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聆聽佛法品味幸福配方:你可以,愛 [越南] 一行禪師

聆聽佛法品味幸福配方:你可以,愛 [越南] 一行禪師

第二章 喚醒匿居心底的愛之源

[日期:2011-04-3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越南] 一行禪師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慈悲:最高貴的生活方式

  佛陀傳授給我們許多慈觀的方法。有一次,一群僧侶對佛陀說,他們叢林寺院附近有精靈作祟,造成許多困擾。佛陀於是對他們說了《慈經》:希望達到安樂平靜的人,應學行正直、謙恭、懂得使用愛語。他們懂得簡單和幸福生活,慈和、恬淡、少欲,不跟隨大眾比較和競爭。 他們不會做任何智者所不認同的。他們的心經常憶念:願所有人和眾生生活得幸福、安全、心思賢厚和自在。願地球上所有生物生活安寧,無論是弱的、強的、高的、矮的、大的、小的、我們能看到的、我們不能看到的、近的、遠的、已生的和將生的。 願不會有任何人殺害其他人,不會輕視其他人的生命,不會因為憤怒和惡心帶給其他人痛苦和困難。猶如母親以自己的生命保護她唯一的孩子,我們以慈悲心對待一切眾生。我們以無界限的慈悲心覆蓋全世界和眾生,由上而下,由左至右,慈悲心不受任何東西所分隔,我們的心沒有任何的仇恨或怨憤。不論任何時候,在行、住、坐、臥時,只要清醒的時候,我們願保持心中的慈悲。慈悲的生活是最高貴的生活。不落入邪見和貪欲,過著安寧的生活,達到覺悟,修行將能真正超越生死。 在誦念並修行《慈經》幾個月以後,這些僧侶理解到那些不安的精靈所受到的痛苦。結果,那些精靈也開始修行《慈經》,充滿愛的能量,森林也因此恢複了寧靜。聲與光無孔不入:我們的愛也需如此

  佛陀還傳授了許多明確的練習方法,幫助弟子修行與實踐四無量心:若是你的心充滿著慈,便將慈送往第一個方向、第二個方向、第三個方向、第四個方向,然後往上送、往下送。接納一切,不帶仇恨、排斥、憤怒或敵意。慈之心何其大,它不可衡量地成長著,終將能擁抱全世界。也依此法修行悲心、喜心、舍心。

  帶著慈心,比丘滲入了第一個方向、第二個方向、第三個方向、第四個方向、上、下、周遭、一切地方,接納一切。他帶著慈心滲透全世界,他的慈心寬廣無涯、孕育成熟,不受拘束、不帶仇恨或惡意。對悲心、喜心、舍心,也是如此修。 如果愛的能量夠強,就可以把這股能量散送給十方的眾生。我們可以把愛觀想成音波、光波,或純潔的白雲,緩緩地散開籠罩全世界。但慈觀不僅僅是觀想而已。真正的雲會帶來雨水,聲與光無孔不入,我們的愛也需如此。與人相處時,必須觀察我們的愛心是否存在。坐著修行慈觀只是個開始。 但,這是個很重要的開始。我們安靜地坐著,諦觀自己。有了修行,愛會自然而然地增加,涵蘊一切,擁抱一切。在學著以愛來看世界的過程中,我們也在清除心中的憤怒與仇恨。只要這些負面的心態還在,我們的愛就不算完美。也許我們會以為我們有辦法理解、接納他人,但我們還是沒有辦法全心全意地去愛。龍樹說過: “修行慈無量心時,你一定要諦觀,以便面對你心中的憤怒與仇恨。” 在龍樹《大智度論》法文譯本的前介中,譯者拉默 (Etienne Lamotte)寫道:“四無量心不過是柏拉圖式的理想。”理想而已,不是能夠修行的。雖然,拉默教授是個了不起的譯作家,他對佛家修行卻所知不多。在希望眾生幸福、和平的發願那刻,愛的能量也在我們的心中油然而生,愛將滲透我們所有的感受、認知、心行和心識;事實上,它們變成愛。這不僅是“理想”而已。龍樹直截了當地說道:當我們希望十方眾生幸福時,慈這個心念便油然而生。 它開始跟隨我們的感受、認知、心行和心識,從我們的語言和行動中表現出來 ,也影響到其他的不相應法(既不屬於心理也不屬於身體的世間有為法)。一切各法彼此和合 ,皆可稱之為慈 ,因為慈是它們的根源。這些心法和心念是造成我們未來行動的條件,但一切皆由思(意志)這個心念而得名 ,因為在造成身業和口業的能量中,思是最強的。對於悲,對於喜,對於舍亦如是。 1 正念是讓我們諦觀色受想行識的能量,進而看清楚真正的需要,不致沉沒於苦海中。最終,我們的心念、心意將充盈著愛,由那刻起,我們的行動也都會流露出愛。言語和行動是心意之業,因此,心意中若是彌漫著愛,一言一行也充盈著愛。我們將只說愛語、正語,只做能帶來幸福、減輕痛苦的事。 然而,在《大智度論》中的另外一段,龍樹卻說,四無量心僅是心願,只存在我們的心中。這種說法跟拉默教授的柏拉圖式理想一樣。原來,是龍樹給拉默這種想法的!但,如果我們能記得龍樹一心要提升在萌芽中的大乘佛教,就更能了解個中原委。他寫道:“小乘佛教徒修行四無量心,但他們所修行的四無量心僅在心願形式。同時修四無量心與十波羅蜜多 2即是能轉變世界的菩薩四無量心。”為了要提倡大乘佛教,龍樹錯怪小乘佛教中的四無量心僅為內在形式,而無外在表現。這跟他之前講的“當愛在心中生起,言行就會流露出來”有所矛盾。把慈、悲、喜、舍當成僅是存在心中的心願是不正確的。修行的目的不只是要在心中生起四無量心,也要在言行中把四無量心帶到世界。我們修行慈觀時,並不只是要觀想愛在空間中散播,更是要接觸匿居心底的愛之源,然後,在日常生活中,現實的人際交往中,表達和分享我們的愛。我們要不倦修行,直到能在他人身上看到我們的愛的確成果,直到能把平安及幸福帶給所有的人----包括那些對我們極不友善的人。慈悲之心:集天上繁星之光,仍不如月光皎潔修行者好眠

  在《增支部經》中,佛陀提到修行慈觀的 11種好處目的是為了要鼓勵人們修行。

  第一種修行者好眠。

  第二種醒來時,感到心境輕松舒坦。

  第三種不會做噩夢。

  第四種廣受喜愛,與眾人相處時輕松自在。其他人,尤其孩童,喜歡與之親近。

  第五種親愛非人類眾生,例如鳥、魚、象、松鼠。可見或不可見的生命都喜歡與之親

  第六種受諸神護佑。

  第七種不受火、毒、刀劍傷害,更不須特別防范。

  第八種很容易就可達到禪定境界。

  第九種容貌光彩。

  第十種臨終時,心念清明。

  第十一種往生梵天,繼續修行,因為在此已有修行四無量心的僧伽了。

  佛陀在《如是語經》中說,若是把在世上所做的一切的善行集合在一起,也還不如修行慈觀。設禪修中心、造佛像、鑄鍾或做社會服務,其功德都不及修行慈觀的十六分之一。集天上繁星之光,仍不如月光的皎潔。同樣地,修行慈觀會比所有善行集合在一起還有益。修行慈觀就像是孜孜不息地掘地,直到掘到最純淨的水為止。諦觀自己,直到智慧湧起,愛流到表面。喜悅和幸福在我們眼中閃耀,周遭的人都從我們的微笑與存在中獲益。 如果你能把自己照顧好,你就能幫助所有的人。你不再是世界的痛苦之源,你成為喜悅和清新的水庫。到處都有知道怎么照顧自己的人。他們喜悅快樂地活著,是我們最堅強的支持。他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每一個人做的。這就是大乘佛教的真諦,也是慈觀。佛陀說,就算僧侶只修行一彈指時間的慈觀,就不枉出家了: “他不會在禪定上失敗,他將能實現老師的教法。供養他的食物不會被浪費掉。沒有什么善行是比日日修行慈觀來得更大。”

  治病和滋補的良藥

  現在,我們進入具體的修行方法,讓慈、悲、喜、舍成為真正能夠在生活中表現出來的能量。慈、悲、喜、舍,可以比喻為治病的良藥。能夠帶來療愈的藥有兩種,一種是滋補的藥,另一種是治病的藥。雖是如此說,那不表示滋補的藥不能治病;滋補的藥也能治病,治病的藥也能滋補。假如某人生病了,他的身體非常虛弱,並不能即時服用治病的藥,必須先補養身體,令身體強壯些。相反,我們都知道如果患了感冒而吃補藥的話,會令感冒加重,應該先服治病的藥。慈的意思,是獻贈幸福。慈和喜,是補藥。極痛苦悲傷的人,未必能接受別人帶給他的喜悅。這個時候,仍未可以用補藥,我們需要先為他治療悲傷痛苦這個病。蔚藍的天空,花朵的盛放,我們希望帶他到外邊接觸藍天白雲,但他們的苦痛太深,無法接觸到這種種美妙。因此,我們先以治病的藥幫助他,我們用悲的修行來幫助他。悲,即是轉化痛苦。舍亦一樣。我們可以把慈和喜視為補藥,可以帶來健康和幸福。悲和舍,是治病的藥,可以轉化痛苦、憂傷、歧視、執著。但慈、悲、喜、舍的作用,其實是互相補足的,因為當我們強壯些,健康些後,自然有能力轉化痛苦。

  愛的修行

  以下關於四無量心的練習,引自《清淨道論》:

  第一組練習

  願我身心安樂、輕松。願我安全,不受傷害。願我心無憤怒、煩惱、恐懼、憂慮。

  第二組練習

  願我學會以理解與愛之眼看自己。願我能夠覺察、接觸心中喜悅與幸福的種子。願我學會識別、了解心中憤怒、貪婪和愚癡的源頭。

  第三組練習

  願我知曉,如何每天滋養心中的喜悅種子。願我能活得清新、安穩、自在。願我心無執著與厭惡,且不冷漠。

【書籍目錄】
第1頁:序言 讓真愛在心中生長 第2頁:推薦序 諦觀真愛
第3頁:第一章 唯有真愛,才有幸福 第4頁:第二章 喚醒匿居心底的愛之源
第5頁:第三章 愛自己 第6頁:第四章 以理解之鑰打開愛之門
第7頁:第五章 今晨,我要將微笑帶給誰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1-12-12 23:03:13
佛光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