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聽南懷瑾大師講經——修煉篇 胡衛紅

聽南懷瑾大師講經——修煉篇 胡衛紅

先掃一屋,再掃天下

[日期:2011-04-1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胡衛紅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先掃一屋,再掃天下

  南懷瑾說:中國的古禮,周公之禮,六歲就讀小學,小學就從這種生活規范學起;進一步八歲十歲認字;十八歲入大學,那是學大人。所以中國文化,小學這個階段,就是求作人的知識,先培養一個人,然後再講高深的修養,才是大學之道。

  經典回放

  選自《論語·子張第十九》

  【原文】子遊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子夏聞之曰:噫!言遊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焉?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

  【譯文】子遊說:子夏的學生,叫他們的弟子做做打掃、接待客人、拜見尊長的工作,是可以的;不過這只是末節罷了,至於根本卻沒有,這怎樣可以呢?子夏聽了這話,便說道:咳呀!子遊說錯了!君子所學的道,哪一項先傳授呢?哪一項最後講述呢?用草木來作比喻,是要區別為各種各類的。真正君子所學的道,怎么可以被歪曲呢?能夠有始有終的,大概只有聖人罷!

  大師釋疑

  【注釋】

  子遊:姓言,名偃,字子遊,亦稱言遊、叔氏。春秋末年吳國人,是孔子弟子中惟一的南方人。在孔門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中,列文學第一位。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門十哲”之一,以四科見長。

  灑掃:灑掃即打掃清潔,亦包含做日常家務之意。

  應對:日常交往禮節,如寒暄、交談等。

  進退:指拜見尊長的禮節。

  學儒一得:從小事開始做人的第一步

  子遊認為,做大事是根本,做小事是末節,所以他嘲笑子夏的學生只會“灑掃、應對、進退”,做一些小事,不懂做大事的學問。

  子夏認為,做人是根本,做事是末節,而“灑掃、應對、進退”是做人的第一步,怎么能忽略呢?

  子遊所說的大事是什么呢?孔子教育的總原則是“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那么求道、循德、依仁就是大事,做具體工作就是小事,要先做大事,再來談小事。可以說,子遊的觀點是對孔子教育思想的繼承。

  子夏卻有點反叛,他要倒著來,認為應先“遊於藝”,從小處入手,日積月累,最後通達大道。像“灑掃、應對、進退”這些具體事務,在子遊看來只是小事,子夏也認為確實是小事,但他同時認為,它們是通達大道的必經之路。

  那么,子遊和子夏的觀點,到底誰正確呢?他們當時曾為此發生過一次激烈的爭論,卻沒有爭出結果。後世對兩者的觀點也一直在進行爭論,仍然沒爭出結果。

  照我看來,子遊和子夏的觀點都是正確的,只不過理解和實行的難度不一樣。按子遊的觀點,一個人先有了正確的指導思想,然後帶著仁德之心去做事,肯定容易成功。這個邏輯是成立的,問題是,正確的指導思想是什么?這就不容易搞清楚。“道”是多么高深的東西,哪能一下子就心領神會呢?研究幾十年,好不容易搞清楚了,胡子已經白了,想做事也做不了,那不成了“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嗎?何況研究幾十年,還不一定能通“道”。

  按子夏的觀點,先從小事做起,盡到做人的責任。我們是普通人,在大部分的日子裏,很顯然是在做一些小事,怕只怕小事都做不好。我們能把自己所在崗位的每一件小事做好、做到位就很不簡單了,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都有益。潛質一般的人,嘗到做好小事的好處也可滿足了,悟性高的人,進而領會到仁德的妙處,境界就上去了一層。再進一步,就可通達大道。從小事做起,不論好壞智愚,人人都可實施。

  所以說,子遊和子夏的差別在於一個要從難至易,一個要從易至難。從理論上來說都正確,但我認為,還是子夏的觀點比較有實用價值。我們現在的教育體制,大概還沒有脫離孔子從難至易那一套,從小學就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對“灑掃、應對、進退”之事卻關注不夠。學生們接受了多少正確思想,因人而異,卻一概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在做人方面也多有欠缺。這就說明從大事到小事之難,以及從小事做起的必要。

  從教育成果來看,子夏的做法似乎也強於子遊。子遊雖然“文學第一”,二十多歲就擔任了“武城宰”(相當於武城縣令,治所在今山東費縣西南),卻沒有教出什么傑出弟子。身為“孔門十哲”之一,僅有如此成就,可謂名實不符。子夏就不同了,據史書記載:“如田子方、段幹木、吳起、禽滑厘之屬,皆受業於子夏之倫,為王者師。”另外,魏文候也曾師從子夏。可見子夏從“灑掃、應對、進退”這些小事教導做人做事的功夫,確實能教出傑出的弟子。

  那么,如何從“灑掃、應對、進退”學習做人做事的功夫呢?

  第一,不要輕視生活瑣事。我們要知道,吃飯、穿衣、打掃衛生這些生活瑣事,都是人生大事。吃飯吃不好,身體就會變糟;衣服穿不好,就會影響自身形象;家裏的環境搞不好,客人來了就會心生輕視。所有這些,又進而會影響到我們在其他方面的機會,怎么能不當成大事呢?

  我們現在的教育,卻輕視上述小事。家長對孩子說:“你只要好好學習,家裏的事都不要你管。”老師布置一大堆作業,讓學生根本沒有時間學做家務。他們卻不知道,這恰恰使孩子們喪失最好的學習機會。南懷瑾大師認為,“灑掃、應對、進退”包括生活教育和人格教育兩種目的,他感慨地說:“現在的青年連地都不會掃,雖然中學小學要掃地,可是拿到掃把揮舞,反而把灰塵揚得滿天飛,抹上桌上灰塵,轉身反而抹到牆上,連灑掃都沒學會,生活教育真不容易。”

  連地都不會掃的人,將來能幹好大事嗎?這也有可能,卻難免讓人懷疑。春秋學者楊朱曾經向梁王講述治國治民的道理,並且說:“治理國家就像把圓球放在手上玩耍一般容易,何必那么費心費力?”梁王不高興地說:“你有一妻一妾都管不好,幾畝田地的草都除不幹淨,卻把治理天下看得這么容易!”楊朱雖然管不好一妻一妾和幾畝田,卻未必不懂治國治國的方法。但別人不相信他,他就終生沒有治國治民的機會。由此可見,把生活瑣事搞好,是取得他人認同的第一步。

  第二,待人接物要有講禮儀。南懷瑾大師說:“現在的學生幾乎不會應對,如問他:‘貴姓?’他就答:‘我貴姓某。’‘府上哪裏?’他會說:‘我府上某地。’就是如此,應對的禮儀沒有了,這是大問題。”其實,不光學生不會應對,很多成年人也不會,見了人連個招呼也不會打,請客、做客的禮儀也不懂,在公共場所或交際場所,還有一些不良習慣,如掏耳朵、挖鼻孔、咬指甲、晃悠雙腿等等,這就難免讓人反感,並影響到很多事情。

  一位女記者約請一位知名教授采訪,教授爽快地答應了。原定采訪時間兩小時,沒想到,剛談了三分鍾,教授便借故要走,而且態度很冷漠,使女記者十分尷尬,又大惑不解。後來,她通過教授的學生才弄清原因:原來,那天采訪時,她像往常一樣,習慣性地脫掉鞋,架起二郎腿。也許是早上起床忘了換襪子的緣故,那味兒很不好。教授十分反感,就中止了采訪。

  許多不好的習慣早就形成了,而且習以為常。我們自己也許感覺不到,卻不知不覺地冒犯了別人。我們經常埋怨別人對自己不禮貌、不友善,其實,也許是我們自己的態度或習慣不好,才影響到了他人的態度和情緒。

  第三,會見尊長要保持謙恭的態度。尊重領導和長者,是起碼的禮節。有的人正好相反,看見領導,心裏就想:“大家都是人,誰也不比誰高,我將來的成就沒准比你更大呢!”看見長者,心裏就想:“你除了年紀比我大,其他方面也平常。”心裏有了不恭的想法,自然會在神色和言行上表現出來。其實,別人是否高明,那是別人的事,你在尊者面前不懂禮節,卻暴露了自己沒有修養。

  一位導師帶24個學生到國家某部委的實驗室參觀。這時,部長走進來,很有禮貌地和大家打招呼:“抱歉,讓大家久等了!”同學們靜悄悄的,沒有一個人回應。一個叫李麗的女孩,猶猶豫豫地鼓了幾下掌,同學們這才稀稀拉拉地跟著拍手。

  部長皺皺眉頭,說:“歡迎同學們來參觀。我將向大家講一些有關情況。我看同學們好像都沒有帶筆記本,這樣吧,王秘書,請您去拿一些我們部裏印的紀念冊,送給同學們作紀念。”

  秘書抱來一摞紀念冊,部長依次分給大家。同學們都坐在那裏,很隨意地用一只手接過部長雙手遞過來的手冊。部長臉色越來越難看了。輪到李麗時,她禮貌地站起來,身體微傾,雙手握住手冊,恭敬地說了一句:“謝謝您!”部長舒心地一笑。早已汗顏的導師看到此景,也微微松了一口氣。

  兩個月後,當同學們為找工作發愁時,李麗被點名招進了那個部委的實驗室。

  你瞧,禮儀看似小事,它卻經常成為影響人生命運的大事,我們怎么能掉以輕心呢?

【書籍目錄】
第1頁:目  錄 第2頁:前  言
第3頁:做人是天下第一等學問 第4頁:先成人,後成事
第5頁:人要有所敬畏 第6頁:先掃一屋,再掃天下
第7頁:學問修養一用就靈 第8頁:最怕不是良駒,何愁沒有伯樂
第9頁:耐心經營你的人際關系 第10頁:交到真心朋友是一種福分
第11頁:跟有本事沒脾氣的人交朋友 第12頁:同情弱者是天下最高的學問
第13頁:助善莫助惡 第14頁:空思不如多學
第15頁:不要被學問捆住手腳 第16頁:學無常師,多方求教
第17頁:多看多聽少開口 第18頁:不要盲從“群眾心理”
第19頁:能赦小過是高人 第20頁:塞住耳朵聽讒言
第21頁:是誇是毀,心裏有底 第22頁:事無大小,全力以赴
第23頁:做一個行動家 第24頁:先拿出業績,再計較待遇
第25頁:患得患失,百事不成 第26頁:從大路上求富貴
第27頁:沉湎過去,不如追求未來 第28頁: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
第29頁:第五種人格 第30頁:做人要空闊,做事要實在
第31頁:以出世態度做人,以入世態度做事 第32頁:學會“招兵”的本領
第33頁:在平凡中變為超人 第34頁:小聰明不如大智能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