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如實生活如是禪:一個禪者的處世智慧 林穀芳

如實生活如是禪:一個禪者的處世智慧 林穀芳

出家眾以戒律為重,為何又留下情感公案?

[日期:2011-04-0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林穀芳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六、出家眾以戒律為重,為何又留下情感公案?

  問:愛的無明估計是生命中最根抵的無明,這一點我反而是從曆史上出家眾身上得到印證的。看似必須嚴守戒律的他們,反而在曆史上留下了太多情感公案。近當代的例子就還有您為之做序的一行禪師的書《和生命相約》。

  林:任何事都可以成為公案。關鍵不在有沒有碰到這種事,而在於你如何處理。其實這些事情出現在出家眾身上,是很自然之事。不要說我們有很多本能,我們還有兒童期、成長期各種人格成長的複雜因素,佛教講的更直接,它講三世因果,不可思議因緣,有些事情來了,就是如此地本能,但問題就在於你如何面對?我為一行禪師的書做序,寫那篇《沙門如何有愛,婆子因何燒庵》,沙門如何有愛?就是公案的開始。不是沙門而愛了,少了觀照;進了沙門就不愛了,也沒有觀照。聚焦在沙門如何有愛,這才是觀照的開始。

  問:但是很奇怪,當我們讀到這類公案,看他們在情感中翻轉,反而會覺得他們格外動人?

  甚至有時候,當我們讀到一個禪僧寫性的書的時候,如果還寫得不錯,我們反而會更記住他。王維嘉,那個去過台灣見過您的企業家,不是也在您面前提到過他對一本日裔美國僧人寫的性書很欣賞嗎?

  林:不曉得寫得怎樣,但要以這個身份寫,就得兩個前提並舉。我活在凡世,我又習禪,那么我如何面對性這件事。畢竟,不能因為我習禪,其它什么都不幹了。同樣的,也不能因活在凡世而缺乏觀照,那也不叫禪了。

  當然日本人對性這件事,總體態度會比中國人開放,這也是個事實。所以中國人會說日本僧人不清修,但這不代表他們沒有觀照。日本有部片子講一個宗教大師,心目中永遠愛著一位公主。最後的鏡頭是他握著公主的手,眼淚掉了下來,隔天就圓寂了。

  孫:韓國電影《殘花》也是,我觀看時特別不明白的是,他為什么到臨終時非要看一個年輕女孩的身體。看一眼後就圓寂了。

  林:從修行角度,這裏有幾個層面:首先是,存在的事情是不能不去面對的,這個解釋其實有禪的如實面、嚴厲面,只是藝術家談它,總把它美化了,性的美化、肉體的美化,其實也是另一種無明。另外一個情形則是,一個人,即使是禪師總有生命最後的疑惑,如果我遇到這樣的事,會怎樣?最終他必須去除這個疑惑,得到一個安然。渴望看到一個女孩身體,也許並非出於欣賞或肉欲,而是看了,啊,是這樣,不過如此。

  孫:就是我一定要面對它一次。

  林:當然,也可能有另一種情況,它呈現的不是超越,而是一個根本的無明。就像那部日本電影中的宗教大師,無論怎么樣,就是放她不下。我舉一個現實例子,我認識的一個修行人,已經到了宗教領袖的位置,他得了病,本可以活下去,但他放棄了求生欲望。真實原因是什么,是他愛上了一個比丘尼。於是他的選擇是——我作為宗教領袖,最後卻發現自己的無明是如此之深,因此只能皈依阿彌陀佛,讓佛陀的本願來幫自己解決吧!

  孫:是否也是從這個角度,六世達賴這樣的情僧,才被我們深深記住。因為他用詩歌呈現了這種無明。

  林:認可這種無明是因為我們也無明,所以才覺得他可愛嘛,但不代表說他這樣做就對了。如果這樣,就談不上超越。就像我舉的那位修行人,他放棄了求生意志走那條路,不是承認愛這件事情有絕對價值,而是根源地看到了生命的困境。

  所以你如果認為六世達賴做做詩歌、戀戀愛就可以成佛,你就錯了。誰能曉得他被清庭招入時,會在青海圓寂?這當然可以有種種解釋,但如果他自在無礙,是不是也可以不圓寂?

  孫:那您怎么看待這些看似和修行大相徑庭的行為呢?比如一個禪僧跟你講性中的肉體感受?

  林:《兩刃相交》中有一章講勘驗。一件事情對與錯,雖然很多宗教從動機論,修行還是得從結果論。一個修行人談性,是雲淡風輕,是過盡千帆,是老老實實,是不起漣漪,還得從現前勘驗。就像面對死生如何展現風光般,那時你才能確定他講的話到底對不對。要知道語言無實意,不同的人講同一句話,意思也會不同。

  孫:您常談死生,修行者的偉大只能體現在那一刻嗎?有時我們覺得修行者坦承自己困境時,就已經很偉大了。像上次我們和王維嘉吃飯聊天時他提到的,甘地臨死時非常苦惱,因為他白天可以不想性事,但夢裏仍然止不住。他歎自己修行不夠,我們也一樣覺得他很了不起。

  林:禪本來就因了生死而存在,這是個原點。但像甘地談醒夢一如,的確也是個了不得的境界,很難,不談生死並無損於他的偉大。其實,修行人能意識到還有哪些不能超越,就是我們佩服的修行人。有一次,我去北疆老婆也隨行,有兩天她不知怎么就和我慪氣了,我對她陪笑,她就沖我翻白眼,學生在旁邊笑,我就說:你們將來哪天寫到我,就不妨這樣寫:一個活生生的修行人。

  孫:意思就是生活中也有搞不定的地方?

  林:對,但我也不會因為搞不定而想法掩飾,或者非要擺出一個樣子來,這就是如實,也是觀照的第一步。

【書籍目錄】
第1頁:《如實生活如是禪》 內容簡介 第2頁:《如實生活如是禪》 目錄
第3頁:《如實生活如是禪》 如實的生活,如實的禪 第4頁:《如實生活如是禪》 把心放下,隨處安然
第5頁:位子擺對了,人家才看得對 第6頁:朋友之間不溺的相知相諒,最好
第7頁:孤獨是一種美感 第8頁:整個社會都談人際
第9頁:朋友的前提是單純,你看他對你做錯事 第10頁:純粹的異性友誼,是否是我們的妄想?
第11頁:社會落差中的相處之道:總經理與科長理論 第12頁:社會落差中的相處之道
第13頁:金錢一樣有它的價值遞減效應 第14頁:盯死了股市,也就把生命盯死了
第15頁:有過錢的人才能看淡錢嗎? 第16頁:沒有理財智慧,不代表你沒有生命智慧
第17頁:簡單的談發展,人就容易活在統計數字裏 第18頁:感恩與仇富:當代人的一對難題
第19頁:生命可以想象,生涯不能規劃 第20頁: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遊於藝、志於道
第21頁:算命與看星相是一種生命的謙卑嗎? 第22頁:人的命運是上帝安排?
第23頁:擴展自由是生命最大的價值 第24頁:加法世界如何做減法
第25頁:在最適當的時機做最適當的事 第26頁:吃食物還是被食物吃?
第27頁:票友的心靈,專家的技巧 第28頁:當健康變成流行
第29頁:資訊經驗不能替代生命經驗 第30頁:是想象力釋放還是另一種腦空白?
第31頁:因為網絡,我們得面臨另一種失序 第32頁:博客的存在就是退回子宮
第33頁:資訊社會生命最大的困境是不自由 第34頁:沒有誰會永遠年輕,沒有誰感情不受挫
第35頁:真的是年輕時代爽透了 第36頁:初戀時我們不懂愛情
第37頁:夫妻間的事情,沒有哪一天是明白的 第38頁:假如愛情是盲目的,禪者如何了了分明?
第39頁:出家眾以戒律為重,為何又留下情感公案? 第40頁:帶業而來:孩子有他自己的生命地圖
第41頁:四種老師角色,做父母的,你是哪一個? 第42頁:看清自己是孩子怎樣的參照系
第43頁:孩子需不需要全副盔甲應對社會? 第44頁:照見自己殘缺,才不會為難孩子
第45頁:旅行是為照見自己 第46頁:年老時的流浪叫流落街頭
第47頁:旅行,山河大地都是作品 第48頁:旅遊文字也只是一種職業書寫
第49頁:做藝術教育,先要想清為什么? 第50頁:藝術和人格並不就是同一碼事
第51頁:當藝術的異化偏離了生命 第52頁:謝德慶與印度苦行僧
第53頁:藝術如果可以從各種角度作不同詮釋 第54頁:藝術的懂與不懂之間,我們要持什么態度?
第55頁:永恒之當機:作為個體生命,我們選擇什么? 第56頁:拒絕長大與童心未泯有何區別?
第57頁:不服老與臨老入花叢 第58頁:女人如何在歲月裏安然
第59頁:一日有一日的領會,十年有十年的風光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