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但用此心:身心康寧的禪修之道 見了法師

但用此心:身心康寧的禪修之道 見了法師

第一章 虛空開口

[日期:2011-03-28]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見了法師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虛空開口吐廣舌

  蹤影未見萬籟奢

  彌勒下生無根樹

  步步蓮花引前轍

  縱觀世界曆史,每個國家民族、每個宗教、每個個人都有許多根深蒂固的問題,但大部分的人不能明了的是,之所以持續經曆相同的曆史問題,是因為個體或族群的意識形態習慣性地反複開啟特定的生命之門,而門的後面就存在著相同問題型態的生活或曆史的演化模式。個體一生所經曆的問題就是曆史或族群問題的縮影,一葉知秋,了解個體必然了解整體;相對的,了解整體也必然了解個體。因此本書將從禪的觀念來認識並解構個體的二元問題,進而破除群體的二元迷失觀念。若能認清二元的本質,即可了解人類曆史、文化及宗教的爭端因,更能了解個人生活中的矛盾沖突。當知悉問題的根源後,才可能論及時代文明缺失以及如何加以補救引導,也才能從中了解並改善,達到個人的幸福快樂與永恒生命的追尋。真理是生命存在及其運作之理,沒有真理,生命存在的問題不會有出路。真理無例外,不會因為人種、時空、族群、宗教等任何因素而有差別,真理就是真理,它是普世的,並且超越一切理論學說。

  慣性思維開心門

  人從心中不斷不自覺地起心動念時,這些起心動念會逐漸塑造出動念的方向模式,而起念所形成的習氣模式則會讓心更不自覺,人生就由這不自覺的心和其所生的習氣想法打開一扇扇的心門。每個起心動念能引生出與其相應的現象,人生中所遇到的經驗和結果,都是因為與特定心門連接,構成生活中必然要面對的種種事實,進而創造獨一無二的人生。這個原理清楚說明,人會用習慣性的思考模式去創造習慣性的心門,再制造出自己經常性的問題,以及種種不稱心的生活現實。這裏所說的“門”,指的是思想的模式,是久存在心中的是非、人我、判斷、想法、信念和偏見等慣有的起心動念模式,甚至是所信仰的宗教。每個人都有心,心是無形卻可含藏一切,心有無限的可塑性及可能性。任何觀念、想法、人格、知識、宗教信仰,都是自己有意或無意堆積架構在心中的,這些堆積的種種就會圍繞在心中而構成虛妄的自我,自我就是佛法所謂的我執,我執自會取代心的清淨而主宰著生命。念頭從心生起,起心動念當下所呈現的現象就是每個人必然要面對的事實。只是在面對生活上不滿意的現象時,人往往不能知道這就是自己不自覺的起心動念造成的結果。每一天、每一刻所經驗的生活壓迫,都是自己不斷開啟特定心門所造成的,既然問題是自己制造的,當然只能自己面對問題。所以當問題呈現時,一味埋怨只是浪費能量與生命,這樣的“努力”無濟於事,因為問題不會自動消失。舉例來說,當見到不喜歡的人,就會不自覺感到緊張不安,甚至容易和對方有爭執的互動。人可以很輕易說出種種理由來證明自己為何不喜歡那個人,但更值得深思的問題是:為何那個人會出現在我面前?為何那個人的出現會令我感到不舒服?事實上,因為不喜歡某人的評價早已根植在心中,所以不自覺的起心動念就連結到負面評價和想法,而直接反應在自己與他人的關系上。由於沒有真正了解問題的根源,就會怪罪他人讓自己感到不順心,“他人”變成了問題,當下次再見到不喜歡的人時,同樣的模式、同樣的反應,也可能將情況弄得更糟,不好的批判模式依舊盤據在心中,惡性循環地加深了原有的模式,使問題以更深層的執著形式延續下去。

  無論經曆任何事物,人總會以習慣性念頭所構成的自我中心予以過濾或評價。換句話說,人不自覺地被自己的思維模式驅使,對於特定人、事、物會不自覺地生出相對應的感受與評價。然而這些評價是扭曲事實的看法或解釋,所有對於事實的解讀,都是透過自我中心的念頭分別而生出。舉例來說,當遇到自己不滿意的現象時,必然習慣性地感到“生氣”,並視之為“壞的”經驗,之所以會有如此的直覺反應,是因為眼前的存在與內心的成見定義的落差起了交互作用,這落差讓定義的念失去依靠,讓心波動起念而成情緒。起了定義的念,再緊連著起不滿的念,進而起生氣的念,一連串生氣的念就是陣陣憤怒情緒的漣漪波浪,使得心境從原本的寧靜轉變為紛擾不安,這就是由習氣所造成的不自覺起心動念。事實上,念念是轉機,念念是獨立,念無根、念起即滅,在起了前念之後,可以起出無限可能性的後念,或者說無限的方向性轉折,自由的心不會有特定的串連起念方向,不會因前念如此而必然生起如何的後念。然而,由於習氣而起了定義的念、不滿的念、生氣的念,並持續起生氣的念而造成生氣的情緒,是習氣讓自己的起心動念遵循著特定的方向作用。所謂習性或不自覺的起心動念模式,就是指心被某種念頭黏附,並且當這個念頭出現時,必然會連接且不自主地起與該念頭相應的族群念頭,所以習氣也就是起心動念的方向慣性力。

  失控的慣性反應,尤其是憤怒、悲傷或縱欲這類情緒化的習性,往往形成無法離開或停止的“執著”。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張在同一個點不停跳針的老唱片,執著就是黏縛於心的慣性想法、觀念或動念模式,能把心由原本平靜清楚的狀態予以攪亂。當心對某些人、事、物有所依附,並重複地起類似的念時,這是執著;當遇到或想起特定的人、事、物,會引發同樣的反應或情緒時,這是執著;當認為必須要得到某人的認同或得到某物時,這也是執著。執著會使人盲目且不自主地產生想法、情緒,因而更堅固了批判的心門。可想而知,若依此慣性反應生活,周遭必然不斷遇見同類型的人和事件,而且未來情況可能更加嚴重。所有問題的原因,在於人無法遵循生命的基本法則。生命中的每件事都是心的呈現,一切宇宙萬象皆不離“心”。離開了心,一切法、一切現象無以安立,這是生命的基本法則,也是宇宙性的普世原則。

  每個人都有心,每個人的心都具有相同的能力,不論種族、性別、經濟條件、教育背景、古代或現代、普通人或聖人,任何人都有一個依於相同宇宙性普世原則而作用的心,這是一個事實。既然每個人都擁有相同功能的心,為何每個人的生活和人生境遇會如此不同?這是因為每個人在心當中所創造的不自覺起心動念模式作用不同,不自覺的起心動念模式就是一種執著的自我,這執著的自我是錯誤的生命運作模式,與宇宙性的普世原則恰是背道而馳。雖然有著相同功能的心,每個人創造出黏縛於心的不同執著習性,再依黏縛不同的心而打開不同的門。任何經曆都是心起作用的影現,生命的每個過程,都是在經曆自己所開啟心門後的相應現象。現實是自造心念的相應呈現,人是自己生命唯一的創造者。

  人在不知不覺中催眠自己,當習慣性產生同樣的念頭並加深自己所相信的分別時,就是在深化堅固相同的門、相同的經驗、相同的關系,以及相同的問題。就像在夢遊失憶的不清楚狀態下,不斷重複開啟相同的門,並重複遇見相同的現象和問題。存有是無限的,存有不離心,存於心的法界依習性而結構出不同能量面向以及不同密度的組合變化,這些不同密度又多向度的相互支持依存,構成了多樣複雜的存在,即所謂的華嚴世界。在心的法界中,累積已久且快成形為事實的十方無量的因緣條件,依當下現前一念引報而成當下的事實果報,這就是自己生命每一刻所發生事實的由來。所以無論遇到任何事情,都是在經曆自己的創作,個體直接地、緊密地連接到心自創的所有存在,個體創造了自己的事實、生命和宇宙。心包太虛,所有的存在都是自己,這是一個非常重要且深遠的禪宗觀念。明了心生出一切的道理後,才知道改變生命的力量在自身,並永遠與自己同在。生命是一門大學問,唯有學會如何開創正確的心門,才能去除生命的遮障問題,而創造更好的生活。

  轉念以改善生活

  如何才能創造一個圓滿的人生呢?首先要去除黏縛於心的習慣性、不自覺的起心動念模式。欲達成這個目標,就必須觀照自心,讓心能夠不起習慣性的念頭,如此自然不會創造出相同的門,以及符合這個門的現象。禪的訓練可以去除黏縛於心的習性,解構不自覺的起心動念模式,協助人們保持心境的平和與清晰,還心於清淨。禪修者當知,擁有清淨心是人生的目標,清淨心現前不僅是人生幸福的保障,也是通往解脫涅槃的鑰匙。

  生活中,一般人往往被心所起的不自覺念頭和想法牽著走,這些不自覺的念頭就像又聾又瞎的奴仆,這樣的仆人如何能將主人帶到正確的方向?但這些仆人卻又是目前唯一能有的依靠,造成了靠也不得、不靠也不得的兩難生命困境,不自覺的念頭將心帶到迷惑的未來。人努力嘗試讓生命中所有的事物符合自己的想法,同時也依賴這些偏差的想法及有限的經驗來解決問題,個體的執著造成二元對立的迷惑,這就是為何大多數人的生活忙亂且不如意。想要改變,首要之務就是修正自己的念頭,去除對習慣性觀念的執著。禪修者應以正確知見來取代錯誤的觀念,用禪修靜坐來止住習氣妄想,並致力於生活中的曆練。當破惑顯真時,就可以體現出普世的原則,如同阿羅漢、菩薩、佛一般,過著覺者的生活,毎一個當下所生的念和行為能同時利益自己、利益眾生。

  禪修者當知精進,以悟道聖者的知見,取代自己原有的知見並加以踐履。藉由禪修,可以逐漸覺知到,所有生命中的負面影響都源於自己的想法行為,更重要的是學習對自己不愉快的遭遇負責。因為了解現在面對的境遇其實是自己往昔行為的結果,自然不會因二元觀念制造出來的模糊而怪罪他人,會視自己為當下處境的唯一制造者,也能采取更適當的方法來處理日後的互動,防止相同問題的發生。心是生命的出口也是問題的出口,所以想要改變生活解決問題,必須從現象根源的心著手,從轉念著手。

  二元思維生沖突

  在現代,各種資源、文獻資料以及論證系統都遠比古代豐富,各種宗教的思想也是多樣且蓬勃。雖然能擁有豐沛的資源,但對於時代的文明、人類生命困境的出路而言,卻未必有利。在物質上,各式各樣的科技產品,五花八門的聲光世界,紙醉金迷的忙碌社會,往往造成人心更加盲目。人忙碌地尋求刺激依靠,不僅擾亂原本平靜的心,更激發無窮的貪婪欲望。當欲求心熾盛卻無法得到滿足時,便起心動念作奸犯科,導致社會不安定。由此可知,科技物質雖帶來方便也帶來迷失。在精神上,人開始對舊有宗教、哲學與現實社會的矛盾感到迷惑並提出挑戰;更由於社會的變遷,人對於現今不同國家的主義制度以及社會原有的經濟或政治等系統架構造成的缺失,也開始感到不圓滿和不安;再加上所謂自由主義或新興宗教各種不正確的主張,造成真理的迷失與人類信仰的恐慌。以上種種現況,讓人對未來文明的走向與發展感到迷惑。現今及未來社會將面臨的是道德標准失去准繩,人對於生命存在的意義與目的感到模糊,資訊的發達及地球村的觀念,導致舊社會運作系統發生危機並逐漸崩解,而如此人心的動蕩模糊也感應出不斷的天災人禍,道德及信仰的危機更會造成社會國家的不安。在這樣的情況下,新的社會價值觀與道德系統來不及因應多向度的快速變遷,將導致未來人類族群思想上的沖突,並因為不同文明的矛盾、沖擊、崩解、互補融合,而將導致文化黑暗過渡期的來臨。

  上述問題,不僅關乎國家、民族、文化,更與個人的安身立命息息相關,宗教家必須有能力看見這時代的種種弊端,並能夠對這些世界性問題提出解決和因應的正確方向,才能引導人類走向光明。當知道,現象的發生一定是依於宇宙性的普世原則,普世的原則不會因人種、國家、曆史或宗教而有例外,依於普世原則的生命永恒才是真正的永恒,依於普世原則所建立起來的文明,也才能避免重蹈曆史二元爭端的覆轍。

  在人類的曆史上,沒有一種學說能完全代表普世原則的真理。哲學或宗教是用來傳達真理的工具或途徑,但現今最大的問題是,每一個自認為是傳達真理的組織,都將其所承接的傳統及依此傳統所成的組織視為真理,甚而將其保護組織架構的做法和說法淩駕於真理之上,堂而皇之在非真理的舞台上相互較勁、彼此鄙視,爭論所謂的最究竟真理為何。此行徑導致修行人或信仰者互相敵視,讓原本想依循真理解脫的人迷失在眾說紛紜的“真理”裏,莫衷一是,各為其主,引發諸多形而上的心靈戰爭,這是現今大環境正在發生的實況。各宗教,各門派信誓旦旦地據己之理鄙視天下,如此不適之舉不僅藉真理為名而竊據正法之位,甚至領導其徒眾競相從之,委實是棄真理於無形,棄無辜徒眾於不顧。以非理之心,如何能究真理之門?事實上,任何的說法理論或是修行再高的人,其所能傳達的一定不會逾越真理,說法者和其所說的法都只能在宇宙性的普世真理之中。因此,若有自稱為傳達真理的組織,將其所發展的組織比擬真理,甚至置於真理之上,這種行為是極度的模糊與錯誤。

  每個人都有本具的心,心沒有形相,沒有形相的心卻能夠起無窮的作用,不同的作用就是開啟不同的心門,這個觀念是普世的。禪宗祖師為了闡明這個道理,會問弟子是否看到虛空開口。心如虛空無邊際,沒有形相的心可以起無量作用,你聽到虛空開口了嗎?如同虛空沒有形相,真理雖無一定的形式,但真理可以任何形式存在。因此真理不必是天主教、基督教、回教、佛教;真理不必是南傳佛教,不必是大乘佛教,不必是密教。真理就是真理,是普世的,傳達普世真理的人就是宇宙真理的代言人,而傳達普世真理的觀念和組織才有能力消弭二元爭端,也才有其存在的真實意義。

  普世原則永恒理

  現今社會環境中,宗教要不是無法普及,就是雖然普及但無法統合物質與精神兩個層面。從曆史發展過程中可以看出,宗教的原意多涵蓋形而上和形而下兩部分,人們通常僅知追求二者之一,將形而上與形而下分開,亦即將精神與物質分開,使得原本欲收斂二元對立觀念的宗教教化功能一分為二。事實上,精神與物質的文明應該是統一、和諧、不能分開的,走向任何一個極端皆是偏差,唯有精神與物質和諧統一的文明才能長久。若偏重科技的二元發展,人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就趨向唯物,物質現象的變化是無窮盡,側重於分析和發展物質世界的種種引導,反而導致人類緊追並依靠著無窮盡的現象變化,讓心因著境的攀緣變得更不穩定,所以科技所依的二元觀念並不能為人心帶來真正的安定。若偏重精神層面的唯心論,則容易趨向空靈解脫而忽略人生的現實問題,然而不了解甚至漠視人生的現實問題而去談精神修持都是空談。人生是人格所成,漠視人生的問題則漠視人格問題,漠視人格問題即漠視業果,漠視業果不知因果究竟,本末便是顛倒,欲求此般的世間快樂或出世間成就,如同抱舟搖櫓終將成空。然而當今社會較為迫切的問題,是過度注重物質的發展,舉例來說,人本來就能啟發自己的快樂,快樂的念不從外來,若依靠設備器械讓自己生起快樂的念,則日後要起快樂念頭就得緊緊依靠著設備,把能主動起念的心變成依靠設備才能起念的被動。當心需要依靠設備現象才起某類型的念時,此種生命形態是不自由的。若一昧依靠某些設備來讓自己快樂,就像是“被動的迷惑”、“被動的起念”,人將逐漸迷失自心的主動創造力,更模糊了生命的本質與意義。

  終究來說,人類文明的盲點就是二元思維,將世間與出世間分開、將精神與物質分開,從哲理層面來說,就是區分唯心及唯物。事實上,最高的唯心論必然是唯物論,而最高的唯物論也必然是唯心論,因為現象和本體是同時存在的。所有的念頭、思維模式,或是想法如何起作用,一切所謂唯心的觀念,都還是屬於能量存在層面的討論,心靈活動是屬於存在、屬於現象,一切存在都不離唯物;但一切現象能量不離心,是心所起的作用,一切現象都是心的呈現,一切是唯心。因此這說明一個原則,純粹的唯物論還是要回歸唯心論,而純粹的唯心論也會融入唯物論,唯物或唯心都不會單獨存在,心物一元才是普世的事實,也才是文明的正確走向。換言之,人們依精神來創造物質,依物質來圓滿精神,物質與精神的圓滿是同一條路。

  反觀現今科技的發展過度著重物質,讓人類更加失去生活重心而沒有依靠,因為著重科技發展而用微觀的分析觀念來分割宏觀的整體,反而窄化了生命。科技的發展是唯物,著重在二元的認識與創造,人的存在也是一種創造,因此有的宗教說人是被創造出來的:神創造了人。然而這其中有一個重要卻被忽略的事實是,神也離不開人。依本體所起用的現象是本體自身的表達,即所謂因用顯體,存在因心而有,存在離不開心,同時也因為存在而顯現心的性德,所以心也離不開存在。能實踐這樣心物一元的道理,即是遵循普世的原則。

  佛教是以一定模式來傳達真理的宗教,其理不在真理之外,唯有普世真理才能永恒存在、才能永生。普世的真理充塞整個宇宙,依真理普世的原則來了解宗教,就能把各種宗教,包括基督教、天主教、回教、佛教等宗教普世共通的根本目的找出來,而這個普世的根本目的就是“生命永恒”的實踐。永生是人類生活的目的,也是生命的究竟意義與追求,亦是最正確的人生觀。永恒的生命就是一元境界的體現,是個體與整體關系的圓滿與融合,是物質與精神統一的和諧,是解決世間一切爭端的唯一方案,也是世間與出世間不協調的唯一出路。諸如西方宗教的人神合一、波羅門教的梵我一如、儒家的天人合一、佛教的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無一不是闡明心物一元,個體與整體圓滿融合的永生觀念,也是從古至今人類曆史始終追求的文明極致。雖然翻開曆史文獻,處處可見古聖先賢致力於永生觀念的實踐,但現今世界上,能真實了解永生的意義與目的的學說教派卻是微乎其微,遑論可促成正確的實踐而到達永生的目的。

  生命的永恒若能存在,必有使其能成立或存在之理,永生之理就是造物者的理,永生之理就是普世之理。普世之理就是沒有形相的造物者的本質,是造物者所體現出來的現象運作原則;換言之,只有普世的理才是永生的永恒。當個體的生命與整體的生命融合了,就是永生,就是個體的最高實踐與整體的圓滿;個體與整體的融合,就是個體解脫的實踐與整體涅槃的成就。個體與整體的互動與融合是時時刻刻正在發生的進行式,而非死後才發生的未來式。當個體本身體悟到自己既是整體,同時也是整體的一部分,即是合一,亦是永恒生命的起始點。

  禪宗所說的悟道,就是每個時刻的變動個體都能體認自己不離開整體,既是整體也是整體的一部分。當悟道而覺性現前時,此時個體即是整體、整體即是個體,無二無別。泛觀各種宗教哲學的論點,能成為普世的理,或稱造物者、永生、本性,其必然的條件是:沒有形相、無所不在、無所不知、超越時間與空間、能創造含攝一切。造物者代表永恒的生命體,代表整體的圓滿,普世的理亦是沒有例外的整體與圓滿。若能了解並實踐這個真理,人就可以依據永恒的生命體來起用,創造生命中每一分、每一秒的變化,而能達到自在圓滿。生命的永恒是可以達到的,但是人必須放下對於變化且短暫的個體存在所生的執著,因為生命的現象是恒變的,執著於某一刻的個體存在現象就是悖理,此行徑即是執迷而悖棄恒存之生命體,執而認取恒變的生命之用。變化個體的存在並非永恒,因為任何的存在都必須符合無常的法則,但若認為現在的現象存在不是永恒,而把希望寄托於存在未來的現象永恒,則終究要面對未來現象也會壞滅的殘酷事實。根據現象存在的“成、住、壞、空”的恒變原則,有成者皆歸壞滅,未來的存在,不管是淨土或天堂,也都不是永恒的!然而,生命的永恒確實是存在的,生命的永恒是心的本性、本質,是心的常寂光,是現象的本體。本質上是永恒的才可能呈現出永恒,本質若不是永恒,再多的努力塑造也永遠不可能成就永恒。現象的本體就是生命的整體,也是個體要收斂融合的歸宿。當個體能回歸造物者,與造物者合為一體,才是永生;世間與出世間不二,才是永生;個體生命能回歸整體並體現出普世的真理,才是永生。當個體回歸到整體時,對個體而言是解脫、是覺悟,對整體而言就是涅槃、無餘涅槃。生命的永恒是人類永遠的使命與目的,這樣的永恒必然是由於體證到個體與整體不二的融合,物質與精神統一的普世原則。

  永生的解脫之門

  佛教始於三千年前的印度古國,開啟佛教序幕的是一位王子,名為悉達多喬答摩(SiddharthaGautama)。悉達多王子出家後,因勤苦修行而得證佛果,世人尊稱為釋迦牟尼佛,或是直接稱為佛。釋迦牟尼佛在世間成道證果是曆史的事實,是眾生的典范,佛啟示了眾生皆有佛性的創見,讓世人知道不二的真心即是生命的本質與起源。佛的教導如同曆代禪師的主張:只要精進修行,任何人都可以達到開悟解脫的境界,都可以成佛。佛是第一個曆史記錄的正覺者,也就是開悟的覺者,佛教導眾生因果及緣起無常等諸多心性的普世真理,教導眾生如何開悟而離苦得樂,如何解脫生死輪回。在本書後續的章節,將會更清楚地論述佛法的根本教義,以及禪的修持如何可能破除二元的妄想思維。

  根據禪宗的教法,“佛”指的是本具的清淨心,“清淨心”是一切存在的起源。每個人都具有心,無論心是執著或清淨,每個人的心可以創造並呈現出現象。心是完全含攝的、全能的、無所不知的、永恒無相的,它是生命根源、是宇宙中所有存在的造物主。禪的本質就是心物一元,經由曆史上的禪師們在淬煉學生的過程中,禪宗發展出具體破除二元思維的理論與訓練系統。用這套有效但非唯一的論證系統與實踐方法,可以協助化解個體生命的虛妄無根,而回歸到整體生命,以達成永恒生命的追求。在古今中外的諸多文明中,禪堪稱是智慧之學,智慧之學即是普世原則之學,亦是生命之學,從古至今,不同種族、國家、文化,無不對禪的精神有極高的推崇。學禪不僅可以正向地影響自身與周遭的互動,可以有效改善生活品質,更能達到究竟解脫自在。禪的原則就是“唯心”,其要義說明:任何經曆的事情,無論好壞,都是依據心中所開啟的門而呈現的。只有自己能開創自己的心門,人一生當中所經曆的現象及遭遇到的問題,均依所造出的心門為因,而成熟所感的現象為果。因此遭遇問題時,不應該直接與問題沖突,而是應該承擔自己所造,正視並修正自己的心念,任何困境都是心中問題的具體呈現。

  在禪宗,開悟有著特別的意義,開悟代表著自在,代表個體入於整體的互融,代表找到永生生命的立足點與實踐點,也代表生命可以體現出普世原則的開始,也是佛教所說菩提涅槃與解脫自在的開始。基本上,開悟就是卸除黏縛於心的不自覺起心動念習氣,破除虛妄自我及其所造的二元迷惑,體現出本具的,永恒的普世真理,也就是能體現出心無我的原始清淨。禪宗裏“悟”的觀念是十分清楚明白的,悟是超越二元相對,跟二元思維討論不在同一個平台上,若非真正契悟本心,再多的知識及形容詞都只是世間虛妄的相對。唯有達到開悟的境界後,才能真正體悟宇宙人生的真實道理,因此無論在古代或現代,“開悟”是所有禪修的人必定要達到的目標。

  天堂或佛的淨土是會成、住、壞、空,如佛經所說,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會毀壞,阿彌陀佛的報身會滅度,觀世音菩薩會接替阿彌陀佛成為西方淨土的教主。大家是否曾想過,一旦阿彌陀佛滅度了,到哪裏去了?許多人學佛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如果西方極樂世界終究會滅掉,那壞滅後的世界又是如何呢?對許多學佛的人而言,淨土是他們所祈求企盼的生命究竟保障,若說淨土會滅掉,勢必造成這些人對生命更加迷惑不安。要知道,成佛或往生淨土並不是生命的結束,生命是變化無窮的,你不可能停止變化,宇宙性的普世原則之一就是變。佛的化身、報身是會變壞的,這是為何佛成就淨土後還是會回入娑婆度有情,就像阿含經中描寫到佛的弟子問佛,如果證到羅漢果位了,那接下來該如何呢?佛的回答是,還要努力去證未證,得未得。法界現象總是持續變化,真正的解脫或生命的究竟保障,是要能在變化中安身立命,在變化中依著心物一元的觀念生活,能夠依據一元的普世原則生活,也就能自在。一般人都是在變化中驚慌失措,向外求取依附、依靠,來保持穩定虛妄個體的存在感;聖人則能在變化中安住,並體現出普世真理,體現出心的清淨理體,也就是個體已經破除了虛妄的自我,而能自覺回歸融合在整體中的無二無別。

  現象的存在沒有永恒性,生命的永恒不應該是追求某一時間空間的現象永恒,現象會不斷地變化、存在,這樣的性質才是永恒。換言之,心能夠一直起用、呈現、含攝現象的本質能力才是真正的永恒,所以“心本質上的永恒才是真正的永恒”。心本質上的空或稱本體,能在不同的時空中呈現出不同現象而不被現象所拘的這種自在永恒,是心之體的永恒;同樣地,依據心能起無量作用的這個原則,心能起出不同作用而顯現出各種不同的存在,這個能力也是永恒的,是心之用的永恒。永恒的普世原則也就是心物一元的觀念,當心起作用的時候,不是空、也不是有,它就是禪宗所說的“立處皆真”,也就是“如是”,而立處皆真的“立處”就是心起用的當下,心當下的清淨本體與其所現即是“立處”。心起用時,其本體可以因應來自各個不同時間、空間、條件所起的變化作用,於心體彙整、融通心所含攝的一切變化,於同一剎那間,即刻且同時地回互影響各個不同時間、空間中的現象。

  心的本質即是超越時空的普世原則,心本質上的體與用當然也是超越時間與空間,心本質上的體可以呈現出每個於心的存在,心本質上的用可以造就出無窮盡的存在現象。知道這個道理的人,就可以依於心本質上的普世原則去起變化,雖造作變化於不同的因緣,因無我執而不被物所拘,所以是超越時間空間,是自由的。要知道,有時空的限制必然有輪回,聖人則不受時空所限,因為他們是依於心的清淨本質來變化;一般人有我執而無法體證到清淨心,因此會有時間空間的幻相產生。清淨心於當下作用,現出當下的現象,如金剛經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依心無相的本質而起用就是解脫,就是普世原則的呈現,也是人類文明應該走的方向。論歸存在是唯物,論歸非存在是唯心,其實唯心或唯物都不離開心物一元。因此,禪宗所講的“立處皆真”,哲學思辨中的“心物一元”,宗教學說所稱的“人神合一”、“天人合一”、“梵我一如”、“眾生都有本具的佛性”,都是一元的觀念。

  一元的普世原則雖是人類未來文明的正確走向,但若無適當的了解與確切的實踐,終將功虧一簣。在世界曆史上乃至於今日,有很多學說宗教有一元的觀念,但卻因過份注重收斂、起信,而將一元思維實體化、人格化。若將一元思維實體化、人格化,則會造成嚴重排他的錯誤,因為本質是排他性的實體化一元收斂點並非普世,實體化或人格化的收斂點觀念是一種信仰,不是真理,而且實體化的一元收斂點,在理論上與實踐上與真正永生的觀念有著背道而馳的矛盾沖突。實體化的一元收斂思想是偏差且無法實踐的,真正一元收斂的觀念不是否定個體的收斂個體,而是依個體而完成與整體的收斂,個體以整體為體,整體以個體為用,所以凡是否定個體的一元收斂都是無法實踐且有偏差的一元思想。人格化的一元思想不是普世,有排他性的事實或論點的教導都不是真正的一元收斂,絕不是普世的真理,也絕不可能化解人類的矛盾紛爭,甚至會加深加劇族群的隔閡與爭鬥,因為其實體化、人格化的一元思想在本質上還是二元,是二元就有排他性,也一定是制造爭端的因素。唯有當該宗教學說的本質上符合普世的原則,且其具體實踐上有能含攝收斂其它宗教學說的廣度,如此本質的宗教學說才能收斂紛爭。普世原則是宇宙間最高的原則,一般的精神文明與其相較,好比在虛空中點燈,差別是很遠的,而且一般哲學思辨的精神文明或是實體化的一元思想,不但無法具體實踐,甚至偏離普世原則。

  當今很多的宗教學說,人們被引導渴望升到天堂、淨土。在禪宗,禪修者就是要開悟、明心見性,要努力“回到自性的家”、“回到本來的家”。要知道,當破除個體的自我虛妄意識,而回歸清淨心的整體時,在其中並不能找到一個實體我,因為清淨心當中根本沒有一個實體叫做“我”。“我”的概念是由“執著念為我”所產生的幻覺,也就是所謂的“我執”,執著有一個不變的實體我。這個“我”是錯誤的觀念所造,也是人最大的妄想。相反的,已經“回到家”的覺者明白“我”指的就是“清淨心”,當找到清淨心的時候,真正的我就現前了。當找到家,體證到真正的生命創造者,而能依清淨心生活,就不再迷失於妄想與執著的世界裏,而可以依照全然自由的意志生活,這就是“解脫”的真義。

  大部分的人不知道“佛”就是本具的清淨心,也不了解禪修的終極目標是要開悟行道後而究竟成佛,成佛就是成就生命的圓滿與永恒。禪修就是要喚醒自性佛,讓自己的心全然清淨,進而成就自己為佛。要成為釋迦牟尼佛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每個人本具心性的本質是清淨的,只要破除虛妄的自我意識,就能讓本具的清淨現前。清淨心現前是成佛的基礎,是心物一元融合的起始點,凡夫心本具的功能作用和佛心本具的功能作用,在本質上是沒有差別的。因此,凡夫有同樣的機會來明了自己本具的真心,開悟證道。當每一刻變化的不同個體自我皆能契入整體,亦即當所起用的個體自我覺醒時,個體即是整體,整體不離個體,個體與整體互融不二而活、不二而用,即是永生,即是解脫涅槃。

  禪的鍛煉是要幫助修行者回到自性的家,回到普世真理的家,回到永恒生命的家,回到物質與精神統一和諧的家,也就是回到本具的清淨心,並成為自己心和念頭的主人。要回到本性的家,修行人必須學習降伏妄念,並且停止對現象的執著。一旦到了家,修行者便能全然覺知身心是與周遭所有的現象融為一體,無二無別,而這一體無別才是真正“我”的顯現,才是生命的實相。所謂“每滴水包含著所有水的味道,每個當下的現象包含著所有存在的訊息”,此為極富意涵的真理。因此,禪修者應切記,修行得時刻專注在心上用功,改變不自覺的起心動念模式,破除我執,因為心本自具足所有的智慧。

  修行者可以藉由參禪靜坐來轉化自己的執著,能改變執著,生活不但安詳平衡,與他人的關系也變得和諧,依照正確方法來練習轉化自己的念頭,轉化習氣妄想,並將練習中長養的自覺力運用在日常生活中,這就是很實際地落實禪修的目的。禪宗提供了有效且明確的方法,指明了真實解脫的正確道路。藉由禪修,可以看見問題的核心,並有具體的工具和方法來轉化生活,使人從虛妄自我的生死輪回中解脫,這些都是透過精進禪修可獲得的利益。

  釋迦牟尼佛開創了物象生滅無常與不生滅心性本體合一的永生知見,揭櫫了心性這個造物主與每一刻所造的個體存在間的不二關系與真實意義,佛給世人正確的地圖,啟示了普世的真理。在經典裏,佛教導個體覺悟的解脫之門,這亦是本書的主要目的。希望藉由本書,你能開始放下自己的負擔,放下對虛妄不實的自我執著,卸下黏縛於心的習氣,以走向圓滿的解脫之門。無論你離自在涅槃的永生之門多遠,如同釋迦牟尼佛和其他開悟的人一樣,你終究可以到達。讀這本書,你即擁有通達“永生之門”所需要的地圖和鑰匙。

  撚花不用黃面經,壁觀將心絕後生,曹溪一滴今何在,見了虛空月正明。

【書籍目錄】
第1頁:見了法師簡曆 第2頁:見了法師訪談提綱
第3頁:目錄 第4頁:書評:禪宗與賽斯,殊路同歸(許添盛)
第5頁:自序:融通異見,追尋開悟之路 第6頁:第一章 虛空開口
第7頁:第二章 法印匪從人得 第8頁:第三章 循業發現、隨業受報
第9頁:第四章 海中鹹味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4)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4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5-2-14 21:23:32
见了法师 妙参和尚 美国加州毗卢禅寺 http://www.vzmla.org/ 欢迎光临
第 3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5-2-14 19:53:53
禅门巨匠
第 2 楼
Carol Ko 发表于 2013-8-6 3:57:26
回复 匿名 的评论
見了法師在啟台工程公司一別數十寒暑……?您現在已今非息比……?現在回首想出家殘念……?太晚?家父5月1日往生謝報?雖我吃齋念佛…?但卻依然無法改變世俗的宿命啊?松瑾愚痴……!盼您是否能于國曆7月13日告別式讓家父在西方極樂世界參佛典法喜充滿學佛…?我將永生報答您的大恩大德……………………
松瑾,請提供聯絡資料,師父在找您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2-7-3 6:46:41
見了法師在啟台工程公司一別數十寒暑……?您現在已今非息比……?現在回首想出家殘念……?太晚?家父5月1日往生謝報?雖我吃齋念佛…?但卻依然無法改變世俗的宿命啊?松瑾愚痴……!盼您是否能于國曆7月13日告別式讓家父在西方極樂世界參佛典法喜充滿學佛…?我將永生報答您的大恩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