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仁慈的吸引力:都市心靈修行法則 皮耶羅.費魯奇

仁慈的吸引力:都市心靈修行法則 皮耶羅.費魯奇

感恩

[日期:2011-03-3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皮耶羅.費魯奇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感恩

  最容易的快樂之道

  很久很久以前,有個人很討厭自己的工作。

  他是個石匠,為一份微薄的薪資從早辛苦到晚。“這種生活太可怕了,”他想,“噢,真希望我有很多錢,可以整天無所事事。”他的願望越來越強烈,最後居然實現了。他聽到一個聲音在耳邊說:“你想變成什么,就會變成什么。”石匠變得非常富有,過去夢寐以求的東西立刻到手:華屋、美食,享盡各種歡娛。

  他很快樂,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一個國王被隨從前呼後擁地經過。他想:“他的權力比我大。要是我能像他一樣就好了!”那個聲音再度在他耳邊響起,神跡一般,他立刻變成了國王,全世界最有權力的人。權力的滋味多令人陶醉!人人服從他,人人懼怕他。他快樂了一陣,不過並不長。邪惡的不知足一點一滴地再度蠶食了他。“我還要更多,”他想,“我要,我要,我要。”他看到天上的太陽,心想:“太陽的權力比我還大。我要變成太陽!”

  他如願變成了太陽,巨大、強壯、光芒四射。他統治天與地,沒有他什么東西都活不了。多么快樂!他覺得自己無比重要。可是他注意到,他的視線被腳下的雲朵擋住了,無法看到陸地的景物。雲朵輕飄飄的,來去自如。它不是天空中一個固定的形體,它可以變化無窮,夕陽映照下更散發出燦爛奪目的色彩。雲朵無憂無慮,自由自在,多么令人羨慕。

  他沒有羨慕太久,因為那聲音再度響起:“你想變成什么,就會變成什么。”他果真變成了雲朵,懸掛在天際、柔軟蓬松、來去自由,好不愜意。它快樂而恣意地變幻形狀,忽而厚重烏黑,忽而明亮潔白,忽而如刺繡般細致。可是,雲朵終會凝聚成雨滴,落在一塊花崗岩石上。

  多么不可思議!那塊石頭佇立在那裏已經數千年了,小雨滴打在它上面立刻迸濺流入土壤,被吸收後永遠消失。“當一塊石頭真好,”他想。

  他馬上就成了石頭。他當石頭當了好一段時間,樂在其中。他終於找到了穩固,找到了安全感。畢竟,我追求的就是安全穩固,誰也別想移動我分毫,他想。雨點打在石頭上,從邊緣順流而下。多么美妙的信息,多好的禮物。太陽的光芒擁抱他、溫暖他,天上星鬥照看他,微風令他心曠神怡。他已經臻於圓滿境界。

  噢,還差一點。有一天,他看到一個男人的身影從地平線出現,越走越近。那人微彎著腰,手上拿著一把大榔頭--是個石匠。石匠開始在他身上敲打。他心底湧出絕望,比身上的痛還難受。石匠比他還厲害,能決定他的命運。“如果我是石匠就好了,”他想。

  就這樣,他再度變回了石匠。換過這么多心裏向往的身份,他又回到了原點。可是,這一次他很快樂。切割石頭在他眼裏成了樂趣,榔頭的敲打聲有如天籟,一日的辛勞為他帶來美好創作的滿足感。那天晚上,他夢到一個用他的石頭建造的華美教堂。沒有比當個石匠更好的工作了。他知道自己會將這個奇妙的領悟銘記在心,永志不忘。這就是感恩。

  從永不饜足的不滿(“我要這個,我要那個”)到知足感恩(“我對目前所擁有的滿懷感激”),故事中的石匠打心底有了轉變。一開始他充滿矛盾,渴望自己沒有的東西。他不斷提出要求,還覺得理直氣壯。我們也是一樣,有時候會提出熱切甚至傲慢的要求,等目標到手,又開始渴羨其他的東西。別人都是競爭對手,我們看他們的目光總是帶著猜疑。

  翻然醒悟後,我們對於上天的賜予衷心感激,覺得身體每個細胞都在言謝。生命有了價值,別人是朋友而非對手,我們畢生等待的就是這一刻。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1757~1827,英國詩人及雕刻家)說得好:“感激本身就是天堂。”

  濃烈而無雜質的感恩之情,令我們深深感動。可是,澎湃的情感只是感恩最顯見的一面。感恩其實是一種心態,它的基礎在於生命價值的肯定。當初看似毫無價值的東西現在有了意義,是這樣的體會釋放了我們的情感。

  肯定自己擁有的東西有價值,你會感到富有、幸運。反之,你會覺得自己一窮二白,因而悶悶不樂。石匠最初的心態尋常可見:被不滿咬齧,一整天怨天尤人。有些心理學者認為,沮喪並非際遇使然,而是日複一日的自我強化所致,也就是你對自己的內心獨白。一個人不斷自憐自艾、批評自己也批評他人、只挑不如意的地方看,當然不可能快樂。

  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事也能看出價值來,這是快樂(至少是幸福感)的必要條件。有些人好像什么都有,可是依然不知足,這是因為他們不覺得自己擁有的東西有什么價值,一心只想擁有更多,或是愛鑽牛角尖,盡想些不如意的事。反觀一些不幸的人,對於很多人視為理所當然的簡單小事卻能心存感恩:健康的身體、順利的一天、一個微笑。

  日常生活中,感恩的機會隨時隨地可能浮現,只是我們常常失之交臂。這是因為我們必須卸下防備才能心懷感恩,而這是個涉有風險的兩難。這是把自尊拋在一邊,承認我們的快樂其實要仰賴他人。很多人不喜歡依賴人的感覺。我認識一個人,要他收受禮物簡直是天方夜譚。無論什么人送他禮物,書也好、領帶也好,他都留下不拿走,唯恐欠債似的。這樣的人不但無福享受那本書或領帶的快樂,也難敞懷接納別人。

  感恩,是打開自己讓別人看清楚。我記得好幾年前,一個澳洲朋友正在歐洲旅遊,順道來看我和妻子。我們決定帶她前往達文西的故鄉一遊。就這樣,一個明媚的9月午後,我們在橄欖樹林間,緬懷一位不世出的天才。那天傍晚臨別之際,朋友以簡簡單單的兩個字向我們道別:“謝謝。”我們其實沒有多費力氣--這樣做我們很快樂,而她也非常盡興,覺得那天很有價值。爾後數年,我們又見過好幾次面,而每當我想到她,我就會憶起那一天,那充滿感激的一刻。為什么?因為當我們心存感激,我們會心防盡卸,展露出真正的自己。在那一刻,我看到她最精致的一面。

  感恩就定義來看,和英雄行徑正好相反。它的基礎不是勇氣、力氣或才華,而是自己的不足。坦然面對自己的不足,就能感受到生命的恩賜,感恩之情從此而生。感恩還會衍生出一股如釋重負之感,這是因為我們認知到:我們不必孤軍奮鬥、不必像超人般拼命,而且即使聰明才智不如別人,也可以安於做自己。

  且慢。難道我對任何人都要感恩,包括深夜把音量開到最大的鄰居、亂開罰單的警察、隨地吐口香糖黏了別人一腳的行人?要是我兒子嗑藥、我生意倒閉、至愛的人罹患絕症,我還應該感恩嗎?(我們說到核心了)我們該如何看待生活中如影隨形的奸惡事情?對於那些看似遙遠其實近在身旁而又揮之不去的悲劇--受虐兒童、受難的政治犯、無止境的戰爭、饑渴的難民、讓地球蒙羞、遍地哀鴻的醜行,我們又該如何因應?

  感恩的意思並不是沉浸在一己的快樂裏,將他人拋諸腦後。這不是感恩,而是消費主義和虛幻或浮淺的樂觀主義。這個世界是邪惡的,因此你與眾人休戚與共,這樣的體悟才是真正的感恩。這是個奇怪的事實:如果一切順遂、事事如意,我們會將所有的美事視為理所當然,無從領會生命的賜予。我們會像被寵壞的小孩,收了太多禮物而收到生厭。確實,有時候打開我們眼睛而知感恩的,反而是人生的巨變。

  多么奇怪:大病一場,才了解健康的可貴;爭吵後握手言和,友情更加醇厚;生死關頭之際,才開始熱愛生命。放大格局亦然。一項網絡研究請4817個受試者為自己的個性特質打分數。和“9•11事件”發生前比較,研究者發現恐怖攻擊兩個月後的回複於以下七種面向都有增加之勢:感恩、希望、仁慈、愛心、重視心靈、團隊合作、領導統馭。事件10個月後再測,分數依然居高不下,只是程度稍減。我們當然不希望這種慘事發生在任何人身上,不過有時候驚嚇確實能喚醒蟄伏已久的寶貴人性。

  幸好,感恩還有比較容易的途徑--只要擦亮眼睛,我們就能在層層掩隱的生活當中找到被遺忘或是習而不察的珍寶。那些珍寶都是生命的賜予,或平凡或特殊,卻常因我們沒時間或沒注意而沒被看出來。注意到這些寶貝,我們的生活會增添快樂,一旦分心,就會錯失許多。

  我 11歲的兒子艾密利歐用自己的儲蓄買了一套必須自行組裝的模型飛機。他打開包裝後又驚訝又難過--包裝盒非常漂亮,裏頭卻令人失望。品質低劣不說,說明書也語焉不詳,整套玩具看來有如騙局。艾密利歐很傷心。我了解他的心情;他跟我一樣,最氣買到劣等貨。我想安慰他,但不知怎么做才好。我該把他花的錢還給他,還是為他另外買一套更好的模型飛機?我猶豫不決,幹脆什么也不做。艾密利歐把那套飛機棄置在屋角。幾天後,他的朋友安卓亞來家裏玩,看到那套飛機。 “哇!好漂亮的飛機!好酷的顏色!老天,你真幸運!你怎么還沒開始拼裝?”我仔細端詳艾密利歐的臉。我可以看到他腦中的小車輪在滾動,他的感恩指數開始飆升。兩個男生立刻動起手來。品質不佳無所謂,沒有說明書照樣可以合作。幾分鍾後,兩人已經在花園玩起飛機來了。先前有如騙局的東西,現在變成了寶貝。我們對於自己的小飛機,難道不能也這么做嗎?

  當然可以。而且,你會發現自己的健康和效率會因為感恩而雙雙高揚。最近有項研究,將受試者隨機分成三組,第一組巨細靡遺地記下一周內所有的不如意、紛擾和挫折;第二組只記錄重要大事;第三組則記下生活中值得感恩的5件事,如此這般,連續10周。結果發現,記錄感恩事件的受試者對生活普遍滿意,他們不但對未來前景最樂觀、身體最健康,還相信自己進步最多,最接近自己的目標。看來感恩不但是快樂的因子,也是健康和效率的基本元素。

  對於這樣的結果,我們應該不意外。感恩的人對人際關系抱持正面態度,內心有一股豐足感,兩者都是良好健康的基石。來進行心理治療的客戶只要心生感恩,我就知道他(她)痊愈了。對我來說,要知道一個人健全與否,這是最確鑿的指標。心存感恩,表示這人與他人溝通無礙,既不妄自尊大(知道自己需要別人),也不妄自菲薄(欣然接受他人善意,不覺得受之有愧)。感恩,表示他(她)能看出自己處境的價值,肯定生命的美好。人生至此,夫複何求?

  不帶感恩的仁慈不但危險,或許更如緣木求魚。有人不懂得如何領受仁慈,對別人的賜予也不知感激,這樣的人即使想行善也難。他們自認為是大慈善家,每個人都虧欠他,說不定還會把自己的善行掛在嘴邊,指望別人感激涕零。這樣的行善有如紓尊降貴。這種人也不容易肯定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恩小惠,例如一個微笑、半小時的陪伴、一句機智雋語。他們只注重可以測量的實體禮物,例如名表、名筆。而仁慈在資產負債表上是列不出來的。

  感恩容易被遺忘,也容易被激發。這是個耐人尋味的實驗:請想想你一生中所有可以感恩的人。這個實驗的吊詭之處,在於我們覺得應該感恩的人往往也是我們心懷怨恨的人,例如父母。感恩之心往往被怨恨所遮蔽,而這個實驗的重點,是將大小憤怨包好整個拋諸腦後,只專注於好的層面--不管多么微小。

  因此,且讓我們好好想想,一生中有多少值得感恩的人。父母、朋友、老師、情人,外加一般而言讓我們生活更好過的人:每天送信來的郵差、說了個好笑話的出租車司機。更有一些人--為數勢必不少,遠比我們想象的多--為我們做了若幹好事,而我們說不定還渾然不覺。

  只要仔細思索,我們會有始料未及的豐富發現:人生是由大大小小的恩惠組合而成的,不光是粗糙的現實和傲慢無知。沒錯,每個人身上都帶著不公不義的傷痕和憤怨。那種滋味我們太清楚了。就是因為創痛如此顯見,我們因而忘了人我是環環相扣的共生體,即使是自以為最不幸、最孤單的人。沒有旁人的扶持,任誰都活不下去。

  當我思及這一生應該感恩的人,我有個耐人尋味的發現。我慢慢領悟到,我擁有的一切無一不是來自他人的。父母一直給我的支持。妻兒為我帶來親情之愛和無限的驚喜。老師傳授我必要的工作技能,給予我觀念和諸多啟發。朋友幫我建立自信,同事教我專業訣竅。其他的人讓我打開眼睛,看到我甚少察覺的世界,告訴我關心別人的重要。這才是開始。當我一步步想下去,我更慢慢體會到,我的一切全都得自於他人,要不就是拜他人激發所賜,包括財產、能力、特質、品德、觀念。

  聚沙成塔一般,我體會到我住家的每一塊磚瓦都是別人的賜予,而我自己的磚瓦,對其他的住屋也有一份貢獻。那么,我的感受如何?自尊受損?自給自足不靠人的哲學受到威脅?我欠所有人的債?一點也不。正好相反,我對自己和他人的影像有了改變。我們自小所受的教育讓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有一條涇渭分明的邊界,想要有所進益和成就,只能自己咬緊牙根,埋頭苦幹。這是西方文化。有些人甚至相信,我們對任何人都一無虧欠。我們總以為自己在打撞球:自成一國的個體身旁圍繞著其他自成一國的個體。

  可是,這是不實的影像。我們其實更像細胞,具有一層可以滲透的薄膜,靠著和其他細胞不斷交換養分才能存活。感恩,就是如實地照見自己。借方貸方的觀念屬於會計范疇,也屬於撞球心理,而在真實的人生中,交換不但持續不斷,同時決定了我們的為人和生活方式。這樣的想法讓我們覺得輕松;感恩不再是特殊情事,而是一種基本的情感。如果不知感恩代表了冷漠、封閉、疏遠,那么感恩就是溫暖、開放、親密。我們不必為了證明自己有多聰明而備受焦慮煎熬,不必投入腥風血雨的戰事,企圖爭取空中樓閣般的勝利。生活變得容易許多,我們不再哀鳴、抱怨。我們會發現,快樂早已存在。它就在你我眼前,只是沒有被察覺。

【書籍目錄】
第1頁:《仁慈的吸引力》亮點介紹 第2頁:內容簡介
第3頁:作者簡介 第4頁:目錄
第5頁:書評:仁慈:一種立場,一種生活方式 第6頁:書評:良善而積極地面對
第7頁:引言 第8頁:诚实
第9頁:溫暖 第10頁:寬恕
第11頁:接觸 第12頁:歸屬感
第13頁:信任 第14頁:專心
第15頁:同理心 第16頁:謙遜
第17頁:耐心 第18頁:慷慨
第19頁:尊重 第20頁:彈性
第21頁:記憶 第22頁:忠誠
第23頁:感恩 第24頁:服務
第25頁:喜樂 第26頁:結語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Jessie 发表于 2014-3-19 16:47:06
此書能讓我解開無數的心結,讓我懂得寬恕,懂得感恩,更能活在當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