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中國佛教近代史上冊 東初老和尚

中國佛教近代史上冊 東初老和尚

第十章 佛教文化事業之發展 - 第二節 佛教弘法團體之設立

[日期:2011-05-12]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東初老和尚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我國佛教,一向採取閉門政策,很少作門外活動,寺院講經說法,聽眾亦僅限於僧徒,或少數在家信徒。民國以來,社會風氣大開,佛教弘化的事業,漸由三門內推到三門外。換句話說:由寺僧佛教逐漸轉移於社會各階層。於是社會各種弘法團體,相繼成立,以吸收社會青年及新興居士,參加佛教活動。這對佛教來說,實是新序幕的開始。北伐以前,由於政府限制佛教會設立,一遇到教難,就

  P.243

  陷入群龍無首,無法團結的地步,於是各地佛教有心人士,就以弘法團體的名義,團結教友,代替教會。一遇教難,就以此團結教友,向政府交涉、呼籲,爭取社會廣大群眾的同情,作為聲援,這也是促成弘法團體產生的另一原因。茲將各省弘法團體,簡介於後:

  一、大乘講經會民國四年,袁世凱因日人提出二十一條要求,就中有日人來華傳教的密約,顯欺我國無人能傳教,想藉傳教來掩飾,幹帝國主義間諜工作。袁氏深知其詐,乃授意組織「大乘講經法會」,以對制日人無理要求。指派孫毓筠、楊度、嚴復等,承袁氏意,南下邀請月霞、諦閑兩位北上,開講楞嚴經。月老講數日即南返,獨諦老留京講畢,袁克定於法會期中,皈依諦老(見諦老傳)。籌安會,帝制議興,孫毓筠等名列六君子。因此,世間許多事,往往相反即相成。袁氏邀請月諦二師北上講經,意在抵制日人要求,那知影響所及,社會名流學者,政界顯要,却由是相繼皈依佛宗,研究佛學,遂展開社會群眾學佛的風氣。

  二、己未講經會民國八年(一九一九),北京政府指民國六年章嘉等請立之「中華佛教會」為抵觸法令,予以廢止,並重申民國四年之管理寺廟條例,著令實施。北京龍泉寺覺先,初因管理寺廟條例,首起反對諦老,南方鄞縣五邑佛教會,亦聲明反對。並推竹溪、太虛聯袂北上請願,寓居法源寺。奔走月餘,對取銷管理寺廟條例,雖未達到目的,太虛大師却因此與京中名流學者,若林宰平、梁潄溟、夏惠康、般人庵、梁家義、范任卿、黎錦暉、胡適之等,廣泛接觸,敍談佛法。張仲仁等,旋發起己未講經會。推莊蘊寬、夏壽康為會長,請太虛大師宣講「維摩詰經」,於象坊橋觀音寺。王

  P.244

  虛亭、楊犖哉、馬冀平、陶冶公、倪譜香、胡子笏、周秉清等,都由此生信,發心學佛。武漢士紳李隱塵、陳元白,聞太虛大師在北京講經,特自武漢來北京聽講。維摩詰經講畢,並陪遊西山諸名勝。李氏由是信佛。隨後,吳璧華、熊希齡、李氏等發起續講「大乘起信論」,聽講者多,法緣殊勝,不特揭開北方學佛風氣,並將南方革命的思想,帶到北方。

  三、庚申講經會民國九年,由廣州李觀初等發起。李氏為國會議員,先於民國八年,在北京聽講維摩詰經,南下參加非常會議,因與廣州諸議員,發起組織庚申講經會,電請太虛大師講經,並請李氏代表至上海迎請太虛大師。大師本推同學開悟代往,因粵方堅請同往,辭不獲已,乃相偕南下。抵廣州設講座於東隄議員俱樂部,講「佛乘宗要論」。龍積之等,即於法會中皈依三寶,旋以粵桂戰爭發生,由龍積之陪大師與開悟赴香港。陸逢山、吳子芹等發起,請大師於名園講經三日,開香港宣講佛法的風氣。

  四、辛酉講經會民國十年,北京佛徒又邀請太虛大師北上,開講「法華經」,設講座於弘慈廣濟寺,大師依窺基法師的「法華經玄贊」為講義。由周少如錄其口說,成「法華經講演錄」,逐日載諸亞東新聞,廣為傳閱。參與法會者,釋遠參、莊思緘、夏仲膺、蔣維喬、胡瑞霖、馬冀平、林宰平、緝熙(後出家名能海)、朱芾煌、王虛亭等。大勇自五台來,李隱塵、陳元白從武漢來,平政院長夏壽康等數百人,於法會中皈依。法會期中,別為蔣維喬等講因明論,為大勇、王虛亭等講金剛經,為遠參講梵綱經,為元白等領導女眾講大阿彌陀經。由於大師隨誼說法,隨類生解,法緣殊勝,從未曾

  P.245

  有。

  五、中華大學暑期講習會太虛大師數度於北京講經,轟動全國,早為武漢學界所嚮往。民國十一年,武漢中華大學舉辦暑期講習會,邀請太虛大師講「因明大綱」。聽眾千人以上,均屬優秀知識青年,社會青年從此好樂佛法。

  六、盧山暑期講習會廬山為我國避暑勝地,每逢夏季,中外名流學者相繼前往避暑。民國十二年夏,太虛大師特於廬山設立講習會,以便向中外名流展開說法,講座設於大林寺。由太虛、王林甫、史一如等主辦,並邀請湯用彤等參加主講。太虛大師共講四次:「佛法略釋」、「佛法與科學」、「佛法與哲學」、「佛法悟入漸次」。黃季剛、湯用彤、張仲仁等,都有演講,使華洋神教徒為之震驚。由此次講演會發展,而有民國十三年,世界佛教聯合會的產生。亞東日本及歐美各國,均有代表出席參加,共揚佛法真義。

  七、武漢佛化新青年民國十二年,寧達蘊、張宗載等發起於北京,成立佛化新青年會,以接引社會青年從事佛化新運動,頗為各界所重視。民國十三年,寧張二人來武昌,又發起武漢佛化新青年會,於「中華大學」開成立大會。太虛大師、宗藻生、李隱塵、李慧空等,均有演說,遂成為武漢佛化新青年運動的中心。

  八、泰縣佛教居士林民國十三年,太虛大師蒞泰縣光孝寺,宣講「維摩詰經」後,斯城士紳若盧敬候、王誠善等三十餘人,齊受皈依,善男信女皈依者五百餘人,法緣殊勝,嘆未曾有。由此組成

  P.246

  「念佛會」,後改為佛教居士林,發行月刊。民國十七年,太虛大師於歐美弘法,海潮音月刊編輯與發行,均移至泰縣,由錢誠善與王誠普居士獨力撐持二年有餘,未使中輟,錢王二居士之功,實莫大焉。

  九、如皋佛教利濟會由士紳潘海觀居士,因讀太虛大師「志業與職業」一文而組成之,專以弘化及社會慈善事業為主。

  十、鎮江佛學研究會由盧潤洲居士發起,集會鎮江士紳研究佛學。舉盧氏為會長,除研究佛學外,遇有佛教外難,即由研究會名義出面交涉,以資護法。

  十一、北京仁王護國般若法會民國十四年,北京學佛同人,發起仁王護國般若法會,邀請太虛大師北上講經。大師偕王森甫等一行三十餘人北上,北京人氏蒞車站歡迎者數千人,駐錫慈因寺。三月十四日於中央公園社稷壇,開講仁王護國般若經,聽眾千人以上。法尊、法舫譯語兼記錄,成「仁王護國般若講錄」,克蘭佩、衛禮賢、多傑覺拔、貢覺仲尼,均來法會聽講(見「太虛自傳」十九)。

  十二、杭州金光明法會民國十五年三月,白普仁喇嘛於杭州啟建法會。四月一日,復於南京毗盧寺,啟建金光明法會。大勇、持松由日歸來,先後傳授東密多次,此為藏密深入南方之始。

  十三、北京講經會民國十五年秋,北京政界顯要汪大爕、熊希齡、莊蘊寬、胡瑞霖、蔣尊褘、梁密、張相文等,發起成立講經會,電邀太虛大師進京主講。大師偕唐大圓北上,寓安福胡同、王驤陸所辦之「佛教閱經社」。大師在中央公園社稷壇,開講「四十二章經」,法會聽眾簽名者二千餘人

  P.247

  ,可謂盛極矣!法會圓滿日,英國克蘭夫婦、梵文學者岡和泰、俄國本睦雅、貢覺仲尼,均來會參加。

  十四、北京佛學研究會民國十五年,京中佛教界,就佛教閱經社,組成佛學研究會,請太虛大師講「佛法概論」,聽眾有張怡蓀、羅甫、羅培常等,均為各大學師生,羅庸筆記成書。

  十五、佛化教育社民國十五年,革命軍開始北伐,革命浪潮襲擊上海,上海學佛同人,為應付未來新社會發展,特組成佛化教育社,經常有弘法活動,太虛大師於此講學多次。

  十六、法苑民國十六年二月,太虛大師於上海籌設「法苑」,是為應付新社會,經濟政策之始。開幕典禮,到有章太炎、王一亭、謝鑄陳、王森甫、陳維棟等。「法苑」為別開生面之弘法團體,以改良經懺,除去迷妄,藉以謀得經濟基礎,以期自力更生,作新僧運動之示範。

  十七、上海菩提學會由段芝泉、湯住心、趙恒惕等組成,專修密宗,從事翻譯西藏佛教經典,並兼作弘化事業。

  十八、中國佛學會北伐以後,全國統一,奠都南京,太虛大師謀全國性佛教之組織,經蔣總司令介紹會晤蔡孑民等,結果,當時政府以不便提倡宗教為詞,未準成立佛教會,只以研究佛學名義組成團體,故於十八年先成立「中國佛學會」,舉太虛大師為理事長,謝鑄陳、黃懺華任常務理事,自此,大師每年必蒞京講經一次或二次,接引京中顯要學佛。

  十九、華北佛教居士林民國十五年,由華北學佛居士組成,舉胡子笏為理事長,對華北佛教弘

  P.248

  法事宜,貢獻頗多。

  二十、巴縣愛道佛社民國十四年四川巴縣通遠門外石坂坡,信佛徒眾,組成愛道佛社,以教宗佛乘,宏法利世,行修凈業,繼往開來為宗旨,組織董事會,並獲得佛源法師、盧佛堂、彭讓高、高槐安、陳端甫、嵩源法師、大覺法師等知名緇素三十餘人贊助(見海刊六卷、十一期)。

  二十一、福州佛化社民國十四年,設於西湖開化寺內,闡揚佛化,自覺覺他為宗旨,並組織大綱,設總務、宏化、慈善三部,推選社長,及三部主任各一人,推行法務。(見海刊六、十一期)

  二十二、世界選佛會設於上海龍華寺內(民十四年),以宏法利生及培植國民佛學知識,勸導眾生,同歸極樂為宗旨。並發表組織簡章,內分凈業、宏化、閱乘、救濟四部。推舉會長一人,總攬會內一切事宜。(見海刊六、十一期)

  二十三、濟南佛學社早於民國十年,由張繼康創立,民十五年,由王宗祐、張家胸、秦少文等領銜呈請山東省批准。改選繼任人,發起組織濟南佛學社,以弘揚佛法,自利利人為宗旨,並推選前任山東鹽運使夏繼泉及現任山東高等檢察長梅光羲為正副社長(見海刊五、九期)。

  二十四、杭州佛學研究會湖南佛學會、成都佛學社,以及其他各省縣佛學團體,不勝枚舉。以各種方式接引社會民眾,使佛法深入社會各層,團結社會善良民眾,維持社會善良風氣,此為北伐前後,佛教團體各種弘法之活動,於此可見其一斑。

  P.249

【書籍目錄】
第1頁:蔡序 第2頁:自序
第3頁:第一章 導論 - 第一節 中國佛教近代史之範圍 第4頁:第一章 導論 - 第二節 近代中國佛教之特質
第5頁:第一章 導論 - 第三節 近代中國佛教之成就 第6頁:第一章 導論 - 第四節 近代中國佛教之護國
第7頁:第二章 元明時代之佛教 - 第一節 元代喇嘛之興起 第8頁:第二章 元明時代之佛教 - 第二節 西方宗教之東來
第9頁:第二章 元明時代之佛教 - 第三節 儒釋思想之融和 第10頁:第二章 元明時代之佛教 - 第四節 經藏開版與西學輸入
第11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一節 清代之喇嘛教 第12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二節 諸宗思想之融和
第13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三節 大藏經之出版 第14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四節 敦煌藏書之發現
第15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五節 居士佛教之抬頭 第16頁:第四章 鴉片戰爭與宗教壓迫 - 第一節 西方教士之狂妄
第17頁:第四章 鴉片戰爭與宗教壓迫 - 第二節 傳教事業之發展 第18頁:第四章 鴉片戰爭與宗教壓迫 - 第三節 查還教堂與迫害佛教
第19頁:第四章 鴉片戰爭與宗教壓迫 - 第四節 太平天國之荒謬與義和團之反動 第20頁:第五章 維新運動與佛教厄運 - 第一節 變法維新與廟產興學 - 第一節 變法維新與廟產興學
第21頁:第五章 維新運動與佛教厄運 - 第二節 自動興學與自保寺產 第22頁:第五章 維新運動與佛教厄運 - 第三節 革命思想浸入佛教
第23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一節 改革金山與革新運動 第24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二節 保護寺產與教團組織
第25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三節 三大革命與革新僧制 第26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四節 管理寺廟與信仰自由
第27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五節 三民主義與佛化思想 第28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六節 以佛法調和東西文化
第29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一節 第一次廟產興學運動 第30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二節 危亡中的佛教救星
第31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三節 破除迷信與摧殘佛教 第32頁:第四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節 各省寺產遭受宰割之紀錄
第33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五節 第二次廟產興學運動 第34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六節 召開全國佛教徒代表大會
第35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七節 中國佛教會獲准成立之經過 第36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八節 名流居士製造糾紛
第37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九節 如何健全佛教會組織 第38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十節 政府無意保護佛教
第39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十一節 假興辦慈善公益之名與扼殺佛教之實 第40頁:第八章 叢林制度與僧教育 - 第一節 叢林制度的由來
第41頁:第八章 叢林制度與僧教育 - 第二節 僧教育之開創 第42頁:第八章 叢林制度與僧教育 - 第三節 僧教育的成功與失敗
第43頁:第九章 內政部所擬訂僧教育及整理僧制辦法 - 第一節 「佛教學苑組織大綱」之駁斥 第44頁:第九章 內政部所擬訂僧教育及整理僧制辦法 - 第二節 教育部為辦僧學事覆內政部咨文
第45頁:第九章 內政部所擬訂僧教育及整理僧制辦法 - 第三節 如何健全僧教育制度 第46頁:第九章 內政部所擬訂僧教育及整理僧制辦法 - 第四節 如何健全「佛教學院」組織
第47頁:第十章 佛教文化事業之發展 - 第一節 佛教宣傳刊物之發行 第48頁:第十章 佛教文化事業之發展 - 第二節 佛教弘法團體之設立
第49頁:第十章 佛教文化事業之發展 - 第三節 佛教經藏開版事業 第50頁:第十章 佛教文化事業之發展 - 第四節 佛教圖書館之設立
第51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一節 世界佛教聯合會 第52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二節 中日佛教代表會議
第53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三節 各國代表之講演錄 第54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四節 日本佛教代表備受歡迎
第55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五節 東亞佛教大會 第56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六節 世界佛化大學之計劃
第57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一節 華北佛教之革新 第58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二節 佛化新青年運動
第59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三節 北京佛教會發表宣言 第60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四節 華北佛教之發展
第61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五節 華北佛教事業中衰 第62頁:第十三章 西北佛教之復興 - 第一節 朱子橋將軍與西北佛教
第63頁:第十三章 西北佛教之復興 - 第二節 康寄遙居士與西北佛教 第64頁:第十三章 西北佛教之復興 - 第三節 巴利文學院之設立
第65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一節 毀滅佛教之馮玉祥 第66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二節 重建河南佛教
第67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三節 籌辦河南省佛學院 第68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四節 澤被中原兩大師
第69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五節 戴院長倡修白馬寺 第70頁:第十五章 西南佛教之重建 - 第一節 雲南之鷄足山
第71頁:第十五章 西南佛教之重建 - 第二節 重整雲南佛教 第72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一節 唐以後漢藏之關係
第73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二節 民國以來漢藏之關係 第74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三節 英俄覬覦西藏之野心
第75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四節 西藏內部派系紛爭 第76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五節 中央對西藏之政策
第77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六節 中央對班禪大師之倚重 第78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七節 中央對章嘉大師之尊重
第79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八節 中央對達賴大師之尊敬 第80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九節 中央對諾那大師之優禮
第81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十節 佛教與邊疆民族之文化 第82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一節 我國密教之傳承
第83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二節 唐密法脈之重返 第84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三節 權田雷斧與王弘願
第85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四節 談玄與台密 第86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五節 弘揚藏密之尊者
第87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六節 入藏求法之漢僧 第88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七節 漢藏文化之溝通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1-10-3 9:33:23
真好我一直在找這本書但是會有下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