再做官,與妻兒隱居太原鄉下,耕種為生。

王霸早年有個同鄉好友,名叫令狐子伯。後來,令狐子伯做了楚相,他的兒子也做了郡功曹。一天,令狐子伯讓兒子給王霸送去一封書信。他兒子帶著隨從、坐著馬車前往,氣度雍容。

當時,王霸的兒子正在田裡耕種,聽說家裡來了客人,就放下農具,回到家中。見到令狐子伯的兒子穿著華貴,氣度非凡,竟不敢把頭抬起來。王霸見兒子這副模樣,也不禁面有愧色。

客人走後,王霸久臥不起。妻子感到很奇怪,問他怎麼回事。王霸說:「我與令狐子伯平素很好,方才看到他的兒子儀表不凡,舉止適當,而我們的兒子頭髮蓬亂,牙齒不齊,不懂禮儀,見了客人面帶羞色,我不禁為兒子感到懊喪。」

妻子說:「你從年輕的時候就講究名節操守,對榮華富貴不屑一顧,常教導兒子說:『此身常放在閑處,榮辱得失誰能差遣我?此心常安在靜中,是非利害誰能瞞昧我?』如今令狐子伯的顯貴哪比得上你的清高呢?現在怎麼能忘記以往的志向而為兒子感到慚愧呢?」

聽了妻子的話,王霸猛然起身,笑著說:「妳說得對啊!」(《後漢書.列女傳.王霸妻傳》)

八三、活在爛泥裏

莊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出生在宋國蒙地(河南商丘東北),曾作過地方小吏,家境貧困。

莊子繼承了老子的學說,成為道家的代表人物。

楚威王知道他有才德,就派人聘請他去楚國做官。這天,莊子在濮水邊釣魚,兩位楚國大夫找到他,說:「我們大王聽說你是位賢人,特地讓我們帶了重金,聘請你前往楚國擔任相國。」

莊子聽了,連頭都沒回一下,仍手持魚竿,注視著水面,口中說:「我聽說楚國有隻神龜,死了三千年了,楚王還把牠的屍骨供在廟堂之上。你們說說看,這隻神龜究竟願意死了留下骨殼讓人瞻仰呢?還是願意活著在爛泥裡搖尾巴呢?」

來使答道:「當然願意活著在爛泥裡搖尾巴了。」

莊子於是說:「對呀,你們回去吧!我也想無憂無慮地活在爛泥裡呀!」(《莊子.秋水》)

為了世俗的尊貴和權力而喪失自己的本性,就是大迷惑。

八四、籠中的野雞

山林中的野雞求食很辛苦,走十步才找到一條蟲,走百步才找到一口水。但牠仍不希望被關在籠子裡。

因為,在籠子裡雖然不愁吃喝、羽毛光亮,但精神上終不比野外自由。(《莊子.養生主》)

善待生命的人,不會因為追求物欲的享受而付出自由的代價。

八五、祭盤上的豬

祭祀官穿著朝服到豬欄對豬說:「你們何必怕死呢?我用上好的飼料餵你們三個月,然後我十天持戒,三天持齋,最後鄭重地把你們放在神聖的祭盤上,這樣你們還認為不夠光彩嗎?」

過了一會兒,祭祀官又倒過來替豬想想……「到底還是不如吃著糟糠、活在豬欄裡好啊!」

人既然會替豬打算,為何卻偏偏為榮華富貴去做祭盤上的犧牲品呢?(《莊子.達生》)

八六、機械灌溉

孔子的弟子子貢到南方楚國遊歷,返回晉國途中路過漢陰,看到一位老翁抱著一個大瓦罐一趟又一趟澆灌菜園,費力很多,澆得很慢,於是就對老翁說:「如果使用機械灌溉,一天可以澆地一百畦,用力很少而效率很高。」

老翁抬頭看看子貢,問道:「是什麼樣的機械呢?」

子貢回答:「將木頭挖成筒狀,後重前輕,腳踏輪子迴圈轉動,水就會源源不斷地送上來,這種機械叫桔槔。」

老翁變了臉色,說:「我聽師傅講,使用機械的人必定玩弄機巧;玩弄機巧的人必然會有巧詐的心思;心思巧詐就不能保持內心的純潔;內心不純潔就會心神不定;心神不定就容不下正道。我並不是不知道桔槔,而是恥於使用它。」

子貢聽了這番話,非常羞愧,低著頭無言以對。(《莊子.天地》)

八七、爸爸,我不想駕車了

在我上學的前一年,一個冬天的早上,爸爸走進來問我要不要跟他一起去餵牛。這事聽起來好像很好玩,所以我就穿上外衣、戴上手套跟爸爸一起出去工作了。

那是一個怡人的早晨,陽光很燦爛,可是氣溫還是很低,地上覆蓋著一層剛下過的雪。我們把大個兒和布魯斯套上馬具,然後載著滿滿一馬車的稻草到山丘上去。我們找到牛群,並且把稻草解下來給牠們吃,之後我們便準備回家。

這時,爸爸突然有個好主意,「你想不想駕車?」他問。

「當然想!」我很有男子漢氣概地回答他。駕駛一個比自己大的東西,能夠滿足我的征服欲。

我接過韁繩,照父親的樣子把韁繩繞到手上,接著我們便緩慢地駕車回家,我真是高興極了。

可是,馬車緩慢前進的速度讓我覺得很不過癮,既然是我在駕車,便由我決定是否讓牠加速。所以,我便「駕駕」地叫著馬兒,牠們便加快了腳步。

起初牠們只是小跑而已,我覺得這樣的步伐好多了,我們會早一點到家。可是大個兒和布魯斯卻有更好的想法,牠們認為如果跑起來的話,可以更早趕回家。

馬兒將牠們的計畫付諸行動,開始跑了起來。我從來沒見過馬兒跑得這麼快,雖然我的觀察可能有點誇張,不過牠們真的是在跑。馬車劇烈地顛簸著,颼颼地飛馳過草地上的犬鼠洞。我發現情況很危險,便盡力讓這兩匹脫韁的馬慢下來,我用力拉著韁繩,直到手抽筋。我一邊叫,一邊祈求,可是卻都沒有用,大個兒和布魯斯還是一直跑。

我看著爸爸,他還是坐在旁邊看著草原和沿路的風景,我簡直要瘋掉了。我的手被韁繩割傷,眼淚從我的臉龐流下來,幾乎被冬天的冷空氣凍結。我流著鼻涕,而爸爸卻還是氣定神閑地坐在那裡!

最後在極度絕望之下,我終於轉過身去,盡可能用平靜的語氣對爸爸說:「爸爸,我不想駕車了。」

現在我已經是當爺爺的人了,可是我每天還會至少一次想起那個場景。

不管我們是誰,我們的年齡有多大,我們是如何有智慧、有權力,有時我們還是只能轉向自己的父親,對他說:「好了,我再也不想駕車了。」(克里夫.雪麥爾)

除了加快生活的速度之外,生活裡還有更多的事情可以做。 (甘地)

捌、清廉

八八、父子清廉

三國時,胡質任荊州刺史。他的兒子胡威來看他,臨別時,胡質拿出一筐絹來,給兒子作路上的盤纏。

胡威問:「爹爹為官清正,這筐絹從何而來?」

胡質說:「你不必懷疑,這是我俸祿的積餘。」

胡威謝過父親,辭別上路。一路上都是自己餵驢,自己砍柴做飯。

後來胡威當了刺史,也像父親一樣清廉。

一次,晉武帝問胡威:「你的清廉同你父親比起來如何?」

胡威回答:「我父親清廉惟恐人知,我清廉惟恐人不知,我同父親比起來相差很遠啊!」(《晉書.胡威傳》)

八九、母親的憂慮

東晉名將陶侃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父親病後,全家人只靠母親紡線織布維持生活。為了培養他,母親付出了全部的心血。

陶侃十六歲時在潯陽縣謀到一個職位。剛上任不久,就差人給母親送去一罈醃魚。

母親把醃魚封起來,寫信責備陶侃說:「你在外面當監官,雖然低微,卻利用職位上的便利把公家的東西拿回來送給我,這不僅對我毫無益處,反而會增加我的憂慮。」(《世說新語》)

九十、國家的光彩

季文子是魯國的兩朝宰相,但家中妻妾沒有絲綢美服,馬廄中沒有糧食餵馬。公子仲孫規勸他說:「你是魯國的上卿,但你的妻妾不穿絲綢,馬不吃糧食,別人會以為你吝嗇,而且國家也無光彩。」

季文子說:「我也希望妾穿綢、馬食糧,但我看到老百姓吃得粗、穿得差,因此不敢那樣做。我只聽說以德行、榮譽給國家增添光彩,沒聽說能用妻妾和馬匹來為國爭光的。」(《國語.魯語》)

九一、羨余錢

劉大夏是明朝的一位清官。在擔任廣東布政使時,官庫中有一筆羨餘錢(正賦以外的無名稅收),沒有登上庫簿,通常是被當官的取去中飽私囊,歷來沿襲這種做法,認為本當如此。劉大夏清庫時發現了庫藏的這個弊端,庫吏就把過去的做法向劉大夏稟報。劉大夏沈默了好一會兒,突然大聲喊道:「劉大夏!你平日讀書做人,怎麼遇上這麼一件事就沈默這麼久,不是一個大丈夫啊!」於是命庫吏將羨餘錢登記入簿,自己不取一文。(《明史.劉大夏傳》)

玖、棄惡

九二、請射我肚子

深山裡有一位修道的比丘,整天坐在樹下觀照真理,當他覺得肚子餓的時候,才把眼睛睜開,起身外出托缽,以維持生命。

一天,他在路上遇到一個獵人,就走上前去,向他托缽乞化。

可是,生性暴躁的獵人正在因事懊惱,見到比丘走來,心中激起無名怒火,端起弓箭對準了他。

在這千鈞一髮之際,比丘急急喊道:「要射,就請射我肚子。」說完,揭開衣襟,露出肚子,等待著。

獵人不由一怔,放下弓箭,問道:「你為什麼要我射你的肚子?難道你不怕死嗎?」

比丘回答:「我因為這肚子饑餓,擾亂了靜修,竟不避危險,向你乞化,因此要你射這肚子。」

獵人聞言,心想:我不是跟這位比丘一樣嗎?為了充饑,甘冒豺狼虎豹的危險!於是懇請比丘原諒,並祈求開導。

比丘將五戒十善的道理教示獵人。獵人自知罪業深重,從此洗手不幹,跟隨比丘精進修行。(《佛教故事大全》)

九三、酗酒的賭徒

愚堂國師雖然德高望重,但從不自恃為國師,毫無驕奢習氣,雲遊四方,沿門托缽。

某天黃昏,在經過一個小村莊的時候,天上下起了大雨,他全身濕透,腳上的草鞋也破爛不堪。

走近一戶農家,他發現幾雙草鞋掛在窗口,他決定買下一雙。

賣草鞋給他的婦人看他身上濕得厲害,天色又已晚,便請他在家中過夜。

婦人家中有年邁的老母以及幾個小孩,個個面有憂色,氣氛低沉。愚堂加以詢問之後,才知道這家男主人是個賭徒,賭贏了就酗酒罵人,賭輸了就四處借錢,又經常夜不歸宿,使家人過著慘澹的生活。

愚堂決定幫助他們。他拿錢請婦人去買了些酒菜,然後讓婦人他們都去休息,自己則在堂前打坐,等候遲遲不歸的男主人。

深夜,酒氣沖天的男主人東倒西歪地闖回家門,一回來又要吃喝,吵鬧不已。愚堂請他喝酒吃菜,並說:「承蒙你太太好心留我避雨過夜,所以買些酒菜作為回報,請慢慢享用。」

男主人毫不客氣地吃喝一番後,爛醉如泥,倒頭便睡。愚堂則在一旁打坐到天明。

醒來後的男主人把昨夜的事忘得一乾二淨,見到愚堂才好奇地詢問。當知道他竟是萬眾景仰的愚堂國師時,連忙向國師道歉。愚堂微微一笑,說:「世事無常,人生苦短,你若長此以往,不但會一事無成,還會拖累家人。」男主人聽了這番話,如夢初醒。

感激之餘,男主人堅持要送國師一程。送了三里之後,國師請他回去,他又要求再送五里,然後又送了十里。最後,當愚堂再度請他留步時,他下了有生以來最大的決心:「我不回去了,我要追隨你一輩子!」

這位回頭的浪子,便是愚堂的衣缽傳人——無難禪師。(《一味禪》)

九四、功成授首

禪海是一位武士之子,某次旅遊時受到一位高官的賞識,就做了高官的隨從。結果,他竟與高官之妻產生了私情。被發現之後,他為了自衛,殺死了那名高官,然後與高官之妻相偕逃亡。

他倆亡命天涯,淪落為賊,而禪海也在此時發現那位女子貪欲無窮的真面目,灰心之餘,他離開了她,成為一名遊方僧人,始名禪海。

為了彌補自己的罪過,他決定在有生之年完成一件善舉。當時在某處懸崖上方有一條山道,非常險峻,經常有人在那裡慘遭不測。禪海聞知此事,決心在懸崖下面挖一條隧道,以取代危險的山道。

他白天乞食,夜晚挖掘隧道,如此過了二十八年。

有一天,來了一名年輕的武士,欲置禪海於死地。原來,他就是當年那位高官的兒子,為報父仇,精研劍術,成為高手,一路追蹤,尋仇而來。

「我心甘情願把生命交給你,只要讓我完成這項工作就好。等到這項工作完成的那天,你就可以殺了我。」禪海平靜而懇切地向復仇者要求道。

於是,武士耐下性子等待著那一天。禪海仍然不停地努力挖掘著。幾個月後,武士由於閑著無聊,便開始幫他挖掘。等他幫了一年的忙之後,因為禪海堅強意志的感召,他的內心起了微妙的變化。

最後,隧道終於挖通了,寬三十尺,高二十尺,長二二八○尺。歷時三十年。

「現在來砍我的頭吧!」禪海說道,「我的工作已經完成了。」

「我怎麼能砍自己老師的頭呢?」復仇者含著感動的淚水說道。(《一味禪》)

九五、棄父

很久以前,有個人家裡非常窮,又碰上災年,每天都要忍饑挨餓。萬般無奈,他決定將年邁癱瘓的父親扔到山裡。

一大早,他背著父親上山,穿越人跡罕至的密林。當可憐的父親意識到兒子的意圖,心中無限淒涼,但還是默默地把碰到身上的樹枝一一折斷。

中途休息的時候,兒子問父親為什麼那樣做。

父親回答說:「我是怕你回去迷路啊!」

一聽這話,兒子像被閃電擊中了一般,小時候父親疼愛他的情景一幕幕浮現出來,他再也抑制不住,抱著父親大哭一場。

他把父親背回家中,悉心奉養。 (德圓法師講述)

九六、通宵歡飲

淳於髡是齊國有名的滑稽人物,好喝酒。

有一天,齊威王問他能喝多少酒。淳於髡說:「如果是大王賜我喝酒,旁邊有執法的大臣,後面有彈劾的御史,喝的時候心懷恐懼,一斗就醉了;如果碰到里巷間的宴會,男女雜坐,猜拳行令,說說笑笑,心情放鬆,就可以喝到八斗了;要是到了晚上,男女同席,杯盤狼藉,穿著短衣,女客們香氣四溢,這個時候最感到快樂,那麼就可以喝一石了。喝醉了之後,我不知自己會做出什麼樣的事情來。有人說『酒極則亂,樂極生悲』,功業圓滿時一定要考慮如何保住晚節。」

齊威王聽了淳於髡這番話,知道是在勸誡自己不要通宵達旦地歡飲,以免貽誤政事,於是就取消了晚上的宴會。(《史記.滑稽列傳》)

拾、揚善

九七、交戰的兩隻狼

(一)

一位年邁的北美切羅基人給子孫傳授人生真諦。他說:「我的內心深處,一直進行著一場交戰。交戰是在兩隻狼之間進行。一隻狼是惡的,牠代表貪婪、憤怒、自私、傲慢;另一隻狼是善的,牠代表慷慨、仁慈、喜悅、謙遜。同樣的交戰也發生在你們內心深處。」

「哪隻狼能獲勝呢?」孫子問他。

「你餵牠食物的那隻。」老人回答。

(二)

《玉堂叢語》卷一記載了明代山東泰和捕快曹鼐的故事。

在一次追捕行動中,他抓獲了一個絕色女子,返回途中夜宿一棟破廟,女子為求脫身,屢以姿色相誘。曹鼐自覺將要把持不住時,就用紙片寫下「曹鼐不可」,貼到牆上。過了一會兒,又揭掉紙片,用火燒毀。一會兒再寫,再燒毀,反復十多次。一夜過去,終於平安無事。

在曹鼐心中,經過十多個回合的交戰,善狼終於戰勝惡狼,他也因此成為值得讚揚的人。(郭振亞《檢察日報》二○○五年三月一日)

九八、最後一課

弟子們從各地趕來,圍坐在師父周圍,等待師父告訴他們宇宙和人生奧秘。

師父閉著眼睛,一直默默無語。突然,他指著不遠處的一塊地問道:「怎樣除掉地裡的雜草?」

弟子們沒料到師父會問這樣的問題,有的說用鋤頭鋤,有的說用火燒,有的說要連根挖除。

師父說:「你們講的都有道理,但都不是理想的方法。想知道正確答案,明年這個時候再到這裡相聚。」

第二年這個時候,弟子們又聚到一起。原來雜草叢生的地裡長著金燦燦的莊稼。可是,師父已經仙逝了——這是師父為他們上的最後一堂課,弟子們無不留下了感動的淚水。(《禪的故事》)
要想除掉地裡的雜草,那就在上面種莊稼;要想讓心靈不荒蕪,那就修養自己的美德。

九九、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白居易問鳥窠禪師:「什麼是佛法中最重要的道理?」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禪師不假思索地答道。

白居易有點兒失望,「師父,這兩句話,三歲小孩也懂得啊!」

禪師鄭重地說:「三歲小孩雖懂得,八十老翁未必行得!」(《景德傳燈錄》)

不僅要明理,更重要的是實行。

一○○、善的推廣

子貢和子路是孔子的兩個學生。

魯國法律規定:如果有人肯出錢贖回被鄰國捉去做姬妾的女子,都可得到政府的賞金。

子貢贖了人卻不願意接受賞金。

孔子得知此事,責備說:「子貢做錯了啊!君子做事可以改變風俗,行為可以推廣到百姓中,成為大眾的規範。怎麼可以只圖一時快意,為了博取榮譽,就隨意去做呢?如今魯國富人少、窮人多,你創下這樣的先例,則大家都會認為贖人接受賞金是丟臉的事,那從今以後,誰還願意替別人贖人呢?」

有人失足落水,子路救了他。這人牽了一頭牛前來答謝,子路把牛收下了。

孔子得知此事,高興地說:「子路做得對!從此魯國就會有很多見義勇為的人了。」

按照世俗的眼光來看,子貢不領賞金是好事,子路接受贈牛是壞事。但孔子的看法卻與眾不同。有些行為目前看來雖似不善,而其結果有益於大眾,雖非善而實則真善。(《了凡四訓》)

一○一、親近善友

孔子的學生子夏因為兒子死了,把眼睛都哭瞎了。

曾子去安慰他。他哭哭啼啼地對曾子說:「天哪!我有什麼過錯啊?為何要受這麼重的懲罰?」

曾子說:「你怎麼能說自己沒有過錯呢?你退居西河,一味炫耀自己,使西河的百姓只知道有你,而不知道有老師孔子,這是你的過錯之一;你死了父親,卻不聲不響,大家都不知道,這是你的過錯之二;現在你的兒子死了,竟傷心得把眼睛都哭瞎了,前後對比,情況完全兩樣,這是你的過錯之三。總起來說,你不尊師,不孝父母,卻偏疼愛兒子,這不是三件大罪過嗎?」

子夏聽了,忙向曾子行禮,說:「我離群索居太久了,因而聽不到朋友的規勸,放鬆了自己的修養。」(《禮記.檀弓》)

賢人尚且如此,何況凡夫?所以要多多親近善知識,多多聽聞佛法。

【書籍目錄】
第1頁:前言 第2頁:第一章 世間百態(35篇)
第3頁:第二章 從善如流(66篇) 第4頁:第三章 因果報應(26篇)
第5頁:第四章 覺悟人生(41篇) 第6頁:第五章 解脫之路(51篇)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