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眼觀處世—大師談世事:人生三題心靈讀本之一 妙皇法師

佛眼觀處世—大師談世事:人生三題心靈讀本之一 妙皇法師

聖人之善,以孝為端

[日期:2011-03-2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妙皇法師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聖人之善,以孝為端

  聖人之道,以善為用;聖人之善,以孝為端。

  ——(宋代)契嵩

  宗賾,湖北襄陽人,父親早亡,母親陳氏,撫養宗賾於舅舅家。年少時修習儒學,廣博通達世間典籍。年二十九歲,禮拜真州長蘆寺的秀禪師出家,深明禪宗心要。哲宗元祐年間,住持長蘆寺,迎接母親住於方丈室東邊的屋子,勸母親剃發出家,念阿彌陀佛,前後經七年。母親臨終時毫無疾苦,安然念佛而往生。

  ——《淨土聖賢錄》

  【翻譯】

  宋代長蘆宗賾禪師,湖北襄陽人,自幼喪父,他的母親陳氏,把他帶往舅父家中撫養。少年時代,讀誦儒書,博通世典。二十九歲,忽然覺悟人生的無常,立志修學佛法,禮長蘆秀禪師出家,參通玄理,深明宗要。後來,他成為長蘆寺的主持,想到母親養育的深恩,當圖報答,就迎接母親在寺內方丈室東邊的屋子裏住下,朝夕侍奉,除了供養豐富的物質外,更懇切地勸導母親念佛,修學淨土法門,過了七年,他的母親在念佛聲中,安詳往生西方極樂淨土。

  【簡釋】

  宗賾禪師曾著勸孝文行世,共一百二十篇,前一百篇,說明物質的奉養,是世間的孝,後二十篇,說明勸父母修淨土,是出世間的孝。前者是物質層面的孝,後者是精神層面的孝,二者不可偏廢。

  說報親之道,以奉養為主。所奉養之事,各隨其力。凡貧富貴賤,宜誠為要。在貧賤者,父母既處寒苦之地。焉得豐積美物供奉,僅布衣粗食。倘有時新食品,無論何物,先奉父母,須誠心鄭重,皆可娛親也。但盡父母之用餘,然後並及家屬妻子等,才是不差。富貴之家,一切產業,悉屬父母之所遺。還以供給父母,此尤為容易之事,何孝之有哉。貴乎自身親侍,不得差使役代,子當常思父母之撫我時,我今理當,一一都須自己躬奉,一表甘意親熱,二表實情真踐。若是方為奉養行孝之道也。

  雙親在家,子或出外貿易。每到年節時,旋鄉抵家,詣父母前問安。各地異美珍物等,購帶貢獻雙親,使歡顏悅意,是人子之當為焉。若其有要務,不得脫身,先寫訊函,陳明利害緊要事情。方息雙親之掛念。倘或家不豐富,須寄回銀錢開支之費,亦不得在外無定。故孔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即此之義也。每聞無受教育之人,一離桑梓,置父母於度外,便縱自己之逍遙。厥或被惡友之魔纏耶。其或故意若斯乎。設彼故意者,我謂之人首畜,反不及馬羊之類,誠可慨也。

  ——知性法師《勸家庭行孝文》

  佛在經上教給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做兒女的一定要盡孝,做學生的一定要尊師。你從曆史上去看,古今中外,沒有一個不孝父母的人能有成就,沒有一個背師叛道的人能有成就。

  現前這個社會,我們冷靜仔細觀察,不孝父母,在這個社會上太普遍了。父母得了重病,最需要人照顧的時候,兒孫不在身邊。他家人知不知道?知道。老了,隨他去!

  算是孝順點的兒孫,寄一點錢給你,替你辦後事,委托當地親戚朋友幫忙照顧你一下,這算是不錯了,這樣的人現在已經不多了。

  許許多多做兒女的,聽到父母重病,若無其事,這是我們親眼看到的,親耳所聞。你看看今天這個社會!他沒有想到,自己這個身體從哪裏來的?

  如果說連父母都不知道孝養,不能盡到孝養的義務,其他的就不必談了。老師、尊長比父母的關系要遠好幾層,更不放在心上了。

  現在的社會,不孝父母的人很多,兒女跟父母不能相處,婆媳不能相處,兄弟不能相處,甚至於夫妻都不能相處,這個問題非常嚴重!不孝父母的人,善根斷了,起心動念,無不是損人利己,所以才感到世間現前的劫難。

  我們與身邊的眾生有這一份共業,學佛之後,稍稍能契入,對於現前的環境,不怨天、不尤人,也不會感到這個環境不好,不會有這個念頭,為什么?真正修行,順、逆都是增上緣。

  佛在大經上常講:“若能轉物,則同如來”,我們學佛,就學這個本事。在今天,眾人都不孝,我盡孝;眾人都不敬重師長,我敬重師長,我們示現給他們看,幫助他們回頭,幫助他們覺悟。

  ——淨空法師《淨空法師法語》

【書籍目錄】
第1頁:目錄 第2頁:前言
第3頁:悟思 第4頁:學佛就是學做人
第5頁:學佛是為大眾謀幸福 第6頁:廣結善緣,自謙而尊人
第7頁:用慈悲心來軟化他人 第8頁:不要忘了基本精神
第9頁:识人之道 第10頁:拒絕是一種藝術
第11頁:退即是進,與即是得 第12頁:好人不寂寞,善人最快樂
第13頁:做人低姿態,做事高水平 第14頁:為學定要深心
第15頁:恬淡是養心第一法 第16頁:時時處處助人利己,時時處處你最幸福
第17頁:身苦心不苦 第18頁:走出老年的悲哀,服務奉獻社會
第19頁:理解對方,反省自己 第20頁:生兒女易,教兒女難
第21頁:聖人之善,以孝為端 第22頁:要尊重並體會到對方是一個獨立人格
第23頁:順法調禦,以愛教導 第24頁:進步不落後,圓融不極端
第25頁:不僅事情要做好,人的本分也要做好 第26頁:做好自我情緒管理
第27頁:與人交往須帶三分俠義心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