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聆聽佛法品味幸福配方:你可以,愛 [越南] 一行禪師

聆聽佛法品味幸福配方:你可以,愛 [越南] 一行禪師

第三章 愛自己

[日期:2011-04-3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越南] 一行禪師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慈觀五步:色、受、想、行、識

  我們以慈無量心的修習開始,超越祈求的界限,進入禪觀的領域:願我身心安樂、輕松。

  願她身心安樂、輕松。

  願他身心安樂、輕松。

  願他們身心安樂、輕松。

  願我安全,不受傷害。

  願她安全,不受傷害。

  願他安全,不受傷害。

  願他們安全,不受傷害。

  願我心無憤怒、煩惱、恐懼、憂慮。

  願她心無憤怒、煩惱、恐懼、憂慮。

  願他心無憤怒、煩惱、恐懼、憂慮。

  願他們心無憤怒、煩惱、恐懼、憂慮。

  修行慈觀從自己 (我 )開始,在能夠愛自己、照顧自己之前,我們並不怎樣能夠幫助別人。然後,為自己修行慈觀之後,我們為別人修行:先從我們喜歡的人開始;之後是無利害關系的人;再後來是我們愛的人;最後是那些一想起來就使我們痛苦的人。

  慈觀第一步:觀照自己的身體

  修行的第一步驟,要諦觀色蘊,也就是我們的身體。佛陀說,人是由身體、感受、認知、心行、心識所組合而成的。我們是國君,而五蘊是我們的疆域。要知道自身的真正情況,就要對疆域做完整的調查,包括那些在我們之中爭鬥不休的元素。要帶來內在的和諧、和解和療愈,就要先理解自己。想要使內部融洽、和好並療愈傷口,就要先理解自己。慈觀的開始即是諦觀、調查我們的疆域。

  首先,我們問道:我的身體在當下怎么樣?在過去怎么樣?未來怎么樣?之後,在禪觀我們喜歡的人、無利害關系的人、我們愛的人、我們恨的人時,也是從諦觀他的身體狀況開始。

  吸氣呼氣;觀想他的臉、走路的樣子、坐的樣子、說話的樣子;觀想他的心、肺、腎以及身體內所有的器官,用所有需要的時間,將這些細節帶入覺知。然而,要由自己開始。若能看清楚自己的五蘊,理解和愛就會自然而然地升起,我們將知道要怎樣,或不要怎樣,才能照顧自己。

  我們觀照自己的身體,看看它是不是平安,或是因疾病而受苦。觀照自己的肺、心、腸、腎、肝,看清楚自己身體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若是做得到這一點,我們的飲食和行為,都會表達出對身體的愛與慈悲。常常,我們都只是照著根深蒂固的習慣作息。但,有了諦觀,我們就會看到這些習慣有很多都對身心有害,所以我們要轉化這些習慣,以帶來健康和活力。

  第二步:觀察感覺如何生起

  接下來,要觀察我們的感受——樂受、苦受或不苦不樂受。感受像條河似的在我們之內流動,每一個感覺都是那條河內的一滴水。我們觀察那條感受之河,看看每一個感覺是怎樣形成的,看看是什么阻礙了我們幸福,然後盡力去轉化。我們修習接觸已存在我們之內及在這世界的美妙、清新和療愈的元素。這么一來,我們會變得更強壯,更有能力去愛自己及他人。第三步:解除錯誤的想法

  之後,要觀察我們的認知。佛陀觀察到:“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是那些有許多錯誤認知的人,而我們大部分的認知都不正確。”我們在黑暗中看到一條蛇,就慌張起來,可是,友人拿燈一照,我們卻發現那原來不過是條繩子罷了。我們必須要知道,是什么樣的錯誤認知引來痛苦。請將“你確定嗎?”這句話書寫在一張紙上,然後貼在牆上。慈觀幫助我們學習清晰和平靜地觀看事物,以便改善我們認知的方法。第四步:發現行動的本性

  再後來,我們觀想我們的心行,是怎樣的想法、傾向,使我們這樣說話、這樣做事。我們修行諦觀,以便發現我們心行的真正本性——我們如何被我們的個人意識影響,又如何被我們的家庭、祖先及社會的集體意識影響。不善心行帶來傷害和痛苦,善心行帶來愛、幸福、解脫。

  第五步:覺知習性

  最後要觀察的是我們的心識。佛教說,心識恍若有著各式各樣種子的田野,有慈悲喜舍的種子,有憤怒、恐懼、不安的種子,也有正念的種子。心識是儲藏這些種子的倉庫,一切可能在心中升起的種子。若心不平安,那可能跟阿賴耶識中的渴望與感覺有關。想要生活在平安中,我們要覺知到自己的傾向 (習性 ),這樣,我們才有辦法做到自我控制。這是預防性健保的修行。諦觀感覺的本性,尋找它們的根源,看看哪一個感覺需要轉化,並且滋養那些帶來平安、喜悅及幸福的感覺。沒有人比自己更親密:“願我安詳,不受傷害”

  有一天,僑薩羅國的波斯匿王問其妻末利夫人:“皇後,在這世間,有誰對你的愛,跟你對自己的愛一般多?”末利夫人笑了,答道:“皇上,有誰比你自己更愛你?”次日,他們把之前的對答跟佛陀講,佛陀說:“你們說的很對。在這世間,沒有人比你更愛自己。心遊走於千萬方向,有誰比自己更親密,已懂得怎樣愛自己,不會再令別人痛苦。”

  波斯匿王和佛陀成為了好朋友。有一天,當他們在.樹給孤獨園中坐著的時候,波斯匿王跟佛陀說:“世尊,有些人以為他們最愛的人是自己,但其實他們正是以自己的想法、言語、行為把自己傷害得最多。我以為,他們不是自己最親愛的人,而是自己的最大敵人。”

  佛陀同意說:“有些人用自己的想法、言語、行為來傷害自己,雖然他們說,最親愛的人是自己,但其實他們是自己的最大敵人。他們只會給自己帶來痛苦。 ”通常,我們都以為我們的痛苦是他人引起的,例如父母、伴侶、敵人。然而,出於失念、憤怒或是嫉妒,我們會說出、做出一些事情,給自己或他人制造痛苦。又有一次,佛陀告訴波斯匿王:“人們常常以為他們愛自己。但,因為沒有正念,他們的言語和行為卻給自己制造痛苦。當明白這點真理時,我們就會停止怪罪他人,不再把他們當成我們的痛苦的始作俑者。反而,我們會試著去愛、去照顧自己,並且滋養自己的身心。”

  想引用《清淨道論》來修行慈觀,首先要靜止地坐著,讓你的身體和呼吸都平靜下來,然後念道:“願我身心安樂、輕松。願我安全、不受傷害。願我心無憤怒、痛苦、恐懼、憂慮。”坐下來修行慈觀是美妙的。靜止地坐著,不被其他雜事擾亂,讓我們可以好好諦聽真正的自己、培養對自己的愛、決定怎么用最好的辦法對世界表達這份愛。無時不修、無地不行:心胸一開,痛苦便會隨之而去

  這份修行起於“願我��”的渴望。然後,超越渴望的層面,諦觀禪修對象的所有正面和負面特質。在這裏,這諦觀的對象就是我們自己。想要去愛的意願,還不是愛。我們全心全意地諦觀,以便能理解。我們不只是反複念這些字,或是模仿他人,或是在追求某種理想而已。修行慈觀,不是自言自語,不是只在那邊念著:“我愛我自己。我愛所有的眾生。”我們諦觀自己的身體、感受、認知、心行、心識,不出幾個禮拜,愛的意願會變成更深刻。愛,會滲入我們的思想、言語、行為,我們的身心都變得安樂、幸福、輕松,會安全避過一切傷害,心無憤怒、煩惱、恐懼、憂慮。

  修行時,你要觀察你的心是否安樂、幸福、輕松,要注意你是不是在為意外或不幸感到憂慮,以及心中是否有憤怒、不安、恐懼、焦躁、煩惱。覺知到心中這些感覺,自我理解便會加深。你會明白,你的恐懼與不安如何使你不快樂,你也會明白到愛自己和培養慈悲心的價值,不要再活在害怕意外的泛泛恐懼中,而要觀察你是怎樣無時無刻地傷害自己,並且采取適當的行動,把疾病及災害減少到最低點。

  修行諦觀,不是只限於靜坐在墊子上,而是要無時無刻,在任何地方修行。活在正念中,是防止意外、保護自己的最好辦法。覺知你心中種種的深刻渴望:對生活安樂的期盼,得到所須支持的願望,修行正念的意願。也許,你會想要寫下你的觀察和了悟。佛陀說過,一旦明白到,這世上與我們最親近、對我們來說最珍貴的人就是自己時,我們就不會再把自己當成仇人。這項修行會化解任何想要傷害自己或他人的意願。

  “願我心無憤怒、煩惱、恐懼、憂慮。”憤怒會傷害所有的人,連自己也不能幸免。若是憤怒滿懷,平安與幸福會消失。有些人把生命耗盡在憤怒中;就算有人碰了他們一下,他們也會變得怒不可遏。這是因為環境所致,還是因為他們心中的憤怒種子?諦觀你心中的憤怒種子,諦觀那些你認為傷害你的人。慈觀能幫助我們理解兩者,並且幫助我們放下那些會制造更多痛苦的慣性思考模式和慣性行為模式。我們會看到,那個傷害我們的人,自己正在深深受苦。觀想他的痛苦,可以令我們的心生起理解和愛。打開心扉,痛苦便會隨之而去。慈觀的修行,將我們從煩惱中解放出來。湮滅憤怒的種子:除去唯一的敵人

  有一名婆羅門問佛陀說:“世尊,有沒有什么東西,是你會同意殺害的 ?”佛陀答道:“有,憤怒。殺害憤怒,可以除去痛苦,帶來平安和幸福。憤怒是所有智者都同意殺害的唯一敵人。”佛陀的回答感動了他,他於是加入佛陀僧團。當他的表兄發現他出家了,當面咒罵佛陀。佛陀只是微笑。這使表兄更氣,問:“你怎么沒反應 ?”佛陀答道:“如果有人拒絕一個禮物,這份禮物一定要由送禮的人收回。 ”第一個受到憤怒言行傷害的,就是自己。後來,佛陀說了一個偈子: 沒有憤怒的人, 憤怒由何生起? 生活自主安寧, 觀照達致自在。

  有誰被人責罵,

  回頭責罵那人,

  這人害了自己,

  也傷害了對方。

  有誰被人斥責,

  而不斥責對方,

  他得到大勝利,

  為自己和對方。

  他為雙方二人,

  同時帶來利益。

  對憤怒的根源,

  心裏生起理解,

  那人的心清淨,

  既安寧又自在。

  他是一位醫師,

  為己為人治療。

  不懂得正法者,

  才說這人愚蠢。

  “沒有憤怒的人”是指那些在藏識中沒有憤怒種子的人。我們之所以會生氣,是因為我們心中有憤怒的種子,這些種子可能是從父母或社會那兒傳遞給我們的。即使是一點小刺激,也可能令你大怒。一個沒有憤怒種子的人可以永遠保持微笑,不論別人當著他面說了什么。“生活自主安寧,觀照達致自在”。他們懂得自主地生活,能夠自制和保護自己。從諦觀中得到的了悟,令他們不會被拖進憤怒的漩渦中。這份了悟能保護他們的身心。這裏說的諦觀,就是慈觀、悲觀、喜觀和舍觀。

  “有誰被人責罵,回頭責罵那人,這人害了自己,也傷害了對方。”如果有人對你吼叫,而你也吼回去時,不但你會受苦,對方也會受苦,這股憤怒也會繼續增強。要避免這樣做,這只會傷害雙方。

  “有誰被人斥責,而不斥責對方,他得到大勝利,為自己和對方。”你受到傷害,而你又去傷害別人,只會使痛苦繼續。修行正念呼吸,你將制造一個雙贏局面。

  “對憤怒的根源,心裏生起理解,那人的心清淨,既安寧又自在。”只要諦觀,就會明白到,別人之所以會生氣,是因為他缺乏正念,或是因為誤解,或是因為由他的父母、祖先、社會傳遞給他的憤怒種子。這一份理解,可以當下就為你帶來平安、喜悅及自在。

  “他是一位醫師,為己為人治療。”如果有人怒氣沖沖地對你吼叫,而你只是不慍不火地以微笑作回答,他可能會慢慢地開始理解,最終,也可能轉化他的憤怒。猶如華佗在世,你療愈了雙方的傷口。 “不懂得正法者,才說這人愚蠢。”也許有人會說:“頂回去啊 !不要這樣子給人欺負。”但,說這話的人不理解佛陀的深刻教誨。當你感到憤怒時,要回到呼吸之上,覺察呼吸,對方可能會看到你是有修行的人,甚至可能會向你道歉。牢記這句偈語,受益良多。克服六大煩惱:憤怒、恐懼、憂慮、欲望、貪婪、無明

  我們祈願,在日常生活中無災無難。我們也希望,怒氣永不升起。但,當怒氣真的升起時,我們知道怎樣處理。《清境道論》引用出來的慈觀中,“憤怒、煩惱、恐懼、憂慮”指的是那些所有藏匿在我們心中,剝奪我們平安幸福的不善、負面心態。憤怒、恐懼、憂慮、欲望、貪婪、無明是現代的六大煩惱。修行正念生活,我們就有辦法處理這些煩惱,而我們的愛也會展現為具體的行動。

  不論是在家或是在工作,不論是在坐禪或行禪,都要全天諦觀。若是做得到這點,你將發現色(身體)、受(感受)、想(認知)、行(心行)、識(心識)五蘊的真性。你會明白,是什么塑造了現在的你,這將使你易於接納自己——包括你的苦與樂。愛,就是要如實地接受自己。“認識自己”是修行愛的第一步驟。

【書籍目錄】
第1頁:序言 讓真愛在心中生長 第2頁:推薦序 諦觀真愛
第3頁:第一章 唯有真愛,才有幸福 第4頁:第二章 喚醒匿居心底的愛之源
第5頁:第三章 愛自己 第6頁:第四章 以理解之鑰打開愛之門
第7頁:第五章 今晨,我要將微笑帶給誰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1-12-12 23:03:13
佛光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