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如實生活如是禪:一個禪者的處世智慧 林穀芳

如實生活如是禪:一個禪者的處世智慧 林穀芳

吃食物還是被食物吃?

[日期:2011-04-0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林穀芳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超越慣性

  一、吃食物還是被食物吃?

  孫:一般認為,做減法就意味著放棄。放棄名利心、放棄對金錢美女的追求。說實在的,放棄這些世俗的成就對於一類人並不難,難的是要將自我期許與外在成就區別開來。比如,你如果處於“追求卓越”的企業氛圍中,難道願意成為庸碌的一分子嗎?

  林:還是那句老話,這些世俗的名利地位跟你的關系到底如何?不是不讓你為自己的理想奮鬥,而是現代人所認定的價值更多是外在賦予的,太多的專家告訴你一定要怎樣怎樣,否則就活不下去,無臉見人。事實上一件事情對一個人有多重要,因人而異。每個人都是個獨立的個體,每件事物都是個特殊的事物,不能只用通則,尤其是外賦的通則來看待萬事萬物。

  你總得要問:我到底是誰?這東西對我有何意義?關鍵不在別人眼中所謂的成功與失敗,而是它跟你的關系究竟如何。

  孫:我們小時候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對奧斯特洛夫那段話背得太熟了,“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於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地:回首往事,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臨終之際,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奉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解放全人類而鬥爭。’”其實直到現在,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可能仍然不能把那種公認的成就與自我的期許截然分開。因為總怕像奧斯特洛夫斯基說的那樣,晚年回首往事,會因碌碌無為而後悔。

  林:禪者所過的就是無悔的生活,活在當下,怎么會悔?你只有在追憶過去,瞻望將來中才會悔嘛。當然,要一般人像禪者那樣活在當下有困難,我們或者可以從這樣的角度切入:一件事情的成敗與否,重要的是你跟它的關系如何?最近台灣聯合報記者記訪問我,做一個“名人談吃”的欄目。我首先是拒絕,因為覺得自己不是美食家,但因為她以前采訪我談茶,所以一再堅持。訪問後的文章,標題下得不錯:是吃食物還是被食物吃掉?基本上有著我的意思,我們的很多美食家其實就是被食物吃掉。

  孫:這又怎么說?

  林:吃食物是為了享受美食,但許多人卻為了享受美食,把自己搞得其它食物都吃不下了。這是怎樣的情況?是美食控制了你。所以講起成功失敗,沒有什么客觀標准,你是主,不役於它,就是成功。你役於它,就是失敗。

  孫:就是您曾經舉的那個有錢人的例子。他的財富已經夠別人幾輩子活了,他卻為不能排那一行業前五名悶悶不樂。

  林:是,你被它控制住了,沒有了自我,也跳不出自我的局限,生命就不可能超越。說是怕老來後悔,可能連懊悔的機會都沒了,生命一路就跑向墳墓去了。

  孫:那您覺得什么才能印證自我期許的目標不是虛妄的成功呢?

  林:還是自由。一個人做小學老師,他曉得自己在幹什么,就有自己的成就感。一個人在商場賺很多錢,整天在算計,被錢鎖住,還算不得成就。就是那種被食物吃掉的感覺。

  孫:這句話可以置換成很多詞彙。比如人做事還是事做人,人吃茶還是茶吃人。

  林:美食就像我生活中的茶。我和一般茶人最大的不同是,沒有哪種茶是不能喝的。

  孫:爛茶也能喝?

  林:肯定能喝出不同,但不會因此而影響我太大的心情,進而就把自己限住。

  關於我那篇談美食的訪問稿最後一段沒有刊出,因為不合一般美食欄要創造的誘因,但我看過也滿有意思的,記者最後這樣寫到:訪問到了九點多,已過了吃飯的時候。跟老師到了大安路附近的包子店,只聽老板娘大聲喊:“還是一個蛋黃肉包。”就這樣,18塊解決了林老師的晚餐。我這才了解,老師為什么說他不適於接受這類訪問的原因。

  孫:這和當年我和您聊那本《十年去來》時一樣。我們中午經常去那些廉價的小吃店去吃包子粥之類,也沒覺得您會咽不下去。但我也知道,您是喜歡“食養山房”的,幾乎我所有的朋友到台灣,都享受過您在食養山房的特別款待,那種感覺又是什么呢?(此處考慮食養山房圖片)

  林:當我們了了分明,不攀緣執著時,事物就回到所謂的“物自性”上——也就是它原來該是什么樣子就是什么樣子,就能讓物自身完全地裸露自己,這才是真正看到所謂的“現象”,而你也才容易體會這現象與你的真實關系。基本上,所謂好茶、爛茶,好、爛都事後天加的,它其實因人而異,不是說「海畔有逐臭之夫」嗎?因此我們先要能直接體會它們的不同,再來才看自己與它們的對應,當然,我們畢竟有血有肉,有些事物會跟我們情性相合,有些我們更容易在其中帶出較多的生命觀照,對我來講,食養就是這樣。

  孫:我沒有去過那個地方,聽跟您去過的人都說喜歡,能描述一下嗎?

  林:去過日本京都,在僧院裏用過餐的人大概可以想象食養。潔淨的、幽居的,不像日本人那么拘泥,帶有一點中國人的閑散,可又不是生活雜亂的閑散。它依山而建,從窗戶望出去,竹林、遠山、雲氣、明月,都令人身心釋然,也都是主人氣質的自然流露。那種簡而大氣、質樸而自然的氛圍,跟我們從宋之後比較幽微、唯美或有些地方比較民間的感覺不一樣,讓人真的會想到王維,我將它叫做“當代的輞川”……

  孫:聽說做菜方式也非常特別?

  林:它的特殊是沒有定法。任何菜都是複合的,就像你吃到的蔬菜色拉一樣,一樣菜裏好些東西。你問他菜怎么做成這樣,主人的哲學或說法是:自己喜歡吃,又不會做菜,因此只好做出自己的菜。這句話說得多好,本身就帶禪意。我們因為會做菜,所以就容易活在八大菜系裏。

  孫:怪不得您會特別喜歡去那兒,原來也是參禪的所在啊。

【書籍目錄】
第1頁:《如實生活如是禪》 內容簡介 第2頁:《如實生活如是禪》 目錄
第3頁:《如實生活如是禪》 如實的生活,如實的禪 第4頁:《如實生活如是禪》 把心放下,隨處安然
第5頁:位子擺對了,人家才看得對 第6頁:朋友之間不溺的相知相諒,最好
第7頁:孤獨是一種美感 第8頁:整個社會都談人際
第9頁:朋友的前提是單純,你看他對你做錯事 第10頁:純粹的異性友誼,是否是我們的妄想?
第11頁:社會落差中的相處之道:總經理與科長理論 第12頁:社會落差中的相處之道
第13頁:金錢一樣有它的價值遞減效應 第14頁:盯死了股市,也就把生命盯死了
第15頁:有過錢的人才能看淡錢嗎? 第16頁:沒有理財智慧,不代表你沒有生命智慧
第17頁:簡單的談發展,人就容易活在統計數字裏 第18頁:感恩與仇富:當代人的一對難題
第19頁:生命可以想象,生涯不能規劃 第20頁: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遊於藝、志於道
第21頁:算命與看星相是一種生命的謙卑嗎? 第22頁:人的命運是上帝安排?
第23頁:擴展自由是生命最大的價值 第24頁:加法世界如何做減法
第25頁:在最適當的時機做最適當的事 第26頁:吃食物還是被食物吃?
第27頁:票友的心靈,專家的技巧 第28頁:當健康變成流行
第29頁:資訊經驗不能替代生命經驗 第30頁:是想象力釋放還是另一種腦空白?
第31頁:因為網絡,我們得面臨另一種失序 第32頁:博客的存在就是退回子宮
第33頁:資訊社會生命最大的困境是不自由 第34頁:沒有誰會永遠年輕,沒有誰感情不受挫
第35頁:真的是年輕時代爽透了 第36頁:初戀時我們不懂愛情
第37頁:夫妻間的事情,沒有哪一天是明白的 第38頁:假如愛情是盲目的,禪者如何了了分明?
第39頁:出家眾以戒律為重,為何又留下情感公案? 第40頁:帶業而來:孩子有他自己的生命地圖
第41頁:四種老師角色,做父母的,你是哪一個? 第42頁:看清自己是孩子怎樣的參照系
第43頁:孩子需不需要全副盔甲應對社會? 第44頁:照見自己殘缺,才不會為難孩子
第45頁:旅行是為照見自己 第46頁:年老時的流浪叫流落街頭
第47頁:旅行,山河大地都是作品 第48頁:旅遊文字也只是一種職業書寫
第49頁:做藝術教育,先要想清為什么? 第50頁:藝術和人格並不就是同一碼事
第51頁:當藝術的異化偏離了生命 第52頁:謝德慶與印度苦行僧
第53頁:藝術如果可以從各種角度作不同詮釋 第54頁:藝術的懂與不懂之間,我們要持什么態度?
第55頁:永恒之當機:作為個體生命,我們選擇什么? 第56頁:拒絕長大與童心未泯有何區別?
第57頁:不服老與臨老入花叢 第58頁:女人如何在歲月裏安然
第59頁:一日有一日的領會,十年有十年的風光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