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教十五題 季羨林

佛教十五題 季羨林

釋迦牟尼的生平

[日期:2011-04-12]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季羨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關於釋迦牟尼的生平,我們並沒有可靠的曆史資料。現在只能根據梵文、巴利文以及漢文、藏文的佛經的記載加以敘述。其中有不少神話,也有不少傳說,當然也有不少的曆史事實。基本輪廓看來是可靠的,個別細節則很難說。

  4 1釋迦牟尼的少年時代

  釋迦牟尼出生在王家,父親名叫淨飯王。這有點誇大。他父親可能只是貴族寡頭中的一個頭子,美化稱之為王。母親是摩耶夫人。降生的時間傳說是中國舊曆的四月八日。降生後七天,母親逝世。他的姨母大愛Mah praj pati,亦稱瞿曇彌,把他扶養成人。她愛他如子,他敬她如母。這個姨母後來成為佛教僧伽中的第一個尼姑。他生長在深宮之中,享用極端奢侈。父親給他修建了三座宮殿:春季、夏季、雨季各有一宮。他受到了當時刹帝利青年所受的全部教育,包括各種學藝,軍事、體育也包括在內。成年後,娶了妃子,名叫耶輸陀羅。 “賢妃美容貌,窈窕淑女姿,瑰豔若天後,同處日夜歡”。(引文見漢譯本《佛所行贊》,下同)他們生了一個兒子,名叫羅睺羅。這一定是曆史事實,因為佛教和尚是不許結婚的,可是佛祖卻竟結婚生子,給後來的佛徒帶來一個尷尬局面。若非曆史事實,佛徒是決不會這樣寫的。為了這件事,和尚編造了不少的神話故事,以圖擺脫窘境。我只舉一個例子。《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四說:“爾時菩薩在於宮內嬉戲之處,私自念言:‘我今有三夫人及六萬婇女。若不與其為俗樂者,恐諸外人雲:我不是丈夫。’”《大正大藏經》(以下簡寫為 ),第24卷,第115頁上。

  4 2出家的經過

  據傳說,釋迦牟尼二十九歲出家。他生下時,就有仙人預言:他如果不出家,就會成為轉輪聖王。因此,他父親早就擔心他會出家。於是就用盡心思,讓他享盡人間的榮華富貴,目的是引誘他放棄出家的念頭。佛經講,有一天太子要出遊散心,國王派人平整道路,驅逐閑人,不讓太子看到老人、病人、窮人等。然而淨居天卻變成一個老人,太子看了心煩,歎息不已,轉回宮去。第二次出遊,又看到一個天神化成的病人。第三次出遊,看到一個天神化成的死人。第四次出遊,看到一個天神化成的比丘。太子於是決心出家。這個故事顯然是虛構的。總之,出家的真正原因我們還不清楚。當時社會上,有一派用不同形式出家尋求解脫的沙門,這是婆羅門的對立面。釋迦牟尼出家原因之一,可能是受到沙門思潮的影響,但一定還有更深刻的內在的原因。

  4 3苦行

  釋迦牟尼出家以後,原意是想走苦行這一條路。苦行在印度古已有之,而且是在各個時代都很流行。他先去找沙門阿羅藍迦藍和鬱陀仙,又去找五比丘,苦行了六年,結果身體羸弱,毫無所得,涅槃解脫,遙遙無期。他自己思忖:“如是等妙法,悉由飲食生。”(《佛所行贊》)不吃飯,妙法是尋求不到的。他下決心重新進食,接受了一個牧羊女奉獻的香乳糜。“食已諸根悅,堪受於菩提。”(《佛所行贊》)五比丘看到這情況,認為他叛變了,相約不理他。他又繼續遊行,到處尋求解脫之道。

  4 4成佛

  釋迦牟尼最後來到菩提伽耶這個地方,坐在菩提樹下,發出誓言:如不成佛,決不站起。他坐在樹下究竟思考了一些什么東西呢?我們很難確說。在釋迦牟尼時代,社會上宗教人士中間流行著一種想法:精神可以突然發亮,豁然貫通,悟得至道;除了佛教外,耆那教也有這種信仰。也許就在這種信念支配下,他坐在那裏思維。他先對一切眾生起大悲心,得到天眼淨,看到眾生生死輪回,善人轉生人神,惡人墮入地獄。他最後想到生死根源,就是後來傳下來的十二因緣:無明(愚癡,不知)、行(形成力,形成)、識(認識)、名色(名稱與物質形體)、六入(感官與感官對象)、觸(感官與感官對象的接觸)、受(感受)、愛(渴望)、取(愛執、執著於存在)、有(存在,無和空的對立面)、生(生)、老死(老死)。這十二因緣,有因果關系。但這關系很複雜,很微妙,解釋也有分歧。根據《佛所行贊》釋迦牟尼是從下面老死想起的:“決定知老死,必由生所致……又觀生何因,見從諸有業……有業從取生,猶如火得薪,取以愛為因……”如此一環扣一環,最後根源是“無明”(“癡滅則行滅”)。一切皆從“無明”起。什么叫做“無明”呢?對於這個關鍵的字眼,解釋很分歧。有人說無明就是不知道事物實際上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存在。這有點大乘的味道,但可備一說。有的經又說,“無明”就是不知道苦、集、滅、道四諦。無論如何,“不知道”的對立面,就是“知道”。知道了,就是“大覺”,就是“佛”。這十二因緣著重講因果關系,是後來佛教根本學說之一,但是佛在菩提樹下還不能想得這樣有系統,可能只是一個大體的輪廓。

  4 5說法

  釋迦牟尼證得大道,成了佛。經過一番猶疑考慮,他決心說法轉法輪。他來到迦屍城(今貝拿勒斯)。他首先想到向他出家後見到的兩個比丘說法,但他們已經死去。他又去找那五個苦行者,他們正在迦屍附近的鹿野苑。他們相約對他表示冷淡,最後還是洗耳恭聽。說法的內容是什么呢?根據佛經傳說,大概是這樣的:如來佛首先講了中道,避免兩個極端,又講了八正道和四聖諦。如來可能講了這樣的一些想法,恐怕還比較粗糙。這樣系統化是以後的事情。有的學者認為第一次說法不是曆史事實,但缺乏可靠的證據。

  4 6招收弟子

  第一次說法以後,以陳如為首的五人成了佛的弟子。接著是迦屍城富家子耶舍入教。他又帶了五十四人入教,此時已有比丘六十人。跟著是苦行仙人迦葉兄弟三個人入教,三人原都是婆羅門。三迦葉有弟子五百人,都受了正法。五百這個數目不可靠,這樣整齊的數目是後來捏造出來的。在王舍城竹林,又收舍利弗、大目犍連為弟子。後來成了如來佛的大弟子,二人也都是婆羅門。總之是弟子越受越多。僧伽形成了。而且諸大弟子各有所長,比如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優波離持律第一,羅睺羅持戒第一,大迦葉弟子頭陀第一名,但據估算,終釋迦牟尼之世,弟子也不過五百人。

  從社會地位來看,他確實收了一些低級種姓的人,比如大弟子優波離就出身剃頭匠,弟子中還有淫女、強盜、殺人犯、商人、獵人,但出身婆羅門的更多。釋迦牟尼禁止奴隸入教。在佛典的律藏中,有很多關於這方面的規定。比如《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三說:“從今已往,汝等苾芻不應與奴出家。若有求者,當可問之:‘汝是奴不?’若與奴出家,得越法罪。” 第23卷,第1033頁中。

  4 7釋迦牟尼與國王結交

  在招收弟子的同時,他到王舍城見到瓶沙王,佛故意問弟子迦葉為什么不再事火而出家為僧。迦葉說:“事火修咒術,離解脫受生,受生為苦本,故舍更求安。我本謂苦行,祠祀設大會,為最第一勝,而更違正道。是故今舍棄,更求勝寂滅,離生老病死,無盡清涼處。”(《佛所行贊》)“寂滅”就是涅槃。事火無法求得涅槃,所以他舍棄了事火。瓶沙王一聽,成為佛友,護法大王。

  瓶沙王之子阿闍世(未生怨王)弑父自立,這是一件驚人的事情。佛教雖然是一個出世的宗教,中國有人罵它是“無父無君”,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它也非常關心社會上的倫常道德,對於孝順父母更是特別強調,它把“殺父母、殺阿羅漢、破僧、惡心出佛身血”看做是罪大惡極。這種意見屢屢見於佛教律中,無須具引。但是釋迦牟尼對於阿闍世弑父自立這一件事卻“寬大處理”。阿闍世後來後悔了,向佛坦白自己的罪行,佛竟加以安慰。佛經多次講到這一件事,我只舉兩個例子。其一:“佛重告使言:‘語阿闍世王:殺父惡逆之罪,用向如來改悔故,在地獄中,當受世間五百日罪,便當得脫。’”《菩薩本行經》卷中,見 第3卷,第116頁下。其二:“佛告諸比丘言:‘此阿闍世王,過罪損減,已拔重咎。若阿闍世王不殺父者,即當於此坐上得法眼淨。’”《長阿含經》卷17,見 第1卷,第109頁中。從這一件事情中可以看出,釋迦牟尼爭取國王,用心良苦。此外,他同迦屍國王波斯匿、拔蹉國王優填、王都人民之主惡生、南海之主優陀延等國主都有交誼。

  4 8聯絡商人

  釋迦牟尼同商人似乎有特殊的關系與聯系。他成佛後不久就接受兩個商人奉獻的食品。見了瓶沙王以後,又認識了大長者(大商人)給孤獨。給孤獨在薩羅王都舍衛國布金滿園買下了祗林精舍,贈給釋迦牟尼。他成了佛教的居士。當時在摩揭陀國,在薩羅國,商人都是腰纏萬貫,在社會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摩揭陀王室也參與貿易活動,大概雙方互相利用,共同發展,因而才結成了密切關系。如來佛在幾十年傳教活動中,到過許多國家,走的路也都是當時主要的商道。在涅槃前遊行時也走的是商道。同商人的接觸一定會是很多的。居士中間闊人富人占多數。

  在弗哩逝(Vr•ji)首都鞞舍離,釋迦牟尼結識了淫女庵摩羅。她很有錢,在社會上很有地位,在朝廷上廣通聲氣。她請佛吃飯,並送給佛一座花園。她服務的對象絕大部分可能也是富商大賈。

  4 9涅槃

  釋迦牟尼二十九歲出家,三十五歲成佛後,遊行傳教,長達四十五年。東至瞻波,西到摩偷羅,初步組成了一個僧伽。據佛經記載,僧伽裏面後來還接受尼姑。這是違反釋迦牟尼的想法的,他瞧不起婦女,認為收婦女做尼姑,會縮短佛教的壽命,只因撫養他的姨母苦苦哀求才不得已而破此例。釋迦牟尼允許他姨母出家,但很有感慨地說:“若不聽女人出家受具足戒,佛之正法往世千歲。今聽出家,則減五百年。”《五分律》卷29,見 第22卷,第186頁上。

  最後他從王舍城出發,做長途遊行,來到了拘屍那揭羅的雙樹間,在這裏逝世(滅度或涅槃)。火化後,許多國王來搶分舍利。

【書籍目錄】
第1頁: 第2頁:原始佛教的曆史起源問題
第3頁:佛教興起時印度社會經濟和政治情況 第4頁:當時思想界的情況
第5頁:佛教的起源 第6頁:論釋迦牟尼
第7頁:釋迦牟尼的家族 第8頁:釋迦牟尼出生的時間
第9頁:釋迦牟尼的生平 第10頁:原始佛教的教義
第11頁:釋迦牟尼的說法方式 第12頁:釋迦牟尼對社會改革的看法
第13頁: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 第14頁:提婆達多問題
第15頁:問題的提出 第16頁:佛典中對於提婆達多的論述
第17頁:論述中的矛盾 第18頁:我的看法:幾點結論
第19頁:浮屠與佛 第20頁:再談“浮屠”與“佛”
第21頁:“佛”字對音的來源 第22頁:從“浮屠”與“佛”的關系
第23頁:晉宋時期佛教發展情況 第24頁:法顯的生平和活動
第25頁:結語 第26頁:中國佛教史上的《六祖壇經》
第27頁:佛經的翻譯與翻譯組織 第28頁:佛教教義的發展與宗派的形成
第29頁:佛教與儒家和道教的關系 第30頁:關於玄奘
第31頁:玄奘的家世 第32頁:西行求法前在國內的學習准備階段
第33頁:西行求法的動機 第34頁:在印度的活動
第35頁:回國後的情況 第36頁:在佛教哲學方面理論與實踐的矛盾
第37頁:翻譯印度因明可能產生的影響 第38頁:關於《大唐西域記》
第39頁:佛教對中國儒道兩家的影響 第40頁:佛教對於宋代理學影響之一例
第41頁:佛典中的“黑”與“白” 第42頁:《列子》與佛典
第43頁:佛教的倒流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h556438250會員 发表于 2011-5-30 12:39:24
哪位大德谈谈他对这篇文章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