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念佛金言錄 一遍上人

念佛金言錄 一遍上人

念佛金言錄(四)

[日期:2012-04-18]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一遍上人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念佛金言錄》(四)

一遍上人  作     


 一、教相章

      問曰:聖道淨土二門,其相如何?

      答曰:先「聖道門」者:談說煩惱即菩提,曉諭生死即涅槃。

      然此法門不契當今之機。所以者何?還煩惱本執,有自損損他之失也,故我所不教之也。

      次「淨土門」者:放下身心,樂欲往生。三界六道之中,無一希望也,故知萬物不足可用。特地思量,於此界中保護此身者,無出離生死之期也。

二、宗旨安心章

        問曰:宗旨安心,云何可知耶?

        答曰:安心者即三心也,三心者即「名號」也。所以善導大師釋「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云「稱我名號」。故稱名之外,全無三心也。「三心」者,《觀經》曰:「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至誠心」者:捨離自力我執之心,歸依彌陀真實之體也。是故釋曰:「貪瞋邪偽,奸詐百端」矣,是則嫌捨眾生意地也。三毒是三業之中,意地具足煩惱故也。

        「深心」者:捨煩惱具足穢身,而歸彌陀清淨本願為體。是故釋曰:「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等也,本願者即名號也。

        然則「至誠、深心」二心者,厭捨眾生身心二妄,歸入彌陀名號一實之相也。

      「迴向心」者:自力我執所修諸善,及與他力名號所具諸善,因果合會之當體也。能歸所歸,一體不離,顯現南無阿彌陀佛之時,上來所判三種安心,即施即廢,而唯獨一南無阿彌陀佛也。

        然則「三心」者:放捨身命稱名號也。其捨身命之相者,唯是聲聲南無阿彌陀佛也。

        又「至誠心」言「真實」者,釋曰:「至者真,誠者實。」菅三品云:「讀書習,有訓讀,有不訓讀。」今至誠不可訓讀,名號真實故也。唯是彌陀則謂真實之義,全非我心所起真實之心也。以凡情而所識量法,總無實故。故知能緣之心虛妄而非真實,所緣名號但是真實也。《大經》曰:「惠以真實之利」。《理趣經》首題云:「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摩耶經」,此所謂真實者,即是彌陀佛也。爾以「至誠心」言「真實心」者,即是他力名號不可思議心也。然善惡二道,機品種類,皆顛倒不實,虛妄假法也。他力名號者,即攝善惡二機真實法也。

        又釋「深心」之文言「使人欣慕」者,凡立淨土為欲令生欣慕心也,勸欣慕心為稱名也,勸稱名者為往生也。若夫有人聞說淨土莊嚴微妙之相,發願往生之心,此心若發,必稱名號,若稱名號即得往生也。然則願往生心者,欲稱名號初發心位也。此心者則六識分別妄心,故非淨土生因;唯稱名號位即是往生也。是則離自妄心,故云「他力往生」也。是故當知欣慕心位全非往生也。又釋「佛遣捨者即捨,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處即去。是名隨順佛教,隨順佛意,是名隨順佛願,是名真佛弟子」矣。所言「佛」者即是彌陀也,「捨」者自力,「行」者即名號,「去」者即穢土,「教」者即是彌陀佛教,「意」者即是彌陀內證。「願」者即是彌陀本願,「真佛弟子」者稱名行者也。又釋「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所言「念念不捨」者南無阿彌陀佛功能也。或云就機,或云就法,皆是偏也。只知名號功能,不違何義。其所以者:南無阿彌陀佛機法不二法,名號之外全無能歸,亦無所歸也。

        又「迴向諸善」者:隨喜於名號所具諸善,及與眾生自力時諸善一合時也。自力時諸善者,三福九品諸善也。上中六品諸善說自力所成善體,下三品說煩惱賊害相也。然釋「一明三福以為正因,二明九品以為正行。」三福九品,共以正因正行善也。又「自力善」者隨緣雜善也,故釋「隨緣雜善恐難生」也。「隨緣」等者,心外置境修行也。攜外境養心故,心滅境滅,境滅心滅也。「緣」者即我執煩惱也,此所行法,與我執機,其相別故,更不成就,謂之自力諸善也。釋「隨緣治病各依方」亦此意也。一代教法,八萬隨情,亦復是也。

        又「他力善」者,名號所具善也。他力不思議名號者,自受用智也。佛自說故云「隨自意」也。自受用者,水吞水,火燒火,松松竹竹。其體已圓成,本無生死也。然眾生雖迷我執一念以來,常沒常流轉凡夫,無有出離之緣。歸依彌陀本願他力名號,還入本無生死本分也,是云「努力翻迷還本家」也。若不歸此名號,爭還本分家乎。又其「能歸」者即是南無也,亦是十方眾生命根,五濁之中命濁之命也。又其「所歸」者阿彌陀佛體性是也。若歸於常住不生不滅無量壽佛,我執迷情速盡。能歸所歸,一體不二,顯現南無阿彌陀佛,是則生死本無之容也。如是領解,即為三心智慧。

        其智慧者,總之離於自力我執情量智慧,放下身心,歸入名號,南無阿彌陀佛一體合成之義也,《經》說「一心不亂」是也。然則「念念稱名」者,念佛即稱名念佛之義也。若念不念,若作意不作意,總而不綺吾我分上,但以口稱一念,即為「一向專念」焉。誠以自己本分全非流轉,妄想所執即流轉也。其本分者,諸佛已證名號是也。故知妄執無所因、無實體,若歸名號則除滅也。然世人謂分別自力他力,知於勝劣,依於他力可得往生矣,此義不可也。自力他力者初門事也,捨自他位,唯一念佛云他力也。

        阿彌陀佛示現而言:「不論信不信,不謂淨不淨。一切眾生往生,十劫正覺之時,決定南無阿彌陀佛。」爾時捨離自力我執妄心,領解他力本願深意。自力諸善不離憍慢,故釋「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亦釋「三業起行多憍慢」焉。歸依無我無人之名號,則無可憍之我,亦無可慢之人。此《大經》說「住空、無相、無願三昧」,亦說「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專求淨佛土,必成如是剎」矣。極樂既是空無我土也,故善導大師釋「畢竟逍遙離有無」。又《經》說往生人云:「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然則名號非青黃赤白色,非長短方圓形,非有非無,總非凡夫可思量之法也。是以三世諸佛稱讚「不可思議功德」。唯任聲稱念,則離無窮生死。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法也。

        又說一譬喻,守護信心,以防外邪異見之難中,「中路白道」者,南無阿彌陀佛是也。「水火二河」者,我心是也。二河不侵者即名號也。

三、三心經證章

        問曰:宗旨三心,其證如何?

        答曰:《小經》曰「一心不亂」,所言「一心不亂」者即名號也。若名號之外求心者,可云二心雜亂,不可云一心。

        故《稱讚淨土經》說「慈悲加祐,令心不亂」。當知非從機所起妄分之一心也。

四、心行業三章

        問曰:「安心、起行、作業」,其相如何?

        答曰:「安心」者南無也,「起行」者阿彌陀三字也,「作業」者佛也。然則三心四修五念皆是名號也。

五、決定往生信章

        問曰:縱雖稱名號,煩惱具足凡夫,妄念暫無止時,往生得否難決定,如何?

        答曰:決定者即在名號也,縱決定往生之信不立,但任口稱,得往生也。

        立於決定往生之信心,憶當得往生,還有拘於心品之失。往生不依心品,唯依名號也。然則捨離我心,一向歸依名號,知可得往生,自然決定往生之信心成就也。

        我身心者,無常遷流之形,念念生滅之心,皆以不定也。又名號者,則信不信共稱,依於他力不思議力,皆悉得往生也。不可以自力我執心分別計較,極樂國土無我之境故。

        夫萬法從無而生焉,煩惱從我而生矣。

        然則以我執不可得往生,唯以名號得往生也。

        凡生死者即妄念也,妄執煩惱,本無實體。以此妄執顛倒之心,欲離生死,更無其理。

        有念則出離障,故釋「念即生死,離生死即離念」也。漢土天台山應真壁間銘云:「念起是病,不續是藥。」法燈國師以此公案得法。

        以妄執心,出離生死,全無由也。離念者即南無阿彌陀佛也。

六、念聲一體章

        問曰:既名號亦云念佛,似用意地念如何?

        答曰;呼意地念非云念佛,但是稱名號也。譬如世俗云松竹,已成名也。

        念者即聲義也,故云「念聲是一」,此全非意念與口稱混言是一,唯是念聲一體之義也。念聲一體者即名號也。

七、念佛三昧章

        問曰:何故名念佛三昧乎?

        答曰:三昧者則見佛義也。常途謂定機平生見佛,散機臨終見佛也;此義不然,是皆觀佛三昧分域也。

        念佛三昧者:無始本有常住不滅佛體名號即見佛也。是則真實見佛、真實三昧,故「念佛三昧」云「王三昧」也。

八、念佛三緣章

        問曰:念佛之行,謂具三緣,其義如何?

        答曰:「攝取不捨」四字即三緣也。攝者則親緣,取者則近緣,不捨者則增上緣也。

九、懺悔章

        問曰:念佛行者,可用懺悔乎?

        答曰:懺悔者,但以名號即為懺悔,名之他力懺悔也。以斯義故,釋「念念稱名常懺悔」。以自力我執心全不可立懺悔者也。

十、念佛利益真實不虛章

        問曰:念佛利益甚深,可云真實不虛乎?

        答曰:慈悲有三種:一眾生緣慈悲,二法緣慈悲,三無緣大慈悲矣。

        所言大慈悲者,即是法身慈悲也,正今別願成就彌陀,直以法身無相大慈悲而度眾生,故真實不虛也。

        是故《觀經》說「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也。

十一、念佛往生名義章

        問曰:往生者,其義如何?

        答曰:往者理也,生者智也,理智契當云往生也。

        夫雖信罪福,疑佛五智,偏以自性,願往生者,雖得往生,有華合之障。

        又雖以六識凡情,修諸功德,凝於觀念;能緣心既虛妄,所緣淨土亦以無實體。

        極樂世界無我真實國土,自力我執諸善,總不能生;弘願一行,得往生焉。

        然則以凡夫意樂,不得往生;唯須畢命為期稱佛名,稱名之外,求覓種種意樂,不知真實佛法故,更不得往生也。

        又念佛之機有三品。其上根者:雖帶妻子、勵家業,不著往生。其中根者:雖捨妻子、帶於住處衣食,不著往生。其下根者:捨離諸緣得往生也。如吾輩者,既是下根之一分也,若不捨一切,必定命終時耽著諸事,可損往生。常憶常念,應當思量者也。

        尋云:《大經》三輩之中,上輩說「捨家棄欲,而作沙門」,違今釋義如何?

        答云:一切佛法,心品為本。故以心品不著,全是捨家棄欲者哉。若夫居家不著者,可謂上上根人也。此是今就於離著強弱,且分三品。各據一義,並不相違也。

十二、三字相翻深理章

        問曰:「阿彌陀」此翻「無量壽」,有深理乎?

        答曰:「無量壽」者,言「不生不滅,三世常住」也。是則本有本來一理,人人具足佛性也。

        然則一切眾生性命,是所證法也;現在西方無量壽佛,是能證佛也。能證所證,應思而知矣。

十三、彌陀名號非思量法章

        問曰:知名號義理之行者,易得往生;若不知者,雖行難得往生耶?

        答曰:不然。彌陀名號,非以六識凡情可思量法。

        故善導大師釋「三賢十聖,弗測所窺」矣。

        又十方三世諸佛同心讚歎「不可思議功德」。

        加之《大經》說「諸佛光明所不能及」焉。

        既三世諸佛深智所不及也,何況以凡夫妄智妄識,寧可思量之哉也。

        唯領解一切眾生往生,決定念佛一法之外,更不可求意樂智慧。若能如是者,則真實行者也。

十四、名號泯絕機法章

        問曰:名號則是授與之機令修行法,何云泯絕機法乎?

        答曰:言南無者,即是十方眾生也;言阿彌陀者,即是法也;言佛者,即是能覺人也。故知六字名號,但暫開於機法覺三字,終以三重成一體也。

        然則名號之外,而無能歸眾生,亦無所歸法,復無能覺人也。

        是則忘卻自力他力,泯絕機法當體,名為南無阿彌陀佛耳也。

        譬如火燒薪,薪盡火自滅,機情已盡法自息也。

        故《金剛寶戒章》云:「南無阿彌陀佛中,無機無法」矣。

        乃立機法,而論迷悟,病藥對治之法,而非真實至極之法。泯絕迷悟機法,忘卻自力他力者,則是不可思議功德名號者也。

十五、名號始本不二章

        問曰:六字名號,是為本覺?亦為始覺?

        答曰:南無者,即是始覺之機;阿彌陀佛者,即是本覺之法。

        是故當知,始本不二之南無阿彌陀佛也。

十六、一念十念往生章

        問曰:或云一念往生,或云十念往生,異論難決如何?

        答曰:往生不可依念數,唯依名號一法也。其由云何者:一念十念全非本願,名號但是本願也。是以第十八願不云十念往生願,唯云「念佛往生願」也。

        法然上人云:「諸師別云十念往生願,則其意不周。所以者何?上捨一形,下捨一念故也。善導總云『念佛往生願』,則其意周。所以者何?上取一形,下取一念故也。」

        又文殊授法照言:「經雖有一念十念之文,可云『念佛往生』也。」念佛者即為往生之法,南無阿彌陀佛也。
然則名號之體,全不應有一念十念算數者也。一念十念之數者,且還機情所論也;全是不干法體之法門也。本願十念,願成一念,思而應知焉。

        凡往生者初一念也,言初一念,猶是就機所論也,唯南無阿彌陀佛即往生也。往生者則無生也,所遇此一法,且云一念也,歸入三世常住名號,無始無終之往生也。

        分別臨終平生,且約妄分機;南無阿彌陀佛無臨終無平生,三世常恆之法。此乃出息不待入息,當體一念定臨終也。然則念念即臨終也,亦以念念即往生也,

        故釋「迴心念念生安樂」焉。

        大凡佛法,當體一念之外所不談也。當體一念之外更無所期,即云無後心,亦云無間心,是則三世一念之義也。總之捨離區區妄心,可為直視直念者也。

十七、來迎章

        問曰:來迎者但局念佛乎?亦通諸行否?若云局念佛者,《觀經》九品但說來迎;若復依之總通諸行者,來迎本願偏被念佛之機?如何?

        答曰:來迎佛者,萬善圓備之佛體也。往生之機,亦即萬善之體也。萬善之外非有十方眾生,故云諸行往生。諸行之外亦無機情,故總通九品諸善皆說來迎。雖然非云諸行本願,言往生者就機談故,普以可云諸行往生也。

        言念佛者偏是生因本願行故,來迎亦偏被於念佛之機。

        故願成就之文,普雖舉於諸行,一向之言偏置於念佛一行矣。

        名號是能成法,萬法是所成法。若知名號所具萬法者,諸行悉皆真實功德也;此是以諸行當體即非云真實,名號所攝故云真實也。

        所以然者:三福九品諸善皆是福業,而非出離要道,合會名號時自為正因正行也。

        阿彌陀佛殊妙相好即是萬善圓滿之形也,極樂世界二報莊嚴併所成萬法也。

        故知稱名即來迎,決定應有來迎;名號全彌陀故,稱名之位即真實來迎也。

        雖云來迎,非有往來,無去無來,不可思議不可得法也,故云「一座無移亦不動」矣。故知無色無形,不可得法,即是念佛三昧也。

十八、無相離念章

        問曰:師常言「悟無相離念者,即是念佛三昧也」,其義如何?

        答曰:《大經》說「住空、無相、無願三昧」,則是名號也。

        我等不修無相離念之觀法,亦不成自性即佛之覺悟。底下具縛之凡夫,唯放下身心,依憑本願。

        一向稱名,無我無佛,唯一南無阿彌陀佛也。豈是非自性即佛觀,悟無相離念乎。

        是以《觀經》說「廓然大悟,得無生忍」矣。

        故歸名號一行,功德無不具足,「無上功德」之金言寧妄談乎。

        誠是他力不思議妙行者哉。

十九、智者逆罪愚者逆罪同異章

        問曰:智者逆罪及與愚者逆罪,為同為異?

        答曰:以凡夫淺智難分別之乎。

        空也上人釋云:「智者逆罪變成成佛直道,愚者勤行一念過成三塗因」矣。

        然則愚者所思功德,智者前逆罪也;愚者所思逆罪,智者前功德也。其理深遠微細焉,我等愚癡身,爭可分別之哉。

        何況善惡二道,共非出離要道。但以作罪則受重苦,作功德則生善處,是故總勸止惡修善也。

        然則善導大師釋「不問罪福時多少,心心念佛莫生疑」矣。

        總之捨於罪福、論談智慧;不惜身命,唯須一向專稱佛名也,是則順次得脫要行也。

二十、生死涅槃章

        問曰:生死即涅槃者,云何可知乎?

        答曰:有心則生死道,無心則涅槃城也。

        是故離生死者即離心也,離心者即無心,無心者即涅槃,涅槃即淨土也。

        然讚淨土德釋「無心領納自然知」,判「未藉思量一念功」,或云「無有分別心」矣。

        從起分別念相以來,迷於無窮生死。心是第一怨,縛人令至閻羅處,不可不慎也。

 

二十一、遠近二種對治章

        問曰:總而佛法修行,有遠近二種對治。於念佛一行,亦應用之耶?

        答曰:最可用也。

        所謂「近對治」者:正至臨終時,正念翻妄心,成一心不亂,遂往生是也。

        「遠對治」者:平生所作之業,必定臨終現起;臨命終時,始而捨焉最難,故須兼捨一切惡緣也。

        故善導大師釋「忽爾無常苦來逼,精神錯亂始驚忙。萬事家生皆捨離,專心發願向西方」矣。

        誠夫三界六道,有為無常境,一切悉皆幻化虛妄也。在此界中,思憶常住安穩者,譬如渺漫浪上,欲不動舟而浮,然此義不可也,平生最須捨離諸緣者也。

        厭捨之中,苦易厭捨,樂難捨離。

        若不厭樂,苦亦難捨。樂即苦因,苦即樂果故。

        若夫苦樂俱捨,則為真實厭苦者哉。

        釋「人天五欲、放逸縛繫等樂,雖言是樂,然是大苦,畢竟無有一念真實樂」也。

        樂無別體,苦息為樂也;苦無別體,樂止為苦而已。

二十二、無貪樂受章

        問曰:既《寶王論》云「一念彌陀佛,即滅無量罪;現受無比樂,後生清淨土。」今何勸厭樂乎?

        答曰:此無比樂,世人謂世間樂也;不爾,即是無貪樂也。

        其故:成決定往生機者,三界六道中,無可羨、無可貪。世世生生,流轉生死間,悉皆受盡無窮苦樂,鑑照之則一切苦樂皆是苦也。

        然則一切無著,則真實無比樂也。苦樂顛倒,如前應知矣。

二十三、心境一體章

        問曰:師常言「心外置境,止惡修善者,經無量劫不可離生死。」此義不明。念佛行者,念淨土依正二報境界得往生,爾者如何?

        答曰:是且示離念。心外置境起念實是迷也,離念獨一則云本分;本分心田,曾無妄念。從起心境各別念想以來,流轉生死也。若能緣心與所緣境,永各別者,實不可往生,絕能所位止生死也。任何教法,若入此位,則解脫生死也。

        能所一體法,則是南無阿彌陀佛也。

二十四、雖生而死章

        問曰:師云「雖生而死,可靜待來迎」。生身當體,云何可知死底耶?

        答曰:「雖生而死,可待來迎」者:不綺萬事,捨離一切,唯獨自明,則云死也。生而獨也,死而獨也;然則與人俱住亦復獨也,無可副果人故;唯無心無我而行念佛,是則云死底也。

        總他力稱名行者,可思雖此身暫在穢土,心既遂往生在淨土也。

        亦聞他稱念佛,我心浮南無阿彌陀佛,則是名號聞名號也,名號之外全無可聞者也。

        爾念佛者:行風情不往生,聲風情不往生,身舉動不往生,心意樂不往生;唯南無阿彌陀佛獨往生也。

二十五、往生徑路章

        問曰:《小經》說「過十萬億」,《觀經》說「去此不遠」,相違如何?

        答曰:指「十萬億」說「去此不遠」,故非相違。所以者何?

        世界無邊對,二十萬三十萬,才是十萬億也。最在近故,云去此不遠也。然則十萬億者,全真實不背去此不遠道理也。

        又十萬億者化用邊也,去此不遠者實體邊也;體用不二,故非相違也。

        他力實體者,周遍法界理,淨穢不二,凡聖一如也。

        凡大乘佛法,心外無別法,是聖道習,萬法一心。淨土者,萬法成為南無阿彌陀佛也。

        雖為萬法,亦是無始本有心德,眾生所蔽我執妄法,其體無由顯彰。

        然彌陀世尊以本願力,彼接一切眾生心德成南無阿彌陀佛也;故乘此願力時,眾生心性即開發也。

        然則名號是一心本分也,此說去此不遠,或云「莫謂西方遠,唯須十念心」焉。

        爾生當處極樂,而不壞十萬億程;十萬億雖遙,生當處極樂。是故本願所乘機,名號酬因德,開則十界無差別也。雖娑婆眾生,列極樂聖眾。淨穢不二,凡聖一如,非適今也。

        若我執妄法不除,生佛各別,淨穢永隔,不可不信行也。

二十六、一念多念章

        問曰:罪障無數,不依多念之功,不可往生,如何?

        答曰:迷出法性都,依一念妄心;翻其迷情,亦是一念也。然則迷一念迷,悟一念悟。若一念不往生者,無量念不可往生。

        故釋「一聲稱念罪皆除」,亦云「一念稱得彌陀號,至彼還同法性身」矣。

        雖稱本離生死南無阿彌陀佛,猶疑往生;譬如雖喫飯,願止渴藥也。

        既遇一念無上名號,何期明日?延生無益,唯須急死,是最行者本意也。久居娑婆,欲積多念功之人,多損臨終也。

        佛法無價,以捨身命為價;不捨身命而無得證利,是云真實歸命也。

二十七、離衣食住章

        問曰:不離衣食住三,不可往生乎?

        答曰:衣食住三,則三惡道業也。

求裝衣裳畜生道業,貪求食物餓鬼道業,構設住處地獄道業。

        欲離三惡趣,可離衣食住三也。其離三者,離著是也。

        然則勿於自求,應任天運也。

        空也上人云:「三業任天運,四威儀讓菩提」矣,是則歸他力行相也。

        本來無一物,將求何事。萬物如夢幻,勿生實有念。當捨離一切,歸入名號也。

二十八、平生臨終章

        問曰:正至臨終,死苦所逼,病苦所逼,不能念佛,可損往生。人人疑之,為是為非?

        答曰:所行念佛者,佛護念力也,臨終正念亦佛力也;於往生法者,一切功能皆是佛力法力也。

        即今念佛之外,不可有臨終念佛,臨終平生,全非異時。前念是平生,後念是臨終也。

        故善導大師釋「恆願一切臨終時」矣。

        平生不進念佛者,必臨終不行也。遠不疑臨終平生,可勵念佛也。

二十九、法華名號一體章

        或人問云:法華與名號,勝劣如何?

        上人答曰:法華與名號,則是一體也。

        法華是色法,名號是心法;色心不二,故法華即名號也,何可論勝劣乎!

        故《觀經》說「若念佛者,當知此人,是人中芬陀利華」矣。芬陀利華者,即是蓮華也。

        故法華名「薩達摩芬陀利經」也。

        唯止邪論妄法,應一向念佛也。此善導和尚讚「人中上上人」也。

        但以法華為出世本懷者,即經所說也。又云釋迦佛,五濁惡世中,出世成道者,為說此難信之法,亦是經文也。
隨機有益者,皆勝法也,皆本懷也。若無利益者,皆劣法也,亦非本懷也。

        於戲!夫餘經餘宗,轉昌轉難。三寶滅盡之時,寧可論勝劣哉焉。

        《大經》曰:「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

        唯成法滅百歲時機,應一向念佛也。

            三十、祖師所立深奧章

        或人問曰:淨土門學匠,流議區區焉。歸依何所立,可得往生乎?

        上人答曰:異議區區焉,人我執情也。

        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曾以無議。因茲往生一路,更不依議,唯依名號。然則止息是非取捨妄念,唯依名號,可遂往生也。

        假令思惟法師所勸名號,若信不可往生;猶若稱名號者,則可往生人也。

        所以者何?譬如以火點物,心念勿燒,口言勿燒;不依此言,不依念力;火之自性,而能燒物。水能濕物,亦以同焉。

        然則今此名號本然自性,能令往生。是故不依議,不依言,不依心,稱則得往生也,是則他力不思議妙行也,誰不信之哉。

        總而自力我執時,憍慢心起也。所以者何?我能學之,我能行之,我能出離生死;如是思惟故,智慧增進,行亦增進;不可有如我之智者,不可有如我之行者;妄念熾盛而自貴賤人也。

        若歸依他力稱名,無我無人法,故無憍慢心,亦無卑下心也。放下身心,更無我他彼此人情。田夫、野客、尼入道、愚癡、無智,平等而得往生之法,是名他力妙行,此偏他力所致也。

        夫我法門阿彌陀佛口傳也矣,年來修學淨土法門,十有一年焉,總以不習失於意樂者哉。然阿彌陀佛示現云:「不可有心品分別,此心善時惡時俱迷故,不成出離之緣,唯南無阿彌陀佛之往生也。」我從此時,放捨自力意樂,領解他力深意。自爾以來,窺善導釋義,一文一句,無非名號功能焉。

        誠夫三昧覺王彌陀如來,本誓至重矣。和光同塵,今也不忘其往昔,而示本願深意,可謂願王直受法門也焉。既是證誠念佛故,可仰可信。

        其誰人可疑我家法門哉。機教時乖,難修難入。今此念佛一門,誠是時機相應宗也。

        唯須放下諸緣,一向專稱南無阿彌陀佛。

三十一、一代聖教所詮章

        問曰:一代聖教所詮,可云唯是名號耶?

        答曰:一代聖教,所詮唯是名號也。

        故《觀經》說「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付囑阿難。

        亦《小經》說「難信之法」付囑舍利弗。

        復《大經》說「乃至一念無上功德」付囑彌勒。

        因茲天台釋「諸教所讚,多在彌陀,故以西方而為一準矣。」

        善導大師釋「是故諸經中,廣讚念佛功德」。

        須拋於諸餘萬行,歸於名號一法者也。

        然頃學人偏好學解,而曾無行稱名矣。是恐如「為千金券契,不取其金」。猶若「日夜數他寶,自無半錢分」也。冀學者須留心思量之者也。

【書籍目錄】
第1頁:簡介 第2頁:念佛金言錄(一)
第3頁:念佛金言錄(二) 第4頁:念佛金言錄(三)
第5頁:念佛金言錄(四) 第6頁:念佛金言錄附錄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2-5-19 12:30:45
真誠如實修行語 西方淨土再來人 苦心孤詣遊化眾 大悲傳法報慈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