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洪丕謨精品集:話佛93章 洪丕謨

洪丕謨精品集:話佛93章 洪丕謨

《話佛93章》 佛法的醫療智光

[日期:2011-04-07]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洪丕謨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佛門參禪,徹悟人生,徹悟宇宙萬有,無不都以諸法緣起性空,作為觀察世界的不二視角。

  從這個諸法緣起性空看待世間一切,反饋到醫學上來,就更耐人咀嚼尋味了。作為四大皆空,此身非有的個人暫時存在,“心”和“身”和“境”三者,彼此在互相作用、互相影響下須臾不可分離,所謂心在身中,離心無境。心為精神思維,身為生理場所,境為生存環境。從這一意義上反過來看,又可認為,人身的所以存在,又離不開識(精神意識)、根(生理現象)、塵(環境因素)的三緣合和。

  三緣之中,心識為最根本。一個人如果心起煩惱、惡業,往往可因心理失衡而導致生理失衡。從醫學角度看,不管心理失衡也好,生理失衡也好,其實都是一種病態,總稱為身心失調。反之,如果一心清靜,行為端正,那么也就自然由此及彼,導致身體的泰和。為此,《正法念處經·觀天品》說:“心清淨故,血則清淨。血清淨故,顏(臉)色清淨。”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個人的心理、行為可以直接關系到身心的健康。回顧佛門戒、定、慧“三學”,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精進、正命、正念、正定“八正道”等修習,我們如若把它看成是一種純潔身心的醫療體系,也無不可。

  當然,關於“三學”、“六度”、“八正道”對於身心醫學的意義,還得結合實際,進行一番理性的剖析。在這方面,陳重暉在《佛法與現代醫學》中說得精辟且又透徹。他說:“從身心療法的角度而言,佛教的修持之道,聲聞乘八正道中的正見,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正思維、正念講正確的精神活動,正業、正命、正語講正確的行為,正定為鍛煉自制其心的技術,正精進貫穿一切,屬意志的鍛煉。八正道總攝為戒、定、慧三學,三學中戒為定基,約束行為,慧學實質是明智的生活態度,三學互為因果,環環相扣,旨在教人明智地對待生活,自淨其心、離不良行為,去煩惱等精神負擔,使人生臻於健康、幸福、完美,這難道不是一個極佳的身心、行為醫法體系?至於大乘六度,於戒、定、慧外,布施度對治慳吝,安忍度對治嗔恚、浮躁,精進度對治懈怠,六度齊修,是對智慧、意志、德行、人格進行全面鍛煉的極優方案。”

  如果直接從醫療入手談相,佛法的醫療智光也對人多所啟示。《佛說醫經》認為,人體有地、水、風、火“四病”,其中“土屬身,水屬口,火屬眼,風屬耳”。“風增氣起,火增熱起,水增寒起,土增力盛”。在“四病”的基礎上,又可生起“四百四病”。究其原因,既有心理上的,也有行為上的。屬於心理上的有憂愁、嗔恚等;屬於生理上的有久坐不臥、食無貸(不飽食)、疲極、淫逸、忍大便、忍小便、制上風、制下風等。由於加起來病因的總數有十個,所以叫做“人得病有十因緣”。

  《佛經醫經》還從“九因緣”出發,稱命不該絕而死的人為“橫盡”。“橫盡”的“九因緣”為:①不應飯為飯,②不量飯,③不習飯,④不出生,⑤止熟,⑥不持戒,⑦近惡知識,⑧入裏不時,不如法行,⑨可避不避。

  “九因緣”中提到有關飯食的有“不應飯為飯(剛吃好飯又吃),“不量飯”(不知節度),“不習飯”(不定時進食),“不出生(飯食未消又吃)四條,可見佛門對於飲食致病的重視。《雜阿含經》第四十二卷還記有波斯王節食的故事,當年波斯匿王吃得太多太好,患肥胖病,一動就全身出汗,於是到佛住的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稽首請教,佛看他稽首後那副上氣不接下氣的模樣,就用偈語開導說:

  人當自系念,每食知節量。

  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壽。

  後來,波斯匿王嚴格按照佛的說教進行節食,日長時久下來,身體細,容貌端正,從此恢複了健康。

  對於世界上最早的節食療法,筆者沒有做過系統的調查研究,然而無論如何,釋迦牟尼教給波斯匿王的節食方,應該可以說是開風氣之先的。

  “九因緣”中的“止熟”,是說“大小便來時,不即時行”。

  “不持戒”就是犯戒。如犯了世間偷盜,或犯他人婦女,“便入縣官,或刻或死,或得棓榜壓死,或餓死,或得脫外,從怨家得首死”等,就是不持戒所導致的惡果。

  “近惡知識”就是與惡人做伴,哪還有好結果?

  “入裏不時,不如法行”,就是:“謂晨暮行。亦有魍魎爭鬥者。若有長吏追捕,而不避。若入他家舍,妄視不可視,妄聽不可聽,妄犯不可犯,妄念不可念。”

  “可避不避”,是說對於可以避免的不必要的傷害,而不去積極加以避免。

  對於以上致病“九因緣”,聰明人非但應該懂得,並且還當盡力避免,所以必定能夠獲得長壽的福分。

  從心身、行為角度入手,從預防角度著眼,破除無明,能避則避,這就是佛法智光給予我們每個希冀獲得長壽福分者的啟示。

【書籍目錄】
第1頁:《話佛93章》 既是宗教,又是哲學 第2頁:《話佛93章》 佛門“大千世界”之謎
第3頁:《話佛93章》 有神還是無神 第4頁:《話佛93章》 四大皆空
第5頁:《話佛93章》 人命在呼吸之間 第6頁:《話佛93章》 苦、集、滅、道“四聖諦”
第7頁:《話佛93章》 煩惱即菩提 第8頁:《話佛93章》 佛祖降魔成道
第9頁:《話佛93章》 阿難和摩登女 第10頁:《話佛93章》 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第11頁:《話佛93章》 五十三參成佛道 第12頁:《話佛93章》 彌勒菩薩的慈顏和大肚
第13頁:《話佛93章》 僧肇“非有非無”的思辨智慧 第14頁:《話佛93章》 “黃葉止啼”的妙用
第15頁:《話佛93章》 “化城”的光環 第16頁:《話佛93章》 生公說法,頑石點頭
第17頁:《話佛93章》 拔除欲箭,究竟安穩 第18頁:《話佛93章》 困擾來於自身
第19頁:《話佛93章》 牧牛制心 第20頁:《話佛93章》 平常心是道
第21頁:《話佛93章》 生活中樸實的修行法門 第22頁:《話佛93章》 “布施”度慳貪
第23頁:《話佛93章》 “持戒”度毀犯 第24頁:《話佛93章》 “忍辱”度嗔恨
第25頁:《話佛93章》 禪波羅蜜 第26頁:《話佛93章》 世尊拈花,迦葉微笑
第27頁:《話佛93章》 達摩面壁祖師禪 第28頁:《話佛93章》 “風幡”的典故
第29頁:《話佛93章》 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第30頁:《話佛93章》 頓悟和見性成佛
第31頁:《話佛93章》 磨磚與禪 第32頁:《話佛93章》 騎驢覓驢但可笑
第33頁:《話佛93章》 眾中驚倒野狐禪 第34頁:《話佛93章》 目標相同路不同
第35頁:《話佛93章》 癡人說夢和夢中說夢 第36頁:《話佛93章》 以欲牽鉤法
第37頁:《話佛93章》 方便風開智慧花 第38頁:《話佛93章》 晨鍾暮鼓發深省
第39頁:《話佛93章》 做天和尚撞天鍾 第40頁:《話佛93章》 當取則取,當舍則舍
第41頁:《話佛93章》 無求便是安心法 第42頁:《話佛93章》 對於魔的看透
第43頁:《話佛93章》 “明”與“無明” 第44頁:《話佛93章》 不必為周圍輿論自尋煩惱
第45頁:《話佛93章》 《佛說阿彌陀經》與科學幻想 第46頁:《話佛93章》 佛法的醫療智光
第47頁:《話佛93章》 六字“大明咒” 第48頁:《話佛93章》 素食和健康長壽
第49頁:《話佛93章》 禪宗智慧和詩歌創作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