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一花一世界:天下趙州生活禪 馬明博

一花一世界:天下趙州生活禪 馬明博

隨師學禪

[日期:2011-05-03]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馬明博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明海法師和淨慧老和尚之間,有著言語無法表達盡的奇妙的緣。從明海法師隨手記下的《隨師學禪》,可見一斑。

  一

  到現在,我還清楚地記得第一次見師父的情景:一位老和尚從書桌上抬起頭,從容地轉過身,慈悲安詳,和藹可親。因為是冬天,他還戴著一頂毛線織的帽子。我好奇地想:怎么和尚還戴著帽子呢?我這樣才一動念,師父就隨手把帽子摘下來。我想:這老和尚一定有神通呢!

  後來師父淡然地告訴我:他沒有神通。對他這話我總不信,便用心觀察,神通雖然沒有找到,卻發現了許多意味深長的妙處。

  二

  師父在北京的住處是一套三間相通的房子,中間一間是佛堂兼客廳,邊上一間是他的臥室兼書房,他日常每在這裏工作,如果有人拜訪,一轉身又可以接待客人。

  師父的工作都要伏案去做:寫文章、改文章、校對稿樣、給信徒回信,他做起來都是一絲不苟,字跡從不潦草,標點符號清清楚楚。有一次我幫忙謄一份東西,他看了指出許多毛病:破折號應在兩格中間三分之二的地方,句號、逗號在方格左下角……,我聽了慚愧萬分:平時還一直以為自己在這方面過了關呢!

  我曾經想:做許多工作都和修行用功不妨礙,做師父這份案頭工作卻不好用功。你想:一邊寫文章,一邊念佛或者觀心,那是不行的,文章一定寫不出來。有一次我拿這樣的問題問師父,他說:“看書就看書,寫文章就寫文章,一心一意,不起雜念,這就是修行。”

  這話很平淡,我卻做不到,難就難在“一心一意”上。我的習慣,每每寫文章時惦記著打坐,打坐時又老想著文章該怎么寫。總之是心裏總有一些和身口不相應的細微妄想流動,走路時不安心走路,吃飯時不安心吃飯,所謂“心不在焉”——心不在這裏,在哪裏呢?自己都覺察不出。

  師父卻總是那樣專注。寫文章是這樣,吃飯是這樣,掃地是這樣。他在北京的生活是十分平常的:早起坐禪、掃地、打開水、到齋堂打飯、坐辦公室、改稿、校稿。理論起來可以說是弘法度眾生,師父做起來卻是如此平實、安詳,本地風光、自自然然。他掃地時是那樣從容不迫,心無旁鶩,仿佛世界上其他一切都不存在了。他要我們學會掃地,認認真真,一絲不苟,月複一月,年複一年,無有間斷,能做到這一點,就能成就大的道業,就能振作佛法的教運……。

  當然,師父要是有條件一直專注於案頭工作也好,事實是他的工作經常被拜訪的信徒打斷。有的是修行遇到問題要請教,也有的剛接觸佛教,還有的是工作、生活不順心,請師父解憂。來的人有學生、工人,有家庭婦女,有時一家夫婦帶著孩子一起來。

  這時候,師父就得放下手頭的工作,接待這些來訪者。和他們講佛法、聊家常、解答疑難,話語從容平實,卻讓人感覺如沐春風。人們圍著他,象冬天裏圍著一盆火,舍不得離開。等來訪者一走,師父又回到書桌旁,拿起了筆。

  這樣的情形見多了,我終於感覺到:師父如是的行持中大有“文章”在。首先我自己做不到。換了我,寫文章到精彩處,有人打斷,心裏會生煩惱;而談話結束後,心又不容易收回,一定還掛記著剛才的談話。師父卻兩無妨礙,他放下案頭的書、筆,接待來客,給人的印象他剛才什么都沒幹,專門等你來拜訪呢,所以才那樣精神飽滿,光彩照人;等人一走,他又繼續他的工作,仿佛一直如此,沒有中斷。

  ——此中有“真意”,我揣摩了很長時間,後來師父說:要活在當下,我才有點恍然了。活在當下,也就是斬斷過去、現在、未來三際而安住於現前清淨明覺的一念。這種安住等於無住。因為就此當下一念通於過去、現在和未來而成為永恒。《華嚴經》上說:“三世所有一切劫,於一念際我皆入。”這個入於三世的一念既在三世中又在三世外,它是既存在又超越的。賣點心的婆子喝問德山要點哪個心時,德山就被束縛在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的囚籠裏而打失了當下一念。

  活在當下,也就是安心於當下。能安心於當下也就能安心於時時處處。古代的禪德饑來吃飯困來眠,無處青山不道場,就是這個道理。

  師父因為總能活在當下,所以他總顯那樣自在灑脫,處理問題應付裕如,不費一些思索,純為現量境界。不管是作文還是講開示他都是信手拈來,不多不少,恰到好處。我想這大概就是《六祖壇經》上所說的“定慧等持”吧。

  三

  我有不愛整潔的習慣,這個習慣是過去長期的學生生活養成的,師父幾次批評我,我卻進步不大。真是“江山易改,習氣難除”。

  師父則不然,他周圍的環境總是整整齊齊,幹幹淨淨,而且他走到哪裏就把清潔和秩序帶到哪裏。他常給我念叨:“虛雲老和尚了不起,雖然行頭陀行、穿百納,但他的衣服卻總是幹幹淨淨的,他的案頭、禪榻總是整齊潔淨的。”

  起初,對他的話我一直漠然淡然,後來才慢慢領會:這也是修行。

  柏林禪寺是一座千年古刹,曆史的風暴卻使它成為一片廢墟。我們最初來到這裏時,只有幾棵古柏、一座佛塔還使人能依稀辯出這是一座古寺。一切又得重新開始。

  師父成了設計師。這兒修什么,那兒建什么,全部都由他親自擘劃,所有工程的圖紙他都要親自過目,並提出意見。有時他帶著我們在寺裏四處巡視,向我們描述他的複興藍圖,成竹在胸,運籌帷幄。每次回寺,即使是深夜,他也要去查看建築工程的進展,有時冷不丁他就會挑出毛病,使承包工程的工頭提心吊膽。

  最奇的要算趙州禪師塔院的修建。師父在塔前的一片亂草地上劃出一個范圍修築院牆。工人在下牆基時觸到古牆的遺跡,當地的老人說:過去塔院的圍牆就在這裏。竟是無心合古!

  經過這兩年的努力,到現在一座初具規模的梵刹從地湧出。就像整理一間淩亂的屋子一樣,師父把這一廢墟整理得清淨莊嚴。

  現在我相信這兩件事是不二的。你只有能淨化一間屋子,才能淨化一座寺院,乃至一個社會,一個娑婆世界,而這種淨化源出於我們身心的淨化。

  所以師父告誡我們:“依報和正報是不二的。”我感受到他對環境的調整與改變像是出自一種本能,完全是自自然然的,好象無形中有一種光芒從他清淨的身心輻射出來,驅除了雜亂,帶來了和諧。他的這種影響力不僅限於環境,對人也是一樣。和他在一起,你會感覺寧靜、詳和,心裏很清淨,沒有雜念。

  師父說:“我們每個人都要成就自己的淨土。”是啊,求生西方淨土的人也要先完成自我的淨化,不能把娑婆世界的壞習性帶到淨土去。

  四

  師父談起興複柏林寺的因緣,既屬偶然,又象是必然。1987年10月,師父受中國佛協委派,陪同“日中友好臨黃協會”訪華團參拜趙州塔,目睹古寺頹敝,一片蔓草荒煙,他潸然淚下。後來他告訴我們“年青時親近虛雲老和尚,隨侍身邊,老人經常講趙州和尚的公案,腦子裏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來到這裏,看到一代大禪師的道場如此破敗不堪,觸動了感情。”

  1990年農曆十月初一日,普光明殿大佛在露天安座,風雨交加中萬眾騰歡。師父見此情景,老淚滂沱。

  1991年冬,修複中的柏林寺舉辦了第一次佛七法會。居士們離寺時都戀戀不舍,有的淚流滿面。他們說:這裏溫暖得象自己的家。師父的眼裏閃著淚光。

  1993年,在柏林寺南邊一個清靜幽雅的小院子裏,師父為我們一位短期閉關的師兄啟關。當他說完四句偈語後,熱淚奪眶而出。

  師父說:“我每次看到你們這些弟子,都想流淚。”

  師父的眼淚真多!

  提婆菩薩有《大丈夫論》中說:菩薩在三種時候墮淚:“一者見修功德人,以愛敬故,為之墮淚;二者見苦惱眾生無功德者,以悲憫故,為之墮淚;三者修大施時,悲喜踴躍,亦複墮淚。計菩薩墮淚以來,多四大海水。”菩薩的淚從哪裏來呢?從悲心來。“菩薩悲心猶如雪聚,雪聚見日則皆融消,菩薩悲心見苦眾生,悲心雪聚故眼中流淚。”

  師父的眼淚和悲心想必已經積聚很久很久了吧。在佛教飽受摧殘的年月,他們是欲哭而無淚。僧人們被強迫返俗,被批鬥、被勞改。有的人因承受不了這種打擊而自尋短見,有的人則放棄了自己的信仰,剩下來的人便要忍受種種迫害和繁重的勞動。

  有一次師父給我講起勞動改造的情形。數九寒冬,淩晨兩點起床,步行二十幾裏到工地挑土,到天黑收工。他有一陣子患浮腫,渾身無力,還得堅持幹。中午休息的時候,他就找一個背風的地方,大草帽蓋住臉,盤腿打坐。“你那時想到過前途嗎?”出於文學的想象我這樣問他。“沒有什么具體想法,但相信那樣的現實只是暫時的。”

  師父這一代僧人真是命運多舛。他們年富力強的歲月幾乎都消耗在那場劫難中,而當轉機出現,複興奄奄一息的佛教的重任又落到他們肩上。經過一場史無前例的浩劫,中國佛教百廢待舉,太需要人才了!師父必須以一當十地工作。

  他要主編兩種刊物,主管河北省佛協,還要參與中國佛協的許多工作。至於柏林寺的興複,他更是多方籌劃,慘淡經營。從化緣募捐,到規劃設計,圖紙的審查,工價的商定,還有與各種社會關系的周旋,寺內僧團的建設,法會的主持等等,這一切都是他的工作。他一年的很多時間都奔波在旅途中。許多次回寺,因為事務忙,他都是夜間趕路,半夜到達,淩晨出現在大殿上,使我們大吃一驚。我曾經想:石家莊——北京一線的火車,在中國這么多人中,可能只有我師父坐得最多了,因為他平均兩星期就要往返一次。

  不管事情多么忙,師父象是長有千手千眼,應付自如。他休息的時間那么少,卻總是一身灑脫,神采奕奕。有時他也會嘲笑我們年青人不如他精力好。我想,我們缺乏的主要不是精力,而是他那片似海的悲心。需知,這才是他能量的源泉啊!

  五

  一個冬天的下午,在北京師父的住處,師父與我和一位四川的陳先生談起虛雲和尚那張低著蹙眉的照片。陳先生說:“這張像,很煩惱的樣子。”師父說:“不是煩惱,是憂患。”我砰然心動。師父接著說:“我們都能象虛老一樣,有憂患意識,佛教就有望了,我們個人的修行就能有所成就。”

  有誰能理解禪者的憂患呢?我們選擇禪時都只注意了禪的喜悅和超脫,卻忽略了禪的艱難、禪者的承擔。

  禪宗初祖迦葉尊者以苦行著稱。連佛陀都為老迦葉擔心,怕他吃不消,勸他放松些,可他卻依然如故。最後在靈山會上,世尊拈花,眾皆惑然,唯迦葉尊者莞爾一笑。這一笑後面有多少艱辛!

  六祖慧能大師為傳佛心印,先是磨房碾米,得法後又混跡獵人隊伍十三年,屢被險難。

  近代虛雲老和尚住世一百二十年,為振救衰頹的教運,他東奔西忙,曆經心磨十難!

  師父說:“不要談玄說妙,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

  我漸漸明白:禪這個概念是多么沉重,而用生命去實證禪又是多么艱難啊!

【書籍目錄】
第1頁:石塔東路29號 第2頁:那塔,那寺,那人
第3頁:天下趙州 第4頁:趙州禪風
第5頁:你心裏有橋嗎 第6頁:建築之思
第7頁:陽光下的山門 第8頁:普光明殿:佛陀的心跳
第9頁:觀音殿:觀音菩薩古柏化身 第10頁:禪堂:無門關裏透春風
第11頁:萬佛樓:萬佛莊嚴樓蘊法界 第12頁:舊時行履處
第13頁:師承虛雲老和尚 第14頁:生活禪開題
第15頁:生活禪的四個根本 第16頁:晉山
第17頁:慧燈再傳 第18頁:到達
第19頁:誦經 第20頁:聽法
第21頁:禪坐 第22頁:普茶
第23頁:雲水 第24頁:傳燈
第25頁:禪悅為食 第26頁:食存五觀
第27頁:舌尖上的禪 第28頁:廚房是道場
第29頁:吃粥了也未?洗缽去 第30頁:生活禪是一杯茶
第31頁:柏林禪寺一天生活時間表 第32頁:聞鍾早起
第33頁:朝時課誦 第34頁:觸摸大地
第35頁:出坡 第36頁:如是我聞
第37頁:藥石 第38頁:晚鍾
第39頁:在他人眼裏 第40頁:在我眼裏
第41頁:隨師學禪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2 楼
水墨青荷會員 发表于 2012-2-8 8:21:16
随喜!!!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1-8-14 18:03:24
小藏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