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中國佛教近代史上冊 東初老和尚

中國佛教近代史上冊 東初老和尚

第八章 叢林制度與僧教育 - 第三節 僧教育的成功與失敗

[日期:2011-05-12]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東初老和尚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僧教育的機構,雖多至幾十所,其教學究竟是成功呢?還是失敗呢?一言以蔽之,今日之僧教育,可謂是徹底的失敗!其失敗的原因則有:

  一、談到教育,本屬百年大計,主持教育者,要有任重道遠的抱負,及捨己為人的精神,非有耐勞耐怨,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的願力,不足以擔當教育的任務。試觀民國以來,創辦僧教育者,僅有極少數人具有這種心願。大多數不是為維持寺產,就是利用興辦教育的名義,爭取個人名聞,所以所辦的僧教育,多不切實際,掛羊頭賣狗肉的居多。如此僧教育,又怎能鑄造傑出的人才呢?

  二、我們的僧教育,最大的缺點,就是不依教育程序,一所佛學院,好像是一所大學。其實,小學也不如。入學的程度,固然不齊,就中有小學程度的,也有一二初中程度的,甚至不識之無的也有。而入學的年齡,有十七八歲,也有二十幾歲,甚至三十歲也有,真是老少咸宜。這種不倫不類的僧

  P.217

  教育在先天就有嚴重的缺點,又怎能造就出佛教人才呢?

  三、凡辦一事,必有其宗旨,主辦教育自不能例外。我們辦僧教育的宗旨,固不待言,是為培育弘揚佛法的人才。既以培育弘法人才為目的,那我們必要按照修學佛法的程序—信、解、行、證教育—嚴格的說,就是如何教導僧青年,依照信、解、行、證程序去修學。要知「佛學院」,等於專科教育制度,只宜專,不宜泛。應以佛學與國學為基本,對佛學瞭解到如何程度,就看對國學修養的如何。我們學習外文,以及學習世間學說,只為接受新知識,及傳播佛法的運用。儘管懂得一二種外文,而對本國國學未能修學得好,仍不能瞭解佛法奧義,更談不到運用外文了!現在一般僧教育機構,却忽略於此,皆以世間學及外文為重。這對於研究佛學來說,却成為風馬牛不相及,不特擾亂僧青年身心,而對佛學興趣日趨淡薄。這等於中國相傳南轅北轍的故事。我們不把佛學知識向僧青年灌輸,却把無關佛法宏旨的社會知識向青年傳授,越灌輸越多,益發使他們思想混亂,信心動搖,覺得研究佛法沒有什麼用處,出家更沒有什麼前途,於是紛紛轉念要上社會學校,經過社會學校洗禮後,對佛法的信心,喪失殆盡,更不願再過淡泊出家人的生活,只有退而還俗,尋找其新生活了。民國以來,受過僧教育退而還俗者,不知凡幾。

  四、勝利以後,京畿附近幾處主持僧教育者,異想天開,為欲趕上社會教育,竟放棄原有僧教育崗位,甘作獅子蟲,把僧寺改為「社會學校」,其捨本逐末,倒行逆施,莫此為甚!

  在此,我要聲明一句,我們並不反對辦社會教育,但我們要引用孔子的一句名言:「行有餘力,

  P.218

  則以學文。」那就是說,我們的責任,是要培植佛教繼起的人才,我們不能放棄培植佛教下一代的責任,去培植社會青年。昆蟲尚知欲繁殖他的種族,何況我們僧團呢?我們更不能依靠社會青年,或異教徒來繼承佛家的衣缽。民國十七年,內政部部長薛篤弼及中大教授邰爽秋主張廟產興學運動,經全國寺僧及護法士紳,聯合向政府呼籲、請願,用盡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此狂風暴雨的風潮,予以制止。那知十七年我們僧團中,竟甘願自作獅子蟲,自食獅子肉,承繼薛篤弼、邰爽秋的衣缽,把僧寺改作社會學校,毀滅佛教。以三寶門中的錢培育社會青年,却忘記紹隆佛種的責任。試問這是進步呢?還是退步呢?首先把僧教育辦好,然後再辦社會學校!

  五、由於主持僧教育者,未能貫徹僧教育宗旨,不僅未能傳道、授業、解惑,反使僧青年思想益加混亂,信心動搖。民國以來,因受社會教育影響,退而還俗者,不乏其人。就中最顯著者:則有余乃仁(出家法名不詳)、顯教、性安、願航、會中、慧雲、蘊光、遠參、寂穎、知非、滿智、惟幻、碧松、智嚴等,都是受過佛學院啟發,天資秀麗,精通佛法、世法,就中並有精通英文、梵文、巴利文、藏文等,可說為佛教第一流人才。因時風誘惑,不甘過淡泊出家生活,退而還俗,佛教人才外流。還俗僧青年,不特捨戒改變了生活。並有捨信改從異教,為異教宣傳者(如寂穎)。因此,太虛大師為愛惜這些還俗僧青年,仍期能遵守在家五戒優婆塞、三皈優婆塞,為在家佛徒,擔當弘法任務。曾先後發表:「尊重僧界還俗人」,及「告青年僧之還俗者」,「不能守僧戒還俗勿污僧」(見覺群五期)。意在勉勵還俗僧青年,切勿捨戒捨信,若為異教徒,則不唯捨信而且破見斷善為一闡提

  P.219

  矣!

  六、再以客觀立場來檢討叢林制度與僧教育之得失:

  1.叢林制度,不論其教育能否適應時機,但其延續至千年以上,維持一貫教育的作風,其所造就之僧才,無慮千百萬眾(此指禪宗而言)。佛學院之生命,其延續至多十年以上,次則三五年,等而次之,一年半載結束,亦不乏其例。

  2.叢林制度(教育)以德育為主,智育次之,其所造就之僧才,雖缺乏現代科學知識,但叢林教育重視德育,凡受叢林教育陶鑄之僧徒,多能甘苦淡泊,持戒修定,或結茅蓬於岩洞間,或掩關於斗室中,半途改變生活,退而還俗者,從未有聞。反觀今日之佛學院所造就之不切實際之僧才,上焉者,祇知辦事、辦刊物、寫文章、喊口號、說大話、作自我陶醉的宣揚,要做領袖,以當住持獨霸僧寺為目的。下焉者,覺在佛教內無發展的機會,既不甘過淡泊出家、持戒修定的生活,即對佛法根本信心亦都喪失,祇有退而還俗,尋找其新生活。

  3.今日僧團中,中年以上不乏有道念修持者,甘苦淡泊,不貪名聞利養,潛究經典,著書立說,或掩關自修,顯受千年叢林教育所孕育的遺風所薰陶,承繼其傳統的美德。如此者,實為末法時代之鳳毛麟角。今後欲挽救佛教頹風,保持佛法純粹的真相,唯有恢復叢林教育制度,學院叢林化,建立新的僧教育規範,亦唯有翹首期待將來繼起之賢哲了。

  或者,有人會認為作者的思想落伍,說這些不合時代的頑固話。平心而論,我所說的話,並非自

  P.220

  撰,都屬眼前佛教的事實。祇要我們對於當前佛教教育稍為留心一下,對我所說的話,必能首肯。僧教育唯一的祕訣,就是要保持佛教獨特風格與精神,始能生存!

  註一:見海刊六、十一期

  註二:見海刊四卷

  註三:見海刊四、佛學院院董會略史

  註四:見虛譜一四○頁

  註五:見太虛大師致常惺法師書

  註六:見海刊十五、七期

【書籍目錄】
第1頁:蔡序 第2頁:自序
第3頁:第一章 導論 - 第一節 中國佛教近代史之範圍 第4頁:第一章 導論 - 第二節 近代中國佛教之特質
第5頁:第一章 導論 - 第三節 近代中國佛教之成就 第6頁:第一章 導論 - 第四節 近代中國佛教之護國
第7頁:第二章 元明時代之佛教 - 第一節 元代喇嘛之興起 第8頁:第二章 元明時代之佛教 - 第二節 西方宗教之東來
第9頁:第二章 元明時代之佛教 - 第三節 儒釋思想之融和 第10頁:第二章 元明時代之佛教 - 第四節 經藏開版與西學輸入
第11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一節 清代之喇嘛教 第12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二節 諸宗思想之融和
第13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三節 大藏經之出版 第14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四節 敦煌藏書之發現
第15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五節 居士佛教之抬頭 第16頁:第四章 鴉片戰爭與宗教壓迫 - 第一節 西方教士之狂妄
第17頁:第四章 鴉片戰爭與宗教壓迫 - 第二節 傳教事業之發展 第18頁:第四章 鴉片戰爭與宗教壓迫 - 第三節 查還教堂與迫害佛教
第19頁:第四章 鴉片戰爭與宗教壓迫 - 第四節 太平天國之荒謬與義和團之反動 第20頁:第五章 維新運動與佛教厄運 - 第一節 變法維新與廟產興學 - 第一節 變法維新與廟產興學
第21頁:第五章 維新運動與佛教厄運 - 第二節 自動興學與自保寺產 第22頁:第五章 維新運動與佛教厄運 - 第三節 革命思想浸入佛教
第23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一節 改革金山與革新運動 第24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二節 保護寺產與教團組織
第25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三節 三大革命與革新僧制 第26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四節 管理寺廟與信仰自由
第27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五節 三民主義與佛化思想 第28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六節 以佛法調和東西文化
第29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一節 第一次廟產興學運動 第30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二節 危亡中的佛教救星
第31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三節 破除迷信與摧殘佛教 第32頁:第四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節 各省寺產遭受宰割之紀錄
第33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五節 第二次廟產興學運動 第34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六節 召開全國佛教徒代表大會
第35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七節 中國佛教會獲准成立之經過 第36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八節 名流居士製造糾紛
第37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九節 如何健全佛教會組織 第38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十節 政府無意保護佛教
第39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十一節 假興辦慈善公益之名與扼殺佛教之實 第40頁:第八章 叢林制度與僧教育 - 第一節 叢林制度的由來
第41頁:第八章 叢林制度與僧教育 - 第二節 僧教育之開創 第42頁:第八章 叢林制度與僧教育 - 第三節 僧教育的成功與失敗
第43頁:第九章 內政部所擬訂僧教育及整理僧制辦法 - 第一節 「佛教學苑組織大綱」之駁斥 第44頁:第九章 內政部所擬訂僧教育及整理僧制辦法 - 第二節 教育部為辦僧學事覆內政部咨文
第45頁:第九章 內政部所擬訂僧教育及整理僧制辦法 - 第三節 如何健全僧教育制度 第46頁:第九章 內政部所擬訂僧教育及整理僧制辦法 - 第四節 如何健全「佛教學院」組織
第47頁:第十章 佛教文化事業之發展 - 第一節 佛教宣傳刊物之發行 第48頁:第十章 佛教文化事業之發展 - 第二節 佛教弘法團體之設立
第49頁:第十章 佛教文化事業之發展 - 第三節 佛教經藏開版事業 第50頁:第十章 佛教文化事業之發展 - 第四節 佛教圖書館之設立
第51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一節 世界佛教聯合會 第52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二節 中日佛教代表會議
第53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三節 各國代表之講演錄 第54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四節 日本佛教代表備受歡迎
第55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五節 東亞佛教大會 第56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六節 世界佛化大學之計劃
第57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一節 華北佛教之革新 第58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二節 佛化新青年運動
第59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三節 北京佛教會發表宣言 第60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四節 華北佛教之發展
第61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五節 華北佛教事業中衰 第62頁:第十三章 西北佛教之復興 - 第一節 朱子橋將軍與西北佛教
第63頁:第十三章 西北佛教之復興 - 第二節 康寄遙居士與西北佛教 第64頁:第十三章 西北佛教之復興 - 第三節 巴利文學院之設立
第65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一節 毀滅佛教之馮玉祥 第66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二節 重建河南佛教
第67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三節 籌辦河南省佛學院 第68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四節 澤被中原兩大師
第69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五節 戴院長倡修白馬寺 第70頁:第十五章 西南佛教之重建 - 第一節 雲南之鷄足山
第71頁:第十五章 西南佛教之重建 - 第二節 重整雲南佛教 第72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一節 唐以後漢藏之關係
第73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二節 民國以來漢藏之關係 第74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三節 英俄覬覦西藏之野心
第75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四節 西藏內部派系紛爭 第76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五節 中央對西藏之政策
第77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六節 中央對班禪大師之倚重 第78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七節 中央對章嘉大師之尊重
第79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八節 中央對達賴大師之尊敬 第80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九節 中央對諾那大師之優禮
第81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十節 佛教與邊疆民族之文化 第82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一節 我國密教之傳承
第83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二節 唐密法脈之重返 第84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三節 權田雷斧與王弘願
第85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四節 談玄與台密 第86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五節 弘揚藏密之尊者
第87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六節 入藏求法之漢僧 第88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七節 漢藏文化之溝通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1-10-3 9:33:23
真好我一直在找這本書但是會有下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