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中國佛教近代史上冊 東初老和尚

中國佛教近代史上冊 東初老和尚

第二章 元明時代之佛教 - 第三節 儒釋思想之融和

[日期:2011-05-12]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東初老和尚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明太祖朱元璋,以復興民族的精神,擊敗了蒙古人,統一中國,奠都南京。明太祖本出身於寺院,明朝宰相宋濂也是住過寺廟的人,所以對於佛教特別尊重。但太祖對佛教,却採取嚴格法律的制度,設僧錄司,任命官吏,取締不合佛制的僧寺,其管理條例之嚴,實為古來所僅見。至成祖時,謀臣姚光孝,本出身於佛寺,法名道衍(一三三五—一四一八),著有「佛法不可滅論」,並有御製序,多讚揚佛法,編入藏經中。

  成祖以後諸帝,無不奉行佛法,以豪華聞名的英宗,對興建佛寺,特感興趣。其於北京興建大興

  P.17

  善寺,動用萬餘的人力,及國幣十萬金,完成輝煌的大興善寺。武宗奉佛尤篤,自稱為大廣法王西天覺道圓明自在大定慧佛。

  洪武五年十二月統計,僧道五萬七千二百人發給度牒,次年新度九萬六千三百二十八人。永樂十六年(一四一八)全國限定度僧為三萬六千人。由於年年增加,至憲宗成化二十二年(一四八六),發給度牒二十二萬人。太祖以來,每三年一次,整理寺院,考試經典,發給度牒,以及出家年齡,都有限制。因為教團發展迅速,遭受異教攻擊,至世宗時,因邵元節煽惑,遂發生排斥佛教的事件。嘉靖九年十二月,撤去文華殿釋迦像。同十五年十月,廢除禁中佛殿,並毀佛牙佛具一萬三千餘。京師寺院,亦多遭毀。這時佛教文物遭受損壞,雖不及唐武宗之法難,但是精神上所受的威脅,仍是很大!

  明代佛教的名僧,除上述道衍外,尚有全室宗泐(一三一八—一三九一)、法舟道濟(一四八七—一五六○)、玉芝法聚(一五六二)、雲谷法會(一五六七)、象光真清(一五三二—一五八八),以及重興天童寺密雲圓悟(一五六六—一六一三),及興建磐山天隱圓修(一六三五)等,皆係臨濟宗巨匠。在史傳方面,則有明河所撰「補續高僧傳」(二十六卷),及如惺撰「大明高僧傳」(八卷),祩宏著「續武林西湖高僧事略」(一卷),以及玄極輯「續傳燈錄」,瞿汝稷集「指月錄」(三十二卷)都屬於佛教史傳重要著作。

  明代中世以後,佛教思想趨向於融會。以融會儒、釋、道三家為一體。這種融會的思想,本萌芽

  P.18

  於唐末宋初。從南北朝至宋初,儒家全入於睡眠狀態,社會聰秀青年,都歸向佛宗,於是佛教在盛唐時期,成為國中唯一學術大宗。及至宋初新儒學興起,一面襲取佛教禪宗思想,一面又竭力排斥佛教,以恢復儒家於社會學術地位,承繼孔孟學術的正統,迫使佛教不得不退避山林。於是明教嵩等為使佛教適應時機,倡導儒釋融和思想,以緩和儒釋衝突,唯時機尚未成熟,猶未能成為一種學說。迨至明代中世後,蓮池、紫柏、憨山、藕益相繼出世倡導,遂使儒釋融和的思想,成為佛教一種新穎學術。這不僅對當時佛教界為一重大啟示,即對日後三百年中國佛教思想提供了發展的綱要。降至今日,在佛學研究方面,仍未能越出此一範圍。

  (一)蓮池大師名祩宏,字佛慧,別號蓮池,亦稱雲棲大師(一五三五—一六一五)。浙江人和人,生於嘉靖十四年(一五三五),卒於萬曆四十三年(一六一五),壽八十歲。

  蓮池大師三十四歲,始出家為僧。依性天和尚披剃,即寄心於凈土,常以「生死事大」四字置案頭,自作警策,持戒念佛為恒課。徧參諸方知識,北遊五台,感文殊放光。後入京師,參徧融、笑巖諸大老,每參念佛者是誰,遂有省悟。隆慶五年(一五七一),於杭州雲棲寺,得念佛三昧,遠近服其德望,開法淨慈寺,說禪淨同歸,僧俗千餘人歸從。其著「阿彌陀經疏鈔」十餘萬言,博大精深,三根普被,從前蓮宗善說法要者,殆未有如蓮池之切也。其他應機說法,稱心而言,唯此一乘,無二無三,讀其書可以慨然而發迴向心矣。次有「往生集」三卷,「梵網經戒疏發隱」五卷,其他若「竹窗隨筆」、「禪關策進」、「緇素崇行錄」、「楞嚴經模象記」等。集成為「雲棲法彙」三十二卷。

  P.19

  他以融和諸宗樹立佛教制度,以戒律為本,以念佛為宗,實行禪淨同歸制度。某實踐法門,除持戒念佛而外,並以「太上感應篇」及雲谷禪師「功過格」,以及袁了凡(一六○六)「陰隲錄」,乃完成「自知錄」,倡導功過格。他的中心思想,在融和禪淨,及儒釋合一,以念佛為專宗。遂有「儒家治世,佛家出世」的主張,這是他的三教調和思想的來源。

  (二)紫柏大師名真可,字遠觀,晚號紫柏。江蘇吳江人,生於正德十年(一五四五),卒於萬曆三十一年(一六○三),世壽六十一歲。

  紫柏大師十七歲,初師事虎丘明覺。閉門讀書,年半不出;三十受具足戒後,掩關三年,讀華嚴經等。三十二歲,行脚諸方,參徧融,得其心印,遂與祩宏同門。所著「阿彌陀佛贊」、「無量壽佛贊」,提倡念佛。並有「紫柏尊者全集」三十卷,及「同別集」四卷流通。師既以弘法為己任,欲普度眾生,當以開佛知見為急務。以大藏經卷帙繁重,遠道偏僻之處,多不能致,欲刻方冊小本,以廣流通,普使見聞獲大利益,遂首倡易梵篋為方冊。並與憨山德清,及弟子密藏道開,於萬曆十七年創刻於五台,以北藏為底本,對校南藏。歷經四年,移至杭州徑山寂照庵,閱數十年功始畢成。乃在師歿後,即世稱「徑山藏」,亦即所謂「嘉興藏」,萬曆版,世稱「明本」。因與憨山德清私交甚厚但該藏完,竟以此繫獄,於萬曆三十一年(一六○三),冤死獄中,時年六十一歲。師平生勇於為法,所至重興古剎有一十五所,精嚴律行,五十年,脇不著席,糠覈豆渣,未嘗不飽,或絕糧二三日,精進行道,從未稍懈。當其將去,致書別江南故人,侍者性因哭泣,師叱曰:「爾侍予二十年,乃作此

  P.20

  態。」後三日晨索薑湯盥口,連稱毘盧遮那佛,端坐而逝。學程趨至,撫帥背言:「師去得好。」師開目微笑,遂瞑。(見「一行居士集」)觀其臨終示相,實為明代第一高僧。

  (三)憨山大師名德清,俗姓蔡。安徽省滁州全椒人。十七歲出家,初參棲霞雲谷法會,又於無極明信聽講法華、華嚴之後,參徧融、笑巖二尊宿。萬曆初年,再遊五台,血書華嚴經。萬曆二十三年(一五九五),私建寺院,被謫至雷州。萬曆二十八年,受請入曹溪開闢祖庭。被赦後,歷遊武昌、黃梅,及廬山五乳峯寺,專修淨業。後又往曹溪,復興六祖道場。天啟三年(一六二五),以七十八歲壽終。其宗說兼通,以弘法為己任;其所釋經,直指心源,絕諸依傍,真俗圓融,行解並進;其所著述,不僅欲融和儒釋,並欲融會禪與華嚴。其主要的著述則有「解楞伽經記」四卷、「圓覺經直解」二卷、「法華經通義」七卷、「肇論略註」六卷、「憨山夢遊集」五十五卷、「憨山語錄」二十卷等。

  (四)智旭大師(一五九九—一六五五),字藕益,名際明,又名聲,自號八不道人。依其所居,又曰「靈峯大師」。江蘇吳縣人。生於明萬曆二十七年,卒於清順治十一年正月二十一日,世壽五十七歲。初依儒教,以聖學自任,作闢佛論數十篇,十七歲閱蓮池大師自知錄敘,取論焚之。二十歲喪父,因讀地藏本願經,及雲棲「竹窗隨筆」,遂有省悟,發願出家,遂日誦佛名。因夢禮憨山禪師,故有三夢憨山之說。二十四歲,時憨山在曹溪,不能往從,乃依憨山之徒雪嶺出家。但該學那一宗,曾三卜都為天台,遂決意學天台教。雖宗天台,但所學通於華嚴、法相各宗。並以發揮各宗特質,不

  P.21

  偏滯於一宗。不僅於佛學,即於外學,亦多研究。著有「天學初微」、「天學再微」等,論駁耶穌教。其為調和儒釋,乃著「四書解」、「易經禪解」等;對內則以融會性相及禪淨,著有「唯識論心法要」十卷。並以唯識調和起信論,乃著「起信論疏裂網疏」三卷。為調和禪淨,著有「阿彌陀經要解」、「淨土十要」等。其於天台本宗,著有「教觀綱宗」、「教觀綱宗釋義」等,發揮天台宗卓越的慧解,以彌補四明缺點。其所著「法華論貫」一卷,「閱藏知津」四十八卷。今日學者仍多循此研究如來一代教義。

  以上所述四大師,不僅為明代佛教的高僧,其於佛學思想,上承唐宋佛學正宗,下啟日後三百年佛學之依據。對內則以融和禪、淨、戒、教為一體,對外則以融和儒、釋、道為一宗。既不排斥儒、道,亦不偏執於一宗,實為明代佛教思想融和最顯著的特色。

  明代佛教,雖出現融和儒釋的思想,但儒家極端分子,仍不忘排斥佛教。最顯著者,則有胡敬齋的「居業錄」,詹陵的「異端弁正」,羅整庵的「困知記」,以及曹端的「夜行燭」等。因受儒家教育最深,而傾向於佛教者,則有陳白沙、王陽明,及著「西方合論」之袁宏道,著「淨土晨鐘」十卷之周克復,相繼出世。於是居士佛教逐漸抬頭。而對排斥佛教的儒家,乃作護法運動者,則有心泰的「佛法金湯編」,屠隆之「佛法金湯錄」等,遂使佛教得以安然度過儒家的排斥。

【書籍目錄】
第1頁:蔡序 第2頁:自序
第3頁:第一章 導論 - 第一節 中國佛教近代史之範圍 第4頁:第一章 導論 - 第二節 近代中國佛教之特質
第5頁:第一章 導論 - 第三節 近代中國佛教之成就 第6頁:第一章 導論 - 第四節 近代中國佛教之護國
第7頁:第二章 元明時代之佛教 - 第一節 元代喇嘛之興起 第8頁:第二章 元明時代之佛教 - 第二節 西方宗教之東來
第9頁:第二章 元明時代之佛教 - 第三節 儒釋思想之融和 第10頁:第二章 元明時代之佛教 - 第四節 經藏開版與西學輸入
第11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一節 清代之喇嘛教 第12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二節 諸宗思想之融和
第13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三節 大藏經之出版 第14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四節 敦煌藏書之發現
第15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五節 居士佛教之抬頭 第16頁:第四章 鴉片戰爭與宗教壓迫 - 第一節 西方教士之狂妄
第17頁:第四章 鴉片戰爭與宗教壓迫 - 第二節 傳教事業之發展 第18頁:第四章 鴉片戰爭與宗教壓迫 - 第三節 查還教堂與迫害佛教
第19頁:第四章 鴉片戰爭與宗教壓迫 - 第四節 太平天國之荒謬與義和團之反動 第20頁:第五章 維新運動與佛教厄運 - 第一節 變法維新與廟產興學 - 第一節 變法維新與廟產興學
第21頁:第五章 維新運動與佛教厄運 - 第二節 自動興學與自保寺產 第22頁:第五章 維新運動與佛教厄運 - 第三節 革命思想浸入佛教
第23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一節 改革金山與革新運動 第24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二節 保護寺產與教團組織
第25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三節 三大革命與革新僧制 第26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四節 管理寺廟與信仰自由
第27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五節 三民主義與佛化思想 第28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六節 以佛法調和東西文化
第29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一節 第一次廟產興學運動 第30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二節 危亡中的佛教救星
第31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三節 破除迷信與摧殘佛教 第32頁:第四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節 各省寺產遭受宰割之紀錄
第33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五節 第二次廟產興學運動 第34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六節 召開全國佛教徒代表大會
第35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七節 中國佛教會獲准成立之經過 第36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八節 名流居士製造糾紛
第37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九節 如何健全佛教會組織 第38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十節 政府無意保護佛教
第39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十一節 假興辦慈善公益之名與扼殺佛教之實 第40頁:第八章 叢林制度與僧教育 - 第一節 叢林制度的由來
第41頁:第八章 叢林制度與僧教育 - 第二節 僧教育之開創 第42頁:第八章 叢林制度與僧教育 - 第三節 僧教育的成功與失敗
第43頁:第九章 內政部所擬訂僧教育及整理僧制辦法 - 第一節 「佛教學苑組織大綱」之駁斥 第44頁:第九章 內政部所擬訂僧教育及整理僧制辦法 - 第二節 教育部為辦僧學事覆內政部咨文
第45頁:第九章 內政部所擬訂僧教育及整理僧制辦法 - 第三節 如何健全僧教育制度 第46頁:第九章 內政部所擬訂僧教育及整理僧制辦法 - 第四節 如何健全「佛教學院」組織
第47頁:第十章 佛教文化事業之發展 - 第一節 佛教宣傳刊物之發行 第48頁:第十章 佛教文化事業之發展 - 第二節 佛教弘法團體之設立
第49頁:第十章 佛教文化事業之發展 - 第三節 佛教經藏開版事業 第50頁:第十章 佛教文化事業之發展 - 第四節 佛教圖書館之設立
第51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一節 世界佛教聯合會 第52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二節 中日佛教代表會議
第53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三節 各國代表之講演錄 第54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四節 日本佛教代表備受歡迎
第55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五節 東亞佛教大會 第56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六節 世界佛化大學之計劃
第57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一節 華北佛教之革新 第58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二節 佛化新青年運動
第59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三節 北京佛教會發表宣言 第60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四節 華北佛教之發展
第61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五節 華北佛教事業中衰 第62頁:第十三章 西北佛教之復興 - 第一節 朱子橋將軍與西北佛教
第63頁:第十三章 西北佛教之復興 - 第二節 康寄遙居士與西北佛教 第64頁:第十三章 西北佛教之復興 - 第三節 巴利文學院之設立
第65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一節 毀滅佛教之馮玉祥 第66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二節 重建河南佛教
第67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三節 籌辦河南省佛學院 第68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四節 澤被中原兩大師
第69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五節 戴院長倡修白馬寺 第70頁:第十五章 西南佛教之重建 - 第一節 雲南之鷄足山
第71頁:第十五章 西南佛教之重建 - 第二節 重整雲南佛教 第72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一節 唐以後漢藏之關係
第73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二節 民國以來漢藏之關係 第74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三節 英俄覬覦西藏之野心
第75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四節 西藏內部派系紛爭 第76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五節 中央對西藏之政策
第77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六節 中央對班禪大師之倚重 第78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七節 中央對章嘉大師之尊重
第79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八節 中央對達賴大師之尊敬 第80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九節 中央對諾那大師之優禮
第81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十節 佛教與邊疆民族之文化 第82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一節 我國密教之傳承
第83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二節 唐密法脈之重返 第84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三節 權田雷斧與王弘願
第85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四節 談玄與台密 第86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五節 弘揚藏密之尊者
第87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六節 入藏求法之漢僧 第88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七節 漢藏文化之溝通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1-10-3 9:33:23
真好我一直在找這本書但是會有下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