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中國佛教近代史上冊 東初老和尚

中國佛教近代史上冊 東初老和尚

第十三章 西北佛教之復興 - 第一節 朱子橋將軍與西北佛教

[日期:2011-05-12]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東初老和尚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朱子橋與康寄遙,都是熱心社會慈善事業的大慈善家,也是復興東北及西北佛教的功臣。所謂西北佛教,是以陝西為中心。

  朱子橋將軍一字慶瀾,浙江紹興縣人,本出生於軍旅,原不信佛法,並以拆廟掀神為能事,後因好友程雪樓(德全)勸導始信佛,並負興建寺廟,以代贖過去拆廟之罪。民國十二年(一九二三)任中東鐵路護路總司令兼地方長官,協助倓虛法師興建哈爾濱極樂寺、長春般若寺、營口楞嚴寺及創辦佛學院,復興東北佛教,貢獻極大。九一八事變後,即率領部屬抗日。民國二十年,陝西災荒頻仍,災民徧野。朱氏三次入陝,就赴災區,查災放賑,並聯絡華北、上海慈善團體,募集鉅額的救濟金,達六七十萬元。復親押賑糧入陝散放,施行救濟。在災區設廠施粥十數處,每日就食者四萬多人。並設以工代賑,用災民築路修橋,散放種籽,設災童教養院、婦女織染廠、施藥施衣、掩埋餓莩,在郿縣達六千餘具,乾縣達三千餘具,凡此種種皆為朱氏菩薩心腸所致。不僅如此,朱氏在陝西賑災期中,並辦振興陝西佛化事業,施澤於地方者凡多,朱氏於民國三十年卒於西安,茲簡述其各項善舉於次:

  一、佛教講習所陝西長安為我國佛教策源勝地,六朝時期不僅為中印文化交通第一站,各宗

  P.330

  並隆,僧伽雲集,大寺名剎數以萬計。康寄遙居士謂:「如終南山淨業寺,乃道宣律師之道場,為律宗之祖庭;華嚴寺為清涼宗之祖庭,杜順和尚、清涼國師之塔,今猶巍然。興善寺、青龍寺為密宗之根本道場;草堂寺鳩摩羅什三藏之寶塔,尚完整無缺。三論宗導源於此;慈恩一宗倡導於奘基師資,而慈恩寺正圖興復……佛教現今流通於中國者,約八宗,而五宗實發源於長安……故陝西不但為我國佛教之重鎮,在佛教史上,亦可謂世界之鴻寶也。」(註一)

  唯降至今日,陝西佛教衰敗,已達極點。民國十一年高戒忍居士與宏純上人,在薦福寺倡辦僧學校,未及開學,即因時變停止。妙闊法師亦於是年至陝弘化,陝西佛教始有起色。民國十九年復有華清法師,發願興辦教育,並得康寄遙、楊右卿等諸居士通力合作,在佛化社設立佛學講習所。自十九年二月十五日開學。由華清法師主講,在經費極困難時期,幸值朱子橋將軍來陝賑災,極力支援,捐助經費,及食米若干,始得延長二年有餘,先後入學者卅餘人。民國二十一年,朱子橋將軍又邀請月溪法師與倓虛法師至陝弘法,深獲陝西各界擁戴。華清法師至陝西四年,主講佛學研習所兩年餘,深得四眾愛戴,遂與倓虛合作籌辦大興善寺學院,並獲朱子橋、李組紳、崔獻樓、路禾父、雷仲南、楊叔吉、康寄遙、高戒忍諸居士協助。當地軍政界首領,如楊虎城、馮欽哉、王一山,均贊成其事。中央何委員敘父、張委員溥泉,時亦在陝,且願協力,適戴院長至陝考察軍政,提倡佛教,人心大振,於是各人慷慨酌任開辦費,楊虎城、戴季陶院長當時各捐助五佰元,共得兩千多元,遂決定在興善寺辦一佛學養成所,推倓虛為所長兼教務主任,華清法師為教授,於是陝西佛教又展開一新頁矣!

  P.331

  二、慈恩學院大慈恩寺,係唐高宗在東宮為太子時,為報答文德聖皇后養育之恩,在隋朝無漏舊址,興建大慈恩寺,重樓複殿,雲閣洞房,凡十餘院。總一千八百九十一間,度僧三百,別請五十位大德,同奉神房,為崇敬玄奘法師,別造翻經院,以最大盛禮迎接玄奘法師,至大慈恩寺翻經院。永徽初元,奘師在慈恩,專務譯經,諸多大乘經論,人天之寶,都譯成於此,不啻為法相宗根本道場。朱子橋與李福田、唐慕汾、康寄遙,諸善長及陝中緇素,共同發起於慈恩寺,創設慈恩學院,成立慈恩學院董事會,推楊子繁、朱子橋、唐慕汾、饒聘卿、江能瑞、李福田、路禾父、雷仲南、壬子瑞、俞歐如、康寄遙等為董事,由江能瑞老居士負責籌備。朱子橋並允為學院籌備龍藏一部、大正藏一部、正續藏各一部,並延聘太虛、持松、妙闊諸大法師主持,以期興復陝西佛教,弘揚奘基學說。民國二十年十月間,太虛大師至陝弘化後,對慈恩學院,極為贊成,先於慈恩寺開辦,後轉興教寺,由妙闊法師主講,於是復興慈恩宗,逐漸成事實矣!(註二)

  三、復興古剎叢林長安為隋唐兩季國都,古剎甚多,今衰敗已極矣。朱子橋將軍發願欲盡行恢復,隨朱氏赴陝賑災之寶生法師,原在湖南辦佛化教育多年,曾在五台閉關。在各方勸請之下,迎聘寶生法師擔任慈恩寺住持職務。開始復興慈恩寺,大為振刷,添設僧寮,大雁塔周圍,亦重新整理,並實行叢林制度,上殿過堂,樹立叢林規模,其所需一切資糧,均係朱子橋、五台佛教會,及張環海居士等,隨時供給。因該寺產業最少,殆為陝中叢林最窮苦之寺院。朱氏不僅欲復興慈恩古剎,並將密宗道場,大興善寺及青龍寺亦予恢復。青龍寺為唐惠果阿闍黎宏揚密宗道場,新羅、日本各國均

  P.332

  遣學僧來此求法。朱氏與康寄遙居士及長安縣長劉經泮,共同策劃,並呼請華北慈善團體協助修理,請終南山玉山寺住持,使湮沒千年之古剎,法燈有再燃的機會,實朱氏之功也。

  另修鐵塔寺、涇陽大寺等處。鐵塔寺,本唐章懷太子宅,咸享四年捨宅為寺,初名千福寺,即多寶塔所在地,顏真卿所書之多寶塔碑記,尚可復按。由唐而宋元明,均有修理,亦未易名。寺內經幢數座,皆為唐物。碑碣皆為明物。佛像最為莊嚴,相傳係唐像。朱氏住該寺三四次,頗覺有緣,亦略為修補,添山門一座,氣象煥然一新,此皆朱氏勳績也。

  涇陽縣內有隋文帝勅建之大壺寺,俗名涇陽大寺,至宋改稱惠果寺,寺內有唐造經幢,大石佛座下四面均刻有字,係六朝物,其他古碑,均在瓦礫荊棘間,銅鐵像頗多,唯諸多殿房,均已損壞。朱氏及唐慕汾、康寄遙至此勘查災情,見此敗像,亦欲修補,以及其他古寺名剎,若道宣律師之道場、鳩摩羅什之道場、不空三藏之道場,均經朱氏修補,並添置終南山之蓬茅,以宏開養道之場。於此不僅可知朱氏信佛之堅,護法之勤,而維護佛教古蹟的宏願,更無可堪與比擬者。

  四、重修諸祖寳塔唐季長安,各宗並隆,大法雲集,開宗立說,盛極一時。因此長安附近諸宗祖塔環立,但都已剝落不堪瞻仰,就中傾側最甚,行將倒塌者,則為華嚴四祖清涼國師塔及杜順和尚塔。杜塔雖已凋殘,尚端正,唯清涼國師塔將有倒塌之慮。近代宏揚華嚴宗者,雖不乏人,然只知談玄說妙,竟不思法乳之恩,豈不悲哉!朱氏見此,即發願重修,使此華嚴發源勝地,重放光明。

  玄奘之舍利塔,及窺基、圓測二師之寶塔,均在西安東南四十里之興教寺內,朱氏往謁,見奘塔

  P.333

  殘敗,基測二塔尤為凋殘,隨即發願重修,玄奘為慈恩宗初祖,窺基為其二祖,圓測與奘基同時,乃新羅國之王族出家,其注疏慈恩宗經論,功績甚偉。唯識學說,自唐以後,絕響千年矣。民國以來,緇素及諸善知識奮起倡導,風氣漸起,今此三塔重修,不啻為慈恩宗三大光明幢。今興復慈恩宗,首應修葺祖塔,俾他日慈恩學說,宏宣宇內,世人飲水思源,必將競禮三公之塔,當不異孔門子弟禮曲阜、耶徒之趨朝耶路撒冷也。

  五、創設社會事業佛教理解,究竟圓滿,無所不包,世界各教,無能堪比。然各處宣揚的成績,反不如耶教,時遭社會人士批評者,每因佛教未能興辦社會事業,未能把大乘佛教慈悲救世的精神,普徧實施於社會貧民。朱子橋居士本菩薩心腸與各慈善團體,合組華北慈善聯合會,於陝西災區設立災區教養院,即以佛教化為前提,由張環海為主任,內中設有佛學,並有專人宣講佛學淺本,又設養老所,專令老人念佛,面向西方,為安身立命之所,不啻為佛教的幼稚生。要知佛教徒所辦社會事業,所在之處,即佛化所被之處,倘仿此進行,多辦一所社會事業,即增一處佛化機關,增一群佛化信眾,如社會事業均能佛化,則五濁惡世將成人間淨土。(註三)

  朱氏不僅為一軍事政治家,且為一仁心為懷之大慈善家,他為實行我佛濟世救苦的勇敢精神,實非一班徒托空言之慈善人們所可望及者。

  六、宋版藏經之發現我國近代佛教發現許多新的文獻,一是清光緒二十六年(一九○○)發現敦煌藏書,多屬唐人寫經,約二萬餘卷。一是民國十九年(一九三○)於西安臥龍寺及開元寺,發現

  P.334

  宋版藏經,其雕刻年月日,乃宋理宗瑞平元年起,迄元武宗大德十一年止,全為宋磧砂版。考磧砂藏雕刻,始於宋理宗紹定四年(一二三一),平江府磧砂延聖院,比丘尼弘願斷臂,募刊經律論全藏。迄元武宗至大二年,(一三○九)始得完成,故磧砂藏,在宋版中,最負令名者。昔康南海曾見之欲影印流通,卒未能實現。今日徵之國內國外所發見於著錄者,亦僅少數殘文,而無全本。今磧砂藏竟為全藏,這不僅在佛教屬於無價之寶,即在世界文化史上,亦罕有其匹。這一個無比珍貴的文獻,就是那仁心為懷的朱子橋居士於西安,放賑時所發現。

  朱氏回到上源後,邀集緇素同人,若葉恭綽、狄保賢、蔣維喬、徐乃昌、丁福保、黃翊昌、吳兆曾、李經緯、李圓淨、釋範成諸氏會議,僉以此為吾國古版一切經之最完善者,幸傳至六百年之久,不僅為佛教之鴻寶,即在國史古版圖書中亦復不多見,即議影印流道,就上海組織影印宋版藏經會(辦事處在上海公共租界威海衛路吉六里一八○號)負責辦理一切業務。

  次為檢查版片,究竟有無缺少為先決問題,又聞北平松坡圖書館亦有宋藏殘本,朱氏遂委囑範成法師前往檢查,知其所存卷數。據範成法師上太虛大師書中云:「弟邇來在陝西省立圖書館清理宋版藏經,見有三種刻本,一在宋皇祐三年,刻字大而筆劃粗,又有一種字較小者,刻亦不精,惟宋景定五年刻於杭州,寫刻俱善。此館中有景定刻本兩部,計一萬一千零五十六冊,印刷期一在宋時,一在明朝,檢查冊數,甫告成,部類尚未分析,究屬有無缺乏莫可知也。昨閱關中金石記,始知陝地自隋唐以來,有古德若干碑銘,高僧傳未登載。弟與康寄遙居士商酌,此種材料,果然重要,可另編輯翻

  P.335

  印,藉此勉勵未來學人……」(註四)

  範成法師於陝西檢查宋版藏經,已將開元寺宋藏二千八百八十九卷,及臥龍寺宋藏四千五百四十八卷,兩相比較,除雷同外,得有五千二百二十六卷,缺五百七十六卷,又由北平松坡圖書館抄來宋藏目錄一冊,查有一千二百四十一種,四千九百三十五卷,自天字號起,至卿字號止,四千八百三十九卷,與宋藏目錄相符,其他經卷零亂非常,不知何種版本……這時太虛大師適在北平宣講能斷金剛經,範成法師又上書太虛大師……因「法師處之相近,故請移玉該館調查真相,攝一影片寄下,如能字跡相同,可補缺陝之宋藏不足,即有五千六百二十九卷,僅缺一百七十三卷,係大般若經與大毘婆沙論等。由此觀之,影印宋藏藍本,可不成問題。考陝之宋藏經卷後,種種記載,刊於宋理宗端平元年起,至元成宗大德十一年止,先後時期七十餘載,始成其事……弟範成頂禮。七月十七日。」(註五)

  當年籌印宋版藏經,煞費苦心,而用力最多,當為範成。二十一年範成法師又率領二十餘人,為影印磧砂版藏經事,又到西安,並將所製磧砂藏玻璃版四十箱,適倓虛法師由陝赴上海,交倓老運至上海,經渭水河時遭遇土匪盤查,從二十年起至二十四年完成出版,共印五百部,所缺少之一百七十三卷,則以明藏補充,這是中國佛教近代史上第一大事。亦復是朱子橋將軍致力陝西佛教復興之一大貢獻!

  七、金刻藏經之發現朱子橋將軍先於陝西發現宋版磧砂藏後,因該藏尚缺少一百七十三卷,已

  P.336

  如前述。朱氏對於各經印版,力求完善,乃向遠近徵訪比較,又請範成法師赴秦晉各地,搜訪藏經舊本,於山西舊平勝府趙城縣廣勝寺,發現古藏經五千餘卷,內多屬唐宋佚經佚目,依千字文編項,書形係手卷式,其祿字傳燈玉英卷,有宋景祐二年(仁宗丙子)拔文,施財信士,多為晉南蒲州人,考其刻板之始,當起於五代之末,每本版一面二十三行,每行十四字,字體極古樸,此種寶藏,向未見於國內之公私記載,即國外之收藏佛經者,亦未見及,在佛學版本史上,實為空前之創獲。經專家學者考訂,疑係南宋或金代所刻,而其刻法及印紙,全屬北派,則為諸家所公認。

  今考中國佛經開版,唐已有之,今存倫敦不列顛博物館之敦煌遺書中有唐咸通九年(西元八六八年),王瑜刊之金剛經,即為中國境內發現存在最古之佛經。至於大藏開版,則當始於宋太祖開寶四年(西九七一)之蜀版藏經,全書依開元錄,用千字文編號,定版式為梵筴形,每頁五行十五字,此後中國雕板之藏經如宋東禪寺版、開元寺版、思溪版、磧砂版、元杭州版,明南北藏本,莫不循開寶之舊,用梵筴式。卷子式佛經。除敦煌寫本諸經外,殆久已不為人所知矣!廣勝寺藏全部為刊本,而純用卷子式,木軸朱漆兩端,與傳世唐人經卷相同,此為以前言藏經版本者,所絕未及知者也。至於全藏內容,以無總目,與傳世各種有何異同,尚難詳知。唯就此次徐森玉先生借去影印諸卷觀之,便有今日大藏收失之佚籍不少,如玄逸撰大唐開元釋教廣品歷章三十卷,楊億編大中祥符法寶二十二卷,呂夷簡編修景祐法寶二十一卷,只見至元勘同法寶總目十卷,亦只有目無書,而廣勝寺藏赫然俱在,最重要者為法相宗之各種著述,如瑜伽師地論遁倫記等,我國久已失傳,僅從東瀛得睹一二,不意

  P.337

  廣勝寺藏俱有其書,誠足快心。不僅此也,如清素之瑜伽師地論義演四十一卷,窺基之因明入正理論過難疏一卷,只見至元錄著錄,為久失之籍,今從廣勝寺藏中復得睹此二書。又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傳世俱作四卷,而至元錄著錄三卷本,今廣勝寺本上中下三卷俱全。猶是元代著錄之舊,以此對勘今本,可知其分合乖訛之處,至於可以校正今本之訛文脫句,勝義重重,更無論焉。借平者約三百卷。現聞擬分三處影印。關於經錄部分者,如大唐開元釋教廣品歷章,天聖教總錄(不見各家經典著錄),大中祥符法寶錄,景祐法寶,四種共存四十六卷,由北平國立北平圖書館為之影印。關於法相宗著述,如唯識述記、唯識述記科文(窺基撰大藏失收)、唯識論疏、因明入正理論過難疏、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疏、成唯識論掌中樞要(上中下三卷本)、大乘法苑義林章、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函贊、阿彌陀經通贊疏、因明入正理論疏、妙法蓮華經玄贊、瑜伽師地論略纂疏、瑜伽師地論義演、瑜伽師地論記、瑜伽師地論,共十五種約七十三部,則歸北平三時學會影印,其餘諸種,大率為磧砂藏所缺者,故携至上海,由影印宋版藏經會影印。」(註六)。

【書籍目錄】
第1頁:蔡序 第2頁:自序
第3頁:第一章 導論 - 第一節 中國佛教近代史之範圍 第4頁:第一章 導論 - 第二節 近代中國佛教之特質
第5頁:第一章 導論 - 第三節 近代中國佛教之成就 第6頁:第一章 導論 - 第四節 近代中國佛教之護國
第7頁:第二章 元明時代之佛教 - 第一節 元代喇嘛之興起 第8頁:第二章 元明時代之佛教 - 第二節 西方宗教之東來
第9頁:第二章 元明時代之佛教 - 第三節 儒釋思想之融和 第10頁:第二章 元明時代之佛教 - 第四節 經藏開版與西學輸入
第11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一節 清代之喇嘛教 第12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二節 諸宗思想之融和
第13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三節 大藏經之出版 第14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四節 敦煌藏書之發現
第15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五節 居士佛教之抬頭 第16頁:第四章 鴉片戰爭與宗教壓迫 - 第一節 西方教士之狂妄
第17頁:第四章 鴉片戰爭與宗教壓迫 - 第二節 傳教事業之發展 第18頁:第四章 鴉片戰爭與宗教壓迫 - 第三節 查還教堂與迫害佛教
第19頁:第四章 鴉片戰爭與宗教壓迫 - 第四節 太平天國之荒謬與義和團之反動 第20頁:第五章 維新運動與佛教厄運 - 第一節 變法維新與廟產興學 - 第一節 變法維新與廟產興學
第21頁:第五章 維新運動與佛教厄運 - 第二節 自動興學與自保寺產 第22頁:第五章 維新運動與佛教厄運 - 第三節 革命思想浸入佛教
第23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一節 改革金山與革新運動 第24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二節 保護寺產與教團組織
第25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三節 三大革命與革新僧制 第26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四節 管理寺廟與信仰自由
第27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五節 三民主義與佛化思想 第28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六節 以佛法調和東西文化
第29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一節 第一次廟產興學運動 第30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二節 危亡中的佛教救星
第31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三節 破除迷信與摧殘佛教 第32頁:第四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節 各省寺產遭受宰割之紀錄
第33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五節 第二次廟產興學運動 第34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六節 召開全國佛教徒代表大會
第35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七節 中國佛教會獲准成立之經過 第36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八節 名流居士製造糾紛
第37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九節 如何健全佛教會組織 第38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十節 政府無意保護佛教
第39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十一節 假興辦慈善公益之名與扼殺佛教之實 第40頁:第八章 叢林制度與僧教育 - 第一節 叢林制度的由來
第41頁:第八章 叢林制度與僧教育 - 第二節 僧教育之開創 第42頁:第八章 叢林制度與僧教育 - 第三節 僧教育的成功與失敗
第43頁:第九章 內政部所擬訂僧教育及整理僧制辦法 - 第一節 「佛教學苑組織大綱」之駁斥 第44頁:第九章 內政部所擬訂僧教育及整理僧制辦法 - 第二節 教育部為辦僧學事覆內政部咨文
第45頁:第九章 內政部所擬訂僧教育及整理僧制辦法 - 第三節 如何健全僧教育制度 第46頁:第九章 內政部所擬訂僧教育及整理僧制辦法 - 第四節 如何健全「佛教學院」組織
第47頁:第十章 佛教文化事業之發展 - 第一節 佛教宣傳刊物之發行 第48頁:第十章 佛教文化事業之發展 - 第二節 佛教弘法團體之設立
第49頁:第十章 佛教文化事業之發展 - 第三節 佛教經藏開版事業 第50頁:第十章 佛教文化事業之發展 - 第四節 佛教圖書館之設立
第51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一節 世界佛教聯合會 第52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二節 中日佛教代表會議
第53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三節 各國代表之講演錄 第54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四節 日本佛教代表備受歡迎
第55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五節 東亞佛教大會 第56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六節 世界佛化大學之計劃
第57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一節 華北佛教之革新 第58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二節 佛化新青年運動
第59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三節 北京佛教會發表宣言 第60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四節 華北佛教之發展
第61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五節 華北佛教事業中衰 第62頁:第十三章 西北佛教之復興 - 第一節 朱子橋將軍與西北佛教
第63頁:第十三章 西北佛教之復興 - 第二節 康寄遙居士與西北佛教 第64頁:第十三章 西北佛教之復興 - 第三節 巴利文學院之設立
第65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一節 毀滅佛教之馮玉祥 第66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二節 重建河南佛教
第67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三節 籌辦河南省佛學院 第68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四節 澤被中原兩大師
第69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五節 戴院長倡修白馬寺 第70頁:第十五章 西南佛教之重建 - 第一節 雲南之鷄足山
第71頁:第十五章 西南佛教之重建 - 第二節 重整雲南佛教 第72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一節 唐以後漢藏之關係
第73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二節 民國以來漢藏之關係 第74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三節 英俄覬覦西藏之野心
第75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四節 西藏內部派系紛爭 第76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五節 中央對西藏之政策
第77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六節 中央對班禪大師之倚重 第78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七節 中央對章嘉大師之尊重
第79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八節 中央對達賴大師之尊敬 第80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九節 中央對諾那大師之優禮
第81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十節 佛教與邊疆民族之文化 第82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一節 我國密教之傳承
第83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二節 唐密法脈之重返 第84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三節 權田雷斧與王弘願
第85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四節 談玄與台密 第86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五節 弘揚藏密之尊者
第87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六節 入藏求法之漢僧 第88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七節 漢藏文化之溝通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1-10-3 9:33:23
真好我一直在找這本書但是會有下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