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仁慈的吸引力:都市心靈修行法則 皮耶羅.費魯奇

仁慈的吸引力:都市心靈修行法則 皮耶羅.費魯奇

耐心

[日期:2011-03-3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皮耶羅.費魯奇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耐心

  你是不是把靈魂留在身後了?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對年輕男女,一個鰥夫、一個寡婦,相遇後墜入愛河。兩人決定共組新家庭。可是有個問題:男方有個小男孩,對死去的生母依然滿懷憂傷與思念。他對繼母有深深的敵意,拒絕她當自己的母親。她為他煮愛吃的菜,替他縫補漂亮的衣服,總是和顏悅色相待,可是小男孩根本不跟她說話,把她整個逐於心牆之外。

  她去找巫師求助:“我該怎么做才能讓他接受我這個母親?”這個巫師很聰明,任何疑難雜症他都有答案,每個人都對都信服有加。“你帶三根獅子胡須回到我這裏來。”他告訴她。女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怎么可能帶回三根獅子胡須?不被吞掉才怪。可是巫師很堅持。“你帶三根獅子胡須回來!”

  於是女人去找獅子。她找了很久,終於找到一只。她不敢走近它--獅子看來實在駭人。好長一段時間,她只敢遠遠觀察它。獅子來來去去,她等了又等,最後決定喂獅子吃東西。她走得稍近些,留下一塊肉,隨即走開。每天她都這樣做。慢慢的,獅子習慣了她,終於讓女人成為它生活的一部分。它對那女人反應平靜--它知道她只會帶給它好東西。女人也不那么害怕了。一天,她趁著獅子熟睡,輕而易舉就拔下了它三根胡須。

  女人沒有必要再去找巫師了。她現在懂了。幾個月來,她已經有了改變。她了解到耐心的重要。她以耐心對待小男孩,就像對待獅子。她充滿信心地等待,一步步接近他,尊重他的步調和空間,不侵犯,也不放棄。最後,小男孩接受了這個母親。女人用耐心贏得了小男孩的心。

  耐心這種美德最大的用途是對付難纏的人。那些無法曉以道理、動不動就勃然怒起、無論如何也不肯樂群的人,就像上面那則故事中的小男孩。一些人內心隱藏著深劇的痛,因此不開放、不理性,斷然拒絕與他人有任何來往。還有一種人,顯然是存心討人厭。不必諱言,我們日常生活中勢必會碰到這樣的人:別人說話老是打岔;為批評而批評;硬要霸占別人時間、注意力或金錢;不是劍拔弩張就是唇槍舌劍;明知對方趕時間卻纏著不放、說個沒完,不勝枚舉。萬事相通相連,我們既是受害者,有時候或多或少也是加害者,只是時機不同。我們都碰過難纏的人,有時候也存心跟別人過不去--說不定自己還渾然不覺。

  有些人更是個中好手。他們讓別人不知如何是好的本事無人可及。碰到這種人,我們的反應是義憤填膺,可是我們不是默默忍受,就是以沉默表達不滿。不過,我們也可以趁機練習耐心術,幫助那些人尋回一點自尊。這是做得到的,我有一回搭飛機的經驗就是證明。先不說別的,對許多人而言,飛機本就是個令人無比挫折的地方。好幾個鍾頭擠在一個嘈雜又不穩定的小小空間裏,時間已夠難熬,更何況鄰座坐了個討厭鬼。那一回,坐在我後頭的乘客顯然喝醉了。而隨著更多的黃湯下肚,他的嗓門越來越大,行為也越見囂張。他的餐盤跌落,薯條、蘑菇、意大利面滾滿了整個走道。接著我突然驚見,他帶了好大一只蟾蜍放在盒子裏上了飛機(別問我他是怎么通過海關檢驗的)。沒多久,空姐插手了。雖然我暗自希望她們罵他一頓,可是她們沒有。她們反而開始跟他說話、開玩笑,又倒了一點酒給他、稱贊那只蟾蜍好可愛,並且開始清掃,一句責備也沒有。醉漢安靜下來,不久便沉沉睡去。

  要測試耐心,最難做到的准則就是去應付無法忍受的人。那幾位空姐的表現足以打滿分,而在我看來,它之所以奏效並不是因為她們對那個煩人精做出回應,而是以技巧和仁慈相待。難纏的人不習慣這種對待。他們通常不是被人嫌棄,就是遭人抗議。而如果你不斷施以白眼,被惹毛的他們自然而然就回歸到討人厭的角色裏。我們的反應其實是強化了他們的角色,誠為不智。不管你信不信,那些人往往很不快樂,他們渴望被人接受,只是拙於表達。

  耐心也是一種認清自己步調也尊重他人步調的技巧。缺乏耐心的人與事比比皆是,我們都曾是受害者:咄咄逼人的截稿壓力;高速公路上你的後視鏡突然出現一部車不斷打燈;公車上推開眾人搶先上車,無視於很多人正要下車。這些事情都令我們不舒服。如果某人將他的步調強加在我們身上,我們會覺得受到冒犯。

  而我們也曾是缺乏耐心的人。我們在電話亭外急得跳腳等著打電話,亭內的男人卻無動於衷,講個不停。我們饑腸轆轆,枯坐在餐館裏等著那個撲克牌臉孔的服務生注意。在郵局裏,一個話多的女人問了一大堆毫無意義的問題,浪費所有人的時間。

  我相信,只要做些耐心練習,我們慢慢會體會到他人生活的深層面。我們會看到他們的步調和弱點,真切了解到他們的本性。除此之外,耐心也是天下所有好老師的美德,知道要等待學生慢慢成熟,而非揠苗助長。

  在匆忙之中,我們有可能迷失自己。可是我們太習慣於匆忙,以致迷失了自己還渾然不知。一群科學家要到一個人跡罕至的荒涼地方進行實驗,他們雇了一群墨西哥挑夫,准備徒手將配備運送到目的地。不可思議的是,半途上所有的挑夫不約而同停了下來。科學家先是驚訝,繼而生氣,最後火冒三丈。為什么不繼續走呢?簡直是浪費時間。而那些墨西哥挑夫似乎在等待。突然之間,他們不約而同又開始行動。其中一人對科學家解釋緣由:“我們剛才走得太快,所以把靈魂留在身後了。我們停下來,是為了等靈魂趕上來。”

  我們也一樣,常把靈魂留在身後。急務纏身下,我們忘了生活中真正重要的東西。在匆忙惡魔的催趕下,我們忘了自己的靈魂--我們的夢想、溫暖和美善。

  從這個角度看,耐心顯然是仁慈的一部分,因為如果不尊重他人的步調,我們怎么可能仁慈?我們遺忘了靈魂,包括他們的,也包括自己的。下回當你突然驚覺自己老是催促小孩、因為火車誤點在月台上走來走去、甚或急得忘了呼吸,不妨問問自己,你把靈魂留在什么地方了。

  仁慈的步調是悠緩的。當然,快速有它的好處,我們因此更有效率,也因此擁有權力感和掌控感。快速能刺激腎上腺,功能有如迷幻藥。一旦嘗到它刺激的滋味,放慢的腳步可能就顯得乏味,甚至丟人。要是你從甲地到乙地可以坐飛機,何必還倒車去坐船?然而,一位佛教學者曾經告訴我,他旅行寧可坐船,一點一點來。這位年高德劭的聖者偷偷告訴我,他和他太太都覺得搭飛機感覺很不真實,突然就從一處到了他處,從某個文化氛圍驀然進入另一個。下頭的一切,無論是河流、高山、海洋、城市、國家還是人群,轉瞬便已過去,你根本來不及體會它的豐富。而若是選擇陸路或海路慢慢旅行,你比較容易感受到這些變化,真正看入心底。從他位於喜馬拉雅山腳的老家到達托斯卡尼山,整整花了5個月的時間。爾後多年,每當我在機艙裏受到劇烈震蕩或是轉瞬間就到了仿佛是另一個星球的遠方,我常常想起那位佛教學者。要每個人都遵奉他的行腳步調確實不可能,不過他提醒了我:生活還有其他的方式。

  要仁慈,我們必須挪出時間。馬丁?布柏(Martin Buber,1878~1965,奧地利存在主義哲學家及猶太文化學者)曾經論及“我-你(I-Thou)”和“我-它(I-It)”之間的關系。“我- 它”關系將他人化為對象,“我-你”則是真正的情感牽連,是兩個靈魂的結合。“我-它”的關系是疏離的,驅使我們成為其實非屬本性的東西,我們因此覺得孤單鬱悶,人與人之間相隔遙遠。“我-你”則是真正的遇合,是生命的實質。布柏認為,要建立這樣的關系,其中不能有任何期望和欲望,否則就會淪為“我-它” 關系,也就是將他人轉化為一種滿足自我需求的手段。“我-你”的關系是極少見的,而在這些有如吉光片羽的時刻中,沒有非成就不可的急迫要務,也沒有操控或說服的壓力存在。急迫感一旦顯現,“我-你”關系會立刻變成“我-它”關系。腳步放慢,可以增加人與人之間真正遇合、認識彼此的可能性。

  我相信,全球冷化現象和現代生活各個層面的快馬加鞭有密切的關聯。我們都在壓力的追趕下,連一秒鍾都浪費不得。孩童被趕著快快長大--如果他們今年就完成了明年的課業,我們會引以為傲。計算機速度越來越快,功能越來越強。買賣交易實時完成,想要什么東西幾乎立刻就能到手。員工被要求隨傳隨到,24小時待命。出廠的汽車速度愈來愈快,速限也因此節節升高。為了增加獲利,消費商品的推陳出新更為頻繁。無意義的活動,例如,擺龍門陣、在廣場或公園聚會、和他人一起消磨時光,常被白眼相看。如此,留給溫暖的空間難免就愈來越小。

  勞伯?勒范恩(Robert Levine)是一位專門研究生活步調的學者,各個文化對時間的認知是他長久以來的研究主題。勒范恩以三個變量來測量時間的認知:到郵局買張郵票的時間、行人在街上行走的速度、銀行裏掛鍾的准確度。他發現文化快慢有別;在速度偏快的文化中,准時和精准往往備受鼓勵,有的文化則是慢如牛步,完全不講究精准;西方社會和日本步調最快,巴西、印度尼西亞、墨西哥最慢。當然,勒范恩的研究並不表示時間的認知有高下之別,只是文化本質各有千秋。不過,這項研究似乎隱約浮現出快馬加鞭生活的一個缺點:腳步匆忙的文化,循環系統方面的疾病較為普遍。這個發現和多項關於A型人格的研究不謀而合。這些研究顯示,A型人格者 --缺乏耐心、爭強好勝、暴躁易怒--患有這些疾病的幾率大體相同。

  勒范恩並沒有發現生活步調和助人意願之間有所關聯--兩者構成元素自是不同。不過有其他研究發現,我們越是匆忙,就越不願幫助別人。我最喜歡下面這個實驗。一群神學院學生在聽完有關行善的演講後,必須一個一個走到鄰近的大樓去。他們在半途都遇到了一個由研究學者假扮的人,那人躺在地上,假裝跌倒受了傷。大部分的准神父都跑去幫忙。可是如果這些學生是在時間壓力下,必須從這個大樓趕往另一個大樓,他們當中的“好撒馬利亞人”便神奇地消失了。其中一個學生,匆忙之中竟然踩過這個假扮遭遇不幸的研究學者,而雖然他大呼小叫,但是那學生依然頭也不回地直奔目的地。是的,如果我們有較多的時間,我們會比較仁慈。

  在這個凡事求快、需求要立刻滿足的時代,耐心是個不受歡迎甚至看了就乏味的特質。然而,很多研究都顯示,能將滿足延緩的人,在事業和人際關系上的成功幾率大得多。我們曾在前面的章節討論過這個主題,不過它還是值得從這個角度做再次的檢視。願意將當前的滿足(例如立刻吃到一個冰淇淋)延遲到稍後以領取更大獎賞(明天吃一個更大的冰淇淋)的兒童不但智力較高、少年犯罪幾率較小,社交能力也較強,而且即使在數年之後也是這樣。他們還有一種比較成熟的內控能力,也就是自信能掌握自己的生命,不被變故、無力感、凡事無置喙餘地的感受(這些都是憂鬱症的最佳保證)所左右。

  獲得立即滿足,是現今社會生活最普遍的標記之一。我們不想等。我們什么都要立刻到手,得不到就變得不遜。在這個欠缺耐心的時代,等待的藝術也沒落了。我相信,重拾這門藝術並且傳承下去,是留給子孫後輩的最佳禮物。

  培養耐心的最佳練習之一,是靜思冥想。我們可以視為一個學習放緩腳步、打開心胸、容許不同時間認知的技巧。這是戰勝不耐和匆促的方法之一。在佛教的傳統裏,有個練習是要求弟子將500個小瓶一個個裝滿水--要很有耐心、不疾不徐。時間一久,大家會漸漸不耐煩,注意力越來越渙散,因此這個練習的重點是:在裝這瓶水的時候,你不能想到還有499個空瓶。這是任何人都適用的絕佳練習,也適合在學校教導學生。

  耐心其實不如我們想象的那么沉重、乏味。耐心,只是不同的時間認知。時間會無情地吞噬我們的人生,奪去生命所有的意義。時間是我們逐漸衰老、力氣漸失的肉體。時間是逼在眼前、揮之不去、隨時打算終止生命的死神。時間會讓我們的工作化為塵土,讓我們湮沒在荒草當中,永遠被遺忘。所以我們盡量不去想它,只想在被永恒的黑暗覆蓋之前趕緊做事,越多越好。多么殘酷的玩笑。以這樣的觀點看,你的時間炸彈總在不停地滴答計時。可是,排隊排在你前面的人卻流連不走,跟職員大聊各種芝麻小事,這時你要不心生憤慨也難。

  不過,如果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個難堪的處境呢?或許我們會發現,時間其實是種心理建設。你不必害怕,無須匆忙,因為該來的躲也躲不掉。說不定我們的心境因此會平和些,而看到那些奪取我們時間的人,無分大盜或小偷,目光也會仁慈些。

  時間是種幻覺,所有重要的心靈宗教都曾表達過這個觀念。說不定它是個比我們想象中更普遍的人生體驗,而非開悟的高僧大德才有的專利。每個人對於永恒或多或少都有一份渴望。望著夜空中的星鬥,沉醉在天籟般的音樂裏,和心愛的人在一起,我們都會忘記時間的流逝。

  有一則印度神話,說一個人要求牧牛神黑天(Krishna,印度教中毗濕奴〔Vishnu〕 神的第八化身,常被描繪為吹笛的美少年)讓他看到幻境。牧牛神似乎沒有滿足他的要求,可是從那一刻起,他先前平靜無波的人生開始變得曲折多變、高潮迭起。他遇到一個女人,愛上她後兩人結婚,之後又買了房子。他努力工作,因此致富。生意蒸蒸日上,不料竟然破產。接著一場洪水泛濫,眼看這場災禍就要奪去他的性命,他驀地醒來,發覺原來是南柯一夢。牧牛神黑天站在他面前對他微笑,說這一切全發生在刹那之間。充滿美夢、噩夢的一生,不過一瞬即逝。如流水的歲月,是一場奇妙的幻影。聖者拉瑪那?馬哈希(Ramana Maharshi)在心中一定頗有同感。他臨終前側耳傾聽,驚問悲傷的徒眾:“你們以為我要去哪裏?”如果你已置身永恒,根本無須匆忙趕去他處。

  這一切似乎和耐心無甚關聯。話說回來,耐心只是一種能力,讓我們無所懼怕地面對不斷流逝的時間,在一成不變的日常生活中體會到沒有時間感的驚喜片段。如果挖掘更深,我們會發現,匆忙和我們的怕死心理有關。倘若我們能擺脫一定要第一個到達目的地、多做點事、多賺點錢的渴求,那么他人就不會像是絆腳石一樣阻礙我們去辦急事。我們會對他們感到更多的仁慈,因為我們知道,我們擁有全世界的時間。

【書籍目錄】
第1頁:《仁慈的吸引力》亮點介紹 第2頁:內容簡介
第3頁:作者簡介 第4頁:目錄
第5頁:書評:仁慈:一種立場,一種生活方式 第6頁:書評:良善而積極地面對
第7頁:引言 第8頁:诚实
第9頁:溫暖 第10頁:寬恕
第11頁:接觸 第12頁:歸屬感
第13頁:信任 第14頁:專心
第15頁:同理心 第16頁:謙遜
第17頁:耐心 第18頁:慷慨
第19頁:尊重 第20頁:彈性
第21頁:記憶 第22頁:忠誠
第23頁:感恩 第24頁:服務
第25頁:喜樂 第26頁:結語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Jessie 发表于 2014-3-19 16:47:06
此書能讓我解開無數的心結,讓我懂得寬恕,懂得感恩,更能活在當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