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如實生活如是禪:一個禪者的處世智慧 林穀芳

如實生活如是禪:一個禪者的處世智慧 林穀芳

做藝術教育,先要想清為什么?

[日期:2011-04-0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林穀芳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藝術

  一、做藝術教育,先要想清為什么?

  孫:在人生四事中,我注意到您把藝術放在第三件事上。提到它對擴充我們生命經驗的作用。但是從藝術史上的例子以及身邊一些藝術相關的現象來看,藝術的紛繁複雜,使得它在我們生命的中角色還是有些模糊。關於藝術如何偉大,什么樣的藝術才叫偉大,我聽到了種種解釋,想聽聽您作為禪者的看法。

  林:藝術於生命的關系,用佛家的講法做個比喻,生命是本尊,藝術則是它的化身。藝術何以能如此,因為它們有共同的特點:有機。有機就使得全體大於部分之相加,所以簡單幾個音符,簡單的幾筆水墨卻可以含藏無限的生命情懷。也因為全體大於部分之相加,所以藝術無法拼湊而成的,就如生命不能化約為一堆礦物、纖維與水的組合般,作曲法向來只能教出三流的作曲家。它讓我們看一幅畫讀一首詩聽一首曲,就像生命直接進入某種情境般。讀李白能讓我們化身李白,讀蘇東坡就化身蘇東坡,透過藝術的感動,你跟另一顆心靈在某個時空中共振。喜歡藝術因此可以讓自己化身千百萬,如此就將我們從一時一地一種角色的局限中解脫開來。藝術對我們,從來就不該只是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事,它應該成為生命最基本的東西。就如同顏回“一簞食一瓢飲,人也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般,就因有內在的精神世界做支撐,而藝術對生命就有著這樣的能量,可以深深影響我們人格的發展以及生命特質的形成。

  孫:當代的藝術教育也可能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家長學校特別重視讓孩子接受這方面教育,但我感到,他們更迫切的是,讓孩子有個一技之長。或著更樸素的想法是:學琴的孩子不會變壞。因為成為風氣,反而偏離了藝術的最基本功能。您是教過琵琶的,我想問,藝術教育就是一好百好嗎?為什么我身邊的家長帶孩子學琴,我並不覺得孩子是快樂的。好像家長的意願要強一些。

  林:家長的這種想法當然是要為孩子發展能力、啟迪生命。但即使只抱著“學琴的孩子不會變壞”的想法去,我認為態度也稍顯樂觀。學琴的孩子怎么不會變壞?如果沒有什么前提的話,學琴可能就會變成技藝的炫耀、身價的標簽、交友的階梯。你即使說他不為別的,只為自己身心平衡來彈琴,那我告訴你,千萬別以為古典音樂講的是和聲,生命一定會趨向和諧。這樣想,就如同許多人認為數學家就一定會做生意一樣,其實是兩碼子事。學琴的作用不可以被誇大到無限,你只能說,在音樂裏他也許會追尋到這個。

  孫:這個我能知道,看了那么多關於藝術家的電影,像《狂戀大提琴》《Shine》之類,技藝高超,人格卻很分裂。

  林:當我們要讓孩子接受藝術教育時,究竟想通過藝術對生命作用什么,這一點一定要被拈提出來,否則看別人孩子學琴也逼自己孩子學琴,很容易出現相反的效果。

  孫:我有一個朋友,出身書香世家,一次飯桌上,他說到女兒鋼琴考到八級,大家都很羨慕。後來他說了一句:我女兒基本沒有到院子裏和同伴玩過。大家就說:這不太殘忍了嗎?他說,她沒玩過,也就沒什么遺憾。

  林:問題是現在沒遺憾不代表將來沒有。台灣通過藝術教育法時,各方意見不一,立法院公聽會找我去發言,其中一個議題是藝術教育要不要往下延伸,也就是就學孩子的年齡要不要更小一些。許多人認為是越早掌握嫻熟的技巧越好,這在表演界比較不成其為爭論,因為西方舞蹈啊、音樂啊,最好都四、五歲開始。但在造型界門坎就沒那么硬,到中學大學拿起畫筆的大有人在,大器晚成的也比比皆是。我看來是表演界的,但惟一對往下延伸持保留態度的也只是我。

  孫:反對的原因呢?

  林:我認為太早界定一個孩子未必是好事。藝術教育雖然強調專業,但文化科目絕對不能少。一來是一旦發現不合適,你還有退路。再有,藝術原不只是表像技巧的事,沒有內涵,局限就大。講完後,回到座位,旁邊一個國家交響樂團的首席,就對我熱烈鼓掌。我很詫異,因為她6歲就被送到外國深造,但這時卻告訴我說:有誰可以在我6歲時就決定我的一生!的確,無論後來事業如何輝煌,我相信那種永久的生命遺憾還是存在的。當時一位藝術大學的校長,在一篇雜志文章中提到我的這種態度,“一個表演藝術家,不贊成藝術教育往下延伸,我們只能說他是一個哲人,是從生命的角度來看待藝術的。”

  孫:那他是不是還有言外之意,是說現實另有它殘酷一面,不非此不可的?

  林:倒也不是。這位校長是位建築學家,不直接在表演藝術圈內,比較會覺得表演藝術不怎么樣就肯定學不好。許多表演藝術家也都有這種想法,但問題是古琴有誰是4歲就開始彈的?

  孫:中國有個世界著名的台球手丁俊暉,他的父親為他打球,連家都遷了。也是從小就被父親安排著只握台球杆的。我經常想從媒體對他的訪問得到他對此的真實感受,但沒有得到。當然他是真成功了,別人好像對此也不好再多說什么。

  林:從宗教角度,沒有誰有權力賭別人的明天,哪怕是自己的子女。賭成功了只能算你運氣,何況這種成功說到底還是你自己的成功,他是不是如此領受,又是另一回事。

【書籍目錄】
第1頁:《如實生活如是禪》 內容簡介 第2頁:《如實生活如是禪》 目錄
第3頁:《如實生活如是禪》 如實的生活,如實的禪 第4頁:《如實生活如是禪》 把心放下,隨處安然
第5頁:位子擺對了,人家才看得對 第6頁:朋友之間不溺的相知相諒,最好
第7頁:孤獨是一種美感 第8頁:整個社會都談人際
第9頁:朋友的前提是單純,你看他對你做錯事 第10頁:純粹的異性友誼,是否是我們的妄想?
第11頁:社會落差中的相處之道:總經理與科長理論 第12頁:社會落差中的相處之道
第13頁:金錢一樣有它的價值遞減效應 第14頁:盯死了股市,也就把生命盯死了
第15頁:有過錢的人才能看淡錢嗎? 第16頁:沒有理財智慧,不代表你沒有生命智慧
第17頁:簡單的談發展,人就容易活在統計數字裏 第18頁:感恩與仇富:當代人的一對難題
第19頁:生命可以想象,生涯不能規劃 第20頁: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遊於藝、志於道
第21頁:算命與看星相是一種生命的謙卑嗎? 第22頁:人的命運是上帝安排?
第23頁:擴展自由是生命最大的價值 第24頁:加法世界如何做減法
第25頁:在最適當的時機做最適當的事 第26頁:吃食物還是被食物吃?
第27頁:票友的心靈,專家的技巧 第28頁:當健康變成流行
第29頁:資訊經驗不能替代生命經驗 第30頁:是想象力釋放還是另一種腦空白?
第31頁:因為網絡,我們得面臨另一種失序 第32頁:博客的存在就是退回子宮
第33頁:資訊社會生命最大的困境是不自由 第34頁:沒有誰會永遠年輕,沒有誰感情不受挫
第35頁:真的是年輕時代爽透了 第36頁:初戀時我們不懂愛情
第37頁:夫妻間的事情,沒有哪一天是明白的 第38頁:假如愛情是盲目的,禪者如何了了分明?
第39頁:出家眾以戒律為重,為何又留下情感公案? 第40頁:帶業而來:孩子有他自己的生命地圖
第41頁:四種老師角色,做父母的,你是哪一個? 第42頁:看清自己是孩子怎樣的參照系
第43頁:孩子需不需要全副盔甲應對社會? 第44頁:照見自己殘缺,才不會為難孩子
第45頁:旅行是為照見自己 第46頁:年老時的流浪叫流落街頭
第47頁:旅行,山河大地都是作品 第48頁:旅遊文字也只是一種職業書寫
第49頁:做藝術教育,先要想清為什么? 第50頁:藝術和人格並不就是同一碼事
第51頁:當藝術的異化偏離了生命 第52頁:謝德慶與印度苦行僧
第53頁:藝術如果可以從各種角度作不同詮釋 第54頁:藝術的懂與不懂之間,我們要持什么態度?
第55頁:永恒之當機:作為個體生命,我們選擇什么? 第56頁:拒絕長大與童心未泯有何區別?
第57頁:不服老與臨老入花叢 第58頁:女人如何在歲月裏安然
第59頁:一日有一日的領會,十年有十年的風光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