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如實生活如是禪:一個禪者的處世智慧 林穀芳

如實生活如是禪:一個禪者的處世智慧 林穀芳

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遊於藝、志於道

[日期:2011-04-0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林穀芳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二、人生四件事: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遊於藝、志於道

  孫:雖然您覺得生涯不可規劃,不是也說:人生四件事,必須觀照到嗎?我記得好像是: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遊於藝、志於道。這不也是另一種規劃?

  林:這是方向,不是規劃。我是在提醒大家,如果我們試想觀照自己的生命,有四件事可以讓我們的體驗觀照得更深。這裏並不涉及到具體內容。比如我不會明確告訴你一定得讀哪些書、去遊哪些地方、具備哪些能力之類。想要建構一種系統的完整,以為即此就可應對萬事萬物,是違逆禪的態度的。

  孫:為什么這四件事很重要?

  林:讀萬卷書是說人的經驗原離不開語言文字。而在這么廣闊的世界裏,我們一生也只能走自己這條路,直接的經驗固然深刻,但難免受局限,所以要透過讀書吸取別人經驗,它是使人生廣闊的重要鋪墊。當然,書讀來讀去還是概念的東西,行萬裏路就是直接在生活中開拓、深化。即使是從書中得來的知識,用這種方式印證,境界就有不同。“遊於藝”指的是藝術對我們生命的移情作用。能行萬裏路的人畢竟還是少數,遊於藝因此是深化拓展自己生命的一個關鍵。本來藝術就是生活的化身,更是一種生命的聚焦,它讓生活中某些感覺、觀照透過藝術品,直接穿透你,你於是就可以較不依賴旅行之類實際經驗的對應,有時還能有著比前者更強的領受。在這裏有集前兩者經驗於一身的味道。而“志於道”,是說我們的很多東西最後都應回到生命觀照的原點。生命是一切的原點,要回到這原點來思考與觀照,才能照見所得答案與自己真實的對應意義。

  而這也是為什么禪會常提醒大家“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因為我們談很多東西,都在為學日益,在擴充我們的知識經驗,但這個經驗如果沒有回到生命這原點來看,就會令我們更痛苦。“志於道”是原點,也是終點。

  孫:不過我在《十年去來》中感受您對讀書的態度是:您很早就只讀佛教原典,而不太讀其它書了。您說“有些書一打開就知道它對自己有沒有意義”。這和我身邊很多人態度不同,他們仍然認為,開卷有益,多多涉獵總是好。

  林:開卷有益還得有兩個前提,你跟它的相應如何?否則,積累愈多可能愈雜蕪,何況“生也有涯,知也無涯”,到了一定年紀,還只一味拈提開卷有益,也是對書的一種執著。我自己在這方面很早就看破了。當然,除了自己專業外讀些科普書乃至隨意瀏覽,對了解世界是有幫助的,但就好像一個人可以有微積分的觀念,卻不必一定懂得運算一樣。在求知的過程中,一有不懂就心有不安,也大可不必。宇宙間總有無窮的事情尚待挖掘,你要想的是,它跟你的生命關系何在?有這點觀照,怎么讀都好,缺了這點觀照,怎么讀都錯。其實讀書也是一種慣性,要用這種慣性讓自己跳脫自我的其它慣性與局限,其實沒想象地那么直接,在此還需要一些智慧。

  孫:無論您談讀書還是旅遊,我發現最終都要回到您說的第四件事:志於道上。就是無論我們怎樣熱愛讀書、迷戀藝術或旅遊,它最後都要回到生命的反省。我理解,它在這幾件事情上有統懾作用。如同風箏飛得再高,線總要在手上。要不然,就藥毒同性,你耽溺於這件事,反而為它所害。且離本心更遠,不知我理解得對不對?

  林:沒有了道,缺乏了這最本質也最終極、最普遍也最個人的觀照,其它事物都如論語所說的“致遠恐泥”,但話說回頭,如果離開了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遊於藝這前三事,直接就談道也不行。禪談“以用顯體”,道只能在實際生活中體現、勘驗,才不致淪於生命的空疏或概念的異化,許多修行人,經論不深入,一下子就栽入法或師門的崇拜,有更多人修行變得更封閉偏執,視其它人事為無物,都跟這有關。

【書籍目錄】
第1頁:《如實生活如是禪》 內容簡介 第2頁:《如實生活如是禪》 目錄
第3頁:《如實生活如是禪》 如實的生活,如實的禪 第4頁:《如實生活如是禪》 把心放下,隨處安然
第5頁:位子擺對了,人家才看得對 第6頁:朋友之間不溺的相知相諒,最好
第7頁:孤獨是一種美感 第8頁:整個社會都談人際
第9頁:朋友的前提是單純,你看他對你做錯事 第10頁:純粹的異性友誼,是否是我們的妄想?
第11頁:社會落差中的相處之道:總經理與科長理論 第12頁:社會落差中的相處之道
第13頁:金錢一樣有它的價值遞減效應 第14頁:盯死了股市,也就把生命盯死了
第15頁:有過錢的人才能看淡錢嗎? 第16頁:沒有理財智慧,不代表你沒有生命智慧
第17頁:簡單的談發展,人就容易活在統計數字裏 第18頁:感恩與仇富:當代人的一對難題
第19頁:生命可以想象,生涯不能規劃 第20頁: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遊於藝、志於道
第21頁:算命與看星相是一種生命的謙卑嗎? 第22頁:人的命運是上帝安排?
第23頁:擴展自由是生命最大的價值 第24頁:加法世界如何做減法
第25頁:在最適當的時機做最適當的事 第26頁:吃食物還是被食物吃?
第27頁:票友的心靈,專家的技巧 第28頁:當健康變成流行
第29頁:資訊經驗不能替代生命經驗 第30頁:是想象力釋放還是另一種腦空白?
第31頁:因為網絡,我們得面臨另一種失序 第32頁:博客的存在就是退回子宮
第33頁:資訊社會生命最大的困境是不自由 第34頁:沒有誰會永遠年輕,沒有誰感情不受挫
第35頁:真的是年輕時代爽透了 第36頁:初戀時我們不懂愛情
第37頁:夫妻間的事情,沒有哪一天是明白的 第38頁:假如愛情是盲目的,禪者如何了了分明?
第39頁:出家眾以戒律為重,為何又留下情感公案? 第40頁:帶業而來:孩子有他自己的生命地圖
第41頁:四種老師角色,做父母的,你是哪一個? 第42頁:看清自己是孩子怎樣的參照系
第43頁:孩子需不需要全副盔甲應對社會? 第44頁:照見自己殘缺,才不會為難孩子
第45頁:旅行是為照見自己 第46頁:年老時的流浪叫流落街頭
第47頁:旅行,山河大地都是作品 第48頁:旅遊文字也只是一種職業書寫
第49頁:做藝術教育,先要想清為什么? 第50頁:藝術和人格並不就是同一碼事
第51頁:當藝術的異化偏離了生命 第52頁:謝德慶與印度苦行僧
第53頁:藝術如果可以從各種角度作不同詮釋 第54頁:藝術的懂與不懂之間,我們要持什么態度?
第55頁:永恒之當機:作為個體生命,我們選擇什么? 第56頁:拒絕長大與童心未泯有何區別?
第57頁:不服老與臨老入花叢 第58頁:女人如何在歲月裏安然
第59頁:一日有一日的領會,十年有十年的風光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