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聽南懷瑾大師講經——修煉篇 胡衛紅

聽南懷瑾大師講經——修煉篇 胡衛紅

耐心經營你的人際關系

[日期:2011-04-1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胡衛紅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耐心經營你的人際關系

  從表面上看起來,孔子教學生的交朋友之道,好像蠻滑頭的樣子,適可而止,不要過分。實際上,加上我們自己的經驗,就知道孔子的話並不滑頭。中國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於“規過勸善”,這是朋友的真正價值所在,有錯誤相互糾正,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勵,這就是真朋友,但規過勸善,也有一定的限度。尤其是共事業的朋友,更要注意。我們在曆史上看到很多,知道實不可為,只好拂袖而去,走了以後,還保持朋友的感情。

  經典回放

  選自《論語·顏淵第十二》

  【原文】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譯文】子貢請教怎樣交友。孔子說:衷心勸告並且善意將他引導,不聽的話那就算了,千萬不要自取羞辱。

  大師釋疑

  【注釋】

  問友:詢問交友之道。

  道:通“導”,引導。

  辱:恥辱,羞辱。

  學儒一得:莫用苦口良藥傷感情

  有人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這話的確不假。但是,誰愛聽苦藥呢?小孩常把吃苦藥當成虐待,大人常把逆耳忠言視為人身攻擊。所以,進“忠言”的結果有時是“好心沒好報”,對方非但不感激,反而心生怨意。

  那么,上司和朋友有錯,該不該進“忠言”呢?應該!眼睜睜地看著別人往陷阱裏跳,卻不伸手拉一把,是說不過去的。關鍵要把握好進“忠言”的度,這個度就是孔子所說的“不可則止”:把自己的觀點說出來,對方不願意聽,就閉上嘴巴,不要喋喋不休。

  如何確定“不可”呢?漢朝劉向的《說苑》裏提出了一個進言的尺度:君王有過失,是危亡的先兆;看見君王有過失卻不勸諫,是不顧君王的危亡,這是忠臣不忍心做的做。勸諫三次不被采納就要離開,不離開就會有送命的危險。輕易送命是仁人不願做的事。

  也就是說,如果領導的問題很嚴重,大臣要勸諫三次就算盡到了責任,如果領導聽不進去,就不要再說了,以免激怒領導,給自己帶來危險。為什么要勸三次呢?每次勸說,不要只顧自己痛快,把什么都說出來。最好點到為止,邊說邊觀察對方的反應,發現他露出不高興、不耐煩的神態,就要立即閉上嘴巴。過一段時間,再換一個角度表明自己觀點。如是者三次,對方還不肯聽,說明已經鐵了心了,不必再勸。

  三次則止的原則既適用於勸諫領導,也適用於勸說親人、朋友。這裏所說的“三次”,只是一般而言。對某些固執己見、獨斷專行的人來說,勸他一次也是多餘。比如,隋煬帝曾對大臣宣稱:“我天性不喜歡聽相反的意見,所謂敢直諫的人,都自說其忠誠,但是我最不能忍耐。你們如果想升官晉爵,一定要聽話。”遇到一個這樣的主,不妨把所有的忠言都鎖到保險箱,以免給自己招災惹禍。

  對朋友也是這樣,有時勸說一次也是多餘。為了說明這個道理,南懷瑾大師講了一個故事:湖南才子王湘綺是曾國藩的幕友,當曾國藩率領的湘軍在前方和洪秀全作戰,開始露敗象的時候,王湘綺想請假回家。有一天晚上,曾國藩因事去找他。看見他正坐在房裏專心看書,就站在後面不打擾他。差不多半個時辰,王湘綺還不知道,曾國藩又悄悄地退回去了。第二天早上,曾國藩就送了很多錢,誠懇地安慰一番,讓王湘綺立刻回家。有人問曾國藩,為什么突然決定讓王湘綺回去?曾國藩說,王先生去志已堅,無法挽留了,何必勉強呢?再問曾國藩何以知道王湘綺去志已堅?曾國藩說,那天晚上去王湘綺那裏,他正在看書,可是半個時辰沒有翻過書。可見他不在看書,在想心思,也就是想回去,所以還是讓他回去的好。

  南懷瑾大師還說:“對上位者如有不對的地方,做幹部的,為了盡忠心,有勸告的責任。但勸告多次以後,他都不聽,再勉強去說,自己就招來侮辱了。對朋友也是這樣,過分的要求或勸告,次數多了,交情就疏遠了。這裏,孔子告訴子貢,交朋友之道,在‘忠告而善道之’。盡我們的忠心,勸勉他,好好誘導他,實在沒有辦法的時候:‘不可則止’,就不再勉強。假如過分了,那就不行;‘毋自辱焉’,朋友的交情就沒有了,變成冤家了。”

  假如對方是我們非常重要的人,我們必須讓他接受正確意見,又該怎么辦呢?對此,我們首先要把握三個原則:

  第一個原則是:多說順耳忠言,不要貶低對方。我們要對人說忠言時,在未說之前,先以甘言沖淡其刺激性,肯定對方的優點,然後再說上規勸的話,人家也就容易接受了。

  《菜根譚》說:“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在任何時候,我們都要顧及對方的自尊心,不能因為自己的意見是對的,就理直氣壯地坦率陳言。比如父母對孩子說:“你看隔壁的小明,又勤快成績又好,你咋不學學人家呢?”又比如妻子對丈夫說:“你瞧人家大劉,房子有了,車子有了,票子也有了,你有什么呢?”像這樣的所謂忠言,不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是聽不進去的,說了不如不說。

  第二個原則是:讓對方明白你的好意。你說忠言,到底是為了貶低他抬高自己,還是為他好,他也許並不明白。所以,你要設法讓他感到你的好意。在此之前,忠言不必出口。此外,講話時態度一定要謙和誠懇,用語不能激烈,否則對方就會以為你在教訓他;也不必過於委婉,否則他會認為你惺惺作態。

  第三個原則是:選擇適當的場合。原則上講,最好避開第三者,以一對一方式進行,以免讓對方產生當眾出醜的感覺。

  把握了以上三個原則之後,還要講究勸說的技巧。但是,這方面的技巧很多,足夠編出一部“說服三十六計”和一部“說服兵法”,限於篇幅,不一一介紹,這裏僅推薦三種很適用而且效果明顯的方法:

  第一招:順毛摸。當對方說出某個意見,順著對方的意思說出相反的結果,使對方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這就好比數學裏的反證法。

  有一次,晉文公發現烤肉上纏著頭發,就叫來廚師大罵:“你存心害死我嗎?為什么烤肉上纏著頭發?”

  廚師忙跪下來,說:“我有罪:我磨刀時,把刀磨得像幹將莫邪一樣鋒利,能切斷肉,卻切不斷纏在肉上的頭發,這是第一條死罪;我用木棍穿上肉,卻沒有發現纏在上面的頭發,這是第二條死罪;我捧著熾熱的爐子,炭火燒得通紅,將肉烤熟了,頭發竟沒有燒焦,這是第三條死罪。據此看來,難道您的廳堂裏有怨恨我的人嗎?”

  晉文公覺得有道理,就叫侍臣調查,發現果然有人想誣陷廚師。晉文公就將那個小人殺掉了。

  廚師為什么不立即反駁晉文公的話呢?因為向一個大人物說“你錯了”,是非常危險的。先說“你是對的”,再論對錯,對方心情上就比較容易接受了。

  第二招:順口溜。有話要說時,不立即表達,等到某個合適的時候順口說出來,對方不易產生抵觸情緒。

  有一次,趙襄子連喝了五天五夜酒,還得意地向身邊一位姓莫的伶人道:“你看我多厲害!喝了五天五夜都不醉。”

  莫伶人說:“您就接著喝吧!離那個商紂王只差兩天了。我聽說商紂王能連喝七天七夜,您已經喝了五天五夜了!”

  趙襄子一驚,嚇得酒也醒了,自此,他在享樂方面收斂多了。

  莫伶人看見趙襄子喝了五天五夜,肯定早就有話要說,他卻一直等到趙襄子談起這件事時才“順便”說出來,可謂深得進諫要領。

  第三招:拋釣餌。當對方說出某個意見時,故意在神態上表現出欲言又止的樣子,讓對方知道你有話要說,引起他的好奇心。當他追問時才說出來,這樣他就不會怪你多嘴饒舌了。

  趙簡子准備出兵攻打齊國,並且說:敢勸諫的人,一律處死。有一個名叫公盧的武士,看著趙簡子,忽然笑起來。

  趙簡子問:“你笑什么?”

  公盧回答:“我一向就喜歡笑。”

  趙簡子說:“趕快說出你笑的理由,否則就處死你。”

  公盧說:“在采桑的季節,我鄰居家夫妻二人都出去幹活。丈夫看見一個采桑女子,就去追她,沒有追到,就回來了。他的妻子一怒之下也走了。我是笑這個人太可笑了!”

  趙簡子點點說:“如果我因為攻打別人的國家,失去自已的國家,我就太可笑了!”於是下令停止進兵。

  主動向對方表達意見,對方會產生抗拒心理。設法讓對方主動詢問意見,他更聽得進意見。

  總之,經營人際關系要有耐心,不能全依自己的想法來。尊重別人的想法,關心別人的感受,這是經營人際關系的要點。

【書籍目錄】
第1頁:目  錄 第2頁:前  言
第3頁:做人是天下第一等學問 第4頁:先成人,後成事
第5頁:人要有所敬畏 第6頁:先掃一屋,再掃天下
第7頁:學問修養一用就靈 第8頁:最怕不是良駒,何愁沒有伯樂
第9頁:耐心經營你的人際關系 第10頁:交到真心朋友是一種福分
第11頁:跟有本事沒脾氣的人交朋友 第12頁:同情弱者是天下最高的學問
第13頁:助善莫助惡 第14頁:空思不如多學
第15頁:不要被學問捆住手腳 第16頁:學無常師,多方求教
第17頁:多看多聽少開口 第18頁:不要盲從“群眾心理”
第19頁:能赦小過是高人 第20頁:塞住耳朵聽讒言
第21頁:是誇是毀,心裏有底 第22頁:事無大小,全力以赴
第23頁:做一個行動家 第24頁:先拿出業績,再計較待遇
第25頁:患得患失,百事不成 第26頁:從大路上求富貴
第27頁:沉湎過去,不如追求未來 第28頁: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
第29頁:第五種人格 第30頁:做人要空闊,做事要實在
第31頁:以出世態度做人,以入世態度做事 第32頁:學會“招兵”的本領
第33頁:在平凡中變為超人 第34頁:小聰明不如大智能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