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仁慈的吸引力:都市心靈修行法則 皮耶羅.費魯奇

仁慈的吸引力:都市心靈修行法則 皮耶羅.費魯奇

寬恕

[日期:2011-03-3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皮耶羅.費魯奇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寬恕

  活在當下

  數年前,我有個朋友常常問人:你覺得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是什么?她得到的回複八九不離十,都是身體健康、相親相愛、金錢無憂之類,而且往往附有解釋,仿佛那些回答的人自己也不確定,必須羅列出種種理由來合理化自己的答案似的。有一天,我的朋友也拿同樣的問題去問她的父親。當時他們在廚房裏,他正在為自己泡咖啡。他的答案簡單、沉靜、毫不猶豫,而且無須批注:“寬恕。”

  朋友的父親是猶太人,全家都在那場世紀浩劫中被屠殺。(他後來又再婚,並且移民澳洲,我朋友就在那裏出生)。我看過他家人的照片,存放在一個老舊的錫盒裏,是悲劇後他的家人唯一的遺物。照片上的人跟你我沒有兩樣,渾然不覺厄運即將到臨。其中一個小女孩的照片觸動我最深。你看著它,可以想象她去上學、玩耍、跟爸媽聊天的情景。一個美麗的小女孩,就這樣灰飛煙滅。我曾經試圖理解,這個父親在得知失去女兒--以及妻子、父母、兄弟姊妹、工作、家園--那一刹那的心情。我體會不出來。我只能模糊地想象那一刻的驚恐、難以置信,以及不堪忍受的痛苦。

  可是,這人卻能寬恕。不僅如此,他還特別點出,寬恕是最重要的價值觀念。我認為這樣的心態是一場超凡的勝利。幸而有這場勝利--更甚於電子學、基因學、太空航行學--人類文明才有繼續的可能。幸而有這個人,以及眾多如他一樣的人,我們才沒有完全沉淪於野蠻人的狀態。

  我們都會松一口氣。氛圍會是無比的輕松愉快。許多人生平頭一次發現了活在當下的奇妙感受,不再翻遍陳年老賬,不再不斷地將自己的心神傾注在互相指責和反擊上。人際關系的大門會洞開。所有投注於責難、仇恨、偏見、報複的精力會開始自由流動,喂養了萬千的新的展望。

  這是空中樓閣嗎?或許。可是,如果縮小范圍來看,寬恕絕對是可能的。為免讀者誤會,我得趕緊澄清:寬恕是無比珍貴而重要的,因此我們絕不能以小道視之或是像看漫畫一般,一笑置之。第一,寬恕並不等同於既往不咎。如果我是過去某個不公義事件的受害者,我可能會害怕曆史重演,或是擔心它的重大意義被沖淡。我會擔心犯下這個不義罪行的人逍遙法外,甚至背地裏嘲笑我。因此,我必須保持沉默。

  不是這樣的。寬恕的意思單純是我不願意再為一樁陳年舊事而把憤怒越養越大,從而毀了我的生活。沒錯,我願意寬恕,可是我會清楚記得這件事對我的傷害,以後更會小心留意,別讓它再發生。寬恕的人依然可以活在一個並不容忍不義的世界裏。他只是不讓自己的警戒系統永遠開啟,槍炮隨時對准敵人。

  寬恕也不是自以為是的正義,以為自己在道德上高人一等,所以一方面為自己的高貴情操和慷慨大度自詡,一方面卻還記掛著那個不善待自己的可憐傻瓜,念念不忘他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而飽受煎熬。不是的。寬恕是與過去言和的內心活動,把陳年的舊賬整個關掉。

  這個決定一點也不容易。恰恰相反,它很難。第一,它是個非關理性的決定,因為賬是怎么算也算不平的。你怎么可能忘記讓你傷痛多年的舊恨,例如某人誹謗中傷你而毀了你一生,或是背叛了你而讓你的家庭四分五裂?這樣的傷害要如何彌補?例如,你心愛的人被一個酒醉開車的人撞死,這樣的損失是任何言語、多少金錢都賠償不了的。寬恕是所有理性邏輯、數學公式的反面。寬恕同時也是危險的--甚至有寬恕的感覺都很危險。這不是因為寬恕會讓我們陷於再度受傷的危險,而是因為我們會自覺軟弱,弱點被暴露於外。我們覺得軟弱,是因為面子問題,它有如攀附著一根老木的藤蔓,現在緊纏著我們受到的錯待不放。我們覺得寬恕那人有失骨氣,因此輾轉難安。反之,如果我們不寬恕,憤恨和羞辱或許會帶來虛假的力量,支撐住我們的骨氣。問題是,我們真的想要這樣的支柱嗎?

  我們甚至不必將寬恕視為無怨無恨-- 一種感情的真空狀態。也不必將它視為緊張情緒的宣泄,猶如肌肉緊繃多時後的松弛。寬恕是一種正向的人格特質。它包含了快樂,也包含了對他人的信心,表現出心靈的泱泱大度。它非關邏輯、出人不意,有時更是非常人所能及,它讓我們從仇恨的古老鎖鏈下解放出來。無論是誰行了寬恕,都會覺得心神振奮,性靈升華。

  在我心理治療的工作生涯中,每當我有意建議客戶:“你可曾想過寬恕那人?”我就十分躊躇,自問是不是要求太多了?可是,要脫離無可言喻的折磨,有時候寬恕是唯一的療方。我看過很多寬恕的人。有些飽受重大淩虐之苦,可怖的欺壓和不平的待遇毀了他們一生;慘無人道的集中營;從小就被虐待或性侵害。然而,他們還是能夠寬恕。我看過他們決定寬恕的那一瞬間--在那樣超凡入聖的時刻,噩夢結束了,寬恕者感受到重生的喜悅。

  我也看過很多即使小小過錯都不肯寬恕的人。他們的生活永遠是陰霾滿天,盡是沉默的抗議。他們曾經受到的傷害曆曆如繪出現眼前,像是不斷回放的影片。肌肉、語氣、面部表情,在顯示出他們依然被禁錮在10年或20年前的舊恨當中,他們憤恨難消,每天起床就是為了報複那個冒犯行為,仿佛依然受到被傷害的荼毒。在他們潛意識裏時間並不存在,過去有如活生生的現在。

  絕不寬恕的心態會帶來無窮的傷害。我們不妨把不肯寬恕的人比喻成一座交通完全堵塞的城市。道路不通,車輛寸步難行,只好一面排著廢氣一面幹等,穢氣汙染了整個天空。垃圾無法收拾,只好放在路邊滿溢出來的垃圾桶內生腐發臭。人們垂頭喪氣、動彈不得,工作做不了,也無法和他人聯絡。沒有人喜歡這樣的生活。這就是不寬恕的狀態:死水般呆滯的仇恨制造出更多的仇恨,阻塞了活力,捆綁了思想,毒害了生活。

  只要記住一個基本原則,你我對寬恕就會有更多的認識:人體每個元素都會相互影響。感情影響身體;某個器官的運作影響其他所有器官;過去影響現在,現在又影響未來;你跟某人的關系影響到你和他人的關系;以此類推。這些錯綜複雜的互動關系在寬恕上尤其顯見。舉個例子,假設12年前我的叔叔哈利得罪了我,而我一直都無法忘懷,這段記憶就會影響到我跟我表哥喬的關系,因為他是哈利叔叔的兒子。如果我把愛車借給朋友雪莉,她還來的車子卻有了一道嚴重刮痕,這件事很可能會改變我對借貸、車子甚或人的態度。如果我和一個女孩談過一場美好而刻骨銘心的戀愛,可是最後受傷至深,要是我永遠不寬恕這樣的傷害,我可能對女性從此沒有安全感,說不定還加上不信任和憎恨。

  更有甚者,研究顯示,我們每個意念都會影響到身體的每個細胞。每個意念都會牽動血壓,因而影響到身體所有部位的血流。人體的生理機能在能夠感受到我們意念的好壞。那么,我們要制造仇恨、報複的念頭,還是愛情和快樂的思維呢?一個有名的實驗中,研究學者請受試者回憶兩個背叛的經驗,一是被父母,一是被伴侶。受試者被聯機在多部壓力探測機器上,血壓、心跳、額頭肌肉的緊張程度和皮膚反應一一被做成記錄。結果非常明顯。受試者自動落入涇渭分明的兩個組別:願意寬恕者和不願寬恕者。不願寬恕的人壓力讀數較高,而願意寬恕的人健康問題較少,也較少去看醫生。另一個研究顯示,寬恕的人身體狀況較佳,較少有焦慮、憂鬱之苦。寬恕,能使生理心理健康雙雙提升。

  在幫助客戶寬恕的過程中,我認為有兩個因素頗為管用:首先,你必須承認自己感受到的錯待,即使還未體會到那股有時候是排山倒海的痛苦。你不能假裝若無其事。在你忘掉不公不義之前,你必須承認它存在,而且充分體受。光是為了寬恕而寬恕,這種急就章的寬恕是沒有用的。唯有充分感受到那股傷害的力量,你才能夠寬恕。這是吊詭--話說回來,整個寬恕的觀念就是一種吊詭。

  無可否認,有時候怒火就是不肯止息。如果我們是某樁不公義事件的受害者,例如有人不守諾言、偷了我們的錢財,我們會怒火中燒。憤怒會在內心啃噬我們,或是以破壞的方式表現於外。然而,承認自己憤怒說不定就夠了。是的,當我們承認自己氣憤填膺,便已覺得好過一些。不過,氣憤可不是芝麻小事。它是一種異常濃烈的生理現象。我們血脈賁張,任由仇恨蠶食,食不下咽,心情沉重,看到某人就頭痛或有如芒刺在背的感覺,這些往往都是氣憤表現於外的生理效應。而如果我們容許它有存在的餘地,我們會有不同的感受,說不定更可主動決定如何對應。與其任由它向外爆炸或是炸傷內心,不如以建設性的方式將它表達出來,在不傷及任何人的情況下承認我們的權利,或是將悲憤化為力量,用以推動自己的計劃。可是,我們不能光是把它掃進地毯下蓋住,視若無睹。我們一天不面對氣憤,它就會繼續存在一天,仁慈在我們心中就不可能有容身之地。

  另一個重要因素,主要是用在我們認識施害者的情況下:以同情心去體會得罪我們的人的心情。如果我們為那人設身處地想想,明白他的用意和他所受的痛苦,寬恕會比較容易。我們會知道他為什么做出那種行為來。寬恕的腦波行為和同情心發生在大腦的同一個位置,這並不是巧合。

  因此,如果我們將心比心;如果我們別那么在意是非判斷,而是多一點體諒之心;如果我們夠謙卑,願意放棄正義使者的身份;如果我們夠有彈性,肯將過去的傷痛和憤怨拋諸腦後,寬恕就有可能。學會了寬恕,我們的人格可以煥然一新。

  基於以上種種原因,寬恕的能力和道歉的能力有如銅板的兩面,需要同樣的謙卑和彈性。有個東方故事說,從前有個食古不化、專斷獨行的國王,硬要大家稱他為“睿智而高貴的神”。

  他喜歡這個名號,對它非常向往。有一天,他發現有個老人不肯這樣稱呼他。國王將那人找來,問他原因。“我不是因為叛逆也不是不敬,純粹是因為我不覺得你是那樣的人,”老人說,“要是我這么稱呼你,那我就是不真誠。”老人為自己的真誠,付出了昂貴的代價。國王把他關進一個恐怖的監獄裏,一年後,又把他召到眼前。“你改變心意了嗎?”“很抱歉,可是我還是不覺得你是那樣的人。”他又被放到黑牢裏關了一年,三餐只有面包和水。老人更消瘦了,可是心意依舊不改。國王很生氣,但也感到好奇。他決定釋放他,暗自跟蹤他。老人回到漁夫的陋屋,受到妻子熱烈的歡迎。

  夫妻倆談話的當兒,國王躲在暗處偷聽。女人很氣國王,氣他把丈夫關了兩年,又如此虐待他。可是老人的想法不同。“他沒有你想的那么壞,”他說,“再怎么說,他是個好國王。他照顧貧苦人、修築道路、建設醫院、制定公正的律法。”國王聽了非常感動。老人對他不但毫無怨尤,反而看到他的優點。國王內心翻騰不已,悔恨交加。他流著眼淚,從藏身處走出,站在老人夫婦面前說道:“我太對不起你們。我做了這么壞的事,你還是不怨恨我。”老人非常驚訝,說道:“我剛才說的都是真心話,睿智而高貴的神。你是個好國王。”

  國王嚇了一跳,“你剛才稱我睿智而高貴的神。為什么?”

  “因為你具備了請求寬恕的能力。”

  寬恕的能力為什么根植於仁慈當中,我們還需要解釋嗎?答案或許顯而易見,不過還是明說的好。當我們背負著憎恨的重擔,我們不可能仁慈。當我們過於自尊,放不下身段請求寬恕,我們不可能仁慈。當我們的感情因為受罪惡或報複的沾染而變了色,我們也不可能仁慈。

  唯有不再受過去左右,我們才能夠仁慈。

  不過,有時候寬恕有如緣木求魚。雖然我們努力過,內心的寬恕卻無蹤無影。犯行太重,傷害太深,寬恕似乎絕無可能。不過,我們依然可以找到出口。這樣的情境正好可以讓我們了解寬恕真正的意義。我們必須改變自己的觀點。很多問題若以目前的情境觀之永遠無解,我們必須學會從另一個角度看事情。

  舉個例子。你正走在市區路上,走到某個街角的時候,有個人沒有看路一直奔跑,他撞倒了你,還是頭也不回地繼續跑,連聲對不起都沒有。碰到這種情形,任誰都會生氣。可是,想象你從某個高塔頂端看到了這一幕。你看到兩個人相撞。不只如此,你還看到市區有很多其他的人,看到建築物、汽車、公園,遠處有個足球場或機場,看到好多工廠和周遭的村鎮。你從遠處觀看,不但一切盡入眼簾,而且帶著某種程度的抽離。如此這般,你就是從另一個角度看事情。那場小小的意外在你眼裏變得不一樣了。它的嚴重性大大降低了,因為你從一個放大的空間、遙遠的地方來看它。

  對於我們的問題、傷痛、執著、焦慮,我們也可以用同樣的方式應對。我們可以從遠處觀察它,就像把自己搬到內心的某個地方去。我們會找到核心,一個無傷無痛的地方,一個健全、開放、堅強的所在。我相信,即使受傷最重的人也擁有一個健全的核心。他們只是遺忘了它。

  我們要如何找到這個完整無瑕、沒有被生活醜惡面所沾染、妥協所腐化、憂愁所重壓、恐懼所變弱的核心呢?每個人的答案都不相同。有人以靜坐冥思和內心這個充滿喜樂的方寸之間重新得到聯結;有人透過體能活動;有人因為照顧受苦受難的人而看清了自己的本來面目;也有人透過美善、禱告、反躬自省。我們各有各的方式,和這個健康的核心、真正的自我重新取得聯系。如果我們不得其門而入,不妨現在就開始尋找。這會是我們一生當中輝煌的探險之一--說不定是最輝煌的一場探險。

  一旦我們回歸到這個核心,即使只是一刹那,那些爭鬥、憎恨在我們眼裏會變得荒謬可笑,純粹是浪費時間。我看過很多客戶在觀點改變後,心態也截然不同。如果我直截了當地問他們,是否願意寬恕那些不斷蠶食他們的創傷,十之八九他們會說不可能。可是如果我能幫助他們找到內心的那一點,那個有更多喘息空間、愛與美無所不在的所在,那么無需多費工夫,寬恕已經在那裏了。

  不久前,我咨商一位男性客戶。他必須照顧病痛纏身又難相處的老父。他的四個兄弟姊妹把父親丟給他一人照顧,沒有提供任何援助,頂多嘴巴建議幾句--就是那種說了等於沒說的建議。他對幾個手足滿心憤怨,而誰能怪他呢?如果我跟他都用同樣的眼光來看這個問題,事情絕無解決的可能。所以我請他告訴我他喜歡什么,想想生活當中所有令他快樂滿足的東西。他喜歡狗,一提到狗,他的臉就亮了起來。他喜歡音樂,也喜歡跑步。想到這些,他心情好過了些。當他跑步、跟狗玩耍、聽歌劇的時候,會感覺仿佛重生。我請他重塑那樣的心境。那是他的另一個部分,純淨而寧靜。接著我問,從這個角度看,他對手足有什么樣的感受。新的觀感截然不同;他不再怨恨,不再自苦。相反的,他為自己能為父親做這么多事而感激一切。

  如此這般,如果我們在內心找到一個完整而快樂的所在,寬恕已是水到渠成。我們的身軀無須費力,心理也無須走鋼索。恐懼、疑慮、報複之心飄然遠去。寬恕會變成世上最容易的事,因為我們無須做什么,它已經自然存在。仁慈亦然。要變得仁慈,我們什么也不用做,因為我們已經仁慈。

  唯一的條件,是我們要允許自己成為這樣的人。

【書籍目錄】
第1頁:《仁慈的吸引力》亮點介紹 第2頁:內容簡介
第3頁:作者簡介 第4頁:目錄
第5頁:書評:仁慈:一種立場,一種生活方式 第6頁:書評:良善而積極地面對
第7頁:引言 第8頁:诚实
第9頁:溫暖 第10頁:寬恕
第11頁:接觸 第12頁:歸屬感
第13頁:信任 第14頁:專心
第15頁:同理心 第16頁:謙遜
第17頁:耐心 第18頁:慷慨
第19頁:尊重 第20頁:彈性
第21頁:記憶 第22頁:忠誠
第23頁:感恩 第24頁:服務
第25頁:喜樂 第26頁:結語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Jessie 发表于 2014-3-19 16:47:06
此書能讓我解開無數的心結,讓我懂得寬恕,懂得感恩,更能活在當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